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涉华舆论论文-程曼丽

美国涉华舆论论文-程曼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涉华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特朗普

美国涉华舆论论文文献综述

程曼丽[1](2019)在《国家安全视角下美国涉华舆论的变化及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常常与"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国或多边关系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它不会引起特别的关注;而当国家之间发生冲突或双方利益格局发生变化、一方对自身的安全保障产生忧虑时,这方面的警觉性和关注度就会大幅度提升。美国涉华舆论的变化就呈现出这样的特征。由国家安全主导的美国对华战略及涉华舆论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经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的核心与焦点是中国最惠国待遇。那时的中国大而不强,不(本文来源于《对外传播》期刊2019年02期)

李萍[2](2012)在《美国总统大选涉华舆论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每逢总统竞选,中国话题不可避免地成为总统候选人论战的一个焦点。在美国经济连年不景气而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本次美国总统选举,从共和党党内初选开始,至今已有半年多时(本文来源于《对外传播》期刊2012年05期)

程曼丽[3](2012)在《如何看待美国大选年的涉华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是美国的总统大选年,在经历了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随中美关系变局而出现的舆论跌宕之后,中国媒体和舆论界应当吸取教训,在两国关系问题上采取更加成熟、更为理性的做法。不为美国大选中的涉华舆论所困、所扰,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才是硬道理。(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2年02期)

邓建国[4](2010)在《误导舆论的美国涉华环境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公众立场基本倾向于发达国家,呈现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笔者认为,这与美国媒体的环境报道不够客(本文来源于《对外传播》期刊2010年09期)

江珏[5](2010)在《美国思想库在国内报纸中的涉华舆论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发达的思想库在国际舆论传播领域日益突出的影响力,已成为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对思想库在涉华舆论传播的平台上扮演了何种角色以及发挥了何种效应,至今仍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对美国思想库在国内报纸涉华舆论中的类型和体裁、传播途径和方式方法、主题和话语呈现这叁方面展开系统的分析研究。其中拟采用量化的内容分析与质化的框架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着重从“主题框架”(涉华舆论框架的表达形式)和“话语框架”(涉华舆论框架的内容建构)两个维度来解析美国思想库在涉华舆论中的呈现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究其框架特征,并进行尝试性地归因分析,以及对思想库与媒体两者间的功能关系分析,加深对思想库的舆论传播角色与建构效应的认识。在具体操作上,本文选取了美国五大知名思想库(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传统基金会、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兰德公司)作为分析对象,以其2000年—2008年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叁大美国主流报纸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引用文段、评论文章等舆论为分析样本。在“主题框架”的层次上,对其主要涉及的议题和热点事件进行归类,也即着眼于整体把握,旨在分析思想库有关中国的议题是以怎样的形式被纳入进媒体的关注视线,成为影响媒体涉华报道、公众认知中国,乃至政府决策的部分;在“话语框架”的层次上,侧重于考察具体的话语呈现和态度倾向性,意在通过对其涉华舆论的话语分析来考量美国媒体如何解读思想库的涉华舆论,从而发挥思想库独特的舆论建构效应。(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6-30)

张涛[6](2010)在《孔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纸援华舆论中的主角》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多事之秋。在美华人劳工的悲惨遭遇、传教士对中国精神领域的渗透、列强明目张胆的侵略行为乃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几大外交困境。在美国以贬损中国为主流的社会氛围中,美国报纸上的部分文章不但给予上述问题以极大关注,而且积极主张中国和华人的平等权利,体现着某些有识之士的文化宽容和正义感。孔子因其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他所订立的原则成为同情和支持中国者的舆论武器,被用来批驳敌视中国和华工的荒谬逻辑,赢得了读者的共鸣。(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严怡宁[7](2008)在《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目前的发展急需打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而美国舆论的国际影响力使我们不得不重视中国在美国的舆论发展。为了深入理解美国涉华舆论的复杂现实并寻找对策,本文力图从国家利益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美国近十年来包括政府、媒体、公众叁个环节在内的涉华舆论。论文首先基于国家利益的历史性、主客观交融性、其内涵的丰富性以及舆论主体的多元集合剖析了舆论在国家利益判定过程中的复杂性,同时还审视了舆论过程中政府、媒体及公众的复杂互动。与此同时,论文又梳理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历史演变以及美国涉华舆论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当下的美国涉华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论文采取了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以1996年至2006年间能够反映中美利益关系变化的八大里程碑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这八个事件分别为:1996年“台海危机”、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1999年北约“误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1999年中美签署入世协议、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2002年布什总统访华、2003年温家宝总理访华,以及2006年朝核危机激化等。研究选择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媒体文本;《美国国务部公告》和《总统文档每周编辑》为政府文本;以及各民意调查机构相关数据为公众意见来源。论文针对国家利益判定过程中的矛盾焦点所在以及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复杂关系,确定了六大分析指标:美国涉华舆论关注的国家利益内容分布、国家利益的指向范围、中国在中美国家利益关系中的角色、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分布、媒体/公众对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媒体如何通过消息源体现利益视角。在实证研究部分,论文根据八个事件,分阶段对美国涉华舆论进行了剖析。在各个阶段都分别将报纸与政府文本进行了比较,并分析公众意见作为对照。综合各阶段研究,论文试图总结了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规律,就研究的六个指标概括了两国友好阶段和冲突阶段的一些舆论特征以及政府、媒体、公众的不同侧重。就关注的国家利益内容而言,美国涉华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1)意识形态利益影响深,但有渐弱趋势;(2)遭遇中美关系重大突发事件时,外交、安全利益关注度上升;(3)报纸更突出敏感的利益内容;(4)政府从利益内容关注广泛向关注点相对集中发展;(5)公众对与切身实际利益紧密相关的内容关注力度呈加大趋势。就关注的国家利益指向范围而言,美国涉华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1)常态关系中关注美国的全球利益影响和中美共同利益,后期国际地区利益关注上升;(2)遭遇中美关系重大突发事件时,针对中国的相对利益关注度上升;(3)报纸更重视相对狭隘的利益;(4)政府更倾向于将利益指向范围扩大;(5)公众能从更大利益指向范围考虑框架性问题,具体问题更针对狭隘范围。就中国在国家利益关系中的角色而言,美国涉华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1)报纸对中国负面角色塑造偏多;(2)美国政府更为突出中国积极正面的角色;(3)美国公众负面认知略占优势,但有优化趋势。就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而言,美国涉华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1)报纸相对更偏向敌对手段;(2)政府较推崇积极手段;(3)公众从务实角度选择手段。此外,论文还总结了美国媒体与公众对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规律,即(1)报纸负面意见为主,后期有所改善;(2)公众支持意见偏多,911后经历高峰向低谷的滑落。美国媒体消息来源则体现了突出政治精英视角,兼顾社会不同层次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论文概括了美国涉华舆论中政府、媒体、公众的互动关系。即(1)政府、媒体及公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点一致;(2)媒体议程善于体现政府高度,公众议程时有偏离政府和媒体轨道;(3)公众的意识形态认识受媒体和政府共同影响;(4)公众对中国的负面形象认知主要源于媒体;(5)两国直接冲突时,公众倾向于支持政府策略。最后论文结合研究展示的舆论现实还提出了改善美国涉华舆论的整体策略以及分别针对美国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对策。针对本研究的局限,论文又提出了今后对这个话题的研究进行改进和拓展的一系列建议。(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15)

徐红艳,徐玉祺[8](2007)在《中美关系解冻前夕的美国对华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二十世纪50年代末起,美国对华舆论出现了松动和缓和的迹象,它为尼克松政府的对华政策创造了条件。本文第一部分梳理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迹象,第二部分探讨舆论转变原因。(本文来源于《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资中筠[9](1987)在《缓慢的解冻——中美关系打开之前十几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冰冻叁尺非一日之寒”,反其义而用之,也可以说,“化叁尺之冰,非一日之功”。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前前后后,现在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掌故。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行,带着“历史性的”、“戏剧性的”、“重大的突破”等形容词而载入史册。尼克松的这一举动成为包括其政敌在内举世公认的远见卓识。这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有一方面的事实往往为人所忽视,那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决不是个别美国政治家一夜之间大彻大悟作出的决定,而是在国内经过长期的思想准备和酝酿,舆论条件逐步成熟,水到渠成的结果。这十几年(本文来源于《美国研究》期刊1987年02期)

美国涉华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每逢总统竞选,中国话题不可避免地成为总统候选人论战的一个焦点。在美国经济连年不景气而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本次美国总统选举,从共和党党内初选开始,至今已有半年多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涉华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程曼丽.国家安全视角下美国涉华舆论的变化及应对[J].对外传播.2019

[2].李萍.美国总统大选涉华舆论刍议[J].对外传播.2012

[3].程曼丽.如何看待美国大选年的涉华舆论[J].新闻与写作.2012

[4].邓建国.误导舆论的美国涉华环境报道[J].对外传播.2010

[5].江珏.美国思想库在国内报纸中的涉华舆论框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6].张涛.孔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纸援华舆论中的主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0

[7].严怡宁.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D].复旦大学.2008

[8].徐红艳,徐玉祺.中美关系解冻前夕的美国对华舆论[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9].资中筠.缓慢的解冻——中美关系打开之前十几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J].美国研究.1987

标签:;  ;  

美国涉华舆论论文-程曼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