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主流小说论文-李家富,陈永敬,陈俐

文革主流小说论文-李家富,陈永敬,陈俐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革主流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革”,样板小说,集体话语,个体话语

文革主流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李家富,陈永敬,陈俐[1](2016)在《对“文革”主流文学主体性失落问题的再探讨——以浩然的样板小说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文革"文学作为一个"话题"历史性地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在"地下文学"与"地上文学"的认知碰撞中,个体话语与集体话语的存在形态成了"文革"文学价值研究的一重要表征,但历史地看待"文革"的主流文学,其主体性的失落虽然是"文革"政治权力话语的必然结果,但它承载的却是"文革"时期"人"的一种生命存在形态,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整体性文学史观"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12期)

肖敏[2](2012)在《论“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特征——以《朝霞》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文革"主流小说的艺术面貌是十分单一的。值得探讨的是,这种整齐划一的艺术面貌不一定纯粹是政权的强力造成的,而是可能同时辅以一系列的话语机制合力运作而成。相对而言,长篇小说的创作周期更长,从体裁上更难驾驭,而短、中篇小说则篇幅短小,更能快捷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而在"文革"中,确实有一本文学刊物,其刊载的短、中篇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这本刊物的话语机制,能从一个角度来剖析"文革"主流小说的整体面貌。这本刊物就是《朝霞》。(本文来源于《人文论谭》期刊2012年00期)

王敬娟[3](2011)在《文革主流小说中的乌托邦色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过后,文革主流小说由于其政治禁忌、情感激愤等诸多原因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和评论界的冷落和忽视,从而呈现出一片“荒漠化”状态。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语境和人们文学观念的变化,文革主流小说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但总体来说人们对其的关注力度还远远不够,研究视角也比较单一,情感倾向上大都持否定和拒斥态度。其中最大的否定原因之一就是关于文本内容的真实性问题。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文革主流小说的创作是为迎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对现状进行的有意粉饰;另一种则认为这些作品是由于时代政治对文学的过多干扰,而被迫对现实选择了无奈遮蔽。总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奈”,评论界普遍认为,文革主流小说文本反映内容是不真实的,只是一些没有研究价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这些评价和论断虽各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凡是存在的就必有其合理性”,这些文本能产生、风行于文革这个时代,并能在其后岁月不时地引发出争论,就必有其深层次原因,因此对这些文本内容的真实性评价仅仅不能如上所述,简单加以否定性盖棺论定,而应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加以分析论述,尽可能给予它们以全面、客观、中肯的评价。本文选取从乌托邦角度对文革主流小说文本进行分析,认为文革主流小说文本内容与当时现实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既与时代政治的拘囿、默许和怂恿有关,又与特定时代作家的情感认同和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需求有关。文革主流小说文本作为那个特殊时代的直接文学呈现,绝不仅仅只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它们对于更直观地反映那个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那个时代一部分领导群体和民众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虽然这些在后人看来可能是幼稚和不可思议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活化石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肖敏[4](2011)在《大众化与文革主流小说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主流文学有着大众化特征,这首先体现在对民间文艺形式的推重上,还体现在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服务对象上。文革前期文学中的大众化方向,是由文化大革命现实政治形势和文化语境所决定的。就文革文学的具体发展阶段而言,文革前期文学的大众化趋势也影响到文革小说的生产。在写作方式上",集体写作"流行一时;在培养方式上,文革小说则多采取"投稿———发现新作者———重点培养"的方式。在文革小说中,非但是短篇小说的情节十分雷同,即使是素以艺术繁复见长的小说文体———长篇小说,其表达模式也极为单一化。这一方面是政治话语直接美学化的表征,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大众化发展到极端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肖敏[5](2009)在《文革主流小说的发生学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主流小说的发生、发展过程,不能不受到文革现实形势的影响。文革主流小说的兴起,主要发生在1971年后,这中间既有政治现实的原因,也有文学形式自身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革主流小说是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构建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朝霞》是文革中最知名的文学刊物,受众非常之广,本文将拟以《朝霞》小说为例证,来论述文革小说在构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肖敏[6](2008)在《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形态及其延伸》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主流小说是文革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的文革文学研究较注重文革地下诗歌、文革文学思潮的研究,且较偏重于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则比较薄弱。本论文则较偏重于对文革主流小说话语形态的梳理,进而论述文革主流小说话语方式的转换;另外也希望,能促进了对新时期文学的发生学研究。在绪论部分中,论文简单论述了文革主流小说的发生和话语形态及其延伸性,并交待了文革主流文学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的创新点。在第一章中,论文论述了文革主流小说的运作机制。首先,论文论述了文革前期主流文学的大致特征。然后,论文论述了文革主流小说的现实语境。另外,论文也论述了文革作者的话语姿态和现实选择。在第二章中,论文论述了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功能和话语形态。鉴于文革特殊的神权政治环境,论文用“神谕话语”来概括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功能。而《朝霞》是文革中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因而,论文以《朝霞》小说为例,来论述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形态。另外,论文由《朝霞》延伸开去,论述阴谋文学的大致状况及其与文革主流话语的联系。在第叁章中,论文论述了话语规约边界的文革主流小说。论文分析了文革主流小说出现话语偏斜的可能。继而,论文以文革革命斗争小说和文革儿童小说为重点,来论述文革主流小说中客观存在的异质性因素。在第四章中,论文论述了一部分新时期作家写作的文革起源。首先,论文以文革部队作家的转换为例子,论述了军事文学创作乃至革命叙事的转换。其次,论文以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为中心个案,论述了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从文革到新时期的转换。另外,论文分析了乡村民间叙事的转换。在第五章中,论文论述了文革主流小说话语的延伸。首先,论文以新时期之初的二元话语和激情叙事模式,来分析文革主流小说与新时期文学的联系。其次,论述文革长篇主流小说的话语延伸。最后,梳理了改革文学和蒋子龙的创作的局限,以论述文革话语方式的巨大影响。(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8-05-19)

文革主流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众所周知,"文革"主流小说的艺术面貌是十分单一的。值得探讨的是,这种整齐划一的艺术面貌不一定纯粹是政权的强力造成的,而是可能同时辅以一系列的话语机制合力运作而成。相对而言,长篇小说的创作周期更长,从体裁上更难驾驭,而短、中篇小说则篇幅短小,更能快捷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而在"文革"中,确实有一本文学刊物,其刊载的短、中篇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这本刊物的话语机制,能从一个角度来剖析"文革"主流小说的整体面貌。这本刊物就是《朝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革主流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家富,陈永敬,陈俐.对“文革”主流文学主体性失落问题的再探讨——以浩然的样板小说创作为例[J].文教资料.2016

[2].肖敏.论“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特征——以《朝霞》为中心[J].人文论谭.2012

[3].王敬娟.文革主流小说中的乌托邦色彩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肖敏.大众化与文革主流小说的发生[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

[5].肖敏.文革主流小说的发生学探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肖敏.文革主流小说的话语形态及其延伸[D].首都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文革主流小说论文-李家富,陈永敬,陈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