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论文-侯春林

哈罗德论文-侯春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哈罗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审美,哈罗德·,布鲁姆《圣经》诠释

哈罗德论文文献综述

侯春林[1](2019)在《哈罗德·布鲁姆宗教批评的审美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哈罗德·布鲁姆的学术身份归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然而,对审美价值的强调贯穿其文学批评生涯的始终。布鲁姆的审美观有着唯美主义的明显痕迹,亦有着基督教和其他神秘主义教派的美学渊源。布鲁姆对宗教的关注由来已久。他在关于诺斯替、喀巴拉和摩门教的讨论中提取了一系列美学的文本阐释策略,并凸显出个人的内倾性、修正对抗性,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重要的美学价值。基督宗教和《圣经》是一对需要辨析的范畴。布鲁姆将其宗教观和审美观相结合应用于《圣经》文本的诠释,围绕作者、主人公、叙事技巧等问题进行了极具原创性的个人解读,充分印证了其对文学性和审美性的一贯追求。(本文来源于《宗教与美国社会》期刊2019年01期)

蒋文静[2](2019)在《论哈罗德·品特后期戏剧创作中的使命感与道德教化——以《山地语言》和《归于尘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英国戏剧的复兴者和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1930-2008)的戏剧作品以其独特的Pinter-esque(品特式)语言风格,将人性的复杂性充分呈现。品特的戏剧风格多变,创作生涯存在若干转向,其后期剧作思想更加激进,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品特以自觉觉他的社会使命感,赋予其作品强烈的反映道德责任的能力。本文对戏剧的道德教化功能和社会责任进行简要论述,并对品特后期创作转向后,其戏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加以分析;最后以《归于尘土》和《山地语言》为例,探讨其后期创作中的使命感和道德教化。(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9年11期)

梁凡[3](2019)在《在诗与美的天堂里,等着人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地时间10月14日,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纽黑文的医院去世,享年89岁。作为文学理论研究者与批评家的布鲁姆,凭借其早年间开创性的“误读”理论,一举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然而,在此后长达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布鲁姆又以“多变”而又“固执”(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9-11-11)

成玮[4](2019)在《哈罗德·布鲁姆的英雄剧》一文中研究指出提示10月14日,哈罗德·布鲁姆去世了。作为美国着名文学评论家,他毕生维护文学经典,只身与潮流战斗,从新批评到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上演了一出旷日持久的英雄剧——或者荒谬剧,随你立场而定。如今剧终落幕,点检他的遗产,不难发现,他画定的文学经典范围(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19-11-11)

邱迪玉[5](2019)在《以量取胜的挂名文学评论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人能完成多少原创性的工作,又有多少可说?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生前身后,都有人对他工作坊式的作品书写和令人惊异的高产提出质疑。但或许没有人能够质疑布鲁姆对文学的热爱、他对如此多作品无人能及的理解与掌握。2019年10月14日,当(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1-01)

王拓,崔玉萌,牛天超[6](2019)在《科学是国家间沟通的共通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中旬,在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场治学经验分享会上,南理工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所长哈罗德·富克斯教授讲述了自己的科研人生。富克斯是德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双院士”,也是国际知名的表面化学及纳米生物学学者,刚刚获得201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其研究领域主(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9-10-30)

黄峰[7](2019)在《哈罗德·布鲁姆双向诠释下的亚卫与莎士比亚》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文论家哈罗德·布鲁姆针对宗教典籍的诠释,起始于将J本中的亚卫与《圣经》中上帝的区分。布鲁姆认为"亚卫"是充满人性的文学人物,而"上帝"则是教会人士在前者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宗教人物。通观布鲁姆的诠释实践,关于"亚卫"的系列诠释并不是单向的世俗化行为,还有相向而行的神圣化行为。他在将"亚卫"祛魅为文学人物的同时,也将莎士比亚推崇为最重要的经典作家,并使之成为"文学信仰"的真正核心。这一双向诠释行为的呈现,源于布鲁姆对同一诠释策略的遵循,却也构建起我们对布鲁姆批评实践整体的探究进路。(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叶金梅[8](2019)在《“怨恨美学”:哈罗德·布鲁姆论西尔维娅·普拉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哈罗德·布鲁姆眼中,西尔维娅·普拉斯是"靠英年早逝而获得一时声名"的拙劣诗人,肤浅、负面、不具备真正审美价值,其诗歌只有新创一种"怨恨美学"才能加以阐释。布鲁姆的质疑和嘲讽基于他对美学传统的坚持,然而背离传统的普拉斯却独具特质:自白化表达方式的简单只是欺骗性的假象,其实在审美选择、审美距离和审美自律的问题上,普拉斯的别样创新实践在那个时代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9年02期)

林煜圻[9](2019)在《浅析2019版《倚天屠龙记》改编的文化立场——基于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误读"广泛存在于阅读的过程中,但并非就是贬义的,反之,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解读,赋予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更为广阔的意义。近几十年来金庸武侠小说多次被翻拍成影视剧,每一版出于某种文化立场的考虑有着不同的改编,是"误读"的具体应用。本文以2019版《倚天屠龙记》为例,从情节的改编和人物的改编两个方面分析该剧对原着的改编情况,并指出改编背后的家国情和爱情并行、人性化的注解和平民化的趋向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8期)

李森[10](2019)在《“在威海,我们拥有最好的一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全世界许多城市都得到过当地政府的帮助,但从未有达到威海这样的高效和深度。”“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一再证实了,当初选择威海的决定是正确的。”……在马夸特开关(威海)有限公司开业典礼上,当着来自全球的众多合作伙伴,马夸特集团首席执行官哈罗德·马(本文来源于《威海日报》期刊2019-08-09)

哈罗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20世纪英国戏剧的复兴者和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1930-2008)的戏剧作品以其独特的Pinter-esque(品特式)语言风格,将人性的复杂性充分呈现。品特的戏剧风格多变,创作生涯存在若干转向,其后期剧作思想更加激进,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品特以自觉觉他的社会使命感,赋予其作品强烈的反映道德责任的能力。本文对戏剧的道德教化功能和社会责任进行简要论述,并对品特后期创作转向后,其戏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加以分析;最后以《归于尘土》和《山地语言》为例,探讨其后期创作中的使命感和道德教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哈罗德论文参考文献

[1].侯春林.哈罗德·布鲁姆宗教批评的审美观照[J].宗教与美国社会.2019

[2].蒋文静.论哈罗德·品特后期戏剧创作中的使命感与道德教化——以《山地语言》和《归于尘土》为例[J].戏剧文学.2019

[3].梁凡.在诗与美的天堂里,等着人来[N].工人日报.2019

[4].成玮.哈罗德·布鲁姆的英雄剧[N].辽宁日报.2019

[5].邱迪玉.以量取胜的挂名文学评论家?[N].文汇报.2019

[6].王拓,崔玉萌,牛天超.科学是国家间沟通的共通语言[N].新华日报.2019

[7].黄峰.哈罗德·布鲁姆双向诠释下的亚卫与莎士比亚[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

[8].叶金梅.“怨恨美学”:哈罗德·布鲁姆论西尔维娅·普拉斯[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9

[9].林煜圻.浅析2019版《倚天屠龙记》改编的文化立场——基于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J].视听.2019

[10].李森.“在威海,我们拥有最好的一切”[N].威海日报.2019

标签:;  ;  ;  

哈罗德论文-侯春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