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沙丘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风沙地貌,沙丘地貌学,沙丘移动,库鲁克沙漠
沙丘移动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怀,董治宝,刘铮瑶,李超,陈国祥[1](2019)在《库鲁克沙漠风沙地貌与沙丘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库鲁克沙漠位于塔里木河下游以东,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该沙漠的风沙地貌及其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鲁克沙漠风能环境属于低至中等;合成输沙势方向为西南至西南偏西方向;方向变率属于中等。具有风积和风蚀两种地貌类型,风积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平沙地、灌丛沙丘、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型沙丘链,风蚀地貌类型主要为雅丹。沙漠西部新月形沙丘的移动方向为西南偏西方向,与当地合成风向大体一致。沙丘移动速率为9.5~37.8 m·a~(-1),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主要取决于当地风况、沙丘高度和沙丘密度等因素,与沙丘高度和沙丘密度呈指数负相关关系。沙丘的形成发育及其移动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而这种复杂性塑造了丰富的风沙地貌类型及其区域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4期)
刘宇胜[2](2018)在《阿拉善北部戈壁地区新月形沙丘移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戈壁区新月形沙丘的移动性和形态不稳定性较强,其快速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绿洲农田、道路工矿设施等产生巨大的威胁,沙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风固沙工程建设等方面均需要掌握其形成、运动的规律。阿拉善北部的黑戈壁地区,地表平坦广阔,植被稀疏低矮,砾质床面上零星分布一些低矮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是研究戈壁区新月形沙丘形成演化的良好观测场。本文利用叁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沙丘形态和位置变化,并采集沙丘表层沉积物测定其粒度组成与变化特征,对沙丘移动特征、形态变化特征和表层沉积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阿拉善北部戈壁区高3~7m的新月形沙丘年平均移速为22.35~26.3m/a,按脊线计算为21.44~51.96m/a,高度越高的沙丘移动速度越慢,沙丘在风季的移动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在不饱和风沙流的长期作用下沙丘处于逆向演变过程。(2)沙丘高度与迎风坡长、左右翼长和宽度呈线性关系,与表面积和体积呈幂函数关系。一次ENE风向的大风对沙丘的扰动表现为形态的变化,最大风蚀深度0.7m,沙脊线向迎风坡偏移,偏移量与沙丘高度呈对数关系,体积明显减小,减小量占原体积的比与高度呈对数关系。(3)沙丘表面粒度组成主要为中沙和细沙,沙丘的平均粒径在1.30~1.75φ之间,2016年平均粒径最细,其后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在ENE风向大风作用下沙丘粒度变细,至观测期结束时平均粒径降至1.30φ。其它粒度参数变幅不大:分选系数在0.79~0.86之间,偏度在0.03~0.11之间,峰态在0.97~1.03之间。(4)沙丘表面粒度分异模式为:由两侧坡底到丘顶,平均粒径逐渐变粗,迎风坡粗于背风坡,丘顶亦粗于两翼迎风坡,两翼角和迎风坡底部对风力变化敏感,与丘顶关系不固定;分选性由丘顶至两侧坡脚逐渐变差,由丘顶经两翼迎风坡至翼角,分选性也逐渐变差,两翼迎风坡的分选性优于对应背风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石学刚[3](2017)在《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移动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在民勤绿洲边缘选取了11座典型的高大新月形沙丘,用Goolge Earth对各个沙丘的形态参数进行测量,并对沙丘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观测,将所得数据与沙丘形态参数的变化以及环境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边缘11个沙丘中72.7%的新月形沙丘的底面面积增加,63.6%的沙丘迎风坡水平长增长,27.3%的沙丘背风坡水平长减小,54.5%的沙丘宽度增加,所有沙丘高度均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每年增高0.1~0.5m。(2)民勤绿洲边缘所选的11座新月形沙丘中,最大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分别为79.9m和11.4m/a,最小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分别为34.4m和4.9 m/a,沙丘最高为12.5m,最低为5.2m。所有沙丘的平均宽度为289.2m,平均高度为8.6m,新月形沙丘的移动速度与高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3)民勤绿洲边缘的新月形沙丘均分布在前后滩比较开阔、平坦的砂砾质滩地上,上风向滩长平均为321.7m;下风向滩长平均为578.2m。前滩长于后滩,且差异显着(P<0.05),这说明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分布密度较小。前后滩地植被覆盖度均小于4.8%,迎风坡前滩植被覆盖度为2.3%,背风坡后滩植被覆盖度为3.1%,前后滩植被盖度差异不显着(P>0.05)。(4)影响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气象因子:年大风日数和年沙尘暴日数对沙丘高度的影响呈极显着正相关,年降水量对沙丘高度的影响呈显着负相关(P<0.05)。沙丘移动距离与年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年沙尘暴日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最大主风向呈显着正相关(P<0.05)。影响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动态变化的3个气象主因子为年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其中年降水量在气象因子中的贡献率最大。(5)影响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环境因子:植被在迎风坡对<6m/s的风速影响比较明显,对≥6m/s的风速影响不明显,这将对沙粒的起动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沙粒起动风速≥5m/s)。沙丘土壤含水量在迎风坡底部最大,这与沙丘的植被分布是呈正相关的;沙丘迎风坡各部位,≥4m/s的风速与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4m/s的风速与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含水量越高,对沙粒起动风速的要求越高,沙丘移动越缓慢,反之亦然。(6)影响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稳定性因素:粗糙的沙丘下伏地面(前后滩地)、迎风坡底部较高的土壤含水量、≤4m/s的风速,这些因素增加了沙粒的起动风速,是新月形沙丘移动缓慢的必要条件,主风向过程和反主风向过程是新月形沙丘增大增高的限制因素。(7)影响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不稳定性因素:≥6m/s的风速、背风坡较小的植被盖度和高度、反主风向过程导致迎风坡自下而上沙粒由细变粗是沙丘移动较快的关键因素,常年单一的主风向过程是新月形沙丘向前移动的决定性因素。(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4](2015)在《调查第叁站:宁夏中卫 中办督查组因沙丘移动而意外发现企业排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卫一些官方人士眼中,2014年9月媒体关于"中卫工业园区沙漠排污"的报道是"沾了腾格里园区的光"。"很多污染照片是内蒙古的,嫁接到了中卫。只有两张照片拍到的是我们明盛老厂,所以我们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主动承认了事实!"中卫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海清讪笑道。据了解,此前被媒体曝光的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周刊》期刊2015年16期)
王小花[5](2014)在《内蒙古黑河下游额济纳旗K710遗迹附近沙丘移动的遥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水草丰美的绿洲变为沙漠化重点防治区域,黑河水量的激减使绿洲濒临沙化。内蒙古黑河下游额济纳旗环境演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破坏的影响。从额济纳旗环境变化中可以解读出什么,根据对研究地区遥感影像的对比研究,得出沙丘移动图,预测沙丘移动的趋势。希望为有关部门对沙漠化防治等工作作出一点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4年04期)
王静璞,刘连友,沈玲玲[6](2013)在《基于Google Earth的毛乌素沙地新月形沙丘移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Google Earth平台分辨率为0.61m的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选择毛乌素沙地22座典型新月形沙丘,提取2个不同时期的沙丘形态参数数值。沙丘形态参数分析表明:沙丘宽度与背风坡水平长度之间显着相关。沙丘在移动过程中,宽度减小,迎风坡水平长度增加,背风坡水平长度减小;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宽度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移动速度为3.5~9.5m/a。沙丘前移过程中,沙丘形态既有正向演变又有逆向演变,说明沙丘移动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3年06期)
董玉祥,黄德全[7](2014)在《海岸新月形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典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2006~2008年连续3 a共9次采用RTK GPS技术与测量方法对一个典型海岸新月形沙丘形态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分析了海岸新月形沙丘的移动方向、方式、速度以及形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海岸新月形沙丘具有缓慢、向陆往复式前进的移动特点,形态变化则具有随季节增减变化中高度、宽度、长度、断面面积与体积增加的加积特征,究其原因是区域风况、海岸地表覆被、沙丘形态及人类活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董玉祥,黄德全[8](2013)在《河北昌黎翡翠岛海岸沙丘移动的初步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TK GPS技术与测量方法,于2006—2008年对中国海岸沙丘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翡翠岛的典型海岸新月形沙丘和横向沙脊的移动进行了高精度观测。观测结果表明,翡翠岛海岸沙丘的移动总体呈现出缓慢、向陆、往复式前进的特征,但不同沙丘类型以及沙丘不同部位的移动间存在差异,其中海岸横向沙脊是底部基本稳定下脊顶在夏秋季向海东移、冬春季向陆西移的往复变化中向陆西移,而新月形沙丘则是沙丘的整体陆向位移且移动速度相对较快,主要与风况、沙丘高度与规模及人类活动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3年02期)
何京丽,郭建英,邢恩德,崔崴,李锦荣[9](2012)在《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流结构与沙丘移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风沙活动及沙丘移动特征,该文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沿岸沙丘的起沙风况、沙物质组成、风沙流结构及沙丘移动规律进行初步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起沙风的主风为西南—西风,集中于3-5月份,且5~6m/s风占起沙风的50.26%;沙物质粒径以细砂(0.1~0.25mm)为主,沿黄段沙丘粒径极细砂以下(≤0.1mm)的沙物质粒径组成比沙漠腹地减少8.92%;距地60cm高度范围内,81.75%的沙物质在0~10cm高的气层中通过。在沙丘的不同部位上,相对输沙量与高程之间有着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沙丘向前移动的距离为8.19m/a,主要发生在3-5月份。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计算入黄风积沙量及完善黄河沿岸综合防护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17期)
陈芳[10](2011)在《巴丹吉林沙漠若干典型地区沙丘移动的遥感地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巴丹吉林沙漠地处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西部,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其东部有乌兰布和沙漠、南部有腾格里沙漠。叁大沙漠之间存在叁大流沙带的握手并逐渐合拢的趋势,风沙运动十分活跃。通过对该区进行研究可以为深入认识巴丹吉林沙漠动态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并为探讨遥感影像的应用潜能提供基础依据。在各种地貌发育类型当中,沙丘属于快速移动的地貌类型。目前关于沙丘动力学机制研究已经很深入,但关于区域移动状况的研究仍十分有限。鉴于区域沙丘移动涉及的研究区范围较大,用传统的地面观测手段很难满足需要。自70年代Landsat卫星的发射以来,其为沙丘移动的研究提供了长周期、大范围的影像资源及新的监测方法。本文试图分析利用多时相Landsat TM影像解译沙丘特征,充分考虑到此数据源在空间分辨率方面的局限性,深入探讨其在巴丹吉林沙漠多年尺度上研究沙丘移动趋势的可能性。针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北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的四个研究区的大小沙丘,结合区域气象观测数据对沙丘的动态变化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巴丹吉林沙漠北部高大沙丘的最近20年内的变化在TM影像上表现不出来。其原因在于,该区内沙丘比较高大,移动速度慢,使得在短时段内单个像元移动距离小于30m,其移动在影像上体现不出来。(2)巴丹吉林沙漠东部、东南部、及南部叁个流沙带处沙丘的移动明显。具体沙丘移动状况如下:乌力吉苏木附近的东部流沙带的沙丘以新月形沙丘和横向沙丘为主,沙丘高度在9~33m之间。在1989~1999年和1999~2010年的移动方向为东南向,与该区以西北风为主的区域风场一致;在1989~1999年沙丘的平均移动距离为39m;在1999~2010年的沙丘的平均移动距离为33m,沙丘移动速度有略微减慢趋势。孟根苏木附近的东南部流沙带的沙丘以新月形沙丘和横向沙丘为主,沙丘高度在7~31m之间。在1989~1999年和在1999~2010年的移动方向为东南向,与该区以西北风为主的区域风场一致;在1989~1999沙丘的平均移动距离为51m;在1999~2010年的沙丘的平均移动距离为55m,沙丘移动速度有略微加快的趋势。中泉子附近的南部流沙带的沙丘以横向沙丘为主,沙丘高度在8~27m之间。在1989~2010年间,南部沙丘移动方向存在西北~东南向的往复性,与该区域的风场不稳定有关。在1989~1995年间沙丘移动方向为西北向,在1995~2003年间移动不明显,在2003~2010年的移动方向为东南向,存在往复运动;在1989~1995年间沙丘平均移动距离为48m,在2003~2010年间的沙丘的平均移动距离为29m,即沙丘在1989~1995年间的移动速度较2003~2010快。(3)根据巴丹吉林沙漠4个研究区的60个采样沙丘,结合该区的ASTER DEM数据,进行了沙丘高度的量算,并对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即沙丘越高,移动速度越慢,反之亦然。(4)Landsat TM影像尽管空间分辨率只有30m,但对于10年时间尺度上中小型沙丘的空间动态变化信息的捕捉还是十分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5-01)
沙丘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戈壁区新月形沙丘的移动性和形态不稳定性较强,其快速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绿洲农田、道路工矿设施等产生巨大的威胁,沙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风固沙工程建设等方面均需要掌握其形成、运动的规律。阿拉善北部的黑戈壁地区,地表平坦广阔,植被稀疏低矮,砾质床面上零星分布一些低矮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是研究戈壁区新月形沙丘形成演化的良好观测场。本文利用叁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沙丘形态和位置变化,并采集沙丘表层沉积物测定其粒度组成与变化特征,对沙丘移动特征、形态变化特征和表层沉积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阿拉善北部戈壁区高3~7m的新月形沙丘年平均移速为22.35~26.3m/a,按脊线计算为21.44~51.96m/a,高度越高的沙丘移动速度越慢,沙丘在风季的移动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在不饱和风沙流的长期作用下沙丘处于逆向演变过程。(2)沙丘高度与迎风坡长、左右翼长和宽度呈线性关系,与表面积和体积呈幂函数关系。一次ENE风向的大风对沙丘的扰动表现为形态的变化,最大风蚀深度0.7m,沙脊线向迎风坡偏移,偏移量与沙丘高度呈对数关系,体积明显减小,减小量占原体积的比与高度呈对数关系。(3)沙丘表面粒度组成主要为中沙和细沙,沙丘的平均粒径在1.30~1.75φ之间,2016年平均粒径最细,其后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在ENE风向大风作用下沙丘粒度变细,至观测期结束时平均粒径降至1.30φ。其它粒度参数变幅不大:分选系数在0.79~0.86之间,偏度在0.03~0.11之间,峰态在0.97~1.03之间。(4)沙丘表面粒度分异模式为:由两侧坡底到丘顶,平均粒径逐渐变粗,迎风坡粗于背风坡,丘顶亦粗于两翼迎风坡,两翼角和迎风坡底部对风力变化敏感,与丘顶关系不固定;分选性由丘顶至两侧坡脚逐渐变差,由丘顶经两翼迎风坡至翼角,分选性也逐渐变差,两翼迎风坡的分选性优于对应背风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丘移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杨军怀,董治宝,刘铮瑶,李超,陈国祥.库鲁克沙漠风沙地貌与沙丘移动[J].中国沙漠.2019
[2].刘宇胜.阿拉善北部戈壁地区新月形沙丘移动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3].石学刚.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移动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4]..调查第叁站:宁夏中卫中办督查组因沙丘移动而意外发现企业排污[J].中国经济周刊.2015
[5].王小花.内蒙古黑河下游额济纳旗K710遗迹附近沙丘移动的遥感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4
[6].王静璞,刘连友,沈玲玲.基于GoogleEarth的毛乌素沙地新月形沙丘移动规律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3
[7].董玉祥,黄德全.海岸新月形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典型研究[J].地理科学.2014
[8].董玉祥,黄德全.河北昌黎翡翠岛海岸沙丘移动的初步观测[J].中国沙漠.2013
[9].何京丽,郭建英,邢恩德,崔崴,李锦荣.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流结构与沙丘移动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12
[10].陈芳.巴丹吉林沙漠若干典型地区沙丘移动的遥感地学分析[D].兰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