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级配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路面基层或底基层,再生混合集料,破碎试验,分形
级配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徐鹏程[1](2019)在《再生砼砖混合集料破碎分形规律与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用集料级配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大量拆建建筑垃圾。根据相关统计,中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总量约为10亿吨。处置建筑垃圾的通常做法是露天堆放或埋填,由此产生的垃圾围城或引发的二次污染严重威胁着城市环境与人体健康。如何对建筑垃圾充分利用是待解决的课题。用建筑垃圾再生集料替代天然集料应用于道路路面基层或底基层,既可补足城市道路发展对建材巨大的需求缺口,同时可以提高建筑垃圾再利用产品的性价比,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旧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中占比最多的组分材料是废弃混凝土和粘土砖。研究废弃混凝土和粘土砖,特别是废弃粘土砖的再生利用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意义重大。目前,再生砼砖混合集料破碎特性研究较少,仍无明确结论可循。再生混凝土集料与再生粘土砖集料之间物理和力学性质差异悬殊,混合破碎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目前尚难以确定。此外,再生混合集料替代天然集料应用于路面基层或底基层中,必须考虑相应级配和挤压破碎以满足密实度的要求。本文利用太原某高校教学楼的拆迁建筑垃圾,预处理后选择同一粒径再生粘土砖粗集料和再生混凝土粗集料按不同组分比例混合后进行破碎试验。通过改变破碎前材料强度、粒径大小、组分比例、竖向压力等条件变量,测定破碎筛分后各级砖、砼组分集料质量变化,并引入分形几何思想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由破碎试验确定分形维数,再由分形维数确定级配的方法。具体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探讨了材料强度、破碎前粒径、组分比例和竖向压力对混合集料破碎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筑垃圾混合集料的破碎过程可利用分形几何进行表述,分形维数是反映混合集料破碎的客观指标。进一步确定了使混合集料破碎分形维数满足物理学含义所需的最低能级条件。(2)探讨了材料强度、碎前粒径、组分比例对分形维数的影响规律。材料强度和再生混凝土掺入量与分形维数存在负相关性,碎前粒径与分形维数存在正相关性。(3)探讨了再生混凝土掺入量对压碎指标、样品竖向变形和各级筛余量之间的关系。混合集料破碎过程中相互挤压存在“舍弱护强”的破碎模式,再生粘土砖集料优先破碎,对再生混凝土集料进行保护,从而降低了再生混凝土集料的破碎。(4)建立了通过对再生混合粗集料进行破碎试验确定分形维数,进而求得分形级配并绘制级配曲线的一般方法。该方法对于再生砼砖混合集料应用于路面基层或底基层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5)通过与规范推荐级配上下限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考虑级配结果与粘土砖限制性要求,给出道路路面基层或底基层应用再生砼砖混合集料时再生粘土砖集料的掺量限值,一级公路再生粘土砖掺量不应超过20%,二级公路再生粘土砖掺量不应超过25%。(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4-02)
杨旭,郭任萍,盖雯怡,金光日[2](2019)在《砂土中部分级配的直剪强度指标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的基础工程中,土的抗剪强度设计参数研究非常重要。为了解决实际工程中大粒径土很难测定剪切强度指标及抗剪强度这个问题,一般采用相似级配或部分级配砂土通过室内直接剪切试验、叁轴压缩试验来分析砂土的剪切强度。该研究通过最大粒径40 mm原级配中截取最大粒径分别为2 mm,5 mm和10 mm的部分级配,直接剪切试验。经分析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内摩擦角增大,但增大趋势越来越慢,颗粒之间的咬合力出现减小的趋势。在垂直应力整体较小时,剪切强度先增大再略有减小,垂直应力较大时,剪切强度一直增大。(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王明年,曾正强,赵银亭,刘大刚,吴圣智[3](2019)在《级配不良卵石深基坑地表及支护变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洛阳市地铁1号线卵石深基坑为工程原型,采用颗粒离散元软件PFC~(2D),建立级配不良卵石层深基坑支护结构数值分析模型,分析地表沉降和支护结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围护结构插入比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存在3个发展阶段,适用于级配不良中密卵石基坑的插入比范围为0.38~0.58。根据对变形规律的分析,得到内撑在控制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和地表变形中作用效果不同的结论。通过理论与实测数据对比,论证级配不良中密卵石地层基坑内支撑设计和插入比选择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卵石地层中地铁深基坑施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郑炜[4](2018)在《浅谈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采用1.18mm以上和以下的筛孔进行试验,测试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效应,为了能够正确地进行试验结果分析,在试验中采取了不同的级配类型,通过对试验结果对比,归纳出不同级配类型的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性能特点,希望能够为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提升和改善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福建建材》期刊2018年02期)
张罗号,张红武,赵晨苏[5](2017)在《冲积河流沙质河床推移质级配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推移质级配是进行推移质输沙率、河床冲淤等计算模拟的重要条件。本文从分析沙质河床近壁紊动源区内泥沙运动临界图景入手,运用瞬时动量对撞平衡原理得到推移质泥沙临界运动条件,并基于垂向瞬时紊动速度所具有的高斯分布规律,求解随机方程,建立了理论性较强的沙质河床推移质颗粒级配计算公式。黄河与长江的实测资料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公式能同天然沙质河床推移质实测资料符合,因而对于确定冲积河流沙质河床推移质泥沙级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胡哲,朱俊高,余挺,蒋明杰[6](2017)在《粗颗粒土级配混合法缩尺后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粗颗粒土经混合法缩尺后最大粒径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对某堆石坝堆石料级配采用混合法进行缩尺,级配缩尺后的试验替代料根据最大粒径的不同分为4组。在大型叁轴仪上进行了试验替代料的常规各向等压固结的叁轴排水剪试验,研究了强度和变形的缩尺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峰值偏应力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初始弹性模量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为先减小后增大;在一定范围内,邓肯模型参数K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模量数n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减小,最大粒径与K和n近似于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7年09期)
郭朝旭,崔鹏[7](2017)在《宽级配弱固结土体内细颗粒迁移规律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宽级配弱固结土体中细颗粒的迁移是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总结了宽级配弱固结土和细颗粒分界粒径的基本概念,以及细颗粒迁移特性,并总结了现有细颗粒迁移在各学科研究的实验方法、数值模拟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现有研究表明在宏观尺度上,宽级配土体内细颗粒在水动力条件下的迁移,会导致土体孔隙堵塞,是土体渗透性的降低、发生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原因;同时亦影响水利科学中土石坝运行,甚至造成管涌破坏。在细观尺度上,相关成果仍旧不完善,亟待在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未来建议重点发展微观数值模拟技术,高精度的试验监测手段,并考虑孔隙结构和颗粒级配变化、细观-微观-宏观多尺度转换以及气、固、流多相流耦合条件下的细颗粒迁移规律。(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潘菲,姜观荣[8](2016)在《机制砂级配对品质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级配评价指标不明确的现象,人工配制若干组机制砂,探索研究机制砂级配改变对自身堆积密度、细度模数等品质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级配变化而变化的相关品质参数中,机制砂细度模数与自然堆积密度的相关性较好,细度模数与紧密堆积密度的相关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粉煤灰综合利用》期刊2016年04期)
刘宝,苏谦,PHAM,Duc,Phong,白皓,LAM,Thi,Huyen,Hanh[9](2016)在《不同含水状态级配碎石临界动应力及变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含水率变化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动力性能的影响,本文针对最优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两种状态下级配碎石循环动力性能开展室内大型动叁轴试验研究,分析级配碎石的临界动应力和累积变形特性。研究表明:累积变形与荷载作用次数、含水率关系密切,荷载作用次数超过10 000次后,含水率的影响逐渐显现,荷载作用次数达到20 000次时,饱和含水率的累积变形相对最优含水率增大70%;不同含水率级配碎石的衰减型和破坏型累积变形曲线可分别用Stewart模型和Monismith模型预测;级配碎石临界动应力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随围压的增大线性增大,饱和含水状态对应的临界动应力较最优含水状态平均小13%。(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许龙[10](2016)在《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级配优化设计与压实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桥面铺装相关技术是大跨径钢桥建设和运行、养护的关键技术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与工程界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铺装方案主要有双层SMA类、浇注式类、环氧类和组合类,其中尤以环氧类的铺装在高温重载交通的钢桥面铺装中表现较好。环氧沥青混合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铺装材料,具有优良的高温稳定性、强度、水稳定性、抗疲劳耐久性,尤其对高温、重载交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调查情况表明部分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存在早期抗滑性能较低,环氧沥青混合料试验和施工多参考一般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缺乏针对性的试验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环氧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优化设计角度出发,完善环氧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评价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性和规律。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空隙率与压实特性、铺装表面构造、耐久性相互影响和制约。空隙率是混合料压实关键控制指标,为评价较大空隙率对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研究了空隙率偏高时(>3%),环氧沥青混凝土在冻融循环试验条件下的损坏机理。通过荧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冻融循环处理前后环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微观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环氧沥青拉伸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冻融循环处理对环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环氧沥青在经过冻融处理后,其微观结构出现沥青颗粒团聚的现象;环氧沥青的拉伸强度在经过冻融处理后,降低了23.9%;空隙率较大的环氧沥青混合料其冻融劈裂强度比为69.8%。混合料空隙率较大时,不利于环氧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因此,环氧沥青铺装混合料宜控制空隙率低于3%。针对环氧沥青铺装早期抗滑性能低、疲劳耐久性问题,提出Ⅰ型粗级配环氧沥青混凝土和富环氧沥青混凝土的方案。对设计的两种环氧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小梁弯曲、水稳定性、疲劳性能进行综合比较评价,并与传统级配的环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Ⅰ型粗级配环氧沥青混凝土,在提高铺装表面抗滑性能的同时,混合料的弯拉性能、马歇尔稳定度、抗水损性能变化不明显;富环氧沥青混凝土提高变形性能的同时,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为64.06 kN,相比传统级配的环氧沥青混合料下降了11%,但仍然高于40kN。在800με、1000με条件下,富环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最好,Ⅰ型粗级配环氧沥青混凝土次之,传统级配的环氧沥青混凝土较低。通过旋转压实仪SGC试验研究了不同压实次数、温度、级配下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性。同时比较了A-90、A-70、SBS改性沥青与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曲线的差异。同时比较了击实成型、轮碾成型和旋转压实的压实差异。研究表明,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曲线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存在明显的拐点,呈双向线性趋势;马歇尔击实的密实曲线与旋转压实得到的密实曲线差别明显,轮碾成型与旋转压实的密实曲线类似。最后,以广东江顺大桥钢桥面铺装工程为依托,开展了应用实践研究,对优化设计级配的环氧沥青混凝土施工压实工艺进行了测试研究,总结分析了较粗级配的环氧沥青混合料铺装施工工艺,可为环氧沥青铺装级配设计和施工控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较大空隙的环氧沥青混凝土不适合作为钢桥面铺装层,易产生水损害等耐久性问题;提出的Ⅰ型粗级配密实型环氧沥青混凝土,能提高铺装层的抗滑性能,并且疲劳性能好于传统级配环氧沥青混凝土;通过SGC试验研究了环氧沥青混凝土的压实规律,总结分析了较粗级配的环氧沥青混合料铺装施工工艺。(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6-15)
级配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际的基础工程中,土的抗剪强度设计参数研究非常重要。为了解决实际工程中大粒径土很难测定剪切强度指标及抗剪强度这个问题,一般采用相似级配或部分级配砂土通过室内直接剪切试验、叁轴压缩试验来分析砂土的剪切强度。该研究通过最大粒径40 mm原级配中截取最大粒径分别为2 mm,5 mm和10 mm的部分级配,直接剪切试验。经分析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内摩擦角增大,但增大趋势越来越慢,颗粒之间的咬合力出现减小的趋势。在垂直应力整体较小时,剪切强度先增大再略有减小,垂直应力较大时,剪切强度一直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级配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徐鹏程.再生砼砖混合集料破碎分形规律与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用集料级配确定方法[D].中北大学.2019
[2].杨旭,郭任萍,盖雯怡,金光日.砂土中部分级配的直剪强度指标变化规律[J].山西建筑.2019
[3].王明年,曾正强,赵银亭,刘大刚,吴圣智.级配不良卵石深基坑地表及支护变形规律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4].郑炜.浅谈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效应[J].福建建材.2018
[5].张罗号,张红武,赵晨苏.冲积河流沙质河床推移质级配分布规律[J].水利学报.2017
[6].胡哲,朱俊高,余挺,蒋明杰.粗颗粒土级配混合法缩尺后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7
[7].郭朝旭,崔鹏.宽级配弱固结土体内细颗粒迁移规律研究评述[J].山地学报.2017
[8].潘菲,姜观荣.机制砂级配对品质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6
[9].刘宝,苏谦,PHAM,Duc,Phong,白皓,LAM,Thi,Huyen,Hanh.不同含水状态级配碎石临界动应力及变形规律研究[J].铁道学报.2016
[10].许龙.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级配优化设计与压实规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