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页式课件中“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新[1](2021)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班内分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教学的新一轮改革越来越关注学生间的差异,以使全体学生得以个性化发展。《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大胆尝试应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和文献研究发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而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因个体差异产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导致部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学习态度不积极、课堂参与度不高。本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差异化教学的全体性原则、保底性原则、尊重差异原则和隐形分层原则,并基于这些原则,在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差异教学理论指导下提出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要素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班内分层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利用准实验法验证设计的有效性,教学实施前后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水平测试、课堂观察和信息技术学习态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实验班(进行分层教学)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显着提升、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有所改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即基于本研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班内分层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端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本研究可丰富差异化教学设计理论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并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提供参考。
曹晓静[2](2020)在《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注意对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学习注意决定着学习者能否对学习内容进一步记忆与思考,真正的学习能否发生,学习注意是保证学习者对知识信息进一步记忆与思考的重要前提。数字媒体技术环境下学习资源知识表征的突出优势之一是其具有丰富且灵活的色彩信息客观形态,学习者伴随着对色彩信息的感知获得知识与技能。然而,已有研究尚未厘清色彩与学习注意之间的关系,对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的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有必要从促进学习注意的角度对色彩表征进行深入研究。学习资源画面的色彩表征不仅具有知识表征的内涵,而且在学习过程具有吸引、引导、保持学习者学习注意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设计中,除了要正确的表征知识内容,还应实现对学习注意的管控,使得色彩表征更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因此,如何利用色彩表征设计正确的表达知识信息、提升学习注意、促进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了解、认知、体会,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专家意见咨询、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基于学习注意的研究视角开展色彩表征设计的研究,探讨色彩表征基本形态影响学习注意的设计策略,以优化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绪、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本研究从学习注意、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相关研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的梳理与述评。通过对学习注意的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学习注意的类型(选择性学习注意、持续性学习注意、分配性学习注意)、学习注意的驱动过程(显性刺激驱动→隐形刺激驱动→目标导向驱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画面的文献内容分析指出色彩表征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中的必要性。通过对色彩表征的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色彩表征的三大基本形态(知识内容形态、知识关系形态、知识目标形态),以及色彩表征的三大基本特征(显性刺激与隐性刺激的画面特征、视致简与实致繁的学习体验特征、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对相关研究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从视觉注意研究的角度进行眼动实验与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脑波实验的联合实验研究验证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色彩构成理论的分析,推衍出色彩表征知识内容形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关系形态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目标形态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观点,为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模型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其中,认知心理学中的特征整合理论、双重编码理论、注意控制理论、信号检测理论为本研究提出优化学习注意色彩表征设计的三种基本形式“色彩编码设计形式”“色彩线索设计形式”“色彩信号设计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在学资源画面色彩表征设计中色彩编码设计即对“色彩内容的组织”、色彩线索设计即对“色彩关系的调节”、色彩信号设计即对“色彩目标的控制”的观点。本研究在模型构建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意见征询等方法构建了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与操作模型。关系模型的构建是对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理论探讨。关系模型从优化学习资源画面设计质量的理论研究视角指出,影响学习注意驱动过程的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可以实现色彩内容对知识内容形态的表征、色彩关系对知识结构的表征、色彩目标对知识目标的表征。操作模型的构建是对色彩表征促进有效学习注意形成的设计流程的系统梳理,其整体架构是:学习注意类型分析→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分析→画面语言设计架构→色彩表征基本形态对学习注意形式影响。画面语言设计架构是依据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架构形成“色彩表征语义设计→色彩表征语用设计→色彩表征语构设计”。画面语言设计架构展示出语义设计与知识内容关联,语用设计与学习者、教师、媒介的关联,语构设计与画面要素的关联。本研究主要以画面中的三种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开展眼动与脑电波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并结合学习情绪、学习结果的测量,导出相关的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具体包括:研究一、关于色彩内容的组织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动态画面、静态画面、文本画面中的色彩内容的研究。在学习过程的“时间线”中对色彩表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中色彩内容的合理组织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之初产生选择性学习注意,在学习过程的中后期随着时间的发展色彩表征对学习注意的影响逐渐减弱,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了解。2文本画面中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明度差会影响学习者的选择性学习注意,明度差大于50灰度级的画面有利于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更好的学习结果。研究二、关于色彩关系的调节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静态图文融合画面中不同色彩线索设计形式(红色线索、蓝色线索、无色彩线索)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研究、以及不同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色彩基本属性形成的线索(色彩相变化线索、明度推移线索、纯度变化线索)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通过对发生时空变化的“同一画面”和“不同画面”中色彩线索变化的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红色在“吸引”学习者视觉注意上具有优势;蓝色在“引导”“保持”视觉注意上即产生持续性学习注意方面具有优势;无色彩线索的画面不利于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认知;2对于大学生,陈述性知识更适合采用与知识内容相匹配的色彩线索表征(如纯度变化)知识关系;程序性知识更适合采用具有层次感与结构感(如明度变化)的色彩线索表征知识关系;色彩线索设计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如主观色彩偏好)。研究三、关于色彩目标的控制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对比色、近似色)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以及色彩信号的位置呈现方式(临近呈现、顺序呈现)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画面中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的强弱容易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速度以及学习者对知识目标的体会;2不同画面中色彩信号的临近呈现方式更易于学习者产生分配性学习注意,有利于学习者体会知识目标促进学习结果的提升。本研究最后提出了色彩表征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画面语义定位策略(情感定位、结构定位、符号定位)、画面语用管控策略(视觉意象管控、视觉线索管控、视觉信号管控)、画面语构匹配策略(关联匹配、艺术匹配、双重匹配)三大策略,所有策略的细则均来源于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模型架构、实验研究等整体研究过程。
荣倩[3](2020)在《基于Lectora Inspire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将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互动化成为一种新形势。现代教育技术及声音、图片、动画、音频等于一体,为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中心教学模式建立基础,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丰富的教学媒体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根据学习需要无限次循环播放,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教育传播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一年级学生学习情况,选取人教版必修一《走进细胞》、《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三个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利用Lectora Inspire软件制作交互式课件,详细阐述使用Lectora Inspire17软件设计、制作交互式课件的流程,并尝试总结制作交互式课件的原则和策略。笔者将交互式课件发布为HTML5格式应用于实际教学,采用教育实验法选取两个平行班进行试验,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获得学生学习资源后的反馈。通过对被试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访谈,探究Lectora Inspire软件制作的交互式课件是否对生物学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总结交互式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优势和不足。研究表明:交互式课件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欲望;学生通过课件中动画、视频等直观手段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实验过程;通过按钮、菜单、目录、滚动条、鼠标的移入移出等交互式控件,学生与学习界面实时交互,促进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和集中;最后,将交互式课件用于教学实验,实验班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班,且一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基于Lectora Inspire17软件的交互式课件对生物学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总结交互式课件制作的流程,为缺乏信息技术知识的一线教师快速制作交互式课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高中生物教学,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教育”新型教育形态。
王舒婷[4](2020)在《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高中生物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新型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不仅对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教学课件已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化的要求,真正的实现信息化与教学相结合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Articulate Storyline3这一新型课件制作软件满足了信息化教学的交互性要求,操作简单直观,交互性强大,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阐明了当前对交互式课件及Articulate Storyline的研究现状,明确当前存在所制课件的交互性差,与教学内容结合不够深入以及实用性差等问题,并根据研究的不足确定了本研究的方向。在对Articulate Storyline3的下载安装流程及软件界面进行了详尽介绍后,提出了利用该软件设计课件的交互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及相关的制作流程。然后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交互式教学理论,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三个章节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通过资料收集和准备,进行了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3的教学设计、脚本制作及课件制作。在对课件进行了初步审定后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分析学生的成绩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Articulate Storyline3制作的交互式课件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框架等方面存在积极意义。在对学生成绩的分析中,虽然两组实验班成绩均优于对照班,但由于实施内容有限,实施条件受限等多因素导致实验班的优势并不显着。因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3制作的交互式课件受到了一线教师及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并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框架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不仅验证了交互式课件较传统课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等方面存在显着优势,同时,总结出了一套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3的交互式课件制作流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制作交互式课件的范例。
王雪[5](2015)在《多媒体画面中文本要素设计规则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不断迈进,多媒体形式的学习材料逐渐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现代信息化教学理念逐渐由“以技术应用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多媒体学习材料的有效设计和教学应用。我国着名教育技术专家游泽清教授提出并创建了“多媒体画面语言学(Linguistics for Multimedia Design,LMD)”的理论体系,目的就是使信息化教学中多媒体教材(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有章可循,从而促进信息化情境下教学效果的提升。多媒体画面语言学是诞生和成长于中国本土的一门创新理论,是在信息时代形成的一个新的设计门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目前该理论体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理论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与其他相关研究的关系等仍需深入探索和完善。有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文本”这种多媒体学习材料中最常见的信息表达方式作为主线,以相关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多媒体画面语言学为研究框架,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多媒体画面中文本要素的有效设计进行了探究。旨在丰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框架、思路和方法,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设计规则可为多媒体画面中文本要素的设计与教学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在工作记忆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双通道理论、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基础上,以多媒体画面语言学为研究框架,借鉴视觉语言的研究路径,提出了多媒体画面中文本要素的设计模型。模型包括认知心理、语构、语义及语用三个层面,文本要素的基本属性、文本与其他类型媒体的组合、学习线索、交互功能四大方面内容。文本要素设计模型具有系统性和迁移性,通过此模型能够推衍出多媒体画面中其他类型媒体要素的设计模型,例如图片要素设计模型、声音要素设计模型等。在多媒体画面中文本要素的设计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呈现设备、教学内容的难度、知识类型、学习者年龄等因素,对文本的基本属性、文本与视频媒体的组合方式、文本的线索和交互方式的设计开展了系列实验研究,总结出了若干文本要素设计规则:(1)在本研究选定的两种呈现设备(计算机屏幕和iPad)条件之下,多媒体画面中的文本应选择适中的字号,18号和24号的文本对学习者的学习最有利,避免使用12号以下过小的文本或36号以上过大的文本;(2)在本研究选定的两种呈现设备(计算机屏幕和iPad)条件之下,文本的三种字体(宋体、楷体和黑体)对学习者的视觉认知过程和学习效果影响都不大,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多媒体画面的综合风格选择合适的字体;(3)在本研究选定的文本字体(宋体、楷体和黑体)和字号(12号、18号、24号、28号、36号)的条件之下,两种不同的呈现设备(计算机屏幕和iPad)对学习者基于文本内容学习的视觉认知过程和学习效果影响不显着,设计者可以根据开发技术、现有条件和应用场合选择适合的呈现设备;(4)在保证多媒体画面中的交互文本和内容文本易读性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的字体、字号、颜色、位置等基本属性的相互配合,以及与其他类型媒体要素的组合搭配,使交互文本和内容文本具有符合教学内容主题的艺术性的表现形式,能够有效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吸引学习者的视觉注意力,并且当内容文本的难度较高时,能显着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5)对于陈述性知识来讲,应该为视频配上字幕,与解说词一致的完整字幕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学习数量,当讲解到重难点知识时才出现的概要性的字幕则会帮助学习者取得更好的学习质量;对于程序性知识来讲,应该为视频配上概要性的字幕,概要性字幕能够帮助学习者取得更多的学习数量和更好的学习质量,同时应该避免为视频添加完整的字幕,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干扰作用;(6)“内在+外在”线索是最佳的文本线索设计方案,内在线索是次选的文本线索设计方案,同时应避免仅为文本内容添加外在线索;(7)在选择多媒体画面的交互方式时,对于大学生来讲,触摸交互方式效果更佳,而对年龄低一些的中学生来说,触摸交互和鼠标交互方式效果区别不大,可自由选择。本研究将眼动实验与传统的认知行为实验相结合,从视觉心理的角度更深层次地研究不同的多媒体画面中文本要素设计对学习者视觉认知过程的影响,揭示了学习者的眼动数据和学习效果之间的紧密关系,反映出学习者在多媒体情境下的认知加工机制。这种将在线方法(眼动实验)和离线方法(传统认知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能从知觉和认知的双重视角全面进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为多媒体画面语言学开辟了—种新的研究范式。
车巍[6](2010)在《基于智能Web的课件发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他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协助教师对学生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并且有逐步替代传统教学(即课堂式面授教学)的趋向。本文对现代的网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并且提出一种新型的综合智能web网络教学课件开发与发布平台模型的构想。这个平台采用动态网络开发技术以及一套智能的算法。智能式web课件系统不仅要包含:讲课,重点难点的讲解,错误分析,答疑,测验等教学功能,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教学资源,还要有控制、跟踪、分析、智能导航、教师资源管理,学生资源管理等功能。该平台系统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针对教学,即提供一个从制作到发布的完整在线教学系统;二是针对学习成果,即测验,对错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检测的系统平台;三是针对管理,本文在这里可以用论坛的方式,方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上的交流和问题解答。在教学系统中,教师可以把较为全面的知识抽象为层次性的元素,通过平台接口制作及时的发布成为课件样式,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考试系统中,系统会随机从题库中抽取难度不同的试题组成试卷,学生可以通过测试做针对性较强的练习,从而建立自己个人的学习模型,在管理系统中,学生可以随时针对自己所需向专家或者教师进行提问,这样可以使教师进行一对一的针对辅导,也可以和具有相同问题的同学进行交流,集思广益,从更多的角度解决问题。Zyjjxy-kj(职业技术学院-课件教学平台)课件开发平台采用jsp和uml工具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该系统基于微软公司的.net和sun公司的java技术体系,以当前最流行的c#和jsp为实现语言,通过web模式实现逻辑层、数据层和表示层的多层结构,解决了形式和内容分离的问题,通过jsp技术实现网上发布系统,通过.net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与操作。Zyjjxy-kj系统解决了传统网络教学系统中课件格式不统一,制作难,个性化不突出以及教学资源缺乏多元化,无法及时保存和积累等问题。
王建东[7](2010)在《浅析基于WWW的多媒体课件开发技术与方法》文中提出随着多媒体制作工具的发展和应用,CAI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表现形式也进行着重大变革,传统的本地交互式的CAI课件逐渐被基于WWW的网页式CAI课件所取代,后者由于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基于WWW的多媒体CAI课件是传统CAI课件与WWW技术的结合。它今后将成为网络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的主要形式。本文结合实例,重点介绍了在基于WWW的多媒体CAI课件开发过程中对课件页面进行页面优化的原则和方法,并附带介绍了课件中导航、查询、测试等关键功能的javascript程序实现技术和方法。
孙卫,金秀东,念红,张承玉,李丽[8](2009)在《网页式多媒体电子教案在“专升本”生理教学中应用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针对专生本学生的特点及目前生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探索网页式多媒体电子教案在专生本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智勇[9](2009)在《网络课件辅助生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互联网已经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的世界是计算机的世界,未来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渗透,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网络教育给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网络课件在网络教育中发挥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对网络教学课件的分析与研究为基础,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思考,分析了网络课件辅助生成系统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借鉴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和网络精品课程设计中的可取之处,对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完成了该系统的设计,实现了相关功能。该系统是专为制作网络教学课件而设计的,具有专用性,节省了教师的做课件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本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能够编写满足教学需要的课件,从而使各科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选择合适的模板,编写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论文最后对整个系统研究和设计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潘禄生[10](2009)在《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特点与开发应用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开发及应用更是体现在课件制作的主流方向,它是多媒体CAI课件与Web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成为网络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的主要形式。作为一种新事物,必然要经历"认识—发展—提高—成熟"的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Web技术的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的特点及开发应用技术。
二、网页式课件中“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页式课件中“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班内分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与社会发展对人才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
(二)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差异化教学的需求 |
二、问题提出 |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析 |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情况 |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问题总结及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三、国内外分层教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国外分层教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二)国内分层教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分层教学 |
(二)教学设计 |
二、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一)差异教学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班内分层教学设计 |
一、分层教学设计的原则 |
(一)全体性原则 |
(二)保底性原则 |
(三)尊重差异原则 |
(四)隐形分层原则 |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班内分层教学设计概念框架 |
(一)概念框架依据 |
(二)概念框架 |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班内分层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依据 |
(二)课程教学目标 |
(三)学习者分层 |
(四)教学内容分层 |
(五)教学目标分层 |
(六)教学策略分层 |
(七)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
(八)教学评价分层 |
四、以“艺术字”为例的班内分层教学设计 |
(一)学习者分层 |
(二)教学内容分层 |
(三)教学目标分层 |
(四)教学策略分层 |
(五)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
(六)教学评价分层 |
第四章 班内分层教学实施与检验 |
一、班内分层教学实施效果检验方法 |
二、班内分层教学实施 |
(一)实施准备 |
(二)教学实施过程 |
三、班内分层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一)信息技术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
(二)信息技术学习态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四)班内分层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
四、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B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
附录E 五年级信息技术水平测试(前测) |
附录F Word 软件的使用(后测) |
附录G 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态度问卷 |
附录H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2)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设计的问题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 |
(二)学习资源画面色彩数据可视化评价标准的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
(三)学习资源画面色彩信息应满足新生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
二、问题提出 |
(一)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色彩刺激影响注意的问题 |
(二)从教育科学视角分析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
六、研究意义 |
(一)在理论上完善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理论体系 |
(二)在实践中为学习资源开发提供了色彩设计指导 |
七、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习注意 |
(二)学习资源画面 |
(三)色彩表征 |
八、论文组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学习注意的相关研究 |
一、学习注意的相关文献调研 |
二、述评 |
第二节 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的相关研究 |
一、色彩表征的相关文献调研 |
二、述评 |
第三节 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 |
一、脑电波技术 |
二、眼动追踪技术 |
三、述评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的启示 |
一、研究内容的启示 |
二、研究方法的启示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多媒体画面语言理论 |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及其色彩设计理论 |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 |
(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的已有研究 |
(三)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色彩设计理论的研究 |
二、研究启示 |
(一)多媒体画面色彩表征设计应与学习注意的研究相结合 |
(二)依据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构建色彩表征设计框架 |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 |
一、信息加工模型与学习过程、学习条件的研究 |
(一)信息加工模型的研究 |
(二)学习过程的研究 |
(三)学习条件的研究 |
二、研究启示 |
(一)学习注意出现在学习过程的初始阶段 |
(二)色彩表征是促进学习注意形成的一种学习条件 |
(三)学习注意在信息流中呈现出循环发展的趋势 |
第三节 心理学相关理论 |
一、特征整合理论 |
(一)FIT模型 |
(二)研究启示 |
二、双重编码理论 |
(一)双重编码理论的基本假设 |
(二)研究启示 |
三、注意控制理论 |
(一)注意控制与线索研究范式 |
(二)研究启示 |
四、信号检测理论 |
(一)信号检测理论的研究 |
(二)研究启示 |
第四节 色彩构成理论 |
一、色彩构成的基本理念 |
二、研究启示 |
第三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模型建构 |
第一节 学习注意的相关分析 |
一、学习注意类型的分析 |
(一)选择性学习注意 |
(二)持续性学习注意 |
(三)分配性学习注意 |
二、学习注意过程的分析 |
(一)学习注意是学习者的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
(二)学习注意是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注意加工过程 |
(三)学习注意是刺激驱动过渡到目标驱动捕获注意的过程 |
三、小结 |
第二节 色彩表征的相关分析 |
一、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基本特征的分析 |
(一)显性刺激与隐性刺激的画面特征 |
(二)视致简与实致繁的体验特征 |
(三)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
二、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基本形态的分析 |
(一)知识内容形态 |
(二)知识关系形态 |
(三)知识目标形态 |
三、小结 |
第三节 色彩表征与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 |
一、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机制 |
(一)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机制形成的学理依据 |
(二)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作用机制 |
二、色彩表征的基本形态对学习注意的影响 |
(一)知识内容形态对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二)知识关系形态对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三)知识目标形态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三、色彩表征与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架构及内涵 |
(一)关系模型的架构 |
(二)关系模型的内涵 |
(三)关系模型的说明 |
四、小结 |
第四节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 |
一、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形式 |
(一)色彩编码设计形式 |
(二)色彩线索设计形式 |
(三)色彩信号设计形式 |
二、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因素分析 |
(一)首轮专家意见咨询 |
(二)第二轮专家意见咨询 |
(三)第三轮专家意见咨询 |
三、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的构建思路 |
(一)设计目的 |
(二)设计任务 |
(三)设计流程 |
(四)设计方式 |
四、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架构及内涵 |
(一)操作模型架构 |
(二)操作模型内涵 |
五、依据模型的研究推论 |
(一)关于色彩编码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二)关于色彩线索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三)关于色彩信号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六、验证模型及研究推论的合理途径 |
七、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研究框架 |
一、实验研究逻辑 |
二、实验变量与假设 |
(一)实验变量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设计 |
(一)实验研究架构 |
(二)实验研究测量方法与工具 |
第二节 色彩编码设计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1-1动态与静态画面色彩内容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二、实验1-2文本画面色彩内容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第三节 色彩线索设计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2-1色彩线索设计类型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二、实验2-2知识类型与色彩线索类型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第四节 色彩信号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3-1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二、实验3-2色彩信号的呈现位置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材料 |
(四)被试 |
(五)实验过程 |
(六)数据分析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八)实验结论 |
第五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策略讨论 |
第一节 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 |
一、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逻辑关系的架构 |
二、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逻辑关系的说明 |
第二节 画面语义层的定位设计策略讨论 |
一、情感定位策略 |
二、结构定位策略 |
三、符号定位策略 |
第三节 画面语用层的管控设计策略讨论 |
一、视觉意象管控策略 |
二、视觉线索管控策略 |
三、视觉信号管控策略 |
第四节 画面语构层的匹配设计策略讨论 |
一、关联匹配策略 |
二、艺术匹配策略 |
三、双重匹配策略 |
第五节 设计策略的验证 |
一、验证的过程 |
二、验证的结果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相关问卷 |
问卷1 |
问卷2 |
问卷3 |
问卷4 |
问卷5 |
问卷6 |
附录二 实验材料 |
实验1-1 |
实验1-2 |
实验2-1 |
实验2-2 |
实验3-1 |
实验3-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3)基于Lectora Inspire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背景 |
(二)高中生物学学科性质要求开展信息化教学 |
(三)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信息化教学能力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交互式课件 |
(二)Lectora Inspire17 |
(三)HTML5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三)传播理论 |
第三章 Lectora Inspire17 软件简介 |
一、Lectora Inspire17 软件的优势 |
(一)Lectora Inspire17 |
(二)Lectora Inspire17和PowerPoint2010 的比较分析 |
二、Lectora Inspire17 软件的下载与安装 |
(一)软件的下载 |
(二)软件的安装 |
三、Lectora Inspire17 软件界面简介 |
(一)初始界面介绍 |
(二)操作界面简介 |
第四章 基于Lectora Inspire17 软件的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
一、交互式课件制作的原则 |
(一)交互性 |
(二)科学性 |
(三)适用性 |
(四)适时性 |
(五)适度性 |
二、交互式课件设计的过程 |
(一)教学设计 |
(二)脚本撰写 |
(三)课件制作—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 |
三、课件的修改与完善 |
第五章 交互式课件的应用及评价 |
一、交互式课件的应用 |
二、交互式课件的应用效果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三)测验成绩分析 |
(四)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一)理论成果 |
(二)实践成果 |
二、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Ⅱ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Ⅲ 生物学章节测试题 |
附录 Ⅳ 教学设计 |
附录 Ⅴ 脚本设计 |
致谢 |
(4)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高中生物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
(二)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 |
(三)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
(四)学生学习的需求 |
(五)Articulate Storyline3 的优势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Articulate Storyline3 |
(二)交互式课件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三)交互式教学理论 |
第三章 Articulate Storyline3 软件简介 |
一、软件下载与安装 |
(一)下载解压安装包 |
(二)根据安装说明安装软件 |
二、Articulate Storyline3 软件界面介绍 |
(一)标题栏 |
(二)菜单栏 |
(三)视图区和响应式播放区 |
(四)场景窗格和编辑区 |
(五)触发器和幻灯片层 |
(六)时间轴、状态和备注 |
(七)状态栏 |
第四章 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
一、交互式课件设计原则 |
(一)交互性原则 |
(二)艺术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实用性原则 |
二、互动式课件设计制作流程 |
(一)选择设计内容 |
(二)进行教学设计 |
(三)撰写课件脚本 |
(四)收集资源素材 |
(五)制作课件 |
(六)评价与修改 |
三、教学设计 |
四、脚本制作 |
五、课件制作 |
(一)素材收集及处理 |
(二)课件制作 |
六、课件的审定与修改 |
第五章 交互式课件的实践及应用效果分析 |
一、交互式课件的应用 |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客观题 |
(二)主观题 |
三、教师访谈反馈 |
四、教学效果定量分析 |
(一)一组成绩分析 |
(二)二组成绩分析 |
(三)结论 |
(四)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3 的课件制作及实施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成果总结 |
(一)理论成果 |
(二)实践成果 |
二、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致谢 |
(5)多媒体画面中文本要素设计规则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五、概念界定 |
六、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研究内容综述 |
一、语言学领域的研究 |
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方法综述 |
一、定性研究 |
二、定量研究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心理学相关理论 |
一、工作记忆理论 |
二、双重编码理论 |
三、认知负荷理论 |
四、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第二节 视觉语言 |
一、概念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路径 |
四、视觉语言与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联系与区别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一、心理学相关理论作为解释性理论 |
二、视觉语言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路径 |
第四章 文本要素设计模型 |
第一节 模型构建的依据 |
一、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
二、莫里斯的符号学三分支对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研究框架的启示 |
三、多媒体画面内外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模型的结构与内容 |
一、模型的三个层面 |
二、模型的四个方面 |
第三节 模型的特点与意义 |
一、模型的系统性 |
二、模型的迁移性 |
第五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研究整体方案 |
一、整体工作流程 |
二、实验整体架构 |
第二节 研究一: 文本自身属性设计规则的实验研究(1) |
一、目的与假设 |
二、方法与过程 |
三、数据分析 |
四、结果讨论 |
第三节 研究一: 文本自身属性设计规则的实验研究(2) |
一、目的与假设 |
二、方法与过程 |
三、数据分析 |
四、结果讨论 |
第四节 研究二: 文本与视频媒体组合搭配规则的实验研究 |
一、目的与假设 |
二、方法与过程 |
三、数据分析 |
四、结果讨论 |
第五节 研究三: 文本线索设计规则的实验研究 |
一、目的与假设 |
二、方法与过程 |
三、数据分析 |
四、结果讨论 |
第六节 研究四: 文本交互类型设计规则的实验研究 |
一、目的与假设 |
二、方法与过程 |
三、数据分析 |
四、结果讨论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第一节 文本自身属性设计规则讨论 |
一、不同呈现设备下的文本的字体和字号的设计规则 |
二、交互文本和内容文本的综合风格的设计规则 |
第二节 文本与视频媒体组合搭配规则讨论 |
第三节 文本线索设计规则讨论 |
第四节 文本交互类型设计规则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本自身属性设计规则实验材料 |
附录二 文本与视频媒体组合搭配规则测试材料 |
附录三 文本线索设计规则实验材料 |
附录四 文本交互类型设计测试材料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6)基于智能Web的课件发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网络教学的含义 |
1.2 国内外网络教学发展现状 |
1.3 网络教学平台发展趋势 |
1.4 传统网页式课件及其特点 |
1.4.1 传统网页式课件模型 |
1.4.2 智能web 课件模型 |
1.5 智能WEB 网络教学系统的特点 |
1.6 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WEB 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
2.1 E-LEARNING 的概念 |
2.2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 |
2.3 E-LEARNING 的学习模式 |
2.4 远程教学系统及功能模型 |
2.5 数据挖掘技术 |
2.5.1 什么是数据挖掘技术 |
2.5.2 数据挖掘技术在智能web 课件中的应用 |
2.6 智能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 |
2.6.1 智能agent 设计思想的提出 |
2.6.2 协助制作 |
2.7 基于智能AGENT 的网络教学系统 |
第三章 NET 技术及JSP 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
3.1.N ET 简介 |
3.2.N ET 框架 |
3.3 ASP.NET 技术介绍 |
3.4 ADO.NET 技术介绍 |
3.5 JSP 技术介绍 |
3.6 ASP 技术在教学网站开发中的运用 |
第四章 智能WEB 的课件发布平台设计 |
4.1 智能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 |
4.1.1 层次分析 |
4.1.2 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 |
4.2 系统需求分析 |
4.3 数据库的组成 |
4.4 与系统相关的算法分析 |
4.4.1 知识点分析 |
4.4.2 问题生成及其求解方法 |
4.4.3 知识点表示方法 |
4.4.4 教学要求 |
4.4.5 问题调用时难度值和问题类型的给定 |
4.4.6 基本教学环节掌握度的值 |
第五章 课件开发平台模型分析 |
5.1 系统开发目标及优势 |
5.2 系统UML 建模 |
5.3 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 |
5.4 系统的用例图 |
5.4.1 资料录入系统用例图 |
5.4.2 课件在线生成系统用例 |
5.4.3 试题管理系统用例 |
5.4.4 管理系统用例 |
5.5 系统类图 |
5.6 系统ER 图 |
第六章 课件开发平台系统具体实现 |
6.1 系统实现环境及目录结构 |
6.1.1 系统的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 |
6.1.2 系统目录结构 |
6.2 数据结构与数据访问实现 |
6.3 树型结构控件的实现 |
6.4 用户接口视图 |
6.4.1 知识点录入及管理子系统 |
6.4.2 课件编辑生成子系统 |
6.4.3 课件呈现子系统 |
6.4.4 试题录入及管理子系统 |
6.4.5 试卷设置生成子系统 |
6.4.6 答题及反馈子系统 |
6.4.7 用户管理子系统 |
6.4.8 信息交互子系统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相关名词解释及UML 图符说明 |
附录1 相关名词解释 |
附录2 UML 图符说明 |
(7)浅析基于WWW的多媒体课件开发技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WWW的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
二、页面优化及功能实现 |
1. 加快页面加载的普遍原则 |
2. 优化图形, 提高效率 |
3. 对表格进行优化处理 |
4. 对其他多媒体元素进行优化处理 |
5. 为了提高课件实用性, 要在课件中设计导航、查询、测试功能 |
三、针对不同平台的兼容性处理 |
四、多媒体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开发重点 |
(8)网页式多媒体电子教案在“专升本”生理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制作网页式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必要性 |
1.1 制作网页式多媒体电子教案是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
1.2 制作网页式多媒体电子教案符合专升本教育特点 |
2 网页式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制作 |
2.1 电子教案的规划 |
2.2 搜集素材 |
2.3 利用 |
3 网页式多媒体电子教案在专升本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
3.1 突出了全科医学教育理念 |
3.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学生临床病例综合分析能力 |
3.3 加大课堂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率 |
3.4 调动教师授课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9)网络课件辅助生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课件辅助生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
2.1 网络课件的相关理念 |
2.1.1 课件与网络课件 |
2.1.2 网络课件的立足点 |
2.1.3 网络课件的内容和特点 |
2.1.4 网络课件的特征分析 |
2.1.5 网络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2.2 Web2.0理念对网络教学的影响 |
2.2.1 Web2.0的概念 |
2.2.2 Web2.0的特性和核心理念 |
2.2.3 Web2.0的组成元素 |
2.2.4 Web2.0理念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
2.2.5 Web2.0理念在课件生成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意义 |
2.3 课件辅助生成系统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 |
2.3.1 CSS+DIV技术 |
2.3.2 XML技术 |
2.3.3 Ajax技术 |
2.3.4 SSH框架介绍 |
3 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 |
3.1 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 |
3.1.1 学习者特征分析 |
3.1.2 从思维发展心理学角度谈网页设计的视觉分析 |
3.2 关于网络课程开发和设计模式的分析和调研 |
3.2.1 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 |
3.2.2 对新世纪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的分析和调研 |
3.3 对网络精品课程的调研和分析 |
3.3.1 关于网络精品课程 |
3.3.2 现有精品课程规范分析 |
3.3.3 网络精品课程的实践调研和分析 |
3.4 网络课程及部分精品课程要素分析量表的得出 |
3.5 基于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和理念对本系统的设计构思 |
3.5.1 网络课件生成系统生成课件的主要表现形式 |
3.5.2 课件辅助生成系统设计的一些构思 |
4 网络课件生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4.1 网络课件辅助生成系统的设计 |
4.1.1 运行环境 |
4.1.2 系统架构 |
4.1.3 数据库规划和设计 |
4.2 系统结构功能设计 |
4.3 整体架构功能实现 |
4.3.1 数据库连接 |
4.3.2 Spring配置 |
4.3.3 Struts2配置 |
4.3.4 JSP页面 |
4.4 教学模板的制作 |
4.5 课件编辑系统的制作 |
4.5.1 课件自动生成模块的制作 |
4.5.2 交互答疑区的制作 |
4.5.3 个人管理模块的制作 |
5 网络课件生成系统的功能和特色 |
5.1 功能结构分类 |
5.2 网络课件辅助生成系统的功能 |
5.2.1 网络课件自动编辑功能(课程管理模块) |
5.2.2 学生学习模块的功能 |
5.2.3 在线交互模块的功能 |
5.2.4 个人管理模块的功能 |
5.3 网络课件辅助生成系统的特色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特点与开发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Web的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的特点 |
1.1 网页课件的功能强大, 能支持多种媒体运行 |
1.2 没有时空限制 |
1.3 课件的发布及版本的升级方便 |
1.4 人机交互性好 |
1.5 兼容性、移植性好 |
1.6 实时交互性强, 信息反馈快 |
1.7 使学生成为主体, 既可助教又可助学 |
2 基于Web的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课件制作 |
2.3 测试评估 |
3 制作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的注意事项 |
3.1 对多媒体文件进行大比例压缩 |
3.2 控制网页容量提高客户机浏览速度 |
3.3 艺术性好 |
3.4 内容适宜 |
四、网页式课件中“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班内分层教学设计研究[D]. 董新.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2]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D]. 曹晓静.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3]基于Lectora Inspire高中生物学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与开发[D]. 荣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高中生物交互式课件设计研究[D]. 王舒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多媒体画面中文本要素设计规则的实验研究[D]. 王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9)
- [6]基于智能Web的课件发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D]. 车巍.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7]浅析基于WWW的多媒体课件开发技术与方法[J]. 王建东. 现代农业, 2010(02)
- [8]网页式多媒体电子教案在“专升本”生理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 孙卫,金秀东,念红,张承玉,李丽.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9(02)
- [9]网络课件辅助生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王智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6)
- [10]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特点与开发应用的探讨[J]. 潘禄生. 中国西部科技, 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