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长期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蠕变试验,接触带黄土,应力应变等时曲线法,蠕变曲线第一拐点法
黄土长期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宗斌[1](2018)在《泾阳南塬寨头村滑坡L_2/S_2接触带黄土蠕变特性及长期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部黄土地区的发展与建设,黄土蠕变问题已经成为了岩土学者们格外关注的研究课题。深入研究黄土蠕变变形特征对黄土地区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黄土地质灾害的治理及预防具有深远的意义。受土体含水率、应力状态、围压条件以及物质组成等因素的影响,黄土表现出不同的蠕变变形特征。本文以泾阳南塬寨头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得出泾阳南塬滑坡的发生是由接触带黄土蠕变变形所致,因此本文在考虑含水率、围压以及应力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下开展了寨头村滑坡接触带黄土的叁轴蠕变试验,同时分析了接触带黄土的蠕变特性,建立了接触带黄土的蠕变模型,确定了接触带黄土的长期强度参数并将其进行了工程应用。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为:选取寨头村滑坡接触带黄土作为流变试验土样,并制取天然试样及饱和试样分别进行叁轴蠕变试验,试验围压设置有100kpa,150kpa,200kpa,250kpa及300kpa五个围压条件。通过蠕变试验得出各个围压条件的蠕变曲线,并绘制出应力-应变等时曲线以及应变速率与时间关系曲线。经过分析试验的蠕变曲线得出,在各级轴向应力作用下,蠕变曲线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均表现出衰减蠕变和等速蠕变阶段,试样最终破坏形态呈中间“鼓胀型”,无明显破裂面,且围压越小鼓胀变形越大。相同围压的各级轴向应力作用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蠕变变形逐渐增大,应力-应变等时曲线越来越弯向应变轴变化,表现出了土的非线性粘弹性特性。各级应力作用下,试样均会产生一定的瞬时弹性变形,且土的蠕变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最终趋近于零,表现为减速蠕变;由流变试验还可以得出,围压和含水量对影响土的蠕变特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接触带黄土蠕变特性的研究,首先基于元件模型理论,辨识出了适用于接触带黄土蠕变变形特征的蠕变模型-伯格斯模型,绘制了蠕变模型曲线并将其与试验蠕变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对比后发现模型曲线可以较好地反映试验蠕变曲线;同时对蠕变模型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模型参数变化合理,说明伯格斯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接触带黄土的蠕变性质。其次采用经验方程法对蠕变曲线进行了拟合,发现对数函数及幂函数经验模型能合理地反映蠕变曲线的变化规律,同时求出了经验蠕变模型方程的拟合参数,对接触带黄土蠕变规律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意义。根据对蠕变曲线,应力应变等时曲线以及蠕变速率和时间关系曲线的分析,分别采用等时曲线法、蠕变曲线第一拐点法、稳态蠕变速率和应力法研究了不同围压下接触带黄土的长期强度值。通过对比叁种方法确定的长期强度值发现,长期强度均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且叁种方法求得的长期强度值较为接近且变化稳定;由于各方法处理数据的手段及方式各有差异,且各种方法对于理解长期强度的物理基础角度不同,因此不同方法得出接触带黄土的长期强度值也必定不能相同。本文取叁种方法求出长期强度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长期强度值的变化区间,以此为参考进行实际工程应用分析。基于蠕变曲线分析长期强度参数值随时间的曲线变化关系,并将长期强度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应用于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中。同时,研究分析参数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影响特征,以及分析边坡稳定性系数受时间因素影响的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3-20)
李丽,邓亚虹,王鹏,慕焕东,李飞霞[2](2018)在《地裂缝带Q_3黄土强度与流变长期强度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地区是我国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地铁工程的陆续进行,地裂缝灾害成为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地裂缝灾害的严重性,通过对西安地区长安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CU)常规叁轴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分析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试样破坏类型,建立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获得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不同应变量所对应的抗剪强度值,并分别用摩尔圆法和σ_1-σ_3应力平面法求得了抗剪强度参数。结合蠕变试验曲线,绘制了长期强度曲线,建立了长期强度方程,获得了长期强度方程参数。分析了流变瞬时强度及长期强度值与不同应变量所对应抗剪强度值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姝[3](2016)在《甘肃黑方台地下水长期作用对黄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塬上的农业生产普遍采用提水灌溉,由此导致的黄土滑坡频繁发生,甘肃黑方台是这一现象的典型发育地区。黑方台地区因灌溉水下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深部土体长期处于饱水状态,黄土中起胶结作用的可溶盐溶解,破坏土体微结构的同时,孔隙水溶液中的化学成分也发生了改变,水化学测试结果证实了该区易溶盐含量较高。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研究了地下水长期作用对黄土强度的影响,从水土相互作用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黄土强度弱化的浸水时效特征,探讨了黄土中可溶盐含量对其强度影响的规律和原因,并通过数值软件分析了地下水长期作用对黄土斜坡稳定性的影响。(1)地下水对黄土强度的软化具有时效性,研究区黄土的抗剪强度及内摩擦角随浸水天数变化曲线成“勺形”,内摩擦角-浸水天数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即:浸水初期(0-3d),内摩擦角迅速下降;3-5d时,内摩擦角值略有上升;随着浸水天数继续增加(5-20d),内摩擦角缓慢减小。(2)通过“洗盐”处理,土体的粉粒性和富盐性都发生了改变,土颗粒的几何排列以及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内部联结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着黄土的抗剪强度,体现于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3)将湿陷变形后期浸水状态下压缩变形量视为水对土体软化作用的量化体现,并将其与初始高度的比值定义为软化系数。黄土的湿陷、软化系数均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即固结压力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4)地下水对黄土的长期物理化学作用显着:电镜扫描图片显示黄土一旦浸水,易溶盐迅速溶解,长期浸水的过程中,黄土颗粒之间由点点接触逐渐转变为点面接触或面面接触,排列杂乱无章,并细粒化;颗粒分布测试结果表明粘粒含量随着浸水天数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多;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浸水天数的增加,结合水膜厚度先减小后增大;XRD衍射试验发现黄土中各矿物成分随浸水天数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伊利石含量减少,石英含量增加;水化学试验显示主要阳离子浓度随浸水天数的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对应着内摩擦角随浸水天数变化的3个阶段。(5)一系列复杂的微观物理化学作用,导致黄土在宏观上表现出抗剪强度及内摩擦角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呈“勺形”变化的趋势,其机制分析如下:浸水初期,胶结物(易溶盐)迅速溶解,黄土微结构破坏,内摩擦角显着降低;同时孔隙水离子浓度增大,与粘粒反离子层发生离子交换作用,粘粒结合水膜厚度变小,致使内摩擦角稍有增大;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中溶盐石膏逐渐溶解于氯化钠溶液中,黄土中粗颗粒进一步分散解体,粘粒含量增加,双电层总厚度有所增大,内摩擦角稍有降低。(6)稳定性计算(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针对党川2#滑坡的第Ⅰ次滑动,在考虑地下水长期作用对黄土强度弱化的条件下,其稳定性系数为1.027,斜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受外界扰动等综合影响,将可能导致小型浅层黄土滑坡的发生。(7)党川2#滑坡是黑方台地区黄土层内滑坡的缩影,研究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台塬地下水位逐渐升高,斜坡深部黄土长期处于饱水状态,黄土强度达到弱化的极限,在特定的地形条件下,受外界扰动等综合影响,将可能导致小型浅层黄土滑坡的发生;地下水位抬升的过程中,当其应力路径试图穿越状态边界面时,发生不完全排水剪缩破坏,具有突发性,导致泥流型黄土滑坡或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周泓[4](2015)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冻结黄土长期强度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作为全球第叁大冻土国,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分布面积占了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推进,冻土工程建设日益增多,但大气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使得土体的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直接影响到冻土工程地基基础的稳定性。由于冻土的长期强度是判定冻土工程地基承载力与稳定性的基本依据,因此,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冻土的长期强度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寒区工程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方法,选取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分别对经历不同冻融次数黄土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及长期强度进行测试,并对各参数与力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影响长期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反复冻融作用下,样品中砂粒级颗粒数量增多,粉粒级和粘粒级颗粒则略有减少,同时,细颗粒间的小孔隙逐渐转变为粗颗粒间的大孔隙结构,土样的颗粒组成、排列联结发生了明显变化;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土样的物理性质,反复冻融后黄土的孔隙比增大,密度减小,而液限、塑限以及塑性指数均降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冻土的长期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前10次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冻融循环8次时长期强度最大,之后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土样颗粒组成与冻土长期强度的相关关系较孔隙结构更为密切,尤其是黏粒百分含量,其与长期强度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因此,黏粒含量是决定冻土长期强度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周泓,张豫川,张泽,冯文杰,周波[5](2014)在《冻融作用下冻结黄土黏聚力长期强度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西富平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使土样在封闭系统下经历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作用,分析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作用下土体黏聚力的变化规律。试验利用球形模板压入试验测定冻结黄土的相对瞬时强度和长期强度,结果表明,第4次冻融循环后冻结黄土的相对瞬时强度最大,之后在第6次大幅度降低,第8次又大幅度增加,但小于第4次,第10次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冻结黄土的长期强度在冻融循环第8次时最大,第6次和10次强度相近,处于中间水平,第4、50、100次时强度最低。相对瞬时强度的变化和其孔隙比、密度的变化整体上是相互对应的,这种变化规律与冻融过程中的水分迁移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强度与物理性质的关系并不明显,它是土样内部结构、矿物成分以及物理性质的综合反映。(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08期)
李丽[6](2013)在《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叁维流变本构及长期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汾渭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区内地裂缝多发育于黄土介质中,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层结构为地裂缝的发育提供了独特的孕裂基础。研究隐伏地裂缝在近地表的破裂扩展模式,对地裂缝的预测预警和工程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往对地裂缝成因机制和破裂扩展机理的研究大都基于经典弹塑性力学和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均显示隐伏地裂缝的破裂扩展具有反倾特征,这与实际地裂缝剖面结构揭示的倾向一致性不符。这就需要考虑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黄土的蠕变及长期强度等力学特性对地裂缝的破裂扩展模式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汾渭盆地地裂缝为研究背景,以西安地区长安地裂缝(fc1)金滹沱探槽东壁的Q_3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叁维流变本构及长期强度的研究。首先,通过常规叁轴压缩试验,揭示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特征及其破坏模式,并得到了不同应变量对应的抗剪强度值及其对应的抗剪强度参数。其次,通过叁轴循环加卸载蠕变试验,分析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蠕变曲线及应变速率与时间关系曲线特征,并基于统一流变力学模型理论,得到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叁维流变本构模型,建立了模型的本构方程,辨识出了模型参数。最后,基于蠕变试验结果,构建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分数-线性”形式的长期强度曲线,获得了相应的长期强度方程,进而得到了长期强度及其强度参数。上述成果为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模式及其力学机理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为隐伏地裂缝场地灾害的预测预报以及建(构)筑物的合理避让和灾害防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3-05-31)
董晓宏,张爱军,连江波,郭敏霞[7](2010)在《长期冻融循环引起黄土强度劣化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西杨凌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含水率、不同干密度的黄土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下的直剪试验,探索出进行黄土反复冻融循环试验的方法和控制标准,探讨了封闭系统下黄土在反复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抗剪强度劣化特性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黄土在反复冻融循环作用下,表面破坏比较严重;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黄土的黏聚力先减小后增大,最低值发生在10次冻融循环之内;内摩擦角基本不变;反复冻融循环作用在3~5次对黄土强度有较大的影响,会导致黄土强度的劣化现象发生,但长期冻融作用则会主要体现在对黄土表面的变形破坏等其他方面。(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涂光祉,刘宗洲[8](1985)在《碱液加固湿陷性黄土的长期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曾在1976年处理建筑物地基湿陷事故中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加固过湿陷性黄土,加固后,当时效果较好。七年后,在原加固土体不同部位采取了原状试样60余件,测定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以NaOH溶液加固过的湿陷性黄土,其强度有明显增长,7年后平均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5.7~6.3kg/cm~2。(最高可达18.3kg/cm~2),比类似土质及相同加固条件下的一个月龄期强度,平均增长1.7~2.0倍。(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5年02期)
黄土长期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安地区是我国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地铁工程的陆续进行,地裂缝灾害成为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地裂缝灾害的严重性,通过对西安地区长安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CU)常规叁轴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分析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试样破坏类型,建立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获得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不同应变量所对应的抗剪强度值,并分别用摩尔圆法和σ_1-σ_3应力平面法求得了抗剪强度参数。结合蠕变试验曲线,绘制了长期强度曲线,建立了长期强度方程,获得了长期强度方程参数。分析了流变瞬时强度及长期强度值与不同应变量所对应抗剪强度值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长期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宗斌.泾阳南塬寨头村滑坡L_2/S_2接触带黄土蠕变特性及长期强度[D].长安大学.2018
[2].李丽,邓亚虹,王鹏,慕焕东,李飞霞.地裂缝带Q_3黄土强度与流变长期强度关系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3].李姝.甘肃黑方台地下水长期作用对黄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4].周泓.冻融循环作用下冻结黄土长期强度的变化规律[D].兰州大学.2015
[5].周泓,张豫川,张泽,冯文杰,周波.冻融作用下冻结黄土黏聚力长期强度变化规律[J].岩土力学.2014
[6].李丽.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叁维流变本构及长期强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3
[7].董晓宏,张爱军,连江波,郭敏霞.长期冻融循环引起黄土强度劣化的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
[8].涂光祉,刘宗洲.碱液加固湿陷性黄土的长期强度[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