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思潮论文-许晓光

日本社会思潮论文-许晓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社会思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元化社会,民族扩张主义,明治时期,社会主义思潮,西方社会思潮,思潮影响,民族主义思潮,天皇,社会主流意识,内政外交

日本社会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许晓光[1](2018)在《日本明治时期社会思潮与多元化社会的密切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多元化的复杂过程,既有新的社会关系理念和对资本主义发展有利的近代性人际关系的出现,又有盘根错节的封建藩阀关系的遗留。在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近代化政治体制构建的同时,传统封建主义的皇权又被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方面受到列强压迫渴望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1-20)

许晓光[2](2017)在《日本明治社会思潮研究的价值与内容》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治时期是日本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意识在社会转型中往往起到重要作用。明治时期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治社会思潮具有为现实服务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呈现出多元性、多维度的特点,对于明治时期日本社会思潮及其倾向进行深度研究,可以揭示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动因。(本文来源于《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杨立影[3](2016)在《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社会思潮与传统曲艺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思潮最能反映社会变化。日本明治维新后,"文明开化""自由民权""国粹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新思潮依次登场。在此背景下,传统曲艺不断适应变化中的历史风向,做出了符合时代变化的改革,加之良好的群众基础,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又因其过于随波逐流,加之明治政府的利用,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期间,曲艺又成为日本对外战争的宣传工具,这说明社会思潮同时给传统曲艺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20期)

陈杰[4](2016)在《试论日本明治维新后社会思潮对章太炎思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近代思想家、革命家的章太炎一生中曾经叁次涉足日本,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频繁接触日本的章太炎等近代革命家不可能不受到日本维新以后的日本社会思潮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日本维新后的社会思潮出发,研究探寻章太炎在哲学、革命等方面思想的深层根源。(本文来源于《杭州文博》期刊2016年02期)

归泳涛[5](2015)在《专题研究:日本社会思潮和战略观念的新动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近年来,日本的内外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日本政府通过设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制定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修订《防卫大纲》、增加防卫预算、解禁集体自卫权、强行通过安保法案等一系列措施,加速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进程;另一方面,日本与美国制订新的防卫合作指针,加入美(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任江辉[6](2015)在《社会转型视域下的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日本发生了剧烈的社会转型,在此历史背景下出现了无赖派文学思潮。其中以太宰治和坂口安吾为代表的作家塑造的"无赖人物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反响,顺应了该时代日本民众的精神状态和内在心理。显然,当时的社会转型与无赖派文学思潮是相互共生的,因此对该文学思潮的研究理应紧扣当时社会转型的人文状况和历史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人文叙事的真正内涵。(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朱成甲[7](2014)在《李大钊研究:异域嘤鸣传友声——读后藤延子《李大钊·留日学生群体与日本社会思潮》书稿》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李大钊诞辰125周年,后藤延子[1]先生《李大钊·留日学生群体与日本社会思潮》这部书稿,经由韩一德先生几年的苦心译编,在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王学珍会长和古平秘书长的重视与支持下,终于即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面世。在付梓之前我有幸受而读之,是以,在此发表我的一点评论意见。一、一部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之作中日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从近代交流史来看,鲁迅与中日两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是始终居于首位的。那么,鲁迅之后谁又能居于第二位呢?历史(本文来源于《北京党史》期刊2014年06期)

胡泊[8](2013)在《从《海边的卡夫卡》看日本社会的治愈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村上治愈系代表作《海边的卡夫卡》,通过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塑造出出场人物以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无罪方式,令读者在同化式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了心理治愈,从而深刻的反映了治愈这一当今日本社会的国民性主题,本文将对该作品做深入解读,探寻出日本社会的治愈思潮。(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9期)

崔世广[9](2013)在《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思潮是特定社会在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潮流,根源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反映一定人群的利益和要求,并对国家的内外政策和社会的未来走向产生深刻影响。当然,由于社会是由不同阶级、阶层或集团构成的,各自利益未必相同,再加上人们的思想、信念、追求也会有种种差别,这就为一个社会形成一种以上的思潮提供了(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期刊2013年08期)

许晓光[10](2012)在《日本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立宪主义思潮的初兴》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治维新后,日本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一种特殊的舆论环境下,社会上逐渐兴起了立宪主义思潮。日本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在了解西方立宪政体制度和接受欧美近代立宪思想基础上,初步认识到了近代宪法的性质,也开始意识到近代立宪政体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和限制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协调主权掌握者与人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因此,他们开始鼓吹在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且认为:只有实行立宪政体才能充分调动人民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2年05期)

日本社会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治时期是日本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意识在社会转型中往往起到重要作用。明治时期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治社会思潮具有为现实服务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呈现出多元性、多维度的特点,对于明治时期日本社会思潮及其倾向进行深度研究,可以揭示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动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社会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1].许晓光.日本明治时期社会思潮与多元化社会的密切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2].许晓光.日本明治社会思潮研究的价值与内容[J].经济社会史评论.2017

[3].杨立影.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社会思潮与传统曲艺刍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

[4].陈杰.试论日本明治维新后社会思潮对章太炎思想的影响[J].杭州文博.2016

[5].归泳涛.专题研究:日本社会思潮和战略观念的新动向[J].国际政治研究.2015

[6].任江辉.社会转型视域下的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

[7].朱成甲.李大钊研究:异域嘤鸣传友声——读后藤延子《李大钊·留日学生群体与日本社会思潮》书稿[J].北京党史.2014

[8].胡泊.从《海边的卡夫卡》看日本社会的治愈思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9].崔世广.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J].当代世界.2013

[10].许晓光.日本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立宪主义思潮的初兴[J].世界历史.2012

标签:;  ;  ;  ;  ;  ;  ;  ;  ;  ;  

日本社会思潮论文-许晓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