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信贷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理论,银行信贷业务,借款人
信贷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杨士漉[1](2019)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指出了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贷风险重要成因,也引导了设置信贷业务流程规制。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使得借贷双方掌握的信息相对平等,是将该理论运用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最终目标,需要建立完善的贷款流程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借贷双方的良性合作。一、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向的风险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叁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被广泛运用于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该理论出发点为: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一致时会产生信用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商业》期刊2019年08期)
许诺,袁潮清[2](2019)在《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营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投资组合理论中有效前沿和资本市场线模型,基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NIM(net interest margin)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营效率进行测算;采用2011-2016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不良贷款率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收益造成的损失;通过对上述结果对比,发现本文提出的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营效率,能更好揭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和收益关系.未来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应考虑参考和使用投资组合理论.(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7期)
杨士漉[3](2019)在《加大信贷风险的管控力度——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指出了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贷风险重要成因,也引导了设置信贷业务流程规制。一、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向的风险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概念是:处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类人员,对所需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异。掌握完整信息的(企业)人员比信息相对缺乏的(企业)人员占优势地位,这(本文来源于《上海商业》期刊2019年06期)
安泽明[4](2019)在《P2P信贷进入对传统银行业影响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行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受众规模。然而,P2P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的大量欺诈以及比例极高的问题平台表明P2P业务运营存在相当高的信贷风险。大量研究表明,P2P发展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归纳P2P行业整体的发展特征,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分析P2P信贷发展的边界,研究P2P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进而为政府在监管P2P等非正规金融主体方面建言献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WIND平台2014—2018年P2P行业发展数据,发现P2P行业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平台业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P2P行业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信贷风险每半年周期性集中爆发。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从不完全信息市场、政府监管、金融科技这几个方面考察P2P对银行业的影响以及政府对P2P信贷监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银行来说,P2P信贷在发展初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P2P进入初期将扩大P2P自身以及银行信贷,降低银行的贷款不良率以及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在银行受到相对严格的贷款监管的条件下,银行信贷限制额度的适度放松有助于降低银行与P2P过高的贷款准入限制,实现银行业与P2P的共存共荣。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对P2P的监管需要充分把握宏观经济与P2P发展前景,实现反周期监管调控。在宏观信贷紧缩的背景下,政府应当适当放松对P2P行业的监管,充分发挥P2P非正规金融主体的作用,缓解市场的效率损失。在宏观信贷扩张的背景下,政府实行适当严厉的监管有助于控制P2P行业的信贷风险,降低银行业的风险。对于金融科技来说,金融科技的引入有助于降低P2P贷款利率,扩大信贷规模。在宏观信贷扩张的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引入极易扩大银行业风险。而在宏观信贷紧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引入则有助于降低银行业风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性玉,任乐,赵辉,姚唯一[5](2019)在《农户信誉特征、还款意愿传递与农户信贷可得——基于信号传递博弈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信誉作为农户还款意愿的抵押品替代与农户信贷可得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并根据信号传递博弈的均衡分析结论提出研究假设,进一步以农户获得各类荣誉称号、表彰以及他人评价情况作为农户信誉的替代变量,利用河南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Logit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户具有高信誉特征能够有效增加其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额度,表明农户信誉可以作为一种抵押品替代缓解农户所受信贷配给。此外,农户是否获得信用评级、家庭总收入也显着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额度。研究结论对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金融扶贫工作,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李静[6](2019)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理论传导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我国开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同年12月,商业银行开始相继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但当时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进入市场时,并没有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导致价格波动较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没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产生。这使得刚开始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受到了冷遇。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经历了长达叁年的停滞时期。直到2012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业务重启。2014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系列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调动了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性,相关证券产品的数量规模得到了井喷式的增长。201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在原来的企业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以及住房抵押贷款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个人消费性贷款、租赁贷款、设备按揭贷款等。2016年又重启了不良资产贷款。2017年至今,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信贷资产证券化创立之初便被当作化解银行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的结构性融资工具。该业务通过将流动性不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从银行表内剥离,转化成流动性强的资金,来盘活银行资产。但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发现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用信贷资产证券化获得的资金进行高风险贷款,过度发放信贷资产,同时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缓冲减少,反而提高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否真的会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仍不完善的前提下,尚未有定论。本文立足于我国国情,从理论出发,辅以相关的实证分析,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其实际意义。本文总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还有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概念界定,并详细解释了一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原理和运行过程的。同时,对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现状从市场规模、基础资产种类、基础资产档次以及二级市场流动性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第叁章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理论传导。该部分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界定,并利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然后讨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机制,包括正反两方面,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设计初衷虽然是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但若不辅以有效的监督,反而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第四章是利用15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14年及以后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对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过程中,提高作用占了上风,与上文的猜想一致。第五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在法律法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丰富证券化基础资产以及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共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陈锐[7](2019)在《基于破窗效应理论的邮储银行信贷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破窗效应理论,分析了邮储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整章建制、贯彻落实、剖析反省与合规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了邮储银行完善信贷管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邮政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建伟[8](2019)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引入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变量,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基于商业银行存款规模、资产规模和人均GDP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在金融深化和金融广化的双重影响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内生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实证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金融深化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储蓄存款规模的扩张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而金融广化水平仍需提高,这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在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作用并不明显。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在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这为金融发展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金融》期刊2019年05期)
陆岷峰,季子钊[9](2019)在《银行信贷投放与信用风险积聚的非权衡理论——基于均值漂移投资技术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银行业应当持续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然而部分学者担忧: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用风险的积聚。这看似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均衡问题,实则并不存在这样的权衡。利用均值漂移投资技术模型,创新论证以下叁个命题:第一,区别于经济学常识,银行贷款利率的增加并不会导致企业的最优投资额下降,而是不断提升;第二,在信贷市场引入竞争会使贷款利率下调;第叁,较低的贷款利率尽管会刺激普通项目信贷投放的增长,但将明显降低违约的可能性。综上得出推论:银行业大力服务实体经济、扩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等行为,都不会是导致行业信用风险积聚的最终原因,根本原因是缺乏高效的投资技术和充分的信贷市场竞争,即银行信贷投放与信用风险积聚之间不存在权衡。(本文来源于《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弘[10](2019)在《关于担保机构作用的理论研究:基于过度信贷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担保机构在信贷市场中的作用。针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下的过度信贷情形,建立理论模型,分析担保机构促进银行筛选项目、改善信贷市场福利的条件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具有信息优势和资产处置优势的担保机构能够通过提升临界概率、降低资产处置成本来提升信贷市场福利;当担保机构具有完全的信息优势并对债权全额担保时,可以达到社会最优状态。市场化的担保机构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能提升其信息优势和资产处置优势,扩大担保份额,最终使得担保水平达到社会合意值。(本文来源于《经济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信贷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投资组合理论中有效前沿和资本市场线模型,基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NIM(net interest margin)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营效率进行测算;采用2011-2016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不良贷款率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收益造成的损失;通过对上述结果对比,发现本文提出的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营效率,能更好揭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和收益关系.未来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应考虑参考和使用投资组合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贷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士漉.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J].上海商业.2019
[2].许诺,袁潮清.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营效率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9
[3].杨士漉.加大信贷风险的管控力度——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J].上海商业.2019
[4].安泽明.P2P信贷进入对传统银行业影响的理论分析[D].浙江大学.2019
[5].王性玉,任乐,赵辉,姚唯一.农户信誉特征、还款意愿传递与农户信贷可得——基于信号传递博弈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J].管理评论.2019
[6].李静.信贷资产证券化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理论传导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陈锐.基于破窗效应理论的邮储银行信贷管理研究[J].邮政研究.2019
[8].王建伟.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J].西南金融.2019
[9].陆岷峰,季子钊.银行信贷投放与信用风险积聚的非权衡理论——基于均值漂移投资技术模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10].张弘.关于担保机构作用的理论研究:基于过度信贷的视角[J].经济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