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论文-何敏娟,罗文浩

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论文-何敏娟,罗文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轻木-混凝土上下混合结构,动力时程分析,刚度比,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何敏娟,罗文浩[1](2016)在《轻木-混凝土上下混合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2个不同层数组合的轻木-混凝土上下混合结构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通过振动模态、非线性动力时程响应以及刚度比等的参数分析,研究了上部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的放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上部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放大效应与地震水准、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刚度比、混凝土结构层数和木结构层数等因素有关:放大效应随地震水准的提高而增大;当下部与上部结构的刚度比在一定范围内时,放大效应随刚度比的增大而减小,当下部与上部结构的刚度比大于一定范围的上限后趋于平稳;当下部混凝土层数一定时,放大效应随上部木结构层数的增加而减小;当上部木结构层数一定时,放大效应随下部混凝土层数的增加而增大。根据研究结果,对轻木-混凝土上下混合结构提出上下分开设计、上部结构按刚度比考虑地震作用放大效应的抗震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国贤发,戴占彪,李旭光,赵灿强[2](2013)在《现代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节点连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华北方地区一座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为例,介绍了现代木结构主要的节点连接形式。同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概述了该结构形式的节点连接施工工艺,希望对现代木结构在我国的建设与推广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3年08期)

何敏娟,李英俏[3](2013)在《刚度比对轻木-混凝土上下混合结构地震作用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轻木-混凝土上下混合结构属"下刚上柔"的结构形式,刚度沿高度分布不均匀,地震作用计算较复杂。为便于这类结构的应用,需要寻找更为简单方便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本文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计算不同刚度比时,轻木-混凝土上下混合结构的地震响应,从而分析出刚度比对此种结构地震作用响应的影响。根据时程分析结果,得出当刚度比小于10时,可采用整体底部剪力法计算;当刚度比大于10时,可采用上下两部分独立计算的方法,并对上部木结构乘以放大系数β,β取值与刚度比有关。(本文来源于《特种结构》期刊2013年02期)

林凡伟[4](2008)在《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振动台试验阻尼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是结构动力学的一种“逆问题”分析方法。采用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工程领域的振动问题,迄今在各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并已发展成为解决工程中振动问题的重要手段。模态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为结构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故障诊断与预报以及结构动力特性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主要探讨结构阻尼的识别问题。实际结构的阻尼特性较为复杂,在模态参数中阻尼较难于识别。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一种完备而有效的阻尼模型来确切地反映实际结构的阻尼特性,但由阻尼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对于结构的设计与优化至关重要。模态参数识别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各种方法在具体条件下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北美轻型木结构房屋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为研究轻型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需要找到较为准确的阻尼识别方法识别其阻尼以便对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动力分析。本文要做的研究工作和解决的问题:1.推导用于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的频响函数理论模型。2.根据试验测得的结构各测点的加速度时程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各测点的频响函数,以频响函数理论模型为基础,分别阐述非线性加权最小二乘法,有理分式多项式法用以此模型参数识别的基本思想,并编制相关的程序。3.根据试验测得的结构屋脊点的绝对位移时程数据,通过随机减量法得到结构的自由衰减曲线,编制用以识别结构阻尼的ARMA时间序列法程序。4.以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振动台试验的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上述叁种方法识别结构阻尼,并与半功率带宽法比较,指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出在不同刚度、质量和加速度幅值的情况下结构阻尼的取值范围。5.结合上述各种识别方法得出的阻尼值,提出在进行木结构设计时建议采用的阻尼值,并对今后试验的相关问题和阻尼识别方法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8-03-01)

华晶[5](2008)在《轻型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整体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美轻型木结构房屋已进入中国的市场,它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结构形式,我国对轻型木结构以及轻型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在文献[2]和文献[6]的基础上对文献[2]振动台试验中的剪力墙、房屋整体(模型1和模型2)等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对小门洞(1.2m)、大门洞(3.6m)、以及两个窗洞(1.2m×2个)木结构铰接剪力墙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文献[20]试验结果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木结构剪力墙有限元铰接模型计算结果并不能很好地与试验结果相吻合,提出了铰接模型模拟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探讨方法。参考国外学者对木结构剪力墙等效桁架模型中的非线性弹簧所定义的本构关系,计算以及拟合文献[20]木结构剪力墙的试验数据,得到本分析模型所需的非线性弹簧的滞回参数,从而对该混合结构房屋整体进行模态分析以及线性时程分析,最后对比分析的结果对分析轻型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或该混合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对轻型木-混凝土混合结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一定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8-03-01)

熊海贝,倪春,吕西林,贾国成[6](2008)在《叁层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足尺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轻型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轻木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本文重点介绍了首次进行的3层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振动台试验,试验房屋下部一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二层为对称轻型木结构,模型平面尺寸为6.1m×3.7m。对5个上下抗侧刚度比不同的足尺模型,采用3种地震动沿房屋纵向激振,峰值加速度依次为0.1g~0.5g。每次激振后测定房屋自振频率及对应的阻尼,各层加速度和水平位移,木结构底部与混凝土结构顶部之间竖向相对位移以及螺栓锚固力等。试验结果表明:(1)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2)上部木结构与底层混凝土结构间连接可靠;(3)5个模型的振动均以第1振型为主,但对于刚度比大的模型,下部混凝土结构的2阶振动较明显;(4)刚度比大的模型其地震反应小于刚度比小的模型。(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08年01期)

贾国成[7](2007)在《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美轻型木结构房屋作为示范和推广已进入中国建筑市场。我国《木结构设计规范》在2003的修订中主要依据北美规范新加入了第9章“轻型木结构”,但至目前为止,北美和中国对于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试验室振动台试验室与加拿大林产工业技术研究院(Forintek Canada Corp.)合作对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设计、制作和完成了5个不同抗侧刚度比的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足尺模型,对其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根据试验模型的不同分为五个阶段,每阶段包括3条地震波、4至5个地震水准激励。根据试验数据和强震下的破坏特征,对模型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并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试验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主要有以下结论: 1.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模型中Holdown的作用明显;木结构与混凝土连接可靠;刚度比大的结构其地震反应小于同样上部木结构布置的刚度比小的结构;本次试验模型中轻型木结构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模型的二层,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钉连接破坏。 2.试验数据分析表明,模型在各个地震水准作用后,自振频率变小,阻尼比增大;模型振型形态在动力试验前后变化较大,主要体现为二层刚度的退化;模型的初始阻尼比小于5%;位移曲线与一阶振型曲线相似。 3.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轻型木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建议取1/250,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建议取1/50。 4.理论计算及分析表明,采用底部剪力法得到的楼层剪力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对于刚度比大于8的结构,当结构整体的一阶自振周期不大于上部结构周期的1.1倍时,上部结构可作为独立结构进行计算,但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放大,根据本文分析,对于不同刚度比的影响,放大系数建议取1.5~2.5。(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7-03-01)

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我国华北方地区一座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为例,介绍了现代木结构主要的节点连接形式。同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概述了该结构形式的节点连接施工工艺,希望对现代木结构在我国的建设与推广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何敏娟,罗文浩.轻木-混凝土上下混合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6

[2].国贤发,戴占彪,李旭光,赵灿强.现代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节点连接技术研究[J].城市建筑.2013

[3].何敏娟,李英俏.刚度比对轻木-混凝土上下混合结构地震作用响应的影响[J].特种结构.2013

[4].林凡伟.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振动台试验阻尼识别研究[D].同济大学.2008

[5].华晶.轻型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整体有限元分析[D].同济大学.2008

[6].熊海贝,倪春,吕西林,贾国成.叁层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足尺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

[7].贾国成.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

标签:;  ;  ;  ;  

轻木混凝土混合结构论文-何敏娟,罗文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