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环面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栅单色器系统,超环面镜,光通量漂移,线性热膨胀
超环面镜论文文献综述
陈家华,徐中民,甄香君,薛松[1](2018)在《光栅单色器系统超环面镜转动机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软X射线谱学显微光束线开光后光栅单色器系统光通量漂移的稳定时间,通过有限元分析开光后超环面镜转动机构的瞬态温度,得到2 h后推杆方向总的线性热膨胀量,以及由此引起聚焦光斑在出射狭缝中心处的水平偏移量。结果显示:超环面镜推杆方向热膨胀量为0.97μm,聚焦光斑的水平偏移量达到141μm,而狭缝水平开口仅为50μm,由此推断光通量漂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超环面镜吸收的热负载缓慢传导至正弦机构引起Pitch角持续变化。据此设计了超环面镜间接水冷结构,通过对结构优化后的超环面镜箱开光测试,将稳定时间由2 h以上缩短到30 min左右,有效地提升了用户机时的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崔怀愈[2](2013)在《超环面镜聚焦46.9nm软X射线激光烧蚀固体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46.9nm软X射线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激光与气体团簇靶相互作用打下基础,本论文进行了柱面镜和超环面镜掠入射反射聚焦46.9nm软X射线激光烧蚀Si靶和Cu靶的实验研究。掠入射反射聚焦能够保证激光的高反射率,适用于低能量激光的烧蚀实验。在理论部分推导了聚焦镜子午面与弧矢面的焦距公式,并且利用ZEMAX软件模拟了柱面镜和超环面镜的聚焦光路,确定了光路的参数如掠入射角度、焦距和接收光屏摆放方向等。并对距离焦点不同位置的聚焦光斑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和分析,为烧蚀实验的操作和烧蚀结果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烧蚀实验的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和ZEMAX软件模拟的正确性。为了分析不同靶材对于柱面镜聚焦效果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柱面镜烧蚀Si靶和Cu靶的实验研究。在柱面镜聚焦烧蚀Si靶的实验过程中,利用扫描电镜检测了烧蚀结果,研究了Si靶烧蚀实验中距离焦点不同位置以及同一位置不同激光脉冲个数累积所对烧蚀结果的影响,并对理论计算和ZEMAX软件的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利用烧蚀Si靶实验中的光路参数和操作经验烧蚀Cu靶,分析了Si和Cu由于材质不同所呈现的烧蚀结果的不同,并通过扫描电镜高倍数放大观察对比烧蚀区域与未烧蚀区域的微观结构,推测X射线激光对Cu靶的损伤机理为高光子能量的作用。在超环面镜聚焦烧蚀Si靶和Cu靶的实验研究过程中,首先利用YAG:Ce闪耀屏捕捉激光的聚焦光斑形状确定焦点位置,在焦点前后摆放Si靶分别进行了不同激光脉冲发次以及距离焦点不同位置的烧蚀实验,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测烧蚀结果并进行了损伤机理等分析。在超环面镜聚焦烧蚀Cu靶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同激光脉冲发次对Cu靶表面烧蚀影响的探究,并利用扫描电镜检测烧蚀结果,分析损伤机理。检测结果发现烧蚀过程伴随着热效应和光子能量的作用同时进行,这种损伤机理在国外小组相关方向的文章报道中并没有出现。由于在柱面镜烧蚀Cu靶的烧蚀结果检测中并没有发现热效应过程的存在,通过这一现象证明了超环面镜对46.9nm软X射线激光的聚焦效果要远优于柱面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7-01)
王华,闫帅,闫芬,毛成文,梁东旭[3](2012)在《超环面镜对同步辐射硬X光束空间相干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建立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波荡器光源(硬X射线微聚焦光束线站)的面光源高斯-谢尔模型(GSM),其次由高斯-谢尔光源模型与广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推导出部分相干光束交叉谱密度函数在自由空间的传输规律,进而讨论了同步辐射光束空间相干性在自由空间的传输规律。最后,提出了等效光源假设理论,并用该理论研究了上海光源硬X射线微聚焦光束线站(BL15U光束线站)超环面镜对同步辐射光束空间相干性的影响。将该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理论与实验符合较好,证明等效光源假设理论有效。由于等效光源假设理论只涉及到入射光束与出射光束的发散角,所以可扩展到其他束线光学元件。(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2年08期)
耿淑杰,周承志[4](2005)在《超光滑超环面镜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超光滑表面光学元件的加工与检测技术的研究。本文阐述了超光滑表面在诸多科技领域的应用,并结合超环面光学元件检测的实例,研究了同步辐射超光滑光学元件的检测技术,其中包括大曲率半径、面形误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李跃林,陆培祥,李儒新,范品忠,陈时胜[5](1993)在《带超环面镜的掠入射光栅谱仪测试系统响应特性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文献[1]在物理概念上和公式推导中的错误,并在订正了这些错误之后,考虑了实际的激光等离子体光源的几何尺度和线状等离子体的安排,对在复合泵浦X激光增益实验中所使用的带超环面镜X光中继元件的掠入射光栅光谱仪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作者所使用的带超环面镜的X光增益测试系统,其因离焦而导致的非线性效应是完全可以忽略的,系统的空间分辨能力的下降也是非常小的,从而否定了文献[1]中的结论,表明作者在X激光增益测量实验中所使用的带超环面镜X光中继元件的掠入射光栅光谱仪系统是完全可靠的.(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1993年09期)
任军,章辉煌,林尊琪[6](1992)在《掠入射光栅谱仪中的超环面镜对线状X光光源诊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开展的实验室软X光激光研究中,一些实验室采用超环面镜作为X光光学的中继系统,把线状等离子体X光光源发射的X光耦合到X光增益和能量测量的主要诊断工具——掠入射光栅谱仪中。该系统在测量小尺寸点源时可对设定的波长消除像散。然而,在X光激光增益测量中,由于沿系统轴向放置的线源上的长度小元Δe大部分处于离焦状态,(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期刊1992年01期)
任军,章辉煌,林尊琪[7](1991)在《掠入射光栅谱仪中的超环面镜对线状X光光源诊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开展的实验室软X光激光研究中,一些实验室采用超环面镜作为X光光学的中继系统,把线状等离子体X光光源发射的X光耦合到X光增益和能量测量的主要诊断工具——掠入射光栅谱仪中。该系统在测量小尺寸点源时可对设定的波长消除像散。然而,在X光激光增益测量中,由于沿系统轴向放置的线源上的长度小元Δe大部分处于离焦状态,(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基础光学学术报告会和交叉科学中的光学问题讨论会论文集》期刊1991-09-27)
超环面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46.9nm软X射线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激光与气体团簇靶相互作用打下基础,本论文进行了柱面镜和超环面镜掠入射反射聚焦46.9nm软X射线激光烧蚀Si靶和Cu靶的实验研究。掠入射反射聚焦能够保证激光的高反射率,适用于低能量激光的烧蚀实验。在理论部分推导了聚焦镜子午面与弧矢面的焦距公式,并且利用ZEMAX软件模拟了柱面镜和超环面镜的聚焦光路,确定了光路的参数如掠入射角度、焦距和接收光屏摆放方向等。并对距离焦点不同位置的聚焦光斑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和分析,为烧蚀实验的操作和烧蚀结果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烧蚀实验的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和ZEMAX软件模拟的正确性。为了分析不同靶材对于柱面镜聚焦效果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柱面镜烧蚀Si靶和Cu靶的实验研究。在柱面镜聚焦烧蚀Si靶的实验过程中,利用扫描电镜检测了烧蚀结果,研究了Si靶烧蚀实验中距离焦点不同位置以及同一位置不同激光脉冲个数累积所对烧蚀结果的影响,并对理论计算和ZEMAX软件的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利用烧蚀Si靶实验中的光路参数和操作经验烧蚀Cu靶,分析了Si和Cu由于材质不同所呈现的烧蚀结果的不同,并通过扫描电镜高倍数放大观察对比烧蚀区域与未烧蚀区域的微观结构,推测X射线激光对Cu靶的损伤机理为高光子能量的作用。在超环面镜聚焦烧蚀Si靶和Cu靶的实验研究过程中,首先利用YAG:Ce闪耀屏捕捉激光的聚焦光斑形状确定焦点位置,在焦点前后摆放Si靶分别进行了不同激光脉冲发次以及距离焦点不同位置的烧蚀实验,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测烧蚀结果并进行了损伤机理等分析。在超环面镜聚焦烧蚀Cu靶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同激光脉冲发次对Cu靶表面烧蚀影响的探究,并利用扫描电镜检测烧蚀结果,分析损伤机理。检测结果发现烧蚀过程伴随着热效应和光子能量的作用同时进行,这种损伤机理在国外小组相关方向的文章报道中并没有出现。由于在柱面镜烧蚀Cu靶的烧蚀结果检测中并没有发现热效应过程的存在,通过这一现象证明了超环面镜对46.9nm软X射线激光的聚焦效果要远优于柱面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环面镜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家华,徐中民,甄香君,薛松.光栅单色器系统超环面镜转动机构优化设计[J].核技术.2018
[2].崔怀愈.超环面镜聚焦46.9nm软X射线激光烧蚀固体靶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王华,闫帅,闫芬,毛成文,梁东旭.超环面镜对同步辐射硬X光束空间相干性的影响[J].核技术.2012
[4].耿淑杰,周承志.超光滑超环面镜的检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
[5].李跃林,陆培祥,李儒新,范品忠,陈时胜.带超环面镜的掠入射光栅谱仪测试系统响应特性模拟分析[J].光学学报.1993
[6].任军,章辉煌,林尊琪.掠入射光栅谱仪中的超环面镜对线状X光光源诊断的影响[J].量子电子学.1992
[7].任军,章辉煌,林尊琪.掠入射光栅谱仪中的超环面镜对线状X光光源诊断的影响[C].第五届全国基础光学学术报告会和交叉科学中的光学问题讨论会论文集.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