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口蘑论文-李文豪,刘明,康林芝,肖自添,何焕清

大白口蘑论文-李文豪,刘明,康林芝,肖自添,何焕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白口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粤北,大白口蘑,野生菌株,ITS鉴定

大白口蘑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豪,刘明,康林芝,肖自添,何焕清[1](2019)在《一株疑似野生大白口蘑的鉴定及菌丝培养基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 1 株在粤北韶关学院内采集的疑似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野生菌株,并筛选其菌丝适宜培养基,为丰富其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该菌株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该疑似大白口蘑野生菌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野生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纯菌丝体;通过子实体形态特征分析、菌丝生物学特性分析和ITS序列克隆与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在PSA培养基、酵母膏培养基和棉籽壳培养基中进行菌丝培养试验,筛选菌丝适宜培养基。【结果】该菌株与GenBank中报道的大白口蘑具有较高的相似性、Ident在82.23%~90.06%之间,其中与序列JX041888.1相似性最高、Ident为90.06%。结合传统形态学分析,鉴定该菌株为野生大白口蘑,命名为Tsg1。菌丝体均可在PSA培养基、酵母膏培养基和棉籽壳培养基中培养,但在棉籽壳培养基中菌丝体最为浓密粗壮、长势最好,其菌丝生长速度为3.68 mm/d。【结论】该菌株为野生大白口蘑,棉籽壳培养基是其菌丝培养适宜培养基。(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廖凯,李涛,陈亮新,邓成忠[2](2018)在《大白口蘑食用菌菌种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白口蘑人工驯化栽培经品尝反映及市场调查结果,均认为目前市售的菇类,还没有比此菇的口感更好者。从全国来看,该菇虽然人工栽培成功,但是产量很低,无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需选育、驯化出优良菌株和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加大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8年15期)

孙程亮,李正辉,冯涛,王元忠,刘吉开[3](2014)在《大白口蘑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大白口蘑子实体的乙酸乙酯部位经过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亚油酸甲酯(1)、亚油酸(2)、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3)、麦角甾-5,7,22-叁烯-3β-醇(4)、过氧麦角甾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叁羟基-6酮(6)、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羟基-6酮(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9α-四醇(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9)、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叁醇(10)、3β-O-glucopyranosyl-5α,6β-dihydroxy-ergosta-7,22-diene(11)、脑苷脂D(12)。结论化合物1-3、6-12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婷,王元忠,李杰庆,刘鸿高[4](2013)在《大白口蘑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白口蘑是一种丛生食(药)用真菌,具有重要潜在经济价值。对大白口蘑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现状、遗传学基础、食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大白口蘑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3年04期)

闫静,周祖法,袁卫东,王伟科,陆娜[5](2012)在《菌渣培养大白口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食用菌产业中的菌渣污染、节省原材料、提高菌渣利用效率,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80%的菌渣培养大白口蘑,并对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污染率、生物学转化率以及还原糖、总糖、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用菌渣添加比例分别为10%、20%、30%和40%的4个配方栽培大白口蘑的生物学转化率均在90%以上,产量表现均适宜应用于生产;添加一定比例的菌渣有利于大白口蘑子实体中还原糖、粗蛋白质、灰分含量的增加,而总糖、粗脂肪和水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同时粗纤维含量有所降低,这与菌渣自身的营养成分特点有密切关系;配方4(菌渣为40%)的菌丝生长速度和污染率、生物学转化率均表现最好,菌丝生长平均速度为0.280cm·d-1,污染率为0%,生物学转化率为97.85%。结果表明培养料中添加40%的菌糠培养大白口蘑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刘鸿高,王元忠[6](2011)在《云南大白口蘑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大白口蘑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6~32℃,最适光照强度为150~750 lx,覆土土壤水分控制在50%~60%,空气湿度控制在80%~85%;原基分化阶段覆土土壤以水分60%~70%、空气湿度85%~90%为好。(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6期)

刘鸿高,王元忠,赵艳丽,张霁[7](2011)在《离子色谱法测定大白口蘑、绒柄牛肝菌和皱盖疣柄牛肝菌中阴离子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离子色谱法测定大白口蘑、绒柄牛肝菌和皱盖疣柄牛肝菌3种食用菌中F-、Cl-、NO2、NO3、PO4五种阴离子含量。结果表明:3种样品中,离子含量均表现为NO3>PO4>F->Cl-,且NO2均未检测出;同一种离子在不同样品中的含量各有差异。本研究为食用菌中阴离子含量的监测提供参考,同时对其他物种的安全监督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1年18期)

刘鸿高,王元忠,张霁,赵艳丽[8](2011)在《UAE-IC法测定大白口蘑中阴离子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声波(UAE)辅助提取-离子色谱(IC)法测定了大白口蘑中F-、Cl-、NO2-、NO3-、PO43-5种阴离子。选用NaOH溶液(3.0mmol/L)超声渗提30min后进样100μL,通过流速为1.2mL/min的淋洗液Na2CO3+NaHCO3(3.5mmol/L+1.0mmol/L)洗脱。F-、Cl-、NO2-、NO3-、PO43-5种离子线性范围分别为2-25mg/L、2-20mg/L、2-100mg/L、10-55mg/L、10-100mg/L,峰面积RSD分别为0.58%、1.27%、0.73%、0.92%、2.33%,检出限在0.0976-1.0984mg/L之间。大白口蘑样品中未检出NO2-,其余F-、Cl-、NO3-、PO43-4种离子加标回收率在95%-110%之间。(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阮时珍,李月桂,王鹏霖,魏香琳,郭翠英[9](2011)在《大白口蘑大棚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白口蘑又名金福菇,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珍稀菇类。大白口蘑大棚栽培南方春栽为3~7月,秋栽7~10月,栽培模式和培养料配制有多种。详细介绍了培养料堆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与加工等技术。(本文来源于《食药用菌》期刊2011年02期)

刘鸿高,王元忠,张东艳,刘鲁峰[10](2011)在《大白口蘑菌丝的培养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大白口蘑子实体中分离得到菌种,并进行不同营养条件对大白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氮源为酵母粉;最佳碳源为果糖;能明显促进菌丝生长的矿质元素为磷酸二氢钾;最佳生长调节因子为吲哚乙酸;最适温度为28-32℃;最适pH4.0-5.0。(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大白口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白口蘑人工驯化栽培经品尝反映及市场调查结果,均认为目前市售的菇类,还没有比此菇的口感更好者。从全国来看,该菇虽然人工栽培成功,但是产量很低,无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需选育、驯化出优良菌株和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加大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白口蘑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豪,刘明,康林芝,肖自添,何焕清.一株疑似野生大白口蘑的鉴定及菌丝培养基筛选[J].广东农业科学.2019

[2].廖凯,李涛,陈亮新,邓成忠.大白口蘑食用菌菌种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8

[3].孙程亮,李正辉,冯涛,王元忠,刘吉开.大白口蘑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4].张婷,王元忠,李杰庆,刘鸿高.大白口蘑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3

[5].闫静,周祖法,袁卫东,王伟科,陆娜.菌渣培养大白口蘑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

[6].刘鸿高,王元忠.云南大白口蘑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1

[7].刘鸿高,王元忠,赵艳丽,张霁.离子色谱法测定大白口蘑、绒柄牛肝菌和皱盖疣柄牛肝菌中阴离子含量[J].食品科学.2011

[8].刘鸿高,王元忠,张霁,赵艳丽.UAE-IC法测定大白口蘑中阴离子含量[J].菌物学报.2011

[9].阮时珍,李月桂,王鹏霖,魏香琳,郭翠英.大白口蘑大棚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1

[10].刘鸿高,王元忠,张东艳,刘鲁峰.大白口蘑菌丝的培养优化[J].菌物学报.2011

标签:;  ;  ;  ;  

大白口蘑论文-李文豪,刘明,康林芝,肖自添,何焕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