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馈能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馈能悬架,燃油经济性,ECMS
馈能悬架论文文献综述
夏秋,潘广香,卢淑群,马其江,冯霞[1](2019)在《应用馈能悬架的HEV能量管理研究和燃油经济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油经济性,将馈能悬架技术应用到HEV中,基于等效消耗最小化(ECMS)的能量管理策略设计了HEV动力系统和悬架系统的监督控制器和子控制器,实现馈能悬架不同工作模式间的切换。建立HEV动力系统和悬架系统仿真平台,仿真中引入NEDC循环工况。结果表明馈能悬架的应用,能有效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车辆平顺性;同时,ECMS能够有效降低HEV的燃油消耗,并能更好的保持电池组SOC性能。(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慧军,陈双,薛少科[2](2019)在《汽车馈能悬架的结构选型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馈能悬架是一种能够回收汽车垂直振动能量的新型悬架系统。介绍了现有几种不同的馈能悬架结构和馈能电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构选型,并对由滚珠丝杠机构结合馈能电机构成的馈能悬架进行设计研究。(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7期)
刘慧军,陈双,薛少科,金旭[3](2019)在《汽车馈能悬架技术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悬架只能被动减振,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车辆的高性能和高能效需求,主动悬架、馈能悬架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首先介绍馈能型悬架系统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各类型馈能型悬架的优劣,最后探究了馈能悬架发展存在的技术难点,并指出后续馈能悬架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6期)
李明杰[4](2019)在《混合式馈能悬架试验台的研制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阻尼器将汽车的振动转化为热能耗散,油液温度变化会影响阻尼器的工作性能,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如果将这些耗散掉的能量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降低车辆的能量消耗,还有助于提高续驶里程。馈能减振器与传统减振器在工作原理上有较大的区别,能量回收减振器的阻尼力来源于它自身携带的各液压元件的阻力与发电机的反电动势等,它可以实现节约能源和降低排放的目的。但是目前没有能够实现实际应用的减振器能量回收方案,还处于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阶段。所以需要搭建合适的激振装置来测试馈能减振器的阻尼特性以及其被动能耗特性,以求寻找到降低馈能悬架空载阻尼力的方式,提高能量回收效率,并采集实测数据为进一步的实车应用研究提供支撑。本课题参照馈能悬架在进行台架测试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实验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搭建相关激振装置,并通过仿真与样机试验进行了馈能减振器的性能研究分析。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参照减振器试验的国标规定,明确了激振装置的主要工作性能参数,并依据确定出来的性能参数搭建了激振台实验装置,为激振台选取了合适的性能元件,进行了调配安装并在试动作过程中发现了激振台在换向时刻压力冲击频繁等问题。然后,为了能够改善系统的动作状态,分析激振装置系统中蓄能器相关参数对压力冲击的影响,对蓄能器以及其接口处的管路进行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并利用仿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蓄能器接口处的管路长度与直径几乎不会影响系统的响应速率,缩短管长、增大管径可降低压力冲击;蓄能器体积对系统压力冲击影响不明显,但减小体积可有助于提高系统响应速率;系统压力冲击峰值的高低受蓄能器预充气压力的影响较大,充气压力需要设定为系统工作压力的0.8-0.9倍,这样可以在降低系统压力冲击的同时,也使得系统响应较为快速且动作稳定。接下来,分析了各类混合式馈能悬架的管路布置方案,选取了较为合理且容易实现原理样机搭建的方案,根据半桥馈能减振器的组成结构,细致的介绍了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整理分析管路系统中各元件的压降公式推导整理分别得出了馈能减振器的压缩与复原行程阻尼力的数学模型。通过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馈能减振器中主要元件进行了参数设置,试验发现仿真模型可以合理的反映出混合式馈能减振器的工作状态,估计了本馈能悬架的能量回收效率,并且通过仿真模型验证了选取半桥混合式馈能悬架作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最后完成了混合式馈能减振器原理样机的搭建并进行了阻尼力验证试验,验证了半桥混合式馈能悬架方案的合理性与仿真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分析实测数据并发现了原理样机存在阻尼力过大的问题,结合馈能悬架阻尼力数学模型的分析,利用仿真软件针对各参数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有效降低阻尼力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清宇[5](2019)在《馈能悬架控制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乘坐舒适性和能量回收效率是汽车馈能悬架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问题,馈能悬架的研究难点也在于二者之间的协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双层控制策略去解决,上层分别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LQR控制算法和基于扩展LMI的鲁棒控制算法实现主动控制的数据计算,下层采用反步法实现执行机构对上层控制器输出的跟踪。为了更好地协调乘坐舒适性与能量回收的关系,提出叁种优化性能方案:(1)仅考虑乘坐舒适性;(2)既考虑乘坐舒适性,也考虑影响能量回收的因素;(3)考虑乘坐舒适性、能量消耗、影响能量回收的因素。由此设计得到的控制器具有易于物理实现,兼顾乘坐舒适性与能量回收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考虑以下两点问题:1.悬架系统中阻尼元件及弹性元件会随着悬架使用时间的增长出现磨损老化,使悬架系统出现参数扰动问题。2.当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乘坐人数的变化、车内物品的放置等因素导致汽车簧载质量产生突变的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文采用多胞线性变参数变增益(LPV)H_∞/广义H_2输出反馈控制算法来设计控制器以达到主动控制的要求。通过Matlab仿真分析,对比所设计的几种控制器的动力学性能、时域约束、馈能效果,最终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明杰[6](2019)在《液电馈能悬架特性分析及其鲁棒控制与模型预测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车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实现悬架振动能量的回收,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高机动多功能应急救援车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2016YFC0802900)”为背景,设计了一种新的液电馈能悬架系统,并对其特性及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设计了一种新的液电馈能减振器方案。推导了该方案的输出阻尼力数学模型,对其示功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利用等效阻尼粘性理论对其数学模型进行了简化。对悬架的能量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被动悬架的能量耗散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对馈能悬架的馈能潜力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车速、轮胎刚度、路面等级、液压马达排量、占空比对馈能悬架的馈能潜力影响较大,其他参数影响较小。对馈能减振器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了减振器参数对馈能悬架性能的影响并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采用NSGA-Ⅱ算法,对减振器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馈能悬架在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以及馈能潜力叁个方面达到了平衡。设计了馈能悬架的约束混合μ控制算法。基于馈能悬架的参数不确定模型,采用D-G-K迭代算法,设计了馈能悬架混合μ控制器。随后,设计了馈能悬架控制输入约束算法,并结合混合μ控制器,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优化后的被动馈能悬架,其有效的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设计了馈能悬架的混杂模型预测控制算法。通过引入逻辑辅助变量和连续辅助变量,将馈能悬架的控制输入约束问题转换为了不等式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HYSDE语言,建立了馈能悬架的混杂模型,并设计了模型预测控制器。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优化后的被动馈能悬架,其在改善车辆平顺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汪若尘,丁彦姝,孙东,丁仁凯,孟祥鹏[7](2019)在《基于路面激励自适应的液电馈能悬架动力学性能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液电式馈能悬架在被动模式下无法实现车辆全局工况最优,该文以路面激励频率作为切换阈值,设计了一种具有舒适、运动和综合3种模式的液电式馈能悬架,在改善车辆乘坐舒适性及操纵稳定性的同时回馈振动能量。提出了将DC-DC变换器引入悬架馈能电路中,通过实时调节DC-DC变换器中MOS管开关信号占空比以改变液电式馈能减振器阻尼力,并制定了天棚-地棚控制结合模糊PID控制的双环半主动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引入路面频率自适应的液电式馈能悬架相比单一天棚-地棚控制悬架在车身共振区的车身加速度幅值减小22.92%,在车轮共振区的轮胎动载荷幅值减小24.27%,并回收66.70 W振动能量,实现了悬架动力学性能和馈能特性的协调控制。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各时段内车身加速度试验与仿真结果峰峰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36%、15.72%、4.86%和13.6%,轮胎动载荷的相对误差分别为9.34%、13.62%、7.82%和15.47%;各频段内车身加速度试验与仿真结果峰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55%、10.18%、10.56%、和6.35%,轮胎动载荷的相对误差分别为9.64%、11.72%、10.39%和11.27%。时域和频域的相对误差均在16%之内,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液电式馈能悬架的产品升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剑[8](2019)在《车辆馈能悬架直线电机结构参数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行驶时由路面不平整引起的车身振动主要通过悬架系统阻尼以热能形式耗散,在车辆能源效率提升的需求下,近年来国内外车辆工程领域日益关注这部分悬架振动能量回收再利用技术。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设计和结构优化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主要在振动能转换电能产出功率方面展开研究。然而,增设馈能发电装置会改变车辆非簧载质量和悬架阻尼系数,造成馈能悬架系统的固有共振频率偏移,进而影响悬架性能,且目前馈能装置设计和优化时很少考虑到馈能装置对悬架系统性能的影响,尚未揭示固有悬架特性的影响机理。本文主要对馈能悬架系统悬架特性以及振动能量回收用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Tubular Permanent-Magnet Linear Machine,TPMLM)结构参数优化进行研究,旨在保证优良悬架特性的同时有最大馈电输出性能,具体的研究内容为:1、基于磁场激励源分离的磁矢势求解方法,提出了馈能发电用TPMLM瞬态解析模型,包括在任意行程位移激励下轴向电磁力表达式与绕组方程,该模型与有限元法求解模型相比,具有解算速度快和精度高的优点;2、馈能悬架系统采用与阻尼器并联安装TPMLM的结构,基于提出的瞬态解析模型建立了二自由度馈能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典型路面激励下系统地分析了馈能悬架固有悬架特性,并揭示了其与馈能输出特性的关联机理,为进一步研究TPMLM结构参数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3、建立了以发电功率为目标,以机械特性和悬架特性为约束的TPMLM结构参数优化模型,提出了考虑悬架性能的馈能直线电机结构参数正向设计方法,确保馈能悬架系统有最大馈能发电量,同时设计的馈能电机能有效地匹配悬架参数;4、根据正向设计得到电机优化结构参数,制作TPMLM样机并开展馈能悬架系统硬件在环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正向设计在设计之初就能确保馈能发电TPMLM结构参数与固有悬架特性有效匹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0)
蒲晓晖,徐俊,李士盈,梅雪松[9](2019)在《电磁阻尼器惯性质量对汽车馈能悬架减振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阻尼器惯性质量对汽车馈能悬架系统减振性能及馈能特性的影响,优化电磁阻尼器选型,根据汽车悬架系统动力学方程推出阻尼器惯性质量表达,并引入惯性质量,以悬架系统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车轮动变形量作为系统输出,建立了精确化馈能悬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通过状态空间模型系统输出的频域传递特性分析了惯性质量等级对悬架系统主要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阻尼器等效惯性质量的增大,悬架系统平均馈能功率降低;虽然低频段主要性能指标的幅频传递特性有小幅改善,但中频段传递特性恶化严重;过高的阻尼器等效惯性质量会引起悬架系统总体性能恶化。通过1/4悬架系统台架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同激励条件下,电磁阻尼器惯性质量使馈能悬架系统平均能量回收功率产生最高44%的衰减;较高等级的惯性质量导致悬架系统关键性能指标传递特性在中频段产生不同程度的恶化,共振频率发生小幅前移,悬架系统总体性能变差。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宇翔,陈仁文,任龙,任思敏,王立平[10](2019)在《复合式电磁馈能悬架阻尼器的设计与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的节能低碳技术是当今的研究热点,针对悬架系统耗散功率大等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albach永磁阵列的复合式电磁馈能悬架阻尼器,将电涡流发生结构与电磁式能量采集装置结合起来,研究了馈能阻尼性能与电涡流阻尼器的相互关系。建立了电磁式能量采集装置的等效磁路模型,定义了两组永磁体之间位错率,研究位错率对复合阻尼器的输出电性能和电涡流结构涡流损耗的影响。最后制作样机并搭建阻尼测试平台,样机的阻尼系数调节范围约为500~1 270 N·s/m,在位错率γ=1的条件下达到约1.7 W(频率f=5 Hz、振幅Y=6 mm的简谐振动激励)的最大能量采集功率,最大比质量阻尼系数可以达到1 427.0 s~(-1)。该复合式电磁馈能悬架阻尼器为以后的悬架能量回收及电磁阻尼器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馈能悬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馈能悬架是一种能够回收汽车垂直振动能量的新型悬架系统。介绍了现有几种不同的馈能悬架结构和馈能电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构选型,并对由滚珠丝杠机构结合馈能电机构成的馈能悬架进行设计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馈能悬架论文参考文献
[1].夏秋,潘广香,卢淑群,马其江,冯霞.应用馈能悬架的HEV能量管理研究和燃油经济性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刘慧军,陈双,薛少科.汽车馈能悬架的结构选型与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9
[3].刘慧军,陈双,薛少科,金旭.汽车馈能悬架技术研究综述[J].汽车实用技术.2019
[4].李明杰.混合式馈能悬架试验台的研制及性能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9
[5].刘清宇.馈能悬架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张明杰.液电馈能悬架特性分析及其鲁棒控制与模型预测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
[7].汪若尘,丁彦姝,孙东,丁仁凯,孟祥鹏.基于路面激励自适应的液电馈能悬架动力学性能协调控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8].刘剑.车辆馈能悬架直线电机结构参数优化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19
[9].蒲晓晖,徐俊,李士盈,梅雪松.电磁阻尼器惯性质量对汽车馈能悬架减振性能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
[10].张宇翔,陈仁文,任龙,任思敏,王立平.复合式电磁馈能悬架阻尼器的设计与测试[J].仪器仪表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