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模型论文-姜丽静,闫美灵,李响,倪菊平,龙盼

心室颤动模型论文-姜丽静,闫美灵,李响,倪菊平,龙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室颤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肺复苏,心功能不全,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

心室颤动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姜丽静,闫美灵,李响,倪菊平,龙盼[1](2015)在《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减轻心室颤动—复苏模型家兔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后早期家兔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常规肾上腺素组(B组)和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组(C组),每组10只。采用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B组和C组),在复苏时分别静脉给药肾上腺素(B组)和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C组)。对致颤前及复苏后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清学指标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复苏后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在自主循环恢复后,B组和C组动物均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功能指标均显着下降(P<0.05);C组收缩斜率(peak+dp/dt)显着高于B组(P<0.05),而与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舒张斜率(peak-dp/dt)显着低于A组(P<0.05)。C组血清B型利钠肽(BNP)和肌钙蛋白Ⅰ(c TnⅠ)水平显着低于B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C组心肌结构与A组接近;与B组比较,C组心肌损伤程度较轻。结论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改善复苏后早期家兔的血清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复苏后心肌损伤,对复苏后心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8期)

刘焕兵,吴印生,方继伟[2](2013)在《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对心室颤动犬模型心肺复苏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血管加压素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对心室颤动(室颤)犬模型心肺复苏(CPR)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杂种犬28只,成功建立室颤模型并给予基本生命支持心肺复苏(BLS-CPR)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A组首剂应用肾上腺素45μg/kg,B1组首剂应用肾上腺素45μg/kg+血管加压素0.4U/kg,B2组首剂应用肾上腺素45μg/kg+血管加压素0.8U/kg,B3组首剂应用肾上腺素45μg/kg+血管加压素2.4U/kg。4组实验犬应用首剂药物后若未恢复自主循环,以后每3min静脉重复应用首次剂量,共静脉用药3次,期间仍进行持续心肺复苏,以自主循环、心脏停搏或持续室颤作为终点。成功达到自主循环后继续监测30min。结果:在实施BLS-CPR并行电除颤后,A组达到自主循环的仅2只(28.6%),B1组6只(85.7%),B2组和B3组均达到100%,且自主循环所需时间B1组为(74.9±6.52)s,B2组为(71.6±4.89)s,B3组为(70.4±5.66)s,均短于A组[(81.2±6.50)s](均P<0.01)。结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可以显着地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其中血管加压素的剂量以0.8U/kg最适宜。(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李响,杨杰,邵金炎,姜丽静,程德山[3](2012)在《肾上腺素联合艾司洛尔对心室颤动复苏模型家兔肺水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肾上腺素联合艾司洛尔对心室颤动复苏家兔复苏早期肺水肿及心脏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26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分为3组,其中20只清洁级家兔采用交流电致心室颤动建立心肺复苏模型,另6只为手术对照组(A组),仅行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不制作心肺复苏模型。模型家兔随机均分10只,分别在复苏时给予肾上腺素10μg/kg(B组)和在复苏时给予肾上腺素10μg/kg+艾司洛尔200μg/kg(C组)。测量复苏成功后5 h肺湿/干比重,比较复苏后30 min、1 h、2 h、4 h时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及丙二醛(MDA)活性的变化。结果:A、C、B组家兔于模型复苏成功后5 h肺湿/干比重、cTnI水平和MDA活性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艾司洛尔可以减轻家兔心室颤动复苏后肺水肿,对复苏后早期心脏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林敬阳,屈百鸣,金钦阳,洪银维[4](2011)在《利多卡因冠脉内注射心室颤动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骤停(caridiac arrest,CA)是心脏病危重并发症之一,其80%以上是由心室颤动(ventricularfibrillation,VF)所致。冠心病及其它心脏病、精神和躯体遭受巨大冲击都可导致心脏骤停。本实验旨在通过药物和介入方法建立大动物室颤模型,为临床心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研究提供可靠的室颤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刘红臻,钟敬泉,李景莎,苏国英,王静[5](2011)在《利多卡因及伊布利特在治疗犬长时间心室颤动模型中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多卡因和伊布利特分别联用肾上腺素,应用到心室颤动的早期治疗过程中,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方法:犬心室颤动12分钟后立即进行2分钟的胸外按压,随即100 J双向波电除颤,仍为心室颤动的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1.5 mg/kg)联用肾上腺素(0.02 mg/kg);伊布利特组:伊布利特(0.01 mg/kg)联用肾上腺素(0.02 mg/kg);对照组:只应用肾上腺素(0.02 mg/kg)。用药时胸外按压不间断,每2分钟的胸外按压后进行1次电除颤,如心室颤动持续存在,上述剂量的药物每5分钟重复用1次,终点事件为自主循环恢复。实验过程中监测与记录主动脉、右心房压力,计算冠状动脉灌注压,测量基础状态和复苏后的QT间期,计算出校正的QT间期(QTc)。结果:利多卡因组及对照组动物的QTc明显低于伊布利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及伊布利特组动物的主动脉平均压、冠状动脉灌注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利多卡因组及伊布利特组动物的除颤能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室颤动犬进行心肺复苏时,联用利多卡因或伊布利特与肾上腺素同样有效的提高了冠状动脉灌注压。(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陈蒙华[6](2011)在《经食道心脏起搏诱导大鼠心室颤动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鼠是开展心肺复苏实验研究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在Pubmed查到用大鼠开展心肺复苏研究的文献有几百篇,其中采用大鼠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模型的不足一半,国内用大鼠室颤模型的更少,至今尚不足10篇,其主要原因是用有创方法建立大鼠室颤模型有一定难度。在1988年,von Planta等报导了用交流电经右室心内膜电击诱导大鼠发生室颤的方法,他们首先分离右侧颈内静脉并结扎静脉远端,然后在静脉近端切(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5-26)

刘颖,梁丹丹,张弘,刘懿,肖俊杰[7](2009)在《离体大鼠缺血性心室颤动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大鼠缺血性心室颤动模型。方法80只健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流量灌流组、正常流量灌流+burst刺激组、低灌流模拟心肌缺血组、低灌流模拟心肌缺血+burst刺激组,每组20只。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行主动脉逆行灌流,通过缺血和短暂的burst刺激诱发心室颤动。结果正常流量灌流组、正常流量灌流+burst刺激组、低灌流模拟心肌缺血组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和持续率均为0%,而低灌流模拟心肌缺血+burst刺激组心室颤动的发生率为80%且持续率为50%(P<0.05)。结论在Langendorff心脏灌流系统中通过低灌流模拟心肌缺血,并给予burst刺激模拟应激事件,可以稳定地诱导心室颤动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张贺[8](2008)在《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模型制作及心室颤动的心外膜标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快速起搏刺激犬的在体心肌并诱发室颤,64导心外膜标测系统记录缺血心肌在室颤发生过程中电生理参数及时空演变的心外膜电图。结果随着急性心肌(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期刊2008-06-01)

郑君慧,陈蒙华,何金龙,卢俊宇[9](2008)在《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在家兔心室颤动模型中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的急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CA后需立即进行的救治措施。尽管CPR应用于临床已有多年历史,CA的抢救成功率仍很低。国内外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研究,探索在常规CPR技术基础上采用适当的药物和手段以提高CPR的成功率。肾上腺素在CPR过程中仍为首选用药,但其疗效不能令人满意,寻找更为有效的复苏药物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复苏成功者血中加压素的含量显着高于复苏失败者。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开始尝试将加压素应用于CPR的救治,但复苏结果相差甚远:文献报导在猪的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性CA模型中加压素明显优于肾上腺素,而在我们前期家兔窒息模型的研究中观察到加压素的复苏疗效不如肾上腺素,其机制是否与生物种属和疾病类型差异有关尚不清楚。鉴于加压素在家兔室颤性CA模型中的疗效尚未见有文献报导,本研究以家兔为实验对象,探讨经胸壁交流电刺激诱导室颤、进而建立家兔室颤性CA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肾上腺素、加压素及加压素与肾上腺素联合用药在该模型中的复苏疗效。(本文来源于《第10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期刊2008-04-11)

郑君慧[10](2008)在《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在家兔心室颤动模型中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的急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CA后需立即进行的救治措施。尽管CPR应用于临床已有多年历史,CA的抢救成功率仍很低。国内外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研究,探索在常规CPR技术基础上采用适当的药物和手段以提高CPR的成功率。肾上腺素在CPR过程中仍为首选用药,但其疗效不能令人满意,寻找更为有效的复苏药物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复苏成功者血中加压素的含量显着高于复苏失败者。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开始尝试将加压素应用于CPR的救治,但复苏结果相差甚远:文献报导在猪的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性CA模型中加压素明显优于肾上腺素,而在我们前期家兔窒息模型的研究中观察到加压素的复苏疗效不如肾上腺素,其机制是否与生物种属和疾病类型差异有关尚不清楚。鉴于加压素在家兔室颤性CA模型中的疗效尚未见有文献报导,本研究以家兔为实验对象,探讨经胸壁交流电刺激诱导室颤、进而建立家兔室颤性CA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肾上腺素、加压素及加压素与肾上腺素联合用药在该模型中的复苏疗效。方法:1、建立家兔室颤性CA模型:选择18只健康雄性家兔,首先分别给予两个级别的交流电输出电压(20V和30V)经胸壁刺激家兔、观察能否诱发室颤。每个级别电压重复剌激2次,每次5s,间隔2min。若2次刺激有1次能诱发出室颤就判定该方法能诱发室颤。然后选择30V电压持续刺激家兔30s、以防止诱发出来的室颤自动转律,必要时再加15s,直至诱发出来的室颤持续存在、或血压和心电图表现达到CA诊断标准。当室颤总时间达4min时开始CPR。记录每个级别电压诱导室颤的发生率、复制CA所需的刺激时间以及停止刺激后心电图的表现类型。2、比较药物在该模型中的复苏疗效:另选60只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采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室颤模型,室颤4min后开始CPR,分别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mg/kg、加压素0.8U/kg、或肾上腺素(0.2mg/kg)+加压素(0.8U/kg)。比较各组家兔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以及复苏成功后的生存时间。结果:1、18只家兔均能用交流电经胸壁刺激的方法诱发短暂室颤,其中20V和30V诱发出室颤的几率分别为55.6%和100%,30V交流电诱发出室颤的几率明显高于20V(P<0.05);延长交流电刺激时间可减少室颤的自动转复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无脉性电活动的发生率。用30V交流电刺激复制CA所需的平均刺激时间为50.83±46.75s。家兔达到CA诊断标准时心电图显示14只家兔为室颤、3只为无脉性电活动和1只为全心停搏。在CPR前心电图仍为室颤的有10只,无脉性电活动的有8只。18只家兔中有11只复苏成功(61.1%)。2、在60只交流电诱发CA的家兔中,肾上腺素组、加压素组和联合用药组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61.1%、21.1%和57.9%,加压素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肾上腺素组以及联合用药组(P=0.02和P=0.045)。肾上腺素组复苏成功后的家兔生存时间为60(60,180)min,加压素组为40(11,465)min,联合用药组为19(14,60)min,联合用药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肾上腺素组(P<0.05)。结论:1、经胸壁交流电刺激家兔可以诱发室颤、进而建立室颤性家兔CA模型。该模型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控性强等优点,为进一步研究CA和CPR的病理生理改变提供可靠的模型准备。2、加压素在家兔室颤性CA模型中的复苏疗效明显劣于肾上腺素,与我们前期家兔窒息模型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文献报导的加压素在猪的室颤性CA模型中的复苏疗效迥异,其机制尚不清楚,考虑加压素在CPR中的疗效存在种属差异。(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8-02-01)

心室颤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血管加压素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对心室颤动(室颤)犬模型心肺复苏(CPR)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杂种犬28只,成功建立室颤模型并给予基本生命支持心肺复苏(BLS-CPR)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A组首剂应用肾上腺素45μg/kg,B1组首剂应用肾上腺素45μg/kg+血管加压素0.4U/kg,B2组首剂应用肾上腺素45μg/kg+血管加压素0.8U/kg,B3组首剂应用肾上腺素45μg/kg+血管加压素2.4U/kg。4组实验犬应用首剂药物后若未恢复自主循环,以后每3min静脉重复应用首次剂量,共静脉用药3次,期间仍进行持续心肺复苏,以自主循环、心脏停搏或持续室颤作为终点。成功达到自主循环后继续监测30min。结果:在实施BLS-CPR并行电除颤后,A组达到自主循环的仅2只(28.6%),B1组6只(85.7%),B2组和B3组均达到100%,且自主循环所需时间B1组为(74.9±6.52)s,B2组为(71.6±4.89)s,B3组为(70.4±5.66)s,均短于A组[(81.2±6.50)s](均P<0.01)。结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可以显着地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其中血管加压素的剂量以0.8U/kg最适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室颤动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姜丽静,闫美灵,李响,倪菊平,龙盼.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减轻心室颤动—复苏模型家兔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2].刘焕兵,吴印生,方继伟.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对心室颤动犬模型心肺复苏的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

[3].李响,杨杰,邵金炎,姜丽静,程德山.肾上腺素联合艾司洛尔对心室颤动复苏模型家兔肺水肿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

[4].林敬阳,屈百鸣,金钦阳,洪银维.利多卡因冠脉内注射心室颤动模型的建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5].刘红臻,钟敬泉,李景莎,苏国英,王静.利多卡因及伊布利特在治疗犬长时间心室颤动模型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循环杂志.2011

[6].陈蒙华.经食道心脏起搏诱导大鼠心室颤动模型的建立[C].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2011

[7].刘颖,梁丹丹,张弘,刘懿,肖俊杰.离体大鼠缺血性心室颤动模型的建立[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8].张贺.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模型制作及心室颤动的心外膜标测研究[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2008

[9].郑君慧,陈蒙华,何金龙,卢俊宇.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在家兔心室颤动模型中的疗效比较[C].第10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2008

[10].郑君慧.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在家兔心室颤动模型中的疗效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2008

标签:;  ;  ;  

心室颤动模型论文-姜丽静,闫美灵,李响,倪菊平,龙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