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的可译性论文-汪婷婷

风格的可译性论文-汪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风格的可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风格,李清照,不可译性

风格的可译性论文文献综述

汪婷婷[1](2019)在《论文学风格的“不可译性”——以李清照的诗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文学翻译中最复杂,最有争议性的话题之一。每位作者和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语言形式、形象个性和文化意象这叁方面来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文学作品因作家的个人境遇和待人接物的看法不同,从而导致了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与众不同,不可翻译。(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2期)

李灵燕[2](2018)在《对《艾凡赫》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格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可译性一直饱受争议。其中标记理论就是研究文学可译性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将语言学与文学翻译结合在一起,有力提升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本文将借助风格标记理论对英国着名历史小说《艾凡赫》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文学着作风格的翻译方法进行探索。(本文来源于《新校园(阅读)》期刊2018年12期)

王东[3](2017)在《突现理论视域下的文学风格及其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风格及其可译性的研究近年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对风格的认识比较模糊,且研究缺乏抓手。突现理论是近年来科学哲学和系统科学讨论的热点话题,它探讨的是整体性质,认为整体具有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性质和功能;突现具有不可还原性、新颖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下向因果性等,这些结论都为研究风格以及风格的可译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文学风格是一种典型的整体现象,风格的性质和功能是其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因而通过作品的语言来认识和再现风格是不可能的。风格在不同语言之间具有不可译性;用"契合"的标准来评价译着风格更具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赵为英[4](2016)在《论风格的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风格的讨论已经屡见不鲜,大部分人对风格这个词感到困惑。本文提出即使不对风格进行定义,也不影响风格的翻译。在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方面,作者认为风格是可译的,但存在可译度的问题,对影响可译度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提高风格可译度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6年70期)

杨欣怡[5](2016)在《论风格的可译性——以《1984》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以董乐山的译本为研究主体,将其与刘绍铭的译本进行对比,由浅入深,从词汇、句法、文化叁方面研究译者的翻译手段,分析其翻译风格,探究风格的可译性。(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24期)

孙秀丽[6](2015)在《解读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并不只是简单的字词翻译,而是要将其风格进行翻译。但是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存在着较大的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翻译的风格出现较大差异,从而不能够有效表现出作者的风格。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虽然比较困难,但是原则上是可以进行翻译的。翻译者只有进行大量的准备,才能够有效翻译文学作品中作者的风格。(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韩瑾[7](2013)在《也谈文学作品的风格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格问题是翻译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风格可译和不可译是是翻译界所持的两种观点。本文就风格的可译性尝试着进行探讨,认为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某些开然的鸿沟,也决定了风格翻译也必然存在局限性,风格不可能完全译出,而只能有限地部分译出。(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3年24期)

闵西鸿,尹青[8](2013)在《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探究——以Ivanhoe中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否可译是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标记理论赋予了风格具体的表现形式,风格标记的诞生大大提高了风格的可译性;借助标记理论对英国着名历史小说《艾凡赫》的风格翻译作对比研究,探讨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姚红娟[9](2012)在《从非形式符号系统看诗歌中风格的不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作家其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诗歌也一样,不同的诗人其风格明显不同。诗歌讲究的是意境和神韵,诗歌的翻译重在意韵的传达,而意韵又多具有模糊美。本文从风格的非形式符号系统来探讨诗歌中翻译风格的不可译性。(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2年27期)

赵博[10](2012)在《文学翻译中的风格的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翻译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翻译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是意思的翻译,而不能把原作中的特殊的方面,尤其是作品风格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而很多翻译大师却认为文学翻译风格是可译的,原作的风格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转化而迁移到译文当中。在此通过对文学风格的探讨以及风格可译的二元观说明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对以后的风格翻译研究提供一些说明。(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7期)

风格的可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风格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可译性一直饱受争议。其中标记理论就是研究文学可译性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将语言学与文学翻译结合在一起,有力提升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本文将借助风格标记理论对英国着名历史小说《艾凡赫》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文学着作风格的翻译方法进行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格的可译性论文参考文献

[1].汪婷婷.论文学风格的“不可译性”——以李清照的诗词为例[J].北方文学.2019

[2].李灵燕.对《艾凡赫》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探究[J].新校园(阅读).2018

[3].王东.突现理论视域下的文学风格及其可译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

[4].赵为英.论风格的可译性[J].考试周刊.2016

[5].杨欣怡.论风格的可译性——以《1984》为例[J].校园英语.2016

[6].孙秀丽.解读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7].韩瑾.也谈文学作品的风格可译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3

[8].闵西鸿,尹青.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探究——以Ivanhoe中译本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9].姚红娟.从非形式符号系统看诗歌中风格的不可译性[J].神州.2012

[10].赵博.文学翻译中的风格的可译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标签:;  ;  ;  

风格的可译性论文-汪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