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针茅草原,凋落物分解,核磁共振,结合脂
生物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徐步云[1](2019)在《大针茅与糙隐子草凋落物分解的生物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原凋落物是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其分解过程受到广泛关注。草原凋落物的分解不仅通过释放矿质养分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而且也是草原碳素周转的重要过程,调节着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因此在质量和分子水平上深入理解草原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对于精确评估和预测草原土壤中植物性有机质库的大小和周转速率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大针茅草原是我国温带草原中最典型的草地类型,本论文选取大针茅典型草原的优势植物大针茅和糙隐子草为研究对象,建立单种和两物种混合的叶与根凋落物室内分解实验,分析在分解的第0、30、50、70、120天凋落物的质量丢失情况。采用核磁共振和结合脂的提取技术阐明大针茅和糙隐子草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分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凋落物分解过程在分子与质量水平上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在同种植物中,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明显大于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受到湿度的显着影响,且叶片与根混合凋落物的质量分解和全碳、全氮的释放过程均存在加和效应;C/N越低,凋落物分解速率越大。(2)随着分解过程的进行,大针茅与糙隐子草叶和根凋落物的角质素、软木脂、O/N-烷基碳(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芳香性减小;结合脂类生物大分子的分解过程不受碳链长度及官能团类型的显着影响。(3)大针茅与糙隐子草根凋落物的软木脂单体浓度变化与质量损失呈显着指数相关,表明软木脂单体在分解初期容易分解,在分解后期分解过程趋于平稳,因此,当假定两种植物的根凋落物的生物标志物与其质量分解过程同步时,来源于根凋落物的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周转速率可能被低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4)
贾盼盼[2](2017)在《脂蛋白(a)的生物化学特征及其应用进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蛋白(a)是脂蛋白中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成分.脂蛋白(a)在近些年的临床研究中被推荐纳入血脂常规检验中,在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肝病、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疾病、炎性感染等方面临床意义重大.本研究主要对脂蛋白(a)的生物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脂蛋白(a)应用的价值进行探析,为临床检验及疾病诊断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20期)
韦雪姬,宋慈安,周思裕,雷良奇[3](2017)在《芒萁吸收Cu、Au元素的特征及其生物化学特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移植栽培芒萁的模拟试验,研究在不同高Cu、Au浓度土壤中生长的芒萁吸收聚集Cu、Au元素的特征并测试其生物化学特性的变化。研究发现:(1)随着栽培土壤中Cu、Au含量的增大,芒萁吸收的Cu、Au含量增高,明显高出对照组许多倍。(2)芒萁对Cu的吸收属于弱吸收型和半无障型,对Au的吸收属于属强吸收型和无障型。(3)随着芒萁吸收Cu、Au含量的增高,芒萁叶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的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而细胞的质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大的趋势,表明Cu、Au胁迫对芒萁细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4)随着芒萁吸收Cu、Au含量的增高,其体内SOD、POD和CAT的活性不同程度地增大,表明抗氧化防御系统对减少芒萁细胞的损害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7年05期)
苏何玲[4](2017)在《罗汉果鲨烯合酶分子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及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汉果学名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ery ex lu et Z.Y.Zhang,为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北部的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罗汉果以果实入药,味甘性凉,归肺、大肠经,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成效,适用于肺热或肺燥咳嗽,百日咳及暑热伤津口渴等,此外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罗汉果的主要药用成分为罗汉果苷化合物,其中罗汉果甜苷V是低热量、纯天然的甜味剂,还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癌、降血糖等作用。但罗汉果苷目前还不能化学合成,主要依靠从植物中提取获得,产量受到罗汉果种植环境及条件的制约。因此研究罗汉果苷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异源表达,可为提高罗汉果苷类在植物中生物合成产量,为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工业化生产罗汉果苷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罗汉果鲨烯合酶结构的分析,研究影响酶活性的关键基团,促进罗汉果苷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第一章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的克隆及酶分子结构分析目的:克隆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获完整的鲨烯合酶开放阅读框架序列,推衍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罗汉果鲨烯合酶的酶结构,研究鲨烯合酶蛋白中与酶活性相关的氨基酸位点。方法:从GenBank上下载了陆生植物的鲨烯合酶基因序列,比对并分析鲨烯合酶的开放阅读框(ORF),鲨烯合酶ORF的5′端序列高度保守,而3′端序列变化较大。根据陆生植物鲨烯合酶的ORF比对结果,以中段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扩增罗汉果鲨烯合酶中段的300 bp左右的高度保守片段,测序列后,设计3′race引物,扩增后克隆测序获完整3′末端序列,根据3′末端序列及5′端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扩增罗汉果鲨烯合酶ORF。将扩增产物克隆后测序,获得罗汉果鲨烯合酶ORF序列。将获得的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序列置于NCBI上,以Open Reading Frame Finder分析ORF,以DNASTAR将获得的ORF序列翻译为氨基酸序列,用ProtScal及ProtParam分析罗汉果鲨烯合酶蛋白的疏水性/亲水性,NetPhos2.0 Server对蛋白质磷酸化位点进行预测。以DNASTART软件中的protean以及在线网站NPS@分析其二级结构;结构域预测在NCBI CD-Search网站上进行。以TMHMM Server v.2.0分析其跨膜区。通过在线软件SWISS-MODEL对罗汉果鲨烯合酶蛋白质的叁级结构进行预测,RASTOP 2.0软件进行编辑。从GenBank中下载植物鲨烯合酶基因,布朗葡萄藻为outgroup,以clustalx1.8对已报道的绞股蓝、香瓜、黄瓜、人参、丹参、拟南芥、甘草、番茄、马铃薯、烟草、玉米等物种的鲨烯合酶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在MEGA5.0软件进行UPGMA算法构建系统树,并进行1000次的Bootstrap测试。结果: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ORF编码417个氨基酸,等电点为7.337。氨基酸序列中与酶活性中心相关的~(47)VSRSF~(52)、Y~(70)、R~(74)、~(77)DTVED~(81)、Y~(164)、G~(202)、L~(205)、~(212)RDYLED~(217)、R~(225)均高度保守。NetPhos2.0 Server分析提示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共有17个磷酸化位点,其中丝氨酸(Ser)磷酸化位点7个,分别为S~(48)、S~(196)、S~(249)、S~(281)、S~(349)、S~(358)、S~(407);苏氨酸(Thr)磷酸化位点6个,分别为T~(78)、T~(83)、T~(144)、T~(161)、T~(318)、T~(327);酪氨酸(Tyr)磷酸化位点4个,分别为Y~(165)、Y~(236)、Y~(245)、Y~(273);其中,S~(48)恰好位于与酶活性中心相关~(47)VSRSF~(52)模体中,S~(196)磷酸化位点为陆生植物鲨烯合酶基因的正选择位点。Prot Param分析结果提示罗汉果鲨烯合酶为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分析提示,罗汉果鲨烯合酶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64.99%,延伸主链占7.19%,无规则卷曲占27.82%,罗汉果鲨烯合酶主要由α螺旋构成。结构域预测结果提示,罗汉果鲨烯合酶属于异戊二烯合酶家族,具结合法呢酰基焦磷酸及镁离子的结合位点,以及富含天冬氨酸模体。跨膜区分析提示,罗汉果鲨烯合酶具两个跨膜区,分别为282到304氨基酸之间及386到408氨基酸之间。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ORF与其它植物鲨烯合酶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构建系统树,同属一个科目的植物鲨烯合酶基因优先聚类合并,与植物自然进化关系保持一致。叁级结构预测提示,罗汉果鲨烯合酶为单体蛋白结构,其活性中心主要由几个α螺旋围绕形成一穴状活性中心结构。结论:罗汉果鲨烯合酶为单体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具结合法呢酰基焦磷酸及镁离子的保守结构域,C端具两个疏水性跨膜螺旋,氨基酸残基S~(48)和S~(196)可能是酶活性调节的关键位点。第二章罗汉果鲨烯合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酶纯化与酶活性鉴定目的:建立罗汉果鲨烯合酶原核表达系统,实现罗汉果鲨烯合酶异源表达,建立酶活性检测的方法并研究酶促反应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罗汉果鲨烯合酶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方法:设计带BamHI及XhoI酶切位点特异性引物扩增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后克隆入T-easy载体构建pGEM-SS-ORF1,BamHI及XhoI双酶pGEM-SS-ORF1、pET-21a(+)和pET-28a(+),分别胶回收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片段及酶切后的pET-21a(+)和p ET-28a(+)质粒,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测序证实后提取质粒pET-28a(+)-SS及pET-21a(+)-SS转入BL21(DE3)表达菌株,获p ET-28a(+)-SS表达菌株及pET-21a(+)-SS表达菌株。加入IPTG诱导pET-28a(+)-SS表达菌株及p ET-21a(+)-SS表达菌株表达罗汉果鲨烯合酶,His镍柱纯化罗汉果鲨烯合酶,建立酶活性检测方法检测酶活性以及酶促反应的最佳pH值、最适温度及Km值。结果:测序结果提示pET-21a(+)和p ET-28a(+)质粒构建正确,IPTG诱导后pET-21a(+)-SS表达菌株正确表达罗汉果鲨烯合酶而p ET-28a(+)-SS表达菌株表达罗汉果鲨烯合酶效果不理想。经His镍柱纯化后原核表达的罗汉果鲨烯合酶具有酶的活性。罗汉果鲨烯合酶酶促反应最佳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5,以FPP为底物的Km值为5.5μM。结论:原核表达系统可表达具酶活性的罗汉果鲨烯合酶,罗汉果鲨烯合酶酶促反应最佳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5,以FPP为底物的Km值为5.5μM。第叁章罗汉果鲨烯合酶氨基酸残基S~(48)和S~(196)对酶活性的影响目的:研究罗汉果鲨烯合酶氨基酸残基S~(48)和S~(196)对酶活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包含kozak序列、BamHI及XhoI酶切位点特异性引物扩增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后克隆入pcDNA3.1载体构建pcDNA3.1-SS,将其转染入真核细胞HepG2中,以G418筛选转染后的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细胞HepG2.SS,裂解HepG2.SS细胞,提取鲨烯合酶蛋白,加入法呢基焦磷酸、NAPDH酶反应体系,气相色谱检测生成物鲨烯浓度。分别设计包含突变位点的引物,以pcDNA3.1-SS为模板,加入高保真酶进行PCR反应,DpnI消化PCR产物,转化入XL10感受态细菌中。挑取菌落进行PCR初步鉴定,提取阳性克隆质粒,测序鉴定突变位点获pcDNA3.1-SS-S~(48),pcDNA3.1-SS-S~(196),pcDNA3.1-SS-S~(48)-S~(196)叁种质粒,分别将叁种突变质粒转染HepG2细胞,以G418筛选转染后的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细胞HepG2.SS.48,HepG2.SS.196,HepG2.SS.48.196,裂解细胞,提取鲨烯合酶蛋白,加入法呢基焦磷酸、NAPDH酶反应体系,气相色谱检测生成物鲨烯浓度。结果:酶切及测序证实所获得的pcDNA3.1-SS载体构建正确,G418筛选一个月后获得稳定表达罗汉果鲨烯合酶的细胞HepG2.SS。酶活性检测证实所表达的罗汉果鲨烯合酶具有酶活性。菌落PCR及测序均证实获得突变位点正确质粒,G418筛选一个月后获得稳定表达罗汉果鲨烯合酶的细胞HepG2.SS.48,HepG2.SS.196,HepG2.SS.48.196分别表达SS-S48A、SS-S196A、SS-S48A-S196A。酶活性检测提示SS-S48A、SS-S196A、SS-S48A-S196A均具酶活性,SS-S48A酶活性为野生型SS的1.21倍(P(27)0.01),SS-S196A酶活性为野生型鲨烯合酶的1.01倍,SS-S48A-S196A酶活性为野生型鲨烯合酶的1.16倍(P(27)0.01)。结论:罗汉果鲨烯合酶氨基酸残基S~(48)是酶活性调节的关键位点。第四章罗汉果鲨烯合酶在植物组织器官表达模式分析目的:研究鲨烯合酶基因在罗汉果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为提高罗汉果甜苷在果实中的积累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方法:从授粉后30天罗汉果根、茎、叶及果皮中提取总RNA,并以随机引物反转录;克隆罗汉果18S基因并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扩增18S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扩增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引物;以18S作为内参基因,采用SYBGreen染料法,相对定量的方法进行进行荧光定量PCR。最后以2~(-(35)(35)C T)的方法处理数据。结果:罗汉果鲨烯合酶基因茎和根中表达较高,而在果皮及叶中表达较根、茎低,果皮鲨烯合酶表达是叶子的1.25倍,茎鲨烯合酶表达是叶子的2.60倍,根鲨烯合酶表达是叶子的2.51倍。结论:从授粉后30天鲨烯合酶在根茎中含量高于叶子及果皮,提示罗汉果苷类物质在根茎中合成较为活跃。(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付丹,郑晓玲,王保栋,辛明,滕芳[5](2017)在《南极半岛近岸海域生物化学要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半岛(60°~63°S)近岸海域获取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生物化学要素中溶解有机碳(DOC)、总氮(TN)和总磷(TP)分布特征并讨论地形和水团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南极半岛近岸海域水体DOC浓度变化范围为40.5~78.1μmol/L,平均浓度为66.3μmol/L;TN浓度变化范围为4.2~29.5μmol/L,平均浓度为14.9μmol/L;TP浓度变化范围为0.8~2.9μmol/L,平均浓度为2.0μmol/L。表层DOC呈现研究海域西北部D1断面和东南部D5断面浓度较高,中部DOC浓度较低;表层TN与TP浓度高值区出现在研究海域西部D1断面北部以及南部,中部和东部浓度较低;DOC,TN和TP浓度的垂直分布与海底地形和水团交汇密切相关,水团运动受阻于地形致使生物化学要素在垂直方向再分布。DOC,TN和TP空间分布反映了南极半岛近岸海域生物化学要素复杂的流通,将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南极资源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海岸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韩雪,刘敏[6](2015)在《c反应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及临床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和研究c反应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并观察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当地某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01月期住院的感染性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白细胞数目进行分组,每组25例,分为甲组-白细胞数在(4-10)x109/L,乙组-白细胞数在(10-20)x109/L,丙组-白细胞数在超过20x109/L,观察叁组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幅度、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C反应蛋白为(15.9±3.1)mg/L。乙组C反应蛋白为(25.9±13.1)mg/L。丙组C反应蛋白为(45.9±16.1)mg/L。以上数据表明,白细胞、中性粒百分比越高,C反应蛋白变化幅度越大。变化幅度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使用C反应蛋白进行检查,能够明显反映出患者的感染情况,当早期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存在轻微异常情况时,也能够及时进行诊断,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到临床。(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世界》期刊2015年12期)
刘超杰[7](2015)在《糖尿病诱发大鼠感觉神经病变及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神经反应的生物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热痛阈值改变以及支配心脏感觉神经细胞生物学和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改变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病理性刺激作用下变化特征。方法:(1)I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180-200g雄性SD大鼠16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附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腹腔注射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DM组)模型。另外取16只同质动物采用普通饲料喂养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每周测量一次大鼠的体重和空腹血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分别测量饲养四周和终末的血清胰岛素含量和血清甘油叁酯含量。(2)II型糖尿病诱发大鼠感觉神经退化及支配心脏感觉神经细胞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神经反应性的病理改变。实验中每周测量一次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在动物注射STZ10周后将DM组和C组又分别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两个亚组,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制造缺血/再灌注模型,取DM组及C组动物上胸段(T1-T5)背根神经节,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神经节细胞数量、分类及SP和CGRP的表达进行分析。(3)Ⅱ型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组织内感觉神经肽SP、CGRP表达的影响。在动物注射STZ10周后将DM组和C组又分别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两个亚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左室缺血心肌组织内的SP和CGRP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对血清内的SP和CGRP的表达进行定量研究。(4)II型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去甲肾上腺素及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在心肌表达的改变。实验分组同(2)和(3),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分别对血清和左室缺血心肌组织内的去甲肾上腺素(NE)进行定量分析,应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测量β1受体的表达水平,观察糖尿病对大鼠心肌组织内交感神经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1)糖尿病组经过四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体重比正常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并且出现胰岛素含量增高(P<0.05)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P<0.05)。注射STZ后10周内糖尿病动物体重较对照组显着减轻(P<0.05)。糖尿病组空腹血糖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DM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DM组的血清甘油叁酯含量较对照组虽然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2)糖尿病组甩尾时间较对照组显着延长(P<0.01)。DRG内SP和CGRP阳性神经元丰富,糖尿病大鼠的SP和CGRP阳性表达明显减弱(P<0.05),糖尿病大鼠的CGRP表达阳性神经细胞减少46%,小细胞减少70%,SP表达阳性神经细胞减少62%,小细胞减少59%;SP和CGR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集中在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正常缺血再灌注组(C-I/R)与正常假手术组(C-SHAM)比较:DRG内CGRP含量明显上升(P=0.001)。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I/R)与糖尿病假手术组(D-SHAM)比较:DRG内CGRP含量明显上升(P=0.001)。糖尿病假手术组(D-SHAM)与正常假手术组(C-SHAM)比较:DRG内CGRP含量明显下调(P=0.001)。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I/R)与正常缺血再灌注组(C-I/R)比较:DRG内CGRP和SP都明显下调(P<0.01)。(3)心脏内CGRP和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多见于心外膜和心肌层,尤其是围绕血管周围及血管内皮有强阳性反应,糖尿病大鼠CGRP和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正常缺血再灌注组(C-I/R)与正常假手术组(C-SHAM)比较:左室缺血心肌组织和血清内CGRP和SP均明显上调(P<0.05)。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I/R)与糖尿病假手术组(D-SHAM)比较:左室缺血心肌组织和血清内CGRP明显上调(P<0.05)。糖尿病假手术组(D-SHAM)与正常假手术组(C-SHAM)比较:左室缺血心肌组织和血清内CGRP和SP均明显下调(P<0.05)。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I/R)与正常缺血再灌注组(C-I/R)比较:左室缺血心肌组织和血清内CGRP和SP均明显下调(P<0.05)。(4)左心室缺血心肌组织NE含量:无论是DM组内还是对照组内Sham组均较I/R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DM组和对照组的含量比较也没有差别。血清NE含量:DM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有一定的降低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内I/R组均较Sham组有显着增高(P<0.05)。Western Blot的方法测量β1受体的表达情况:C-SHAM比C-I/R的表达量增高(P<0.05)。D-SHAM比D-I/R也有增高趋势,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DM组和对照组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单纯应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糖尿病组的大鼠体重显着的增加,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胰岛素含量的增高和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在此基础上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发血糖显着增高。饲养过程中,糖尿病组的大鼠出现了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叁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并且有毛发凌乱和精神萎靡的病态特征。注射STZ10周后,DM组的胰岛素相对缺乏,甘油叁酯有增高的趋势。(2)糖尿病诱发显着感觉神经功能退化;糖尿病动物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支配心脏的感觉神经细胞内CGRP和SP显着低于非糖尿病组,提示神经细胞的反应性减退。(3)糖尿病心脏内的感觉神经也出现退化,对缺血/再灌注状态下心肌组织内感觉神经肽CGRP和SP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非糖尿病动物,该差异提示CGRP、SP下调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过程。(4)糖尿病对心脏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水平有所影响。其生物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6-10)
苍金荣,任健康,王华,苏宝凤,张利侠[8](2014)在《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生物化学形状及遗传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念珠菌发生变异后其形态、结构等生物学性状的改变情况,并通过其遗传学特征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这种变异发生的机理。方法实验室研究中,利用不同的营养条件及生长环境、不同的唑类抗真菌药物对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进行诱导使其变异;临床研究中,从抗真菌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痰液、胸腔积液、(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8-20)
张晓曦,刘增文,邴塬皓,朱博超,黄良嘉[9](2014)在《内蒙半干旱低山区不同纯林土壤腐殖质分异特征及其与其他生物化学性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纯林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其构成是否会因枯落叶组成的单一性和单优群落环境的特殊性而发生分异变化是关系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半干旱低山区的6种典型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树种纯林土壤腐殖质分异特征及其与其他生物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云杉和白桦林地土壤的腐殖质含量、缩合程度和稳定性均较高,其次为小叶杨和落叶松林地,再次为白榆林地,而油松林地土壤的腐殖质含量和缩合程度均最低、稳定性最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磷酸酶活性与腐殖质各组分的积累及其稳定性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则与土壤腐殖质存在相互抑制作用,且脱氢酶活性的提高可能破坏腐殖质的稳定性.速效N含量与腐殖质积累及其稳定性呈正相关,而全量Cu、Fe、Zn含量与腐殖质呈负相关,全Cu、Fe的增加可能会破坏腐殖质的稳定性.纯林环境及其枯落叶性质的特殊性是造成腐殖质分异的重要原因,混交改造或增加林下植被是改善土壤腐殖质构成的根本措施.(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郑苇,Khamphe,Phoungthong,吕凡,邵立明,何品晶[10](2014)在《基于生物化学性质的固体废物厌氧降解特征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简便有效地预测固体废物的厌氧降解参数,通过代表性单组份废物的生物化学甲烷潜力实验,研究了甲烷产生潜力,降解速率和碳贮藏因子这3种厌氧降解参数与生物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因子分析,可用多糖、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4种成分替代C、H、N、多糖、蛋白质、脂肪、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9种成分;再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数值分析,在厌氧降解参数与多糖、蛋白、脂肪、木质纤维素之间建立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脂肪和多糖含量越高,甲烷产生潜力和降解速率就越大;木质素含量越高,则碳贮藏因子越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烷产生潜力的减小.研究建立的线性方程可为预测固体废物厌氧降解参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生物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脂蛋白(a)是脂蛋白中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成分.脂蛋白(a)在近些年的临床研究中被推荐纳入血脂常规检验中,在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肝病、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疾病、炎性感染等方面临床意义重大.本研究主要对脂蛋白(a)的生物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脂蛋白(a)应用的价值进行探析,为临床检验及疾病诊断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徐步云.大针茅与糙隐子草凋落物分解的生物化学特征[D].内蒙古大学.2019
[2].贾盼盼.脂蛋白(a)的生物化学特征及其应用进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韦雪姬,宋慈安,周思裕,雷良奇.芒萁吸收Cu、Au元素的特征及其生物化学特性变化[J].地球化学.2017
[4].苏何玲.罗汉果鲨烯合酶分子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及表达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7
[5].付丹,郑晓玲,王保栋,辛明,滕芳.南极半岛近岸海域生物化学要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海岸工程.2017
[6].韩雪,刘敏.c反应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及临床应用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
[7].刘超杰.糖尿病诱发大鼠感觉神经病变及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神经反应的生物化学特征[D].山西医科大学.2015
[8].苍金荣,任健康,王华,苏宝凤,张利侠.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生物化学形状及遗传学特征研究[C].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9].张晓曦,刘增文,邴塬皓,朱博超,黄良嘉.内蒙半干旱低山区不同纯林土壤腐殖质分异特征及其与其他生物化学性质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4
[10].郑苇,Khamphe,Phoungthong,吕凡,邵立明,何品晶.基于生物化学性质的固体废物厌氧降解特征参数[J].中国环境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