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青年务工农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年务工农民,集宿区,城中村,混合社区模式
青年务工农民论文文献综述
李诗强,杨忠伟[1](2010)在《解读青年务工农民居住问题——基于集宿区与城中村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力军,青年务工农民的居住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提出了作为有效解决城市流动人口过渡性居住的两种主要模式:"集宿区"和"城中村",结合苏州市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的调查研究,对"集宿区"建设与"城中村"改造两者间关系的解读,探索出一种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模式,并从开发模式和管理策略上证明了这种混合社区模式操作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0年07期)
钟涛,吴国清[2](2008)在《社会排斥与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融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规模庞大的进城务工农民群体中,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已成为中坚力量,但他们也受到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排斥,严重影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全面的反社会排斥对策,逐步消除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排斥,促进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陈雁雁[3](2008)在《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与城市融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第一批农民进城务工,民工潮逐渐形成。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不断推进,进城务工农民的数量逐年增加。大批青年务工农民带着对城市的向往开始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他们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其居住状况不容乐观,而且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目前,学界对青年务工农民居住问题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对200名南京市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问卷调查及部分访谈,分析青年务工农民的居住状况,并从城乡二元制度、城市住房制度等方面探讨青年务工农民群体居住状况的社会根源。然后,分析青年务工农民的居住状况对该群体的城市融入的影响,并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探讨改善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的对策,以促进青年务工农民融入城市。研究表明,目前青年务工农民的住房类型主要有租房、集体宿舍、老板提供的房子。居住费用较高,居住条件较差。以群体内成员为参考,他们对住房的满意度介于满意与一般之间,相对剥夺感不强。青年务工农民的居住状况对该群体融入城市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在经济层面,由于青年务工农民群体的住所与工作通常是捆绑在一起,一旦失去工作,随即失去栖身之所,这种风险与不安全感对于青年务工农民融入城市产生不利影响。在社会生活层面,居住环境封闭引发与当地人交往较少,生活空间比较狭窄,自我角色认知模糊。在心理层面,由于该群体乡土认同逐渐减弱,而对城市的社会认同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于未来去向比较迷茫,定居城市意愿不强。而居住状态的改善与城市融入对于他们定居城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要改善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态,增强其融入城市程度,从长远考虑,应消除户籍制度及住房保障制度等体制上的弊病,将该群体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就短期而言,具体的措施主要有规范进城务工农民集体宿舍的基本标准,加强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管理,增加青年务工农民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创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等。(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钟涛[4](2008)在《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融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备受瞩目的“民工潮”现象。到目前,进城务工农民的人数已达到了上亿的规模。这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持续二十多年,直至今天,进城务工农民群体内部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这一群体主要以青年劳动力为主,也就是说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社会地位相当独特的社会群体。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已成为规模庞大的进城务工农民群体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中国城乡经济大流动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城市社会往往只强调他们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歧视他们的农民身份,却很少关心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的融入状况。本文以南京市为例,运用城市化、同化及继续社会化的理论,从经济、社会和心理叁个层面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城市融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和分析,总结了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融入的特点,并指出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上正逐步融入城市社会。通过对融入现状的描述和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城市融入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经济上受限、社会权利缺失、城市生活相互隔离、社会心理失衡的问题。从总体来说,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融入正处于一个刚起步不久的初步融入阶段,融入的程度比较低。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制度排斥、文化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和社会心理排斥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城市融入问题,促进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融入,这既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要求。本文最后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几个入手点。(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陈雁雁[5](2008)在《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与城市融入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务工农民居住问题非常值得重视。通过对南京市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调查表明:目前青年务工农民多以租房为主,环境差,由此引发居住隔离、城市归属感低等问题。为解决该群体在城市的居住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创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等。(本文来源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徐光明[6](2004)在《让下岗人员重新上岗 让进城务工农民有一技之长——江西丽人美容艺术学院免费培训农村贫困青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让下岗人员走出困境,让“无助”学员找回自尊,让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学到一技之长。13年来,江西丽人美容艺术学院共培训学员2万余人,其中90%充分就业,10%的学员自主创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05人,有989人实现了再就业。为井冈山、赣南、上饶等革命老(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期刊2004年08期)
青年务工农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规模庞大的进城务工农民群体中,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已成为中坚力量,但他们也受到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排斥,严重影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全面的反社会排斥对策,逐步消除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排斥,促进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年务工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1].李诗强,杨忠伟.解读青年务工农民居住问题——基于集宿区与城中村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
[2].钟涛,吴国清.社会排斥与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融入[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3].陈雁雁.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与城市融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4].钟涛.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融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5].陈雁雁.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与城市融入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6].徐光明.让下岗人员重新上岗让进城务工农民有一技之长——江西丽人美容艺术学院免费培训农村贫困青年[J].江西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