出生缺陷监测对参与者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出生缺陷监测对参与者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高宁楼韶慧陆昕钱新莲陈彩华王玲(上海市奉贤区妇幼保健所2014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039-02

【摘要】目的提高人口素质是关系到建立和谐家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1]。通过了解出生缺陷人群监测活动对参与者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的影响,综合提高本地区出生人口素质。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监测点内孕28周至产后42天的围产儿家长。以问卷方式调查社区儿保医生和村医等。结果结合奉贤区儿童保健的电脑化管理优势,将我们自身的技术网络扩展到各个社区,提升了全区的妇幼保健专业水平,并由该项目带动自身学科建设的发展,向高标准看齐,全面促进各项业务开展,和谐地将科学发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带动了社区人群监测和技术渗透。

【关键词】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影响

出生缺陷(birthdefects)或先天异常(congenitalanomalies)是指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发生解剖学和功能上的异常。这些异常或是由于遗传因素所引起的,其中包括染色体异常、基因异常等;也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以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2]。

1研究与方法

从出生缺陷的病因学、流行特征、产前诊断等方面,2006年有专家概括了国内外近年来出生缺陷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新的婚姻条例下的婚检情况,提出健康促进在预防出生缺陷中的重要意义[3]。2007年我所配合要求主要以宣传发动和纸质报表为主,各社区儿童保健医生表现出良好的反映,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充分在儿童保健电脑化管理的基础上,利用手中的数码照相机,拍下了许多珍贵的奉贤区出生缺陷的彩色图片,并且初步感受到隐私和在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通过2008年网络直报工作的展开,各社区儿童保健医生充分利用社区儿童保健电脑化管理的基础,通过妇幼保健网站,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本部妇幼保健工作的认识,全面提升了妇幼保健的工作质量。2009年,外地儿童保健的覆盖工作在上海全面展开,妇幼所领导利用培训和有限的经费充分调动了广大儿童保健工作者的积极性。2009年在此项工作中,同时对全区的儿保医生和村医及家长随机问卷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001年就有专家对近年来关于出生缺陷的流行特征(国家、种族、年代、区域、性别、季节性;产母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妊娠时间、胎数等)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出生缺陷的长期趋势的研究情况,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胎儿畸形研究的新进展;同时介绍了出生缺陷诊断(超声波、多普勒、三维图像、早孕期羊水诊断、染色体Cd分析、宫腔冲洗收集脱落的滋养细胞、新生儿筛查等)、预防(优生管理网络、叶酸的补充、免疫制剂的应用、遗传咨询等)和治疗(胎儿宫内内科及外科治疗、出生缺陷儿的外科治疗)的新动向[4]。我们根据这些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出生缺陷及网络直报对一个地区影响非常大。

2.1社区儿保医生受益非浅

(1)各社区服务中心除了与各村居委的妇幼干部沟通核对相关出生数据外,还要应对网络及计算机应用的挑战。妇儿保医生的配合核对数据,产后访视进一步完善记录,B超室的线索提供和随访,各个环节都需要大家紧密配合,充分提高了妇儿保医生的综合素质。

(2)每个月的月会是大家积极讨论减少漏报的最佳质量控制,每个季度的网络输入是电话讨论互帮互助最积极的工作研讨会,大家都在感谢网络直报给儿童保健工作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妇幼信息。

2.2居委及乡村医生充分肯定了妇幼保健和监测的意义

乡村医生及街道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了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的意义,克服一切困难收集缺陷线索,配合完成出生的调查。体会到医学专家曾提出的宣教的重点对象是普遍人群,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围产保健工作,在可能的条件下,发展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技术,发现严重缺陷儿,争取在孕28周前终止妊娠,是减少缺陷儿出生的重要措施[5]。

2.3社区家长对保健和监测工作充满了信任和支持

出生及缺陷儿家长充分了解了政府的工作政策,并对监测工作积极支持,积极提供缺陷发生可能的相关因素,对孕期保健及生殖保健的意义表示肯定,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肯定了政府对该项工作的意义。

总之,这项人群监测活动,结合我们区儿童保健的电脑化管理优势,在全国的同行中走在前列。与本市长宁区比较,我们的技术已经网络到各个社区;提升的是全区的妇幼保健专业水平。并由该项目带动自身学科建设的发展,向高标准看齐,全面促进各项业务开展,和谐地将科学发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带动了社区人群监测和技术渗透。

参考文献

[1]陈长英.山亭区出生缺陷干预.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7Vol.18No.2P.121-122.

[2]朱军.出生缺陷及其监测.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Vol.18No.9P.513-514.

[3]赵秀艳,游昭华,史习舜.出生缺陷的研究进展.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Vol.12No.2P.23-26.

[4]李庆业,刘筱娴.出生缺陷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2001Vol.18No.2P.64-67.

[5]许肖虹.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附29例缺陷儿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Vol.10No.12P.84-85.

标签:;  ;  ;  

出生缺陷监测对参与者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