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科(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四川邻水638500)
【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234-02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青光眼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53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巩膜咬切+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0.1者占30.1%,0.1-0.5者占56.6%,0.6-1.0者占13.2%。眼压全部降至正常范围,平均眼压(14.57±6mmHg)。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混浊、虹膜炎、后囊膜混浊,术后随访3月-5年,19例视力下降,6例眼压增高,2例再次手术。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式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开展。
【关键词】白内障青光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白内障、青光眼患病率必将因之增高,且白内障、青光眼均是我国主要致盲眼病。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目前应用较广泛,现将我科自2003年3月-2011年3月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住院病例共计46例(53眼)的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患者共计46例(53眼),男22例(23眼),女24例(30眼),年龄47-76岁,左眼36例,右眼17例。眼部情况:其中术前视力光感-0.02者27眼,0.02-0.1者20眼,0.1-0.12者6眼。晶状体核硬度Ⅱ~Ⅳ级,其中Ⅱ级核11只眼,Ⅲ级核9只眼,Ⅳ级核33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9眼,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1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眼。按照Scheie分类法,前房角镜检查53只眼前房角均为闭角,其中NⅡ15眼,NⅢ26眼,NⅣ12眼。眼轴20.48-24.36mm,<24.0mm者47眼占88.7%。
1.2手术方法
1.2.1术前准备药物控制眼压,术前30分钟静脉点滴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快速静滴;所有患者按照A/B超检查结果,用SRK-Ⅱ公式计算出人工晶体的度数;术前局部点滴乳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术前充分散瞳。
1.2.2手术方法及步骤术前30分钟点滴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及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各4次,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注射液3.0ml球周注射,贴膜,开睑器开睑,11:00-1:00方向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灼止血,局角巩膜缘后2mm行弦长5.5mm反眉弓1/2板层巩膜隧道切口,剥离入透明角膜内2mm,内口大于外口2mm,于3或9点方向穿刺进入前房缓慢放液并注入透明质酸钠,自制截囊针环形撕嚢,水分离核,再由12点方位进入前房,旋拨晶状体核入前房,核上下注入透明质酸钠,伸入晶体圈垫器及劈核刀,分别套出两瓣核,注吸器吸尽皮质,植入预算好的人工晶体于囊袋内,调整攀的位置于3、9点方位,缩瞳,用巩膜咬切器咬切包括小梁在内的角巩膜组织,行相应虹膜根部切除,常规缝合巩膜切口1针,观察房水渗漏情况调整缝线松紧,大量林格式液反复冲洗前房,使粘连前房角能开放。10-0尼龙线缝合球结膜瓣1针,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无菌敷料包盖术眼,术毕。
1.2.3术后处理静脉滴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地塞米松,48小时后停药,术后第一日起点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6次,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日散瞳2次,必要时20%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注射250ml。
2结果
2.1视力术后视力≤0.1者占30.1%,0.1-0.5者占56.6%,0.6-1.0者占13.2%。7只眼已有视神经萎缩,2只眼伴有时黄斑变性,5只眼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至上级医院行眼底激光治疗。
2.2眼压眼压全部降至正常范围,6例眼压增高,2例再次手术。
2.3并发症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混浊,15只眼,经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液后1-2周内缓解。虹膜反应性炎症22例,经扩瞳、局部点滴激素眼药后7天内消散。后囊混浊7只眼,影响视力者行后囊YAG激光治疗,无后囊切开手术。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的广泛开展应用,针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或白内障膨胀所致青光眼患者可以采用一次性联合手术控制眼压、恢复视力较理想的方式,避免多次手术增加术后并发症,减少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近来报道的超声乳化技术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都是遵循传统抗青光眼术的方法,制作大结膜瓣及板层巩膜瓣,然后在巩膜瓣下再实施下步手术。本文所收录病例均为同时患有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患者,且晶状体核较硬,均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下巩膜咬切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此法优点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缝线少,减少了角膜散光、组织疤痕形成,及早诊治眼底疾病。
参考文献
[1]赵庆宁,张伟英.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探讨.临床眼科杂志,2005,13~58.
[2]耿燕,杨朝忠.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小梁切除与常规三联手术的临床对比.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3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