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诺论文-王维青

波特诺论文-王维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波特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菲利普·,罗斯,《波特诺的怨诉》,分裂

波特诺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青[1](2018)在《《波特诺的怨诉》中波特诺的分裂》一文中研究指出《波特诺的怨诉》是菲利普·罗斯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整部作品就是主人公波特诺对心理医生倾诉的怨言。波特诺的怨诉暴露了主人公的分裂,而这种分裂深层的原因则是犹太家庭与美国主流文化的隔离。(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29期)

Richard,Lea,唐伟[2](2018)在《《波特诺伊的抱怨》和《美国牧歌》的作者菲利普·罗斯辞世,享年85岁》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位美国政治和犹太文化的记录者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小说家菲利普·罗斯于美国当地时间周二(5月22日)辞世,享年85岁。他以自身的性格冲突为蓝本对美国进行了60多年的探索。罗斯初为作家时声名不佳,但终成一代巨匠。他一系列作品着力破解身份、作者地位、道德和命运等问题,引导了美国文学20世纪下半叶的走向。其作品,如《波特诺伊的抱怨》、《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秽》、《反美阴谋》折射出其犹太裔美国人传统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和商业上均获得成功,给他带来了众多令人炫目的文学奖项。(本文来源于《英语文摘》期刊2018年08期)

姚石[3](2017)在《论菲利普·罗斯小说《波特诺伊的抱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后现代主义改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罗斯的《波特诺伊的抱怨》深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是对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文学表达。由于对人物内心禁忌的大量描写,这部作品出版时招到猛烈的抨击。然而,《波特诺伊的抱怨》所反映的犹太家庭中父亲权威的缺失凸显了当代美国犹太人生活与尊重父亲权威的犹太传统之间的断裂,因此,作品中所表现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对当代美国犹太人境况的形象写照。再者,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虽然是基于犹太文化对当代美国犹太人生活现状的透视,却是对消解一切权威的后现代生存状况的准确诊断,具有一种普世价值。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在后现代语境中改写了俄狄浦斯情结,抓住了当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波特诺伊的抱怨》经过争议之后才牢牢确立了当代经典的地位。(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王辉[4](2017)在《《波特诺伊的怨诉》中的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美国文学界出现了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本纳德·马拉默德等许多优秀的犹太作家。他们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细读文本之后,读者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其中人物都具有很强烈的犹太特性。对于贝娄和马拉默德来说,他们强调人物的犹太身份以及对犹太人的生活遭遇和道德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罗斯却借助笔下的人物对犹太传统进行讽刺和批判。另外,这些人物形象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了一种相似的现象:犹太人根深蒂固的犹太特性遭遇无处不在的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同化,进而产生身份困惑和焦虑。对于罗斯笔下人物焦虑的研究既有助于了解犹太人在美国寄居期间的心路历程,也有利于探索犹太传统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区别、联系、冲突与交融,对犹太文学和民族身份认同也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对当代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是当代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第一部作品《再见,哥伦布》在1960年获得了国家图书奖,该作品使他享有盛名。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罗斯在作品中表现了较多的对于犹太人的关怀。一方面,他表达对犹太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关注;另一方面,又极力追寻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因此,他的小说中从不会缺乏对犹太人物的心理描述。而使得他的作品在美国文学界饱受关注和争议的原因正是他所塑造的独一无二的人物和编织的不寻常的故事情节。此外,罗斯所关注的题材十分尖锐而敏感。在《波特诺伊的怨诉》中,他大胆涉及一位犹太青年的性冒险,而且他把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反文化运动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小说中人物生活动的环境。波特诺伊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焦虑和性冒险反映了犹太特质,犹太人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所面临的一种艰难的处境。60年代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充满着不安和骚动。1969年,长篇小说《波特诺伊的怨诉》的发表在整个美国文坛引起轩然大波,从而为罗斯赢得了国际声誉。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是关于一位而立之年的主人公——亚历山大·波特诺伊从孩提时代起的回忆和独白。作为纽约市政厅的一员,年纪轻轻事业有成,然而却对生活牢骚满腹。表面上,波特诺伊是抱怨窝囊软弱的父亲和飞扬跋扈的母亲,以及父母连带出来的犹太教规和戒律。但在搬离了父母的住所,背弃了犹太教规和戒律之后,波特诺伊并没有停止抱怨。显然,怨诉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焦虑。论文共分为叁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作者菲利普·罗斯和他的小说《波特诺伊的怨诉》,包括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文献综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对每一章的概括以及本研究的意义。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叁个章节,主要从波特诺伊的成长阶段、性瘾和道德方面来探讨波特诺伊的焦虑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且也涉及应对他的焦虑的一些解决办法。总之,通过对波特诺伊焦虑的全面分析,本文旨在深挖这部小说的深层意义和罗斯对于犹太人的生存困境,特别是他们意识中的普遍焦虑的一种人文关怀。(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4-01)

刘小瑜[5](2016)在《夹缝中行走—论波特诺伊的精神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罗斯(1933-)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让他在美国文学界独树一帜。身为犹太作家,他的写作并没有囿于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是更关注那些普遍困扰人类的问题。他作品中的主题往往涉及衰老和死亡、疾病和折磨、欲望与道德、子女与父母的矛盾以及犹太群体之间复杂的关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罗斯的作品没有受到其犹太身份的影响。实际上,罗斯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可能就是他对于身份问题的理解。但是,和大多数族裔作家不同,比起将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来描述,罗斯更倾向于刻画犹太个体独特的心理特点。因此,无论身为哪个种族,罗斯作品中人物所遭遇的困境其实反映的是全人类的问题。在罗斯的众多作品中,《波特诺伊的怨诉》可以说是其找寻自己写作风格的实验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波特诺伊一心想脱离自己所在的犹太群体。而罗斯则通过塑造这样一个文学人物表达了自己不想被“文学好品味”所束缚的决心。自此,罗斯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波特诺伊的怨诉》不仅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罗斯写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作。在这部作品中,波特诺伊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感叹号、黑体字和斜体字更是表现了波特诺伊混乱的内心世界。在这部独白式的小说中,波特诺伊回忆了自己童年的往事,那些记忆至今仍困扰着他的生活。他那无所不在的母亲以及无能的父亲、他对犹太教义的不满以及真正融入美国社会的渴望、他对外族姑娘强烈的性欲,这些都是造成他极度焦虑的来源,并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本文包括引言和结论共分为六部分。引言部分对菲利普·罗斯以及其作品《波特诺伊的怨诉》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此外,该部分还提供了国内外针对此部作品的文献综述。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波特诺伊焦虑的成因。他强烈的焦虑感主要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此外,他一直徘徊在犹太社区和美国白人社会的边缘。这些都促使了其焦虑的形成。第二章结合了霍尼关于焦虑的观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波特诺伊焦虑的表现。其中包括:给予和获得爱的态度;内在的不安全感;攻击性以及性欲。波特诺伊内心的焦虑使他渴望被爱,但他却缺乏给予爱和承诺的能力。同时,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感,波特诺伊开始了对犹太传统的反抗之路,但这却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焦虑。当然,波特诺伊仅仅是他所处的犹太社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由此,第叁章选取了该作品中其他几个美国犹太人与波特诺伊进行了比较。同样受到焦虑的困扰,但他们却不能像波特诺伊那样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整个犹太权威抗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波特诺伊注定要在这场战斗中孤军作战。除了波特诺伊自身的犹太性,他的身份其实更具有社会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波特诺伊是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言人。因此,如果波特诺伊处于不同的社会阶段,他的命运可能会因当时的社会状况而发生改变。第四章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一点,尽管焦虑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时代的人们会因为社会状况的不同而作出不一样的反应。最后,基于以上对波特诺伊焦虑问题的分析,结论部分对前几章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在《波特诺伊的怨诉》中,罗斯通过对主人公亚历山大·波特诺伊的心理刻画,向读者展现了以波特诺伊为代表的美国犹太青年在融入美国社会时所面临的困境。在犹太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双重夹击下,波特诺伊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对自我认知的精神困惑中。更值得注意的是,波特诺伊的焦虑不仅仅是美国犹太人所面临的问题,它也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这更彰显了该作品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10-30)

刘阿娜[6](2015)在《迷失在二元世界的“罗斯们”——以《再见,哥伦布》《乳房》《欲望教授》《波特诺的怨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被认为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中最伟大的主题。罗斯把他的人物置于笛卡尔式的二元世界里,让他们在身心矛盾中找寻自我,却最终让他们都迷失了。通过塑造《再见,哥伦布》中的尼尔,《乳房》《欲望教授》中的凯普什,《波特诺的怨诉》中的波特诺等一系列迷失在二元世界的"罗斯们",罗斯揭露了"迷失"是当代美国犹太人在美的常态,批判了美国特定时空下产生的文化给美国犹太人造成的二元困境。(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薛春霞[7](2014)在《成为美国人的焦虑:《波特诺伊的怨诉》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戏仿》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罗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波特诺伊的的怨诉》通常被理解为叛逆之作,学者多强调波特诺伊对犹太传统的反叛,忽略了主人公作为60年代美国犹太青年代表的角色。罗斯对波特诺伊心理病症的刻画有意戏仿了弗洛伊德有关焦虑和力比多的理论。波特诺伊的抱怨和性瘾反映的不仅是想要成长为一个男人的焦虑,在心理与行为失衡的背后是更深意味的社会同化焦虑。波特诺伊代表着美国族裔青年想要成为美国人而遭遇的心理困境。(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4年05期)

李俊杰[8](2013)在《对菲利普·罗斯笔下波特诺的人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罗斯是美国一位非常着名的犹太作家。这位被称为"无奖不获的作家"一生受到许多褒奖。本文侧重于对菲利普·罗斯笔下的《波特诺的抱怨》中主人公波特诺的人物分析,从人物形象、语言特点、描写手法等细节部分探讨波特诺的人物特点。一、菲利普·罗斯简介菲利普·罗斯出生在美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属于中产阶级。获得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在考取博士学位的过程中转而从事写作,并(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3年23期)

刘阿娜[9](2013)在《析菲利普·罗斯小说《波特诺的怨诉》的冲突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罗斯小说《波特诺的怨诉》的主人公波特诺牢骚满腹,怨诉不断。怨诉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冲突。冲突发生在家里,却植根于社会。看似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波特诺家庭内部的冲突源于犹太父母与子女在宗教信仰、婚姻观念和文化适应方面的差异。这种冲突是早期犹太家庭的模式,揭示了犹太性美国化的艰辛初始进程。(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刘阿娜[10](2012)在《波特诺家中的性别错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犹太传统家庭一直遵循着圣经中所确立的男人第一性,女人第二性的性别秩序。而在《波特诺的怨诉》一书中我们读到的却是骄横跋负、无所不能的母亲苏菲·波特诺和唯唯诺诺、沉默无能的父亲杰克·波特诺。在波特诺家中,原有的性别秩序被颠覆了。这种性别的错位未能建立新的秩序而是打破了原来的和谐。犹太男性退居第二位,犹太女性跃居第一位,这是当代身处外邦的众多美国犹太家庭的"尴尬"模式。这种性别错位正是揭示了犹太男子要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男人的艰辛。(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波特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这位美国政治和犹太文化的记录者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小说家菲利普·罗斯于美国当地时间周二(5月22日)辞世,享年85岁。他以自身的性格冲突为蓝本对美国进行了60多年的探索。罗斯初为作家时声名不佳,但终成一代巨匠。他一系列作品着力破解身份、作者地位、道德和命运等问题,引导了美国文学20世纪下半叶的走向。其作品,如《波特诺伊的抱怨》、《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秽》、《反美阴谋》折射出其犹太裔美国人传统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和商业上均获得成功,给他带来了众多令人炫目的文学奖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特诺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维青.《波特诺的怨诉》中波特诺的分裂[J].青年与社会.2018

[2].Richard,Lea,唐伟.《波特诺伊的抱怨》和《美国牧歌》的作者菲利普·罗斯辞世,享年85岁[J].英语文摘.2018

[3].姚石.论菲利普·罗斯小说《波特诺伊的抱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后现代主义改写[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7

[4].王辉.《波特诺伊的怨诉》中的焦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5].刘小瑜.夹缝中行走—论波特诺伊的精神困境[D].南京师范大学.2016

[6].刘阿娜.迷失在二元世界的“罗斯们”——以《再见,哥伦布》《乳房》《欲望教授》《波特诺的怨诉》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

[7].薛春霞.成为美国人的焦虑:《波特诺伊的怨诉》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戏仿[J].山东外语教学.2014

[8].李俊杰.对菲利普·罗斯笔下波特诺的人物分析[J].芒种.2013

[9].刘阿娜.析菲利普·罗斯小说《波特诺的怨诉》的冲突主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0].刘阿娜.波特诺家中的性别错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

标签:;  ;  ;  ;  

波特诺论文-王维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