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式曲马朵及其活性代谢物氧去甲基曲马朵对映体的血浆蛋白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马筱娴[1](2016)在《利伐沙班在大鼠体内手性转化及组织分布的研究》文中认为利伐沙班是一种凝血因子(FXa)直接抑制剂,具有抗凝血作用,常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静脉栓塞。虽然,现已有诸多关于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利伐沙班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但利伐沙班对映体立体选择性药代动力学却未有报道。为避免类似“海豹婴儿”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有必要对它的立体选择性药代动力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确保利伐沙班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本文主要针对立体选择性药代中的大鼠体内手性转化部分对利伐沙班对映体进行了研究,建立并验证了一种高效、快速的UPLC-MS/MS分离分析方法,并研究了灌胃给药24 h后大鼠体内利伐沙班的组织分布。实验结果如下:Chiralpak IC柱可成功分离利伐沙班对映体。色谱及质谱条件为:流动相水:乙腈=10:90,流速0.4 mL/min,柱温25℃;电喷雾离子源(ESI)以正离子方式检测,扫描方式:多反应监测(MRM),利伐沙班定量分析母离子与子离子质荷比m/z分别为436.00和144.87,毛细管电压、锥孔电压、碰撞电压分别为3.5 kV、44 V和28 V。方法准确度=94.8100.5%、精密度RSD≤2%、最低检出限=0.39 ng/mL、最低定量限=1.3 ng/mL,且在22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S-利伐沙班的浓度与其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59)。由此可见,该方法可有效、灵敏、精准地分离分析利伐沙班对映体。大鼠分别单次灌胃给药4.0 mg/kg利伐沙班对映体,于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分别取血数次,并用以上方法分离分析血浆中的利伐沙班对映体,所得结果如下:R-构型进入大鼠体内30 min内迅速单向手性转化为S-构型,且S-构型在tmax=2 h时达到最大血药浓度Cmax(1842 ng/mL),但R-构型血药浓度始终接近于零;S-构型在大鼠体内不发生手性转化,当tmax=1 h时S-构型达到最大血药浓度Cmax(327.2 ng/mL)。大鼠单次灌胃给药4.0 mg/kg利伐沙班24 h后,组织分布特点为:肺中浓度最高,279.7 ng/mL,其次为肝脏,228.044 ng/mL,肾脏中的含量最低,179.284 ng/mL。
孙燕[2](2012)在《浅谈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方法》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药理学、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内药物分析又有了新的要求,从而涌现出了更多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文章对不同种类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定义、原理及其应用作了概括和阐述。
邹巧根,冯振斌,张尊建[3](2011)在《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立体选择性》文中研究说明手性是生物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手性大分子物质,如酶、载体、受体、血浆蛋白和多糖等构成了生物体的手性内环境。在体内,手性药物对映体与生物大分子间相互识别、相互作用的立体选择性导致了手性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立体选择性,其主要表现在手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差异。
孙倩[4](2010)在《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外代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盐酸双苯氟嗪(Dipfluzine hydrochloride)是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自行研制开发的创新药物,属于哌嗪类钙拮抗剂。可以选择性地扩张基底动脉血管、椎动脉血管及冠状动脉血管等。且对脑血管的选择性作用强于氟桂利嗪。另外发现它可以降低脑水肿、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症状、缩小梗塞范围,同时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的作用,能显着保护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有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新药。目前正处于临床前研究。本试验对盐酸双苯氟嗪及其制剂进行全面研究,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并利用微生物转化法进一步研究盐酸双苯氟嗪的代谢,发现并推测代谢产物结构。克拉维酸钾(clavulanate potassium)是由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产生的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与该酶可发生不可逆的结合使酶失活,可提高阿莫西林对其耐药菌的活性,故临床常使用二者的复方制剂。目前,该药物的含量测定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本试验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HPCE)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测定了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第一部分盐酸双苯氟嗪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盐酸双苯氟嗪原料药与质量有关的理化性质,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1)物理常数:①溶解度: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凡例规定的方法对盐酸双苯氟嗪在常见溶剂中的溶解度进行了考察。②熔点: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ⅥC熔点测定法第一法测定。(2)鉴别:①化学法:取盐酸双苯氟嗪适量,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加热使溶解,放冷后,加生物碱沉淀剂,观察发生的现象。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Ⅲ鉴别有机氟化物、氯化物。②紫外光谱法:取盐酸双苯氟嗪供试品及对照品适量,加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成每1 ml含18μg的溶液,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光谱扫描。③高效液相色谱法:取盐酸双苯氟嗪供试品适量,加流动相制成每1 ml含0.1 mg盐酸双苯氟嗪的的溶液,以缓冲溶液-乙腈-甲醇(43:10:47,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为流动相,在230 nm的波长处检测。记录色谱图,并与对照品图谱比较。(3)检查:①一般杂质检查: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对盐酸双苯氟嗪的炽灼残渣、重金属、氟化物进行检查。②有关物质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有关物质。(4)含量测定:采用非水电位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盐酸双苯氟嗪的含量,并对3种方法学进行比较。结果:(1)物理常数:①溶解度:在氯仿、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乙酸乙酯中溶解,在丙酮、0.1 mol/L的盐酸溶液中略溶,在水、苯、乙醚、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几乎不溶。②熔点:盐酸双苯氟嗪的熔点为212℃~215℃。(2)鉴别:①化学法:加入生物碱沉淀剂后,产生白色沉淀。氯化物和氟化物鉴别呈正反应。②紫外光谱法:供试品在228 nm和243 nm有两个吸收峰,与对照品紫外图谱一致。③高效液相色谱法:盐酸双苯氟嗪供试品所显主峰的保留时间与对照品一致。(3)检查:炽灼残渣小于0.20 %;重金属含量小于10 ppm;氟化物含量均小于理论值。②有关物质检查:HPLC法确定色谱条件为:Restek C18柱,流动相为缓冲溶液-乙腈-甲醇(43:10:47),检测波长为230 nm,流速为1 ml/min,最低检测限为2.0 ng。(4)含量测定:3种方法的含量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样品含量均大于98.5 %。确定非水电位滴定法为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文建立了盐酸双苯氟嗪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可有效控制盐酸双苯氟嗪的质量。第二部分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方法,为其质量标准制订奠定基础。方法:(1)鉴别:①化学法:取本品细粉适量,溶于一定量的水中,溶解,加生物碱沉淀剂,观察发生的现象。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Ⅲ鉴别氯化物。②紫外光谱法:取本品细粉适量,加无水乙醇溶解,过滤,制成每1 ml含18μg盐酸双苯氟嗪的溶液,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光谱扫描。③高效液相色谱法:取本品细粉适量,加流动相制成每1 ml含0.1 mg盐酸双苯氟嗪的溶液,以缓冲溶液-乙腈-甲醇(43:10:47,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为流动相,在230 nm的波长下检测。记录色谱图,并与对照品图谱比较。(2)检查:①有关物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特殊杂质进行检查。②装量差异: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要求检查粉针剂的装量差异。(3)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分别测定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含量,并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鉴别:①化学法:加入生物碱沉淀剂后,产生白色沉淀。氯化物鉴别呈正反应。②紫外光谱法:供试品在228 nm和243 nm的波长处有两个吸收峰。③高效液相色谱法:供试品图谱中盐酸双苯氟嗪峰的保留时间与对照品保留时间一致。(2)检查:①有关物质:杂质限量为2.0 %,最低检测限为2.0 ng,该法灵敏度高。②装量差异:该制剂的装量差异符合规定。(3)含量测定:3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辅料对三种测定方法均无干扰。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文建立了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方法,为考察该制剂的质量提供了可靠方法。第三部分盐酸双苯氟嗪的体外代谢研究目的:通过微生物转化、肠道菌厌氧培养法寻找代谢物,并推测结构。方法:(1)微生物转化实验:经过筛选,选出转化能力强的菌株对盐酸双苯氟嗪进行转化,制备少量转化产物单体,通过MS数据对其结构进行确认。(2)肠道菌培养:取大鼠粪便,利用肠道菌厌氧培养的方法,研究盐酸双苯氟嗪的代谢产物,采用HPLC-PDA分析。结果:微生物转化实验,经筛选发现侧孢霉(Sporotrichum sp.,AS 3.2882)对盐酸双苯氟嗪的代谢能力强,重现性好,由此得到转化产物,推测其结构为1-二苯甲基-4-(4-氟苯基-4-羟基)丁基哌嗪(以M表示)。肠内菌厌氧培养液中未发现代谢物。结论:通过微生物转化法得到转化产物,推测了其化学结构。第四部分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目的:建立简便、快速分析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含量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方法。方法:采用非涂层石英毛细管柱,有效长度50 cm;运行缓冲溶液:2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6.0);工作电压25 kV;进样电压20 kV,进样时间5 s;柱温20℃;检测波长214 nm。结果:克拉维酸钾在0.05208~0.3125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6(n=6)。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7:1)分散片中克拉维酸钾的平均回收率(n=9)为99.2 %,RSD为0.77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干混悬剂中克拉维酸钾的平均回收率(n=9)为99.4 %,RSD为1.0 %;最低检测限为1.953μg/ml。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快速,为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手段。第五部分LC-MS法测定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方法:采用Restek C18色谱柱,流动相:5 mmol/L醋酸铵溶液-乙腈(90:10),流速:0.7 ml/min,柱温:25℃,采用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负离子模式。结果:克拉维酸钾在10.33~1033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9(n=6)。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7:1)分散片中克拉维酸钾的平均回收率(n=9)为98.5 %,RSD为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干混悬剂中克拉维酸钾的平均回收率(n=9)为99.0 %,RSD为1.1 %;最低检测限为1.033 ng/ml。结论:本方法准确、快速,为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分析手段。
孙璐,杨亚楠,严静[5](2009)在《手性药物的立体选择性药物动力学》文中提出人体的手性环境造成了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立体选择性药物动力学。由于体内生物大分子常常具有不同的立体构型,药物分子空间排列上的微小改变,可导致与生物大分子亲和力的明显差异,对映体之间表现出不同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药物动力学的立体选择性表现在手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个过程的差异,该文对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进行逐一的分析。
刘扬[6](2009)在《手性药物布洛芬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布洛芬(ibuprofen)系2-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其具有较强的抗炎和解热镇痛作用和较小的副作用,自1969年由英国研制开发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布洛芬的侧链上具有一个手性碳原子,所以存在R-型和S-型两个光学对映体。研究证明,在该对映体中,抑制前列腺素生成的药理活性主要来自于右旋体S-布洛芬。而以往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布洛芬以消旋体给药后,R-布洛芬在体内可以通过形成辅酶A硫脂向发挥药理作用的S-布洛芬发生单方向手性转化。目前市售布洛芬剂型较多,发挥药效的时间和强度也各不相同。近年来随着分析手段和仪器的进步,使布洛芬区别光学异构体的生物样品中微量测定成为可能。了解布洛芬各光学异构体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特别是不同吸释放速率对其的影响,对于该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消旋(rac-)布洛芬普通片剂(IR)和缓释胶囊(SR)两种制剂为受试药物,探讨了不同释放速率的rac-布洛芬及各光学对映体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志愿者以双通道交叉法分别给布洛芬不同制剂各600mg,测定给药后24小时内不同时间的布洛芬rac-、S-和R-体血清中浓度,并采用非线性同时最小二乘法计算了各个药物动力学参数,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客观地评价了布洛芬两对映体体内药物动力学性质的差异。rac-布洛芬的人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IR和SR给药后,rac-布洛芬的Cmax分别为46.2 1±8.20μg·mL-1和25.11±5.7μg·mL-1,IR显着高于SR(P<0.000 1);tmax分别为2.83±1.03h和4.08±0.67h,IR也显着短于SR(P<0.01);AUC分别为192.90±43.47μg·h·mL-1和195.90±31.69μg·h·mL-1,在IR和SR间未见显着性差异。MRT分别为4.3 4±0.89h和7.01±1.29h,SR显着长于IR(P<0.0001)。Kel分别为0.54±0.16h-1和0.24±0.09h-1,IR显着快于SR(P<0.01)。该结果说明IR和SR给药后,释放速率对rac-布洛芬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是有影响的,释放速率慢的SR与释放速率快的IR相比,在人体内达峰时间长,达峰浓度低,滞留时间长,消除更慢,可使rac-布洛芬长时间维持在较高的血中浓度水平,更有利于较长时间发挥药理作用,更符合临床使用该药物通常的目的和要求。对不同释放速率布洛芬各对映体在人体内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口服SR后R-和S-布洛芬的Cmax分别为12.24±3.79μg·mL-1和12.38±3.55μg·mL-1,口服IR后R-和S-的Cmax则分别为20.82±5.90μg·mL-1和23.46±7.30μg·mL-1,IR布洛芬的两对映体达峰浓度均显着高于SR(P<0.001),而无论释放速率如何,R-布洛芬的峰浓度均显着高于S-布洛芬,说明R-布洛芬在人体内发生了向S-体的生物转化。口服SR后R-和S-布洛芬的,tmax分别为3.58±0.51h,5.08±1.38h,口服IR后则分别为2.96±1.18h,3.00±1.35h,IR的R-和S-布洛芬达峰时间均显着短于SR(P<0.01),与rac的结果一致。布洛芬SR给药后R-和S-布洛芬的AUC分别为55.38±17.79μg·h·mL-1,92.51±30.68μg·h·mL-1,IR给药后则分别为65.94±20.06μg·h·mL-1和1 00.81±32.28μg·h·mL-1,IR>SR,且S->R-(P<0.01),表现出了由R-向S-的单向手性转化倾向。口服布洛芬SR后R-和S-的MRT分别为5.52±1.25h,7.04+1.30h,IR则分别为3.43±0.64h,4.51±0.79h,SR的R-和S-的MRT显着增加(P<0.0001),说明延迟布洛芬的释放,其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明显增加,这将有利于提高该药物从劣对映体向优对映体的手性转化率。口服布洛芬SR后R-和S-对映体的kel分别为0.28±0.11h-1,0.27±0.13h-1,IR的kel分别为0.58±0.14h-1,0.41±0.12h-1,说明IR布洛芬在人体内无论是R-还是S-对映体的消除均显着快于SR(P<0.01)。此外,我们通过比较两制剂给药后S-与R-对映体的AUC比值(S/RAUC),对该药物的体内手性转化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SR给药后的S/RAUC大于IR,给药6h后的布洛芬对映体血清浓度S/RAUC显着高于IR(P<0.01),说明布洛芬在人体内与在实验动物体内一样,也同样经历了手性转化过程。本研究明确了布洛芬消旋体及各光学异构体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以及释放速率对其药物动力学和手性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旋布洛芬的临床效果会根据其释放速率不同而变化,缓释制剂将比速释剂具有更强的临床药理活性。本研究为准确、合理地使用该药物,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进一步改进给药剂型,都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同时填补了国内外手性药物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空白,对其它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及理论体系的完善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华[7](2007)在《毛细管电泳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体内药物分析是通过分析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动力学参数、代谢的方式和途径等信息的一门学科。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其样品(称之为生物样品)的特点是微量药物存在于大量的生物介质中,待测组分浓度低,内源性物质干扰多。预处理和提高检测限是体内药物分析需要克服的两大难题。本论文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索,分别建立预处理简单的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方法和灵敏的电化学安培检测法和化学发光检测法,考察了方法的性能,并进行了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在毛细管进样端口内相转化法原位制备透析膜,建立了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方法,使毛细管电泳同时具有分离和透析的功能。考察优化了膜制作的材料和工艺,并对不同组成的成膜液制作的膜对大分子的拦截效果进行了研究。成膜液配方为20% PSf,8% PEG 600,溶剂/非溶剂对为DMF/H2O,挥发时间30s,成膜液和凝固浴温度分别为:35-55℃和15-25℃。制作的透析膜可有效拦截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例的大分子,即膜的截割分子量小于65 kDa。而采用25%的PSf,不含PEG 600的成膜液制作的膜可部分拦截溶菌酶。2.对具有透析功能的毛细管电泳方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由于透析膜在毛细管进样端原位生成,与毛细管结合紧密,透析单元和电泳单元之间几乎无死体积,毛细管电泳分离的柱效损失小(咖啡因柱效>35 000 /m),电泳重现性好,连续5次进样扑尔敏峰高、峰面积RSD分别为0.8%和4.6%。膜的稳定性好,pH耐受范围宽,寿命在12 h。3.对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方法应用于活体分析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以小分子扑尔敏和咖啡因混合溶液为对象考察进样峰面积与透析时间的关系,以咖啡因为研究对象考察浓度与进样量的关系,表明该方法可以采用平衡透析进样,为活体分析提供了可能。此外还进行了电化学检测研究(柱端安培检测),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使本方法适用于体内低浓度样品的分析检测,扩大了本方法的使用范围。4.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的实际应用。将本方法应用于咖啡牛奶中游离咖啡因的直接分析。咖啡牛奶不需要任何预处理,蛋白等干扰小,测定步骤简单,测得咖啡因的含量为0.68 mmol·L-1;将本方法应用于内源性物质葡萄糖的测定,全血样品用缓冲液稀释后直接进样,未经其他任何处理,测得血糖浓度5.53 mmol·L-1;将本方法应用于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分析,测得了盐酸异丙嗪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1.47×104 L mol-1。5.采用柱后套管式接口建立了灵敏的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检测法。对联用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考察,并用该法测定了贝诺酯在兔血中的代谢物——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获得了对乙酰氨基酚的药-时曲线,对乙酰氨基酚的血药峰浓度为4.60×10-3 g·L-1,达峰时间是4 h。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麻黄碱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获得了家兔单剂量注射麻黄碱注射液的动力学参数,消除速率常数为0.299 h-1,生物半衰期为2.32 h。
王雪[8](2007)在《(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药理效应的比较》文中提出间-尼索地平(m-Nis)为尼索地平(Nis)的同分异构体,能够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等,可望成为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理想药物。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成功将(Rac)-间-尼索地平拆分为(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本实验通过观察比较(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药理效应,为新药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第一部分(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的急性降压效应目的:观察(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单次给药对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率的影响,以比较三者急性降压效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筛选合格的13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即(Rac)-m-Nis组、(S)-m-Nis组、(R)-m-Nis组和溶剂对照组。依次于1.5mg/kg、0.75mg/kg、0.4mg/kg、0.2mg/kg和0.1mg/kg剂量水平给药进行比较。用LE5001鼠尾血压心率测定仪监测大鼠血压心率。给药前一天,测量各组SHR血压和心率作为药前对照值。SHR在给药后1、2、3、4、6、8、12、24小时测量大鼠血压和心率,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用以比较(Rac)-m-Nis、(S)-m-Nis和(R)-m-Nis之间单次给药对SHR的急性降压作用的不同。并于最大降压效应时间点,比较各给药组之间降压强度的不同。结果:给予1.5mg/kg剂量水平(Rac)-m-Nis、(S)-m-Nis和(R)-m-Nis,各给药组于给药后1小时即有明显的降压效应(P<0.01),至2小时达到峰值(P<0.01),降压作用可持续24小时(P<0.05),(Rac)-m-Nis组、(S)-m-Nis组和(R)-m-Nis组之间于最大降压效应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予0.75mg/kg剂量水平(Rac)-m-Nis、(S)-m-Nis和(R)-m-Nis,各给药组于给药后1小时即有明显的降压效应(P<0.01),至2小时达到峰值(P<0.01),降压作用可持续12小时(P<0.05),24小时后血压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Rac)-m-Nis组、(S)-m-Nis组和(R)-m-Nis组之间于最大降压效应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予0.4mg/kg剂量水平(Rac)-m-Nis、(S)-m-Nis和(R)-m-Nis,各给药组于给药后1小时即有明显的降压效应(P<0.05),至2小时达到峰值(P<0.01),降压作用可持续8小时(P<0.05),12小时后血压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Rac)-m-Nis组、(S)-m-Nis组和(R)-m-Nis组之间于最大降压效应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予0.2mg/kg剂量水平(Rac)-m-Nis、(S)-m-Nis和(R)-m-Nis,各给药组于给药后1小时即有明显的降压效应(P<0.05),至2小时达到峰值(P<0.01),降压作用可持续6小时(P<0.05),8小时后血压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Rac)-m-Nis组、(S)-m-Nis组和(R)-m-Nis组之间于最大降压效应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予0.1mg/kg剂量水平(Rac)-m-Nis、(S)-m-Nis和(R)-m-Nis,各给药组于给药后1小时即有明显的降压效应(P<0.05),至2小时达到峰值(P<0.01),降压作用可持续4小时(P<0.05),6小时后血压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Rac)-m-Nis组、(S)-m-Nis组和(R)-m-Nis组于最大降压效应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剂量水平各给药组对心率无明显影响(P>0.05);溶剂对照组大鼠在实验期间的血压及心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单次给予相同剂量水平的(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对SHR均有明显的降压效应,且降压强度相似,维持时间相似,对心率无明显影响。第二部分(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的慢性降压效应目的:观察(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连续多次给药对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率的影响,以比较其慢性降压效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筛选合格的18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即(Rac)-间-尼索地平组、(S)-间-尼索地平组、(R)-间-尼索地平组和溶剂对照组。依次于0.1mg/kg和0.05mg/kg剂量水平给药进行比较。用LE5001鼠尾血压心率测定仪监测大鼠血压心率。给药前一天,测量各组SHR血压和心率作为药前对照值。每组每天清晨灌胃一次,溶剂对照组每天以等容量(0.5ml/100g)溶剂灌胃一次,连续给药14天,分别于药后1、3、5、7、8、9、10、12、14天时,用LE5001鼠尾血压心率测定仪测量各组SHR在给药24小时后的血压和心率,于停药后的第2、4天再测量血压和心率,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用以比较(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之间连续多次给药对SHR的慢性降压作用的不同。并于最大降压效应时间点,比较各给药组降压强度的不同。结果:给予0.1mg/kg剂量水平(Rac)-m-Nis、(S)-m-Nis和(R)-m-Nis,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8日后血压明显降低(P<0.05),12日时达高峰(P<0.01),以后血压保持在较低水平,停药4日血压恢复至用药前水平(P>0.05),(Rac)-m-Nis组、(S)-m-Nis组和(R)-m-Nis组于最大降压效应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给药组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溶剂对照组大鼠在实验期间的血压及心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给予0.05mg/kg剂量水平(Rac)-m-Nis、(S)-m-Nis和(R)-m-Nis,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后血压及心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溶剂对照组大鼠在实验期间的血压及心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0.1mg/kg剂量水平连续多次给予(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对SHR均有明显的降压效应,且降压强度相似,维持时间相似,对心率无明显影响。0.05mg/kg剂量水平对血压及心率均无明显影响。第三部分(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对SHR血流动力学及心脏重构的影响目的:观察(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灌胃给药对SHR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组织学结构的影响的不同。方法:取经筛选合格的SHR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即(Rac)-间-尼索地平组、(S)-间-尼索地平组、(R)-间-尼索地平组和溶剂对照组。每日定时灌胃给药一次,连续8周。给药结束后,将大鼠以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注射麻醉,仰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取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将充满0.9%肝素液的自制微型心导管的一端与MS4000U生物信号定量分析系统相连接,另一端经右侧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待稳定后,使用MS4000U生物信号定量分析系统监测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收缩舒张时间(tdp/dt)以及左室收缩舒张最大速率(±dp/dtmax)。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开胸取出SHR的心脏和胸主动脉,以预冷的PBS液充分逆行灌洗,并用滤纸吸干后,沿房室环减去心房及右室游离壁,称重余下的左室游离壁和室间隔作为左室重量,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即左室重量(LVW)与体重(BW)的比值;然后,迅速将左心室置入4%多聚甲醛固定4872小时,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于光镜下以测微尺测量心肌细胞横径(TDM),以LVMI和TDM作为评价心脏重构的指标。结果:1对SHR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连续用药8周后,各给药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HR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LVSP及LVEDP均有明显降低。其中溶剂对照组LVSP为232.8±15.5mmHg,(Rac)-间-尼索地平组、(S)-间-尼索地平组和(R)-间-尼索地平组分别为:213.6±10.9 mmHg(P<0.05)、212.2±13.3 mmHg(P<0.05)和214.9±10.4 mmHg(P<0.05),各给药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剂对照组LVEDP为13.5±4.6 mmHg,(Rac)-间-尼索地平组、(S)-间-尼索地平组和(R)-间-尼索地平组分别为:7.4±3.9 mmHg(P<0.05)、7.1±4.1 mmHg(P<0.05)和6.2±3.0 mmHg(P<0.05),各给药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SHR的tdp/dt和±dp/dtmax均无明显差异(P>0.05)。2对SHR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HE染色观察表明,对照组SHR心肌细胞明显肥大,细胞核增多且排列不规则,心肌纤维横纹模糊,间质增生显着。使用(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后,大鼠心肌的病理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对SHR心肌重构的影响:溶剂对照组LVMI为3.25±0.18mg/kg;(Rac)-m-Nis为3.02±0.14mg/kg,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S)-m-Nis组、(R)-m-Nis组分别为:3.02±0.17mg/kg、2.90±0.12mg/kg,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给药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均能缩小TDM(P<0.05);但是给药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连续给药8周,均能明显改善SHR左室肥厚程度,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体积变小和间质纤维化减轻;虽能够明显降低大鼠左心室收缩压和舒张末压,但对心脏左室收缩舒张最大速率无明显影响。三者药理效应相似,作用强度相似。
孙银香,袁牧,石京山[9](2006)在《手性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顿彬,刘会臣[10](2005)在《手性药物对映体在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当手性药物以外消旋体供药用时,其对映体间就可能发生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手性药物对映体间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及其对手性药物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二、反式曲马朵及其活性代谢物氧去甲基曲马朵对映体的血浆蛋白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式曲马朵及其活性代谢物氧去甲基曲马朵对映体的血浆蛋白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利伐沙班在大鼠体内手性转化及组织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手性药物的研究概况 |
1.1.1 手性药物的研究意义 |
1.1.2 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生物活性特性 |
1.1.3 手性药物的立体选择性药物动力学 |
1.2 手性药物常用的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
1.2.1 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法 |
1.2.2 手性固定相法 |
1.2.3 手性衍生化法 |
1.3 利伐沙班的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的及方案 |
2. 利伐沙班对映体UPLC-MS/MS分离方法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利伐沙班标准溶液及其他工作溶液的配制 |
2.2 色谱及质谱方法的建立 |
2.3 利伐沙班对映体的手性分离 |
2.3.1 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种类对保留的影响 |
2.3.2 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比例对分离度的影响 |
2.3.3 流速对分离度的影响 |
2.3.4 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 |
2.3.5 利伐沙班色谱及质谱条件 |
2.4 分析方法确证 |
2.4.1 系统适用性 |
2.4.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2.4.3 检出限与定量限 |
2.4.4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5 小结 |
3. 利伐沙班对映体大鼠体内构型转化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利伐沙班药液的配制及给药 |
3.1.3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 |
3.1.4 血浆样品预处理 |
3.2 血浆中利伐沙班LC-MS/MS分析方法的确证 |
3.2.1 方法的选择性 |
3.2.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3.2.3 准确度与精密度 |
3.2.4 绝对回收率 |
3.3 利伐沙班对映体大鼠体内构型转化研究 |
3.3.1 实验方案及血浆样品采集 |
3.3.2 S-利伐沙班大鼠体内构型转化 |
3.3.3 R-利伐沙班大鼠体内构型转化 |
3.4 小结 |
4. 利伐沙班大鼠组织分布试验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组织样品分析方法 |
4.1.3 组织样品预处理 |
4.2 组织中利伐沙班LC-MS/MS分析方法的确证 |
4.2.1 方法的选择性 |
4.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4.2.3 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
4.3 利伐沙班大鼠组织分布研究 |
4.3.1 分析方法 |
4.3.2 实验方案及样品制备 |
4.3.3 利伐沙班大鼠组织分布 |
4.4 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立体选择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吸收 |
2 分布 |
2.1 血浆蛋白结合 |
2.2 组织分布 |
3 代谢 |
3.1 对映体的代谢途径 |
3.2 代谢产物 |
3.3 对映体间的相互转化 |
4 排泄 |
4.1 肾清除 |
4.2 胆汁排泄 |
5 手性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
6 对映体在代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
7 结语 |
(4)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外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外代谢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盐酸双苯氟嗪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注射用盐酸双苯氟嗪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盐酸双苯氟嗪的体外代谢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LC-MS 法测定克拉维酸钾及其制剂的含量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手性药物的立体选择性代谢及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手性药物的立体选择性药物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性药物吸收的立体选择性 |
2 手性药物分布的立体选择性 |
3 手性药物代谢的立体选择性 |
4 手性药物排泄的立体选择性 |
(6)手性药物布洛芬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人血清中布洛芬消旋体及各对映体浓度的测定方法 |
1 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1.1 血清中rac-布洛芬的定量测定 |
2.1.2 血清中布洛芬光学异构体的定量测定 |
2.2 样品处理 |
2.2.1 测定血清中rac-布洛芬时的样品处理 |
2.2.2 测定血清中R-、S-布洛芬时的样品处理 |
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1 布洛芬标准贮备液的配制 |
2.3.2 布洛芬标准应用液的配制 |
2.3.3 内标液的配制 |
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4.1 rac-布洛芬标准曲线制备 |
2.4.2 R-布洛芬及S-布洛芬标准曲线制备 |
2.5 精密度及回收率试验 |
3 结果 |
3.1 方法的选择性 |
3.2 标准曲线方程及线性范围 |
3.3 方法的精密度及回收率 |
4 讨论 |
4.1 测定条件的选择 |
4.2 内标物的选择 |
5 小结 |
第三章 健康志愿者口服布洛芬不同制剂的消旋体药物动力学 |
1 材料 |
1.1 药品 |
1.2 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2.1 志愿者 |
2.2 临床试验 |
2.3 样品处理 |
2.4 含量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2.6 统计学解析 |
3 结果 |
3.1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
3.2 药动学参数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健康志愿者口服布洛芬不同制剂的各光学异构体药物动力学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志愿者及临床试验 |
2.2 样品处理及含量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2.3.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2.3.2 布洛芬对映体转换清除率的计算 |
2.3.3 药物动力学参数 |
2.3.4 S/R比值 |
2.4 统计学解析 |
3 结果 |
3.1 血清中各布洛芬对映体的浓度 |
3.2 药物动力学参数 |
3.3 S/R比值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7)毛细管电泳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 |
1.2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 |
1.2.1 液-液提取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 |
1.2.2 液-固提取法(Liquid-Solid Extraction, LSE) |
1.2.3 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
1.2.4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 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
1.3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
1.3.1 光谱法 |
1.3.2 免疫分析法 |
1.3.3 色谱法 |
1.3.4 色谱联用技术 |
1.4 体内药物分析内容 |
1.4.1 药物滥用监测(Abusive Drug Monitoring) |
1.4.2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
1.4.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1.4.4 手性药物的拆分与监测 |
1.4.5 体内内源性物质的测定 |
1.5 毛细管电泳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5.1 HPCE 的结构与类型 |
1.5.2 HPCE 的优点 |
1.5.3 HPCE 的样品预处理 |
1.5.4 HPCE 体内药物分析应用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2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系统与性能评价 |
2.1 引言 |
2.1.1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意义 |
2.1.2 毛细管电泳预处理单元联用方式 |
2.1.3 本章的研究内容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膜的制备 |
2.2.3 性能考察 |
2.2.4 咖啡牛奶中游离咖啡因的测定 |
2.2.5 平衡透析进样 |
2.2.6 电化学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制膜材料 |
2.3.2 制膜工艺条件 |
2.3.3 膜的位置与结构 |
2.3.4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系统性能评价 |
2.3.5 咖啡牛奶中游离咖啡因的测定 |
2.3.6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系统性能拓展 |
2.4 小结 |
3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体内内源性物质分析——全血血糖浓度测定 |
3.1 引言 |
3.1.1 血糖浓度及其意义 |
3.1.2 血糖浓度测定方法 |
3.1.3 本章的研究内容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循环伏安法 |
3.2.3 铜微电极制作 |
3.2.4 电泳及检测方法 |
3.2.5 测定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葡萄糖在铜电极上的电化学活性 |
3.3.2 检测电位的选择 |
3.3.3 电泳缓冲液与检测池溶液的选择 |
3.3.4 分析性能评价 |
3.3.5 全血中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3.3.6 光度法验证 |
3.4 小结 |
4 透析进样毛细管电泳研究异丙嗪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4.1 引言 |
4.1.1 相互作用分析 |
4.1.2 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分析 |
4.1.3 本章的研究内容 |
4.2 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的基本原理 |
4.3 实验部分 |
4.3.1 仪器与试剂 |
4.3.2 操作步骤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工作曲线的绘制 |
4.4.2 结合常数的计算 |
4.4.3 结合机理 |
4.4.4 本法的优势 |
4.5 小结 |
5 贝诺酯在兔血中代谢物的CE-CL 分析 |
5.1 引言 |
5.1.1 代谢物研究的意义 |
5.1.2 CE-CL 联用 |
5.1.3 本章的研究内容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和试剂 |
5.2.2 实验动物 |
5.2.3 血液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CE-CL 装置 |
5.3.2 电泳条件的优化 |
5.3.3 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5.3.4 回收率与重现性考察 |
5.3.5 家兔体内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的测定 |
5.3.6 本法的优势 |
5.4 小结 |
6 麻黄碱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6.1 引言 |
6.1.1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
6.1.2 本章的研究内容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仪器与试剂 |
6.2.2 实验动物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萃取条件的优化 |
6.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6.3.3 工作曲线的绘制 |
6.3.4 家兔体内麻黄碱的血药浓度的测定 |
6.3.5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药理效应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药理效应的比较 |
引言 |
第一部分 (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的急性降压效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的慢性降压效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对SHR 血流动力学及心脏重构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手性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性药物的吸收 |
2 手性药物的分布 |
2.1 血浆蛋白结合 |
2.2 组织结合 |
3 手性药物的代谢 |
3.1 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
3.2 对映体的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 |
3.3 对映体相互转化 |
3.4 代谢酶对手性药物对映体代谢的立体选择性 |
3.5 肝外组织代谢的立体差异 |
4 手性药物的排泄 |
4.1 肾排泄 |
4.2 胆汁排泄 |
5 影响手性药物代谢的因素 |
6 对映体在代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
6.1 对映体与对映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6.2 其他药物与对映体相互作用 |
(10)手性药物对映体在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效学相互作用 |
1.1 拮抗作用 |
1.2 相加作用 |
1.3 协同作用 |
2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
2.1 吸收 |
2.2 分布 |
2.3 代谢 |
2.4 排泄 |
3 结语 |
四、反式曲马朵及其活性代谢物氧去甲基曲马朵对映体的血浆蛋白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利伐沙班在大鼠体内手性转化及组织分布的研究[D]. 马筱娴. 西安科技大学, 2016(03)
- [2]浅谈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方法[A]. 孙燕. 《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三届五次理事大会暨医药教育创新研究和慢病防治学术研讨会, 2012
- [3]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立体选择性[J]. 邹巧根,冯振斌,张尊建. 海峡药学, 2011(08)
- [4]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外代谢研究[D]. 孙倩.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5]手性药物的立体选择性药物动力学[J]. 孙璐,杨亚楠,严静.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9(06)
- [6]手性药物布洛芬药物动力学研究[D]. 刘扬.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7]毛细管电泳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D]. 陈华. 重庆大学, 2007(05)
- [8](Rac)-间—尼索地平、(S)-间—尼索地平和(R)-间—尼索地平药理效应的比较[D]. 王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 [9]手性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J]. 孙银香,袁牧,石京山. 中南药学, 2006(01)
- [10]手性药物对映体在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J]. 顿彬,刘会臣.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