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复位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复位支撑,组合碟簧,磁流变液,滞回响应
自复位阻尼器论文文献综述
谢行思,徐龙河,李忠献[1](2019)在《自复位阻尼耗能支撑力学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自复位阻尼耗能支撑的力学原理,基于支撑试件动力性能试验,在不同加载频率的正弦激励下,对具有不同组合碟簧刚度支撑的滞回响应和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轴向变形比对支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撑具有饱满的旗形滞回响应,激活力和激活变形稳定,等效黏滞阻尼比和承载力高,有效减小甚至消除了残余变形,体现出优异的耗能能力和自恢复能力。支撑应变的理论和数值解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能够用以分析支撑应变分布的特点。利用数值模型分析了支撑的破坏模式,验证了支撑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黄宙,李宏男,付兴[2](2019)在《自复位放大位移型SMA阻尼器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的超弹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复位放大位移型SMA阻尼器(re-centering deformation-amplifiedSMAdamper,RDASD)。该阻尼器可将位移变形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进行放大,通过限制放大以后的位移充分发挥SMA材料的耗能能力。首先建立了该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基于SMA材料的旗帜型恢复力模型,分析了预变形、超弹性拉伸位移、刚度和长度四个参数对该阻尼器耗能系数的影响规律。为实现最佳耗能和减震控制效果,提出了该阻尼器的设计准则和性能优化方法。最后以某叁层钢框架结构为例,分析了有控和无控两种工况下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验证了该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戢广禹[3](2019)在《一种新型环形弹簧-SMA拉索自复位阻尼器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筑增加消能减震装置是一种常见的抗震措施,但传统的消能减震装置在经历过强震后会使结构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基于上述情况,研制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消能装置成为工程抗震的研究热点之一。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缩写为SMA)是一种具有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以及高阻尼特性的新型智能材料,利用形状记忆合金作为消能减震装置,具有较好的复位性和耐久性,允许较大变形且具有良好复位特性;环形弹簧是由多对内外环组合迭加在一起的可压缩型弹簧,通过内外环圆锥面相互挤压产生摩擦力,它的空间紧凑且又能吸收较大能量。本文采用了一种环形弹簧和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组成的新型自复位阻尼器,该阻尼器通过SMA拉索与环形弹簧协同工作,两部分部件均兼具复位与耗能特性,有利于发展高性能自复位控制结构体系,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制作了直径为200mm的环形弹簧试件,对其进行了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了位移幅值、加载频率对环形弹簧滞回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利用ABAQUS建立环形弹簧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加卸载模拟,验证了试验结果。(2)选用超弹性良好的NiTi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分别进行了SMA丝(直径分别为0.5mm、1mm、1.5mm)以及SMA拉索(由7根1mm的SMA丝绞制而成)的拉伸卸载试验,探究了不同加载频率、位移幅值、加卸载循环次数以及丝材直径对SMA丝以及SMA拉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3)设计了一种环形弹簧-SMA拉索自复位阻尼器试件(Ring spring-SMA cables re-centering dampe,简称RSD),对其进行了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RSD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从而验证结果。(4)以9层Benchmark钢框架作为研究对象,将RSD作用于该结构的交叉支撑,形成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采用了ETABS软件进行建模,开展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评估了受控钢框架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升[4](2019)在《一种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及其在钢框架结构中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是一种新型的耗能减震装置,该装置不但能耗散地震输入的大多数能量,而且能在地震过后使结构复位到初始位置或者弹性变形范围内,可有效减小结构层间位移过大而造成其构件破坏。然而,目前研究的大多数阻尼器存在构造复杂,安装成本过高、可更换时间周期短等缺点,导致在实际工程中难以推广应用。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自复位黏弹性阻尼器,介绍该阻尼器的构造及工作机理,采用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该新型阻尼器进行变参分析,研究该阻尼器的耗能性能,并对布置该阻尼器的六层钢框架结构进行反应谱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简要概括了阻尼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核心部分包括复合黏弹性层、上下连接端板、剪切钢板、约束钢板、铅芯,新型阻尼器的复位部分利用铅芯在变形过程中的动态恢复和再结晶属性,使阻尼器达到自复位的特点。耗能部分包括约束钢板、剪切钢板和橡胶材料。该阻尼器具有构造简单,受力机理明确的优势。(2)对已有试验的铅黏弹性阻尼器,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该铅黏弹性阻尼器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低周往复加载,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曲线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3)对本文提出的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进行性能研究,并进行变参分析,主要研究铅芯直径、铅芯形心间距、橡胶材料的剪切模量、复合黏弹性层面积、复合黏弹性层总厚度、单层薄钢板与单层橡胶厚度比,获得这六个参数对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的复位性能和耗能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铅芯直径、橡胶剪切模量、复合黏弹性层面积、单层薄钢板与单层橡胶厚度比对该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影响显着,而铅芯形心间距对该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影响较小;建议复合黏弹性层总厚度的合理取值范围为22~30mm,厚度比取值范围宜控制在0.34~0.69之间。(4)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分别对原钢框架结构、布置该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和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进行对比,对这叁种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布置阻尼器的两种受控结构,其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减小显着,而且布置该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与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相比,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平均减小了12.4%和5.4%,这表明该新型阻尼器比普通阻尼器优越。(5)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对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和布置该新型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分析对比了这两种受控结构的顶层最大位移和顶层最大加速度时程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布置该新型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与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相比,顶层最大位移和顶层最大加速度分别减小了12.6%和33.1%,这表明该新型阻尼器应用在钢框架结构中不但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而且能有效减小原结构的地震响应。通过对布置该新型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和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的阻尼耗散能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布置该新型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与布置普通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相比,阻尼耗能分别占总输入能量的50%、20%左右。这说明,布置该新型阻尼器可明显耗散结构的地震能量,使结构获得良好的抗震效果。(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1)
吴鉴培[5](2019)在《自复位阻尼器在高层钢框架的减震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被动控制结构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能够针对不同的性能目标,确定结构所需阻尼器的布置以及相关力学参数。采用遗传算法可对结构的阻尼器布置位置进行优化,提高阻尼器对主结构的减震效果。并行遗传算法能有效结合遗传算法的天然并行性和计算机的快速并发性,提高优化问题的求解效率和计算精度。本文对利用自复位阻尼器的减震结构进行了基于能力谱法的抗震性能设计。同时,采用遗传算法对被动控制结构中的自复位阻尼器进行优化布置,从计算效率和结构减震率的角度评价算法的有效性,并给出框架结构的阻尼器布置方式建议。主要工作如下:(1)对附加自复位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采用能力谱法对附加自复位阻尼器的被动控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设计,主要工作包括计算减震结构基于谱位移的目标性能点,确定使需求谱曲线经过目标性能点的等效阻尼比,计算结构所需的附加阻尼比,确定阻尼器布置与相关参数。最后,针对某10层钢框架结构进行基于能力谱的抗震性能设计,进行阻尼器参数与布置位置的设计,评价自复位阻尼器的耗能减震效果。(2)采用遗传算法对被动控制结构中的自复位阻尼器进行优化布置。提出基于MATLAB-Python-ABAQUS交互编程来实现的遗传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利用MATLAB语言编写遗传算法,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构模型的目标函数值,并利用Python提取和传输ABAQUS模型结果数据,即通过MATLAB-Python-ABAQUS交互使用,处理了使用遗传算法调用有限元软件来计算附加自复位阻尼器的叁维结构模型目标函数的问题。最后针对某10层的钢框架结构,采用基于MATLAB-Python-ABAQUS交互编程的遗传算法对其阻尼器的布置位置进行优化,评价该算法的计算精度。(3)将并行遗传算法应用到自复位阻尼器的优化布置问题之中。提出了基于MATLAB-Python-ABAQUS交互编程的粗粒度—主从式并行遗传算法,该算法的关键是在MATLAB-Python-ABAQUS交互编程的基础上,将遗传算法分为两层执行,在上层使用粗粒度模型对各个子种群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行串行运算,在底层使用主从式模型对各个子种群进行独立遗传算法运算。最后,采用粗粒度—主从式并行遗传算法对某10层的钢框架结构的阻尼器布置位置进行了优化,从计算效率和结构减震率的角度评价该算法的有效性,并给出自复位阻尼器在钢框架结构中的布置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7)
宋永生,王际帅,宣卫红,郭彤[6](2019)在《带自复位功能的耗能减震阻尼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耗能支撑在强震作用后,往往产生不可修复的残余变形,给震后结构的修复和重建带来较大的困难。由于可恢复功能耗能支撑具有复位、耗能和大幅减小结构残余变形的优点,根据支撑的复位形式,分类介绍了现有不同类型的可恢复功能支撑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研究结果,并概述了现有支撑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云帅,韩建平,王晓琴[7](2018)在《具自复位摩擦阻尼器的桥梁隔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桥梁隔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这一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引起震后桥梁上下部结构之间残余位移过大的问题。为有效降低上部结构的惯性力传递至桥墩,使其具有良好的隔震能力,同时减小上部结构复位时的阻尼,增强其自复位能力,降低震后桥梁的修复费用,提出由一种新型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和聚四氟乙烯滑板支座代替传统的隔震支座。该阻尼器当活塞向远离平衡位置方向移动时,具有较为稳定的摩擦力使其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当活塞向平衡位置方向移动时,不具有摩擦力,减小了摩擦力对复位力的消耗,提高了其自复位能力。采用柔性拉索将此阻尼器与桥梁的上下部结构相连,保证阻尼器只受拉且可实现上部结构相对桥墩的往复运动,形成自复位隔震桥梁体系。为验证该隔震桥梁体系的效果,利用OpenSees建立一座4跨连续梁桥模型,分别配置非隔震桥梁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自复位摩擦阻尼器与聚四氟乙烯滑板支座联合工作的隔震体系,在横桥向输入地震动记录进行时程分析,考察3种桥梁结构的墩顶位移、墩梁相对位移和桥墩内力。结果表明:在相同地震作用下,自复位隔震桥梁体系相对于非隔震桥梁墩顶位移降低为原来的1/8,墩底剪力和墩底弯矩降为原来的约1/3;与配置铅芯橡胶支座的隔震桥梁体系相比,自复位隔震桥梁体系基本没有墩梁相对残余位移。以上说明提出的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及具自复位摩擦阻尼器的桥梁隔震体系有较好的隔震和自复位能力。(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张艳霞,江锟,孙宇,李全刚[8](2018)在《中间柱型阻尼器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具有震后结构自动复位、结构残余变形及损伤较小、可以恢复结构正常使用功能等优势。但是当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跨度较大时,常因刚度不足导致其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抗震设计规范限值要求。为此,提出了中间柱型阻尼器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在拟动力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数值模拟校验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施加竖向活荷载对中间柱型阻尼器工作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结果在结构位移峰值、滞回性能、索力变化等方面吻合较好,数值模拟方法可靠;中间柱型阻尼器可提高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有效控制结构层间位移角,同时提高结构耗能能力,延缓主体结构塑性发展进而保护主体结构,减小结构残余变形并控制损伤;中间柱型阻尼器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竖向活荷载对中间柱型阻尼器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高毅超,梅真[9](2018)在《基于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的结构减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常摩擦力摩擦阻尼器不能根据结构反应实时调整滑动摩擦力、导致减振效果不稳定的问题,研发一种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方法基于库仑摩擦定律建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通过对设置以及未设置阻尼器的结构分别进行确定性及随机地震反应分析,研究该阻尼器的减振效果.结果确定性地震动作用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能够有效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反应,而绝对加速度反应通常有所增大;随机地震动作用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能明显减小无控时层间位移较大楼层的位移反应,多数楼层绝对加速度均方根值的均值和标准差有所减小,而楼层绝对加速度峰值大多增大.结论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能明显降低结构的位移反应,且位移控制效果基本上不随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的变化而改变,但受控结构的加速度反应通常较无控结构有一定增大.(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刘明明,李宏男,付兴[10](2018)在《一种新型自复位SMA-剪切型铅阻尼器的试验及其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的超弹性以及金属铅的屈服耗能特性,开发出一种新型复合耗能自复位阻尼器,由形状记忆合金丝、剪切型铅块以及复位弹簧组成,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同时具有高耗能及自复位功能。制作了阻尼器模型,并进行了力学试验,研究了在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加载速率、不同位移幅值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型阻尼器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滞回性能稳定,利用形状记忆合金与铅同时工作耗能,阻尼器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复位弹簧的设置能使阻尼器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力学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自复位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的超弹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复位放大位移型SMA阻尼器(re-centering deformation-amplifiedSMAdamper,RDASD)。该阻尼器可将位移变形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进行放大,通过限制放大以后的位移充分发挥SMA材料的耗能能力。首先建立了该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基于SMA材料的旗帜型恢复力模型,分析了预变形、超弹性拉伸位移、刚度和长度四个参数对该阻尼器耗能系数的影响规律。为实现最佳耗能和减震控制效果,提出了该阻尼器的设计准则和性能优化方法。最后以某叁层钢框架结构为例,分析了有控和无控两种工况下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验证了该阻尼器的减震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复位阻尼器论文参考文献
[1].谢行思,徐龙河,李忠献.自复位阻尼耗能支撑力学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2].黄宙,李宏男,付兴.自复位放大位移型SMA阻尼器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9
[3].戢广禹.一种新型环形弹簧-SMA拉索自复位阻尼器的减震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4].周升.一种新型自复位铅黏弹性阻尼器及其在钢框架结构中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9
[5].吴鉴培.自复位阻尼器在高层钢框架的减震优化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宋永生,王际帅,宣卫红,郭彤.带自复位功能的耗能减震阻尼器研究进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9
[7].刘云帅,韩建平,王晓琴.具自复位摩擦阻尼器的桥梁隔震性能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8
[8].张艳霞,江锟,孙宇,李全刚.中间柱型阻尼器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数值模拟[J].建筑结构学报.2018
[9].高毅超,梅真.基于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的结构减震控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刘明明,李宏男,付兴.一种新型自复位SMA-剪切型铅阻尼器的试验及其数值分析[J].工程力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