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太平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汉,太平道,黄巾之变,干吉
太平道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清[1](2019)在《太平道裂:黄巾之变的内在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经系中新旧经典之争是太平道左右两派形成的历史渊源,其中脱胎于方仙道的右派以干吉为领袖、推崇"太平旧经",滥觞于黄老道的左派以张角为首脑、信奉"太平新经"。围绕太平经的阐释问题,干吉一派因出身农民阶级、属于老年人员、原籍琅邪附近而主张政治上以改良辅汉、信仰中尊苍天之神、传教时以单元方式,张角一派因出身地主阶级、属于少壮人士、家居邺城周边而倡议政治上以革命代汉、信仰中崇黄天之神、传教时以多元方式。由于社会危机的日益加剧,两派的斗争也渐趋激烈,从而由分歧走向分裂。黄巾之变后,两派的斗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唐周告密事件与禁毁刘章神祠的推动,双方彻底反目成仇。太平道左右之争贯穿黄巾之变的始终,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杨小凡[2](2018)在《太平道》一文中研究指出1边正在里面已经待了七年,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出狱。七年前那个冬天,当他第一次被省纪委的人叫走时,这座心牢就筑成了。虽然,他跟随多年的市长卫志民、市委书记李立仁、市建委主任郭青先后进了铁门重重的真正牢房,而他并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他却一直在心牢里关押着自己,无期无限,无形而森严。无数个日日夜夜,边正在心牢里常常会想起"画地为牢"这个成语。这成语是初中老师讲给他听的:在很久以前,人们都很自律,刑律宽缓,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本文来源于《花城》期刊2018年04期)
董琳[3](2017)在《张角的“卡里斯玛”气质与太平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道教产生的过程中,太平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但具有较为完备的组织、经典和具体的宗教实践,而且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具有极强的革命性。这些特征与其创始人张角的"卡里斯玛"气质密不可分。张角在创教、传道以及实现宗教理想的过程中,建立起超越世俗的宗教权威和体制。张角的"卡里斯玛"气质及宗教实践,能较好地阐释其获取权威及合法性的原因,并表征出太平道革命性的内在动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丁国伟[4](2017)在《河北邢台广宗县太平道舞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道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民间宗教之一,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太平道舞,可谓是洗尽沿华,成为邢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艺术瑰宝。本论文以邢台广宗县太平道舞为考察研究对象,期望通过深入细致的采风作业,将广宗县太平道舞置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维系统中进行宏观的、历史的、综合的考察。综合借鉴运用文物学、考古学、图像学、田野考察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证。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描述了邢台市广宗县地区及广宗县太平道舞的相关介绍和状况,包括对广宗县道舞的源流及其生存语境的概述。第二章“燕赵历史文化视野下广宗县太平道舞的文化释义与功能解读”为本文的重要章节,依托于中国古代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对广宗太平道舞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通过太平道舞的一些具体舞蹈动作和形象进行深入具体剖析,并结合文献史料,进一步扩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力图通过准确的文字描述,较综合、全面地对太平道舞进行分析,从具体描述走向文化意义层次的解读。第叁章主要基于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描述了广宗太平道舞表演的程式程序、典型舞畴的细致纪实和分析等。第四章则是以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探究邢台广宗县太平道舞的文化融合及发展,并在“文化自觉”的传统理念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艺术学院》期刊2017-06-01)
董琳[5](2016)在《从“宗教四要素”论太平道的历史承启》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的形成是学术界的一个焦点问题,传统思路大都寻找与此相关的典型事件。太平道由于其特定时期的出现和历史、社会影响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太平道的研究,主要有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道教形成的思想教义溯源以及所引发的历史影响等方面。太平道作为汉末的民间道教形态,具备宗教所具有的"四要素",包括内在的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和外在的组织制度、行为活动等,并因其虽具完备特征但却表现出非正统色彩,而对后世道教的典籍的清整与仪轨的正统产生多重影响。(本文来源于《湘潮(下半月)》期刊2016年06期)
左金众[6](2016)在《东汉中后期太平道在河北地区形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中后期太平道在河北地区的形成,并不是偶然性突发的。太平道在河北地区的产生遵循道教产生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有自身独特性。河北地区地理区域、悠久历史文化积累和当时遭受严重的天灾人祸等等多重因素的促发太平道在该地区的产生。在围绕以上诸因素基础上探索和理清太平道在河北地区产生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邢台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赵建永[7](2016)在《从黄老学到黄老道、太平道——以汤用彤、蒙文通为中心的道教发生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老学是中华民族的根,由黄老学到黄老道再至太平道的演进历程正是道教形成的关键环节。汤用彤率先梳理了黄老学的源流,特别是其后期的发展演变,至今仍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汤用彤、蒙文通等前贤基础上考察这段历史,以期为道家、道教乃至中华文化的“返本开新”提供镜鉴。(本文来源于《道家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刘雅稚[8](2016)在《河北平乡太平道文化重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道的产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东汉末年,内忧外患的社会政治环境给太平道提供了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此同时,汉末高度发展的思想文化,即老子之道与《太平经》给太平道提供了发展的思想渊源。在经历了一系列演进之后,太平道因黄巾大起义的发生而走向式微,但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原始道教之一的太平道上承黄老之道,下启符篆派道教,意义深远。河北平乡太平道历史文化深厚丰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为叁十六郡,现在的平乡属于当时的重郡钜鹿郡治所在地。因此,现代的河北平乡县是东汉太平道发生发展的区域之一,而且是太平道领袖张角的故乡。由于这种历史上的关联性,近年来,河北平乡地区开全国之先河开始对太平道文化在该地区进行尝试性的重构,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河北平乡对太平道文化进行重构,遵循着这样的一种思路,即从太平道文化重构的主体及其场所、宗教仪式、黄巾民俗这叁个主要方面展开,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和现代价值的宗教文化重构之路。这种重构使得历史上的古宗教文化在现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它不仅给道教现代化发展以启示,更对平乡县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具价值的影响。学界一直以来在地域分布、宗教学、历史学、哲学、艺术甚至校勘、辨伪、训诂、音韵、语法、词汇、文献比较研究等各个视角都研究过太平道以及其经典《太平经》,这是研究早期道教的一个关键。本文拟从文化重构的视角调研河北平乡地区现代的太平道文化,研究当地太平道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构过程,这对于太平道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突破。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绪论。论述了论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现状、创新之处以及田野点概况。对河北平乡太平道文化重构进行研究缘起于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在平乡地区建立了太平道文化教学研究基地。笔者为了寻求太平道研究的进一步突破,确定了以文化重构的视角来看待现代平乡地区的太平道文化发展,在广泛阅读有关太平道的历史文献之后,运用田野调研的方式对太平道文化的重构进行整理描述,力求分析解释出这一重构背后的宗教学意义,以期探索这种道教文化的新型发展路径对于道教现代化发展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研究的基础是在学术界已有的关于太平道和文化重构两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太平道探源。运用整理文献的方法对太平道从产生、演进与式微等历史源流进行探讨。其中太平道的产生包括太平道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演进与式微包括太平道“中黄太一”的宗教思想、“符水跪拜”的宗教仪式、黄巾大起义以及黄巾大起义之后的太平道四个方面。试图对下文的内容做出一个源头性的探讨。第叁,河北平乡太平道文化重构的主体及场所考察。分别从主体与场所两个要素考察太平道文化是如何重构的。首先,平乡太平道文化重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它的宗教主体,也就是各种人员的参与,各种人员的共同参与促成了“重构”的开始与发展。这些主体之中包括当地道教信众、政商力量、当地群众积极参与以及学术界的推动。其次,太平道文化重构的主要场所是东岳天齐庙,这种重构是建立在天齐庙的历史传说与发展现状基础之上的。最后,分析主体与场所重构的现代启示。得出多方参与重构当代宗教文化、民间传说重构古今宗教文化、现代宫观重构多元宗教文化的结论。第四,河北平乡太平道文化重构的宗教仪式考释。历史上的太平道的宗教仪式是“符水跪拜”这种道教最早期最原始的道场形式,在如今平乡地区,被重构为古太平道科仪的是当地传统的“打黄醮道场”和“度亡道场”。现代道场中供奉的神位体现出早期东汉太平道的“中黄太一”信仰和“叁官”信仰,现代道场中的仪式仍保留有“符水跪拜”最初形式和用“符”传统,并引进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道教音乐——“太平道乐”。“重构”实现的途径就是一种不断被重复的形式化与仪式化的过程,而这种形式化与仪式化更多的是通过旧有习俗和材料来建构的。平乡地区太平道文化被“重构”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旧有的宗教仪式被不断重复的形式化与仪式化来实现的。这些仪式并不是现代重新构建的,而是旧有的宗教仪式被赋予了新的宗教意义。第五,河北平乡太平道文化重构的黄巾民俗考证。在平乡太平道文化重构的进程中,平乡的民风民俗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可能性与保障。众所周知,民风民俗应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一个区域自发形成的一种或几种风化和习俗,这是由当地老百姓在日常的生产劳作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也是由于他们喜闻乐见故而得到世代传承的。平乡的黄巾民俗包括有尚“黄”传统、抬黄杠和太平鼓。首先,平乡民俗活动的尚“黄”传统对太平道“中黄太一”信仰进行了形式化的传承。其次,“抬黄杠”和“太平鼓”扩大了太平道宗教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最后,黄巾民俗文化使得太平道宗教文化重构更加生动活泼。因此可以说,平乡县当地的黄巾民俗实际上给予了太平道文化能够成功重构提供了必然性。第六,结语。总结前文,分析了河北平乡太平道文化重构对于道教现代化的意义以及对平乡区域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田野调研后的感受,提出了平乡太平道文化现阶段基础性重构中的问题和建议,以期后来人做得更多更好。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就是以文化重构为视角研究现代河北平乡地区的太平道宗教文化现象。长久以来,学界对于太平道的相关研究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史料记载少这一情况决定的,因此,笔者以田野调查为基础来讨论太平道文化在现代的被重构问题,这是学界以前没有涉猎过的道教学术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6-03-01)
王珊,李紫娟[9](2015)在《太平道乐:道教音乐的“活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邢台广宗县至今仍流传着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音乐:"太平道乐",也称"太平古乐",其表演和演奏者大多是一些信仰道教的人们。因此,在太平道乐中便融入了道教的曲艺文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本文拟对太平道乐的艺术特点、起源与历史以及保护与传承,作一阐述。(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5年06期)
张榕蓉[10](2015)在《太平道影响下的孙恩卢循起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起事,不单单是一次为推翻东晋的武装斗争,在宗教方面的意义很大,这次起事本身就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它也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道教,推动了以后北朝寇谦之、南朝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也为佛教抨击道教提供了依据。这样一个重要的起事,对研究道教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孙恩卢循起事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宗教方面探讨它与太平道的关系,即孙恩卢循虽然信仰五斗米道,但同时也受到太平道的影响,太平道对孙恩、卢循起事有着巨大的作用,全文也是着重来论证这一观点。首先研究太平道的特点,以及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不同之处。着重论述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后的发展,即转移到了江南地区,也就是孙恩卢循的宗教基地叁吴,太平道的发展至少延续到了东晋末年。这是论述太平道对孙恩卢循起事有影响的前提以及基础。其次从家族方面入手,论述孙恩家族的两个重要人物,孙秀以及孙泰,从这两个人物身上,论述其与太平道的相互作用,即一方面受到太平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利用太平道扩大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再次从孙恩卢循信徒入手,分析其阶级分层上的一些特点,即大部分是底层百姓,少部分是下层士族,这也受到太平道的影响,五斗米道投降曹操后主要是在上层发展,而太平道自始自终主要是在下层发展。具体到孙恩卢循忠实信徒叁吴百姓身上,就是追随孙恩卢循的叁吴百姓在受到太平道影响后的转变。最后主要从地域的角度论述东部滨海地域对于孙恩卢循的影响,这个影响也是基于太平道与东部滨海地域有着紧密的关系。比如投水登仙堂成水仙,这绝不是五斗米道带给孙恩卢循的启发,而是太平道的影响。以及家族方面比如孙恩祖先孙秀带给孙恩的家族传承。(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太平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边正在里面已经待了七年,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出狱。七年前那个冬天,当他第一次被省纪委的人叫走时,这座心牢就筑成了。虽然,他跟随多年的市长卫志民、市委书记李立仁、市建委主任郭青先后进了铁门重重的真正牢房,而他并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他却一直在心牢里关押着自己,无期无限,无形而森严。无数个日日夜夜,边正在心牢里常常会想起"画地为牢"这个成语。这成语是初中老师讲给他听的:在很久以前,人们都很自律,刑律宽缓,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太平道论文参考文献
[1].朱永清.太平道裂:黄巾之变的内在理路[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
[2].杨小凡.太平道[J].花城.2018
[3].董琳.张角的“卡里斯玛”气质与太平道[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
[4].丁国伟.河北邢台广宗县太平道舞文化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7
[5].董琳.从“宗教四要素”论太平道的历史承启[J].湘潮(下半月).2016
[6].左金众.东汉中后期太平道在河北地区形成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6
[7].赵建永.从黄老学到黄老道、太平道——以汤用彤、蒙文通为中心的道教发生学考察[J].道家文化研究.2016
[8].刘雅稚.河北平乡太平道文化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9].王珊,李紫娟.太平道乐:道教音乐的“活化石”[J].四川戏剧.2015
[10].张榕蓉.太平道影响下的孙恩卢循起事[D].郑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