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林献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林献堂,非暴力抗日,思想,运动
林献堂论文文献综述
朱冶[1](2016)在《林献堂的非暴力抗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献堂的非暴力抗日活动,是台湾日据时期台湾人民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林献堂为首的台湾士绅阶层,在时代以及自身背景的双重影响下,走上的一条独特的抗日道路。林献堂被尊称为“台湾议会之父”,他本人虽然从未在任何场合提出过“非暴力抗日”这一名词,但他却是这一运动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他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始终心怀台湾意识和祖国意识,始终把为被殖民的台湾人民谋求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为此奋斗终身。由于时代所限,林献堂领导的非暴力抗日运动注定不会成功,但在启发民智,一定程度上制约总督专制等方面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林献堂所处的时代背景,林献堂自身的家庭成长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林献堂的非暴力抗日思想以及领导非暴力抗日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影响等方面出发,来系统介绍林献堂的非暴力抗日思想及其活动,并剖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林献堂,在抗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妥协退让的复杂心情。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七十周年,希望本文能为两岸关于抗日英雄人物的交流纪念活动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2-01)
党督[2](2014)在《林献堂:台湾日据时期民族运动的先驱》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日本统治台湾50年。面对其残暴的殖民统治,台湾人民拿起刀枪,前仆后继展开不懈抗争。在不见硝烟的"文斗"战场上,林献堂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组织第一个诗社,被尊为"迷惘年代的掌灯人"林献堂(1881~1956),名大椿,号灌园,祖籍福建闽南平和县五寨埔坪村,1881年(清光绪七年)生于台湾台中雾峰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林文钦系前清举人。他(本文来源于《湖北档案》期刊2014年08期)
林豪[3](2014)在《日据时期林献堂活跃于文坛的动因探析——以《灌园先生日记》和《环球游记》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据时期,出身于台湾中部雾峰望族的林献堂积极倡导和亲自参与台湾各种文化运动,从事各类文学创作,企图借文化之名以争取民族平等之实。以《灌园先生日记》《环球游记》所记载的各类文化和文学活动为中心,可探析其文化参与中的儒、道意识及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并解读林献堂个体生命所折射出的近代台湾文化和台湾文学的缩影。(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陈思[4](2014)在《林献堂眼中的国民党与台湾——以《灌园先生日记》资料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献堂是台湾地主乡绅阶层的代表人物,台湾回归祖国后,他对未来充满期待,积极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合作,希望在其带领下台湾人民能够摆脱过去遭受剥削压迫的地位,享受民主自由权利。但事实发展却与他的期望背道而驰,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台湾地主乡绅阶层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饱受排挤打击,双方矛盾冲突不断。这使得林献堂对国民党与台湾前途的看法逐渐转向悲观失望乃至绝望,最终不得不选择黯然离去。(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4年01期)
孙金诚[5](2013)在《两岸五桂楼传百年佳话 林献堂北京再会梁启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台湾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家族,也是台湾的百年望族,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个家族无论在经商、军功、文教各方面,都曾扮演过不同的重要角色,它就是被称为“台湾第一家”的雾峰林家。人才辈出的雾峰林家,从清代中叶至今200多年间,先后涌现出林朝栋、林祖密、林正亨等众多爱(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3-05-04)
朱正[6](2012)在《梁启超致林献堂的一封信》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致台湾逸民林献堂的这一封信,是1911年5月3日(夏历辛亥年叁月二十四日)他在日本的时候写的。这年二叁月间他和友人汤觉顿、长女令娴同作台湾之游,受到林献堂等人的接待,曾经到台中雾峰林献堂的别墅菜园作客,这封信就是回答林献堂在和他谈话时提出的问题的。台湾《传记文学》第十一卷第六期(即1967年12月号)刊出的黄得诗作《梁任公论学诗及治学》一文,(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2012年04期)
夏彪[7](2012)在《南图所藏林献堂致梁启超的一封未刊信》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在筹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展览时,发现了一册八封辛亥革命时期康梁党人致康有为梁启超的信札,一封写给康有为,七封写给梁启超。其中有一封为武昌首义后不久林献堂致梁启超的信。林献堂(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名朝琛,字献堂,号灌园,(本文来源于《档案与建设》期刊2012年07期)
林为民[8](2012)在《1913年林献堂的北京之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出身于台湾"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的林献堂,领导台湾民众在日据时代开展轰轰烈烈的非武装抗日运动,被两岸史学界公认为"台湾议会之父"、台湾地区的"民族运动领袖"。最近又被台湾地区网络票选为"一百年来台湾第一人"。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林献(本文来源于《台声》期刊2012年01期)
陈美霞[9](2011)在《日据时期台湾知识人的旅外体验: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以林献堂的《灌园先生日记》为研究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献堂,台湾政治家、诗人,名大椿,号灌园,字献堂。林氏原籍福建漳州,出生于赫赫有名的台湾雾峰林家,从小接受汉学教育,坚持汉民族认同。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年仅14岁的林献堂随家族返回漳、泉两地居住,但几年后终迁回台湾。日据时期,林献堂坚守汉人本位的思想,一生不说日语、不穿木屐、坚持汉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2000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整理出版的《灌园先生日记》(林氏1927年至1954年的日记)为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献之一,其中游历欧美的部分曾以《环球游记》的形式在《台湾民报》上连载过。长达一年之久的环球之旅,林献堂遍历欧美十余国,旅游见闻与感思悉数收录于《灌园先生日记》。林献堂的和平抗争谋求自治的思想与梁启超颇有渊源。1907年,林献堂旅行日本时曾向梁启超请教台湾自治之道,梁启超衡量中日政经情势,提出大陆内忧外患自顾不暇,但梁以爱尔兰争取自治的过程为镜鉴,建议台湾社会运动领袖通过广泛(本文来源于《闽台文化交流》期刊2011年02期)
吉路[10](2011)在《寻找林献堂来京住过的金台旅馆(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也曾见过大世面的金台旅馆前门一带曾是京城最繁华的区域,云集各类商铺和饭馆、旅馆、会馆等,仅仅西河沿一条街,旅馆和饭馆一家挨一家,盐业银行、交通银行、金城银行比肩相连,(本文来源于《北京档案》期刊2011年02期)
林献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日本统治台湾50年。面对其残暴的殖民统治,台湾人民拿起刀枪,前仆后继展开不懈抗争。在不见硝烟的"文斗"战场上,林献堂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组织第一个诗社,被尊为"迷惘年代的掌灯人"林献堂(1881~1956),名大椿,号灌园,祖籍福建闽南平和县五寨埔坪村,1881年(清光绪七年)生于台湾台中雾峰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林文钦系前清举人。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献堂论文参考文献
[1].朱冶.林献堂的非暴力抗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党督.林献堂:台湾日据时期民族运动的先驱[J].湖北档案.2014
[3].林豪.日据时期林献堂活跃于文坛的动因探析——以《灌园先生日记》和《环球游记》为中心[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陈思.林献堂眼中的国民党与台湾——以《灌园先生日记》资料为中心[J].台湾研究集刊.2014
[5].孙金诚.两岸五桂楼传百年佳话林献堂北京再会梁启超[N].人民政协报.2013
[6].朱正.梁启超致林献堂的一封信[J].新文学史料.2012
[7].夏彪.南图所藏林献堂致梁启超的一封未刊信[J].档案与建设.2012
[8].林为民.1913年林献堂的北京之行[J].台声.2012
[9].陈美霞.日据时期台湾知识人的旅外体验: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以林献堂的《灌园先生日记》为研究中心[J].闽台文化交流.2011
[10].吉路.寻找林献堂来京住过的金台旅馆(下)[J].北京档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