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晶宇[1](2013)在《试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移动通信系统的第三代安全技术产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仅可以增进异地朋友、亲人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拉近群体的关系。但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安全与技术方面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一下其涉及的安全技术。
李江坤,张春海[2](2013)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便应运而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方便人们在任何地方与千里之外的亲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安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寻找其相应的防范对策。
何丽,魏学文,韩焕举[3](2013)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业务信息以及网络资源的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自1997年以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渐成为移动通信中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业务信息的分析,讨论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步推广下,如何保护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张传均,陈阳[4](2013)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候选无线传输技术,最后提出了对中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几点建议。
海静雅[5](2013)在《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所谓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3G,其中文翻译过来就是数字通信。我们分别第三代移动通讯及其前两代,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就是现在第三代通讯技术良好的全球无缝漫游电话,在数据的速度和传输声音上得到提升,所以它可以更加良好的全球无缝漫游电话图片,音乐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这种进步可以处理包括会议,网页浏览,电子商务等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服务,同时也拥有与已有第二代移动通讯系统良好的兼容性。下面我就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做以下的探讨。
韩伟,石纬林[6](2012)在《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为日本经济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有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已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代移动通信(4G)应运而生。目前,日本的第四代移动通信(4G)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基础设施已经投入建设,政府已向四大运营商发放了LTE牌照,各种业务已在向全国推广。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普及与应用,是日本移动通信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它必将对日本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沈君[7](2012)在《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体系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影响着国家、行业和企业的科学技术竞争力。因此,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和拥有数量就成为衡量国家、企业的科学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专利文献是技术知识的载体,浓缩着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果。因此,如何基于专利文献从知识网络视角揭示专利技术主题的结构及变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在知识网络、知识计量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理论基础,界定了专利技术主题的相关概念,阐释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形成就是知识网络中的知识单元游离与重组的过程,分析了从技术术语到专利技术主题的形成机理,提出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以技术术语共现矩阵与技术主题关联矩阵为手段,以知识单元的游离与重组为内容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分析模型、计量指标和分析方法。其次,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文献为例,从专利文献的标题和摘要中抽取技术术语,并以余弦指数构建技术术语共现矩阵,利用卡龙的共词分析方法和原则,运用战略坐标分析方法从位置维度对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静态分析显示,核心专利技术主题不仅在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其他专利技术主题之间具有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动态分析,显示了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变迁与不同时段技术术语的共现关系和强度有着密切关联,由此可以有效地揭示某技术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变化。最后,应用同一专利文献数据,分别构建了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和最大外联度的技术术语共现矩阵,从关系维度对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结构和强链接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间中心度高的专利技术主题在知识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其他专利技术主题有交叉和融合的趋势;最大外联度的技术术语间的共现强度决定专利技术主题之间的强链接结构。不同时段专利技术主题的中间中心度和强链接的变化,表征了专利技术主题的继承与更新、新专利技术主题及新链接的形成、专利技术主题间链接强度的增强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虽然不能全面揭示专利技术主题演进变化的机理,但仍可以客观地展示某技术领域的知识单元游离与重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专利技术主题发展的周期性、互联性和可预见性,从而为科学技术管理政策的制定、项目规划与资助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为专利技术研发和推进技术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郎静[8](2012)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业务高速增长,用户需求不断增加,移动通信技术也相应经历了由产生到发展、由模拟到数字,进一步迈向更先进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过渡的新阶段。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模拟试验环境是中国移动通信业发展和进步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为国家的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提供了非常必要的试验环境。该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为加快TD-SCDMADE研发和实用化进程、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为通信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大、历时时间较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比如人员变动、物料变更、设备变化等情况,计划初期、初设、建设中期和建设完成后使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均会影响项目的实施,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控制项目成本,节约建设费用,不仅是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也是保证国家投资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项目管理理论中的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入手,对目前建设领域的项目成本管理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当前的成本管理理论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而且缺乏全生命期成本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为背景,从项目招投标、准备、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实施全生命期成本控制,并围绕项目成本控制这个中心,合理设置控制计划,明确成本控制责任,完善成本控制的方法,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运用科学和有效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结合具体的应用和实践,提出自己的新建议。
余海燕[9](2009)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全网安全的研究与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覆盖与使用的网络系统。3G系统是在第二代移动通信(2G)系统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2G系统的安全优点,采纳了在2G系统中已经被证明是必要的和加强的安全元素,同时它所提供的全新的业务环境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无线网络系统安全的发展,分析了2G系统的结构及其存在的安全缺陷,给出了以UMTS为例的3G系统的结构,对系统的网络结构的各个单元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3G系统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然后,概述了3G系统的安全原则、安全目标、面临的安全威胁和主要的攻击方法,详细分析了3G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和安全特征,并对3G网络接入安全机制中的移动用户身份识别、认证和密钥协商(AKA)、本地认证和连接建立的具体过程以及接入链路的数据保护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实现上述各种机制的算法和协议做了详细的介绍。接着,在对3G系统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在3G系统中这些技术的已有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指出其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对动态单向鉴权方式在3G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案;引入BAN逻辑认证方法,对3G系统认证和密钥协商(AKA)协议的安全特性进行形式化分析,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方案;根据算法需求,给出了基于AES内核的认证和密钥分配算法的设计方案,同时还给出了基于KASUMI内核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算法的设计方案;对于2G网络和3G网络共存时的不同情况,给出了3G网络对2G网络安全的兼容的各个方面。虽然3G系统在安全性方面有很多优势,但是3G系统的安全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本文主要探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相关问题,在对3G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出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得系统有更强的抗攻击能力,同时,论文中还设计了具体实现流程并解决了其中的关键技术。
符贝贝[10](2008)在《近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体现"个人化",即所谓的几个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erminal, Any-means等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想要交流的任何对象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互动以及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如AMPS,TACS,NTM出现于70年代后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CDMA相继出现,并一直演变到现在的3G技术,以及未来的4G技术,整个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是迅猛和健康的。本文先提出移动通信领域目前存在的热点问题,包括光纤通信,网络通信,宽带接入,第三代移动通信,经营,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目标等,然后详细介绍几个热门的技术标准。首先,简单介绍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组成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提出的GPRS(全称Genenal Packec Radio Service,即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的系统结构,协议结构及系统的优点,然后介绍了CDMA(全称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码分多址)的特征,系统结构及功能。接下来,详细介绍并探讨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ARIB(日本无线工业及商贸联合会)提出的W-CDMA(全称Wir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宽带码分多址),ITU(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IMT-2000(全称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phone -2000,即国际移动电话2000),北美提出的cdma2000和大唐电信自主开发的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最后,文章在结束语中对移动通信的未来进行展望。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问题 |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的防范对策 |
1. 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制度建设。 |
2. 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的技术研究。 |
3. 加强个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
三、总结 |
(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业务信息以及网络资源的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 |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信息分析 |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网络资源的安全性 |
四、总结 |
(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进展 |
3 如何发展我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 |
4 结语 |
(5)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分析 |
二、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 |
三、总结 |
(6)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现状 |
二、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特点 |
三、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业务特点 |
(7)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专利技术主题的相关研究 |
1.2.2 知识网络的相关研究 |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文献计量研究 |
1.3 数据来源和主要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和标准化处理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主要软件工具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 |
2.1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1 知识网络理论 |
2.1.2 知识流动理论 |
2.1.3 社会网络理论 |
2.1.4 知识计量的相关概念 |
2.2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分析路径 |
2.2.1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的相关概念 |
2.2.2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形成的机理 |
2.2.3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的主要路径 |
2.3 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模型、计量指标及方法 |
2.3.1 分析模型的建构 |
2.3.2 计量指标的选取 |
2.3.3 主要分析方法 |
3 专利技术主题的象限结构分析 |
3.1 专利技术主题的形成 |
3.1.1 技术术语共现矩阵 |
3.1.2 专利技术主题的生成方法 |
3.2 专利技术主题的指标计算 |
3.2.1 专利技术主题的新颖度和关注度的计算 |
3.2.2 专利技术主题的内联度和外联度的计算 |
3.3 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静态分析 |
3.3.1 新颖度和专注度视角的象限结构 |
3.3.2 内联度和外联度视角的象限结构 |
3.3.3 两种象限分布的比较 |
3.4 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动态分析 |
3.4.1 1994-2003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
3.4.2 2004-2005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
3.4.3 2006-2007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
3.4.4 2008-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
3.4.5 四个时段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的比较 |
3.5 本章结语:专利技术主题象限结构对专利研发的启示 |
4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结构分析 |
4.1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 |
4.1.1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的构建步骤 |
4.1.2 专利技术主题的关联矩阵类型 |
4.2 专利技术主题关联结构的可视化分析 |
4.2.1 1994-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
4.2.2 1994-2003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
4.2.3 2004-2005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
4.2.4 2006-2007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
4.2.5 2008-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 |
4.3 专利技术主题关联结构的动态比较 |
4.3.1 四个时段之间相同专利技术主题的比较 |
4.3.2 各时段与整个时段相同专利技术主题的比较 |
4.4 本章结语:专利技术主题关联结构对技术研发的启示 |
5 专利技术主题的强链接结构分析 |
5.1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识别指标和方法 |
5.1.1 识别指标的界定和计算 |
5.1.2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识别原则 |
5.1.3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识别方法 |
5.2 专利技术主题的强链接识别 |
5.2.1 1994-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
5.2.2 1994-2003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
5.2.3 2004-2005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
5.2.4 2006-2007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
5.2.5 2008-2010时段的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 |
5.3 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分析结果比较 |
5.3.1 四个时段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比较 |
5.3.2 各时段与整个时段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的比较 |
5.4 本章结语:专利技术主题强链接结构对技术发展的启示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
1.2.3 国内建设项目成本存在问题 |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
1.4 论文研究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设项目成本管理 |
2.1 建设项目成本 |
2.1.1 建设项目成本构成 |
2.1.2 影响建设项目成本的因素 |
2.2 项目成本管理 |
2.3 建设项目成本管理 |
2.3.1 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
2.3.2 建设项目成本控制 |
2.4 建设项目全生命期成本管理 |
2.4.1 建设项目全生命期成本 |
2.4.2 全生命期建设项目的成本分析 |
2.4.3 全生命期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 |
2.4.4 建设项目设备全生命期成本控制 |
2.4.5 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管理成本的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项目分析 |
3.1 项目背景 |
3.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3.3 项目建设目标 |
3.4 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
3.5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性环境建设项目主要工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项目成本控制 |
4.1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计划 |
4.1.1 项目进度/工期计划 |
4.1.2 投资/成本计划 |
4.1.3 资源计划 |
4.1.4 质量/安保计划 |
4.2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成本预算 |
4.3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组织概况 |
4.4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进度控制 |
4.5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成本控制 |
4.6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运行阶段控制 |
4.7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全生命期成本风险控制 |
4.8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总结 |
4.8.1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 |
4.8.2 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经验总结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全网安全的研究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2 无线网络安全的发展 |
2.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
2.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
2.2.1 GSM系统的结构 |
2.2.2 GSM安全特性的具体实现机制 |
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
3 3G系统的安全架构 |
3.1 3G系统的新业务特征及其安全特性 |
3.2 3G系统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针对3G系统的攻击方法 |
3.2.1 3G系统安全所面临的威胁 |
3.2.2 针对3G系统的主要攻击方法 |
3.3 3G系统的安全原则和安全目标 |
3.4 3G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 |
3.5 3G系统的安全功能结构 |
3.6 3G的网络接入安全机制 |
3.6.1 移动用户身份识别 |
3.6.2 认证和密钥协商(AKA) |
3.6.3 本地认证和连接建立 |
3.7 接入链路数据保护 |
3.7.1 接入链路数据完整性保护 |
3.7.2 接入链路数据保密性保护 |
4 3G系统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改进策略 |
4.1 动态鉴权在3G系统中的应用 |
4.1.1 动态双向鉴权 |
4.1.2 动态单向鉴权 |
4.2 3G系统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3G AKA)的形式化分析及其改进 |
4.2.1 3G认证协议的分析 |
4.2.2 BAN认证逻辑 |
4.2.3 对两种认证模式的BAN逻辑分析 |
4.2.4 3G认证协议的安全漏洞和可能受到的攻击 |
4.2.5 已有的一种AKA协议的改进方案 |
4.2.6 一种新的AKA协议的改进方案 |
4.3 3G系统AKA协议的安全算法设计 |
4.3.1 3G系统AKA协议的安全算法的设计需求 |
4.3.2 基于AES内核的3G系统AKA协议的安全算法设计 |
4.3.3 基于SHA内核的3G系统AKA协议的安全算法设计 |
4.3.4 对两种安全算法设计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
4.4 3G系统中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算法的设计 |
4.4.1 3G系统中加密和完整性保护算法的设计要求 |
4.4.2 基于KASUMI内核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算法的设计 |
4.5 3G网络对2G网络安全的兼容性 |
4.5.1 2G网络和3G网络共存时的安全性准则 |
4.5.2 2G和3G网络共存时的用户鉴权 |
4.5.3 2G VLR/SGSN和3G VLR/SGSN切换的安全特性 |
4.5.4 UTRAN和GSM的BSS切换的安全特性 |
4.5.5 3G网络对2G网络的安全兼容的特点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以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技术[J]. 郭晶宇. 信息通信, 2013(10)
-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问题探析[J]. 李江坤,张春海. 中国新通信, 2013(17)
- [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业务信息以及网络资源的安全性[J]. 何丽,魏学文,韩焕举. 中国新通信, 2013(14)
- [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的分析[J]. 张传均,陈阳. 电子制作, 2013(11)
- [5]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 海静雅. 电子制作, 2013(07)
- [6]日本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分析[J]. 韩伟,石纬林. 现代日本经济, 2012(06)
- [7]知识网络视角的专利技术主题结构分析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D]. 沈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8]第三代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环境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 郎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9]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全网安全的研究与策略[D]. 余海燕.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10]近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A]. 符贝贝. 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2008
标签:中国移动论文; 3g论文;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论文; 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