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钙拮抗剂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临床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蔡伟[1](2019)在《差异化降压方案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要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必须要改善患者的血压,保持血液稳定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本研究主要针对不同降压方案的实际临床效用,比对钙拮抗剂分别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比较其不同的降压效果和肾脏保护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宜宾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透伴高血压患者80例为研究资料,先通过文献分析,深入了解目标人群血压控制状况,将患者分为缬沙坦组与卡维地洛组,分别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卡维地洛进行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6个月后,分别进行血压和肾功能指标的检测,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了解钙拮抗剂分别与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合用,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降压效果,以及在肾脏保护作用方面的临床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联合用药方案,36例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卡维地洛联合用药治疗的为卡维地洛组,44例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联合用药治疗的为缬沙坦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常规用药、吸烟与否无统计学意义。依据中国卫生部新药临床降压标准,治疗8周后与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患者血压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但降压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与治疗6个月后相比较,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卫生部新药临床评价标准,缬沙坦组显效24例,有效16例,无效4例;卡维地洛组患者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4例。与卡维地洛组相比,缬沙坦组服药后24h尿蛋白定量降低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尿酸、尿素氮、肌酐相差不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前进行的生活质量测量表调查发现,治疗前的患者在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整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经过8周和6个月的治疗后测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提高。虽然治疗6个月后的缬沙坦组患者再住院率略高于卡维地洛组患者,但缬沙坦组的肾功能指标优于卡维地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卡维地洛联合治疗,均能有效控制患者的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对患者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缬沙坦相对于卡维地洛,在改善血液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性,降低肾血管阻力,减少尿蛋白的排泄等方面效果更好,对于复杂原因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是更理想的选择。但从经济适用性方面考虑,卡维地洛是长效制剂,患者的依从性更好,且价格相对于缬沙坦便宜,在基层有更大的推广价值。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使用钙拮抗剂联合ARB或β受体阻滞剂均是较好的联合抗高血压治疗方案,均能控制MHD患者高血压,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提高远期生存率。两组方案各有优势,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李静,范利,华琦,蔡军,陈鲁原,陈伟伟,陈晓平,郭艺芳,何青,胡亦新,姜一农,李南方,李为民,李燕,李悦,李勇,马青峰,皮林,宋海庆,孙希鹏,王青,王增武,吴海英,吴海云,谢良地,杨进刚,杨伟[2](2019)在《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至2017年末,我国年龄≥65岁人口1亿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为了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卫生行业遵循"健康老龄化"的原则,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进一步推进卫生和健康事业的发展。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而在年龄≥80岁的高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接近90%,是罹患脑卒中、心肌梗死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3](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文中提出一、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 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 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4](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文中指出1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徐敏[5](2018)在《钙拮抗剂抗高血压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高血压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临床常见病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钙拮抗剂已经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本文阐述了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分析了钙拮抗剂的种类、应用情况以及其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从经济学角度评价了钙拮抗剂作为高血压药物的经济性,进一步提高患者对钙拮抗剂作为治疗高血压药物的认识。
赵连友,王文,孙宁玲,李玉明,谢良地,冯颖青,苏海,李悦,卢新政[6](2016)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球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仍不满意,我国高血压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则更低,分别为9.3%和27.4%[1]。各国相继更新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了强化血压管理,强调合理联合治疗的理念。《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2]建议,血压>160/100 mm Hg(1mm Hg=0.133 k Pa)、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 Hg和(或)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7](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认为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戴伦[8](2016)在《钙拮抗剂与利尿剂联合作用的利弊》文中指出马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00)钙拮抗剂和利尿剂均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首选用药,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降压治疗。目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阻断剂与钙拮抗剂或利尿剂的联合是最主要的降压联合方案。临床上对钙拮
宋昀[9](2016)在《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血压控制对首发脑卒中的独立和联合效应的纵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脑卒中目前是中国人的第一大死因,是全球范围内60岁以上老年人第二大主要死亡原因,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挑战[1]。尽管脑卒中的治疗方法有所改进,但是鉴于77%的是首发性脑卒中,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仍然被认为是目前减少脑卒中事件的最好措施[2]。高血压在中国的患病人数已超过2.7亿,是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同时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的《卒中一级预防治疗指南》[4],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最重要措施。尽管在脑卒中一级预防的研究领域,有关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这一动脉硬化指标的探讨并不多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WV可能有影响血压和抗高血压治疗的效应,大动脉僵硬度和脉搏波的反射强度都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相关[5]。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 PWV(无论是“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或是“臂-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和高血压进展之间的高度的相关性[6-8]。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baPWV是抗高血压治疗个体反应的独立决定因素[9]。在更具有参考价值的近年来的几项纵向研究表明,在高危患者和普通人群中,baPWV水平升高都能够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0-13]欧洲高血压协会现行关于动脉性高血压的防治指南中,已经将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僵硬度的增加包括PWV相关指标作为了对患者管理的潜在目标[14]。然而由于研究数据等条件限制,现行的各脑卒中防治指南并没有对PWV这一重要指标管理的考虑。研究目的:本研究选取自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队列人群,旨在探讨baPWV是否具有独立或与血压控制联合预测首发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效应[15]。本课题通过第一章“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横向性的探讨了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China 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高血压人群基线特征、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状况及肾功能水平情况,以及按baPWV总体和分层后的特征。通过第二章“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血压控制对首发脑卒中的独立和联合效应的纵向研究”纵向分析baPWV与高血压控制是否对预测首发性脑卒中的风险具有独立和联合的效应,同时探讨了不同风险因素对预测风险效应的估计是否存在修饰效应。研究方法:本研究全部来自中国江苏省、安徽省32个农村社区的45-75岁CSPPT研究人群,包括全部检测了基线baPWV及基线和随访血压的3310名受试者。本研究实施之前通过了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药研究所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基线检测于2008年5月-2009年9月进行。基线之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2013年8月完成了出组随访工作。基线收集的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样、尿样采集。随访内容包括问卷采集、血压测量和收集发生的终点事件、不良事件等。所有受试者均采用标准的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按标准操作程序(SOP)规定进行询问。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和职业等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用药史、受教育程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体格检查包括:1)测量坐位(静坐15分钟以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2)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所有受试者经过至少10小时的禁食后于前臂抽取静脉血8ml,分置到抗凝管中(制备血浆)和非抗凝管中(获取血清),4℃离心(3000转/分),进行血清或血浆的分离,并于-80℃冻存,用于测量相关指标。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浓度的测定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血糖采用己糖激酶法,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等采用氧化酶联比色法、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采用循环酶法,使用美国的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检测均由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的中心实验室统一完成。MTHFR C677T(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在 ABI Prism7900HT 序列检测系统(Life Technologies公司)上使用荧光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测定,重复测定的一致性为99.4%。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在一家商业实验室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新产业公司)测定;受试者于体检当天早晨收集随机尿液,由专人收集尿液标本,女性受检者当天应为非月经期。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根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公布的CKD-EPI公式[16]进行估算,即:eGFR=141× min(Scr/κ,1)α × max(Scr/K,1)-1209 × 0.993Age ×1.018[if female]。其中,Scr为血清肌酐[mg/dl],κ男性为0.9,女性为0.7,α男性为-0.411,女性为-0.329,min代表Scr/κ和1中的最小值,max代表Scr/κ和1中的最大值。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各不同组间均数比较使用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a=0.05。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或多元线性回归,单因素分析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终点的疗效指标,界定为从随机化到第一次发生该终点的时间,采用Kaplan-Meier方法时序检验(log rank test)分别估算各组的首发卒中事件累积发生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 propo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估算未校正的和校正的H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多元回归模型校正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研究中心、治疗组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血肌酐(或eGFR)、高密度脂蛋白、维生素B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和MTHFRC677T基因型等变量。所有的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所有分析采用R统计软件(http://www.R-project.org/)。研究内容:baPWV测量:在25℃左右的室温下,受试者仰卧休息5-10分钟后,使用由日本Colin公司生产并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BP203RPEⅡ型,PWV/ABI型),测量baPWV。该设备应用示波法线性膨胀技术,使用高精度双层Cuff(袖带),在检测心电图和心音图的同时,测量四肢血压和脉搏波波形,输入身高、体重参数,即可测出上臂至脚踝间的baPWV,取两侧较高值作为受试者baPWV测量结果。并可同时测得双侧的ABI值,取较小值。本研究中高血压患者随访期间的平均血压,即随访过程中血压(基线血压值除外)的平均值。随访期间的血压平均水平反映了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WHO/ISH高血压指南》建议的标准,血压控制定义:患者随访期间平均收缩压<140和平均舒张压<90mmHg;血压未控制定义:患者随访期间平均收缩压≥140和/或平均舒张压≥90mmHg。主要终点为首发症状性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首发症状性脑卒中定义为CSPPT项目随访期间出现突发的局灶性或全面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征象,排除其他非血管性原因(如原发性脑肿瘤、脑转移瘤、癫痫发作后麻痹、脑外伤、感染、或其他非缺血病因等),症状或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除非发生死亡),或CT或MRI确认有与急性卒中相一致的缺损。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无症状性卒中(silent stroke)。脑卒中分型:脑卒中分为脑梗死、脑出血及不确定型脑卒中。CT或MRI作为区分脑卒中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的依据,但不作为诊断脑卒中的唯一依据。对于存在大脑功能局灶性症状体征,但没有完成CT或MRI检查的病例,仍可以做出脑卒中诊断,但分类标注为“不确定型”。所有脑卒中事件均由终点委员会专家依据之前设定的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研究结论:研究共纳入年龄在45-75岁之间的高血压患者3310例,其中男性1456名(占44%),女性1854名,平均基线baPWV为18.76±3.82 m/s。和1-3分位baPWV受试者组相比,baPWV较高(第4)组的患者均有较大的空腹血糖水平、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较高的基线血压和随访期平均血压水平,有更低的体重指数。而血肌酐水平、MTHFR基因型差异、吸烟、饮酒、用药分组在两分位组别之间差异不显着。随访期间有效血压控制(SBP<140和DBP<90 mmHg)的受试者组,与血压未控制(SBP≥140和/或DBP≥90 mmHg)的患者组相比,有较高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水平、甘油三酯水平、baPWV水平和基线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在平均随访4.5年的时间里,总共有111例首发脑卒中事件,包括96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15例首发出血性脑卒中事件。baPWV较高(第4)分位的受试者组与较低(第1-3)分位受试者组相比有较高的首发脑卒中事件发生率(6.3%vs.2.4%);同样随访期间血压未控制(SBP≥140和/或DBP≥90 mmHg)的受试者组相比有效血压控制(SBP<140和DBP<90 mmHg)的患者组,也有较高较高的首发脑卒中事件发生率(5.1%vs.1.8%)。受试者baPWV对首发脑卒中发生的独立风险效应估计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aPWV较高(第4)分位的受试者组与较低(第1-3)分位受试者组相比有更大的首发脑卒中事件发生风险比:(HR=2.72,95%置信区间,1.87-3.94,p<0.001);多因素模型校正后风险比为:(HR=1.52,95%置信区间,0.964-2.40,p=0.071),校正因素有:年龄、性别、研究中心、治疗组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血肌酐、高密度脂蛋白、维生素B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和MTHFR C677T基因型。baPWV与校正变量之间显示无明显相互作用。随访期间血压未控制(SBP≥140和/或DBP≥90 mmHg)的受试者组与有效血压控制(SBP<140和DBP<90 mmHg)的患者组相比有更大的首发脑卒中事件发生风险比:(HR=2.88,95%置信区间,1.91-4.34,p<0.001);多因素模型校正后风险比为:(HR=2.32,95%置信区间,1.49-3.61,p<0.001),校正因素有:年龄、性别、研究中心、治疗组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血肌酐、高密度脂蛋白、维生素B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和MTHFR C677T基因型。使用Kaplan-Meier(KM)法估计和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四个组生存曲线的比较,baPWV较高(第4)分位且血压未控制(SBP≥140和/或DBP≥90 mmHg)组与其他组相比有显着差异。baPWV水平(由低到高四分位)和血压控制(控制与未控制),与首发卒中风险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血压未控制的组别中,总体风险较高。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aPWV较高(第4)分位且血压未控制(SBP≥140和/或DBP≥90 mmHg)组具有相对较高风险:(HR=3.6,95%置信区间,1.9-6.8,p<0.001),校正因素有:年龄、性别、研究中心、治疗组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血肌酐、高密度脂蛋白、维生素B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和MTHFR C677T基因型等变量。揭示了 baPWV较高水平和血压控制不足对首发脑卒中风险的叠加效应。在血压控制的受试者中,baPWV较高水平对首发脑卒中风险的独立效应也显着可见:(HR=2.3,95%置信区间,1.1-4.8,p=0.029)。研究首次证明,在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中,baPWV和血压控制联合影响首发脑卒中风险效应。baPWV较高和血压控制不足的受试者相比其他组的卒中风险最高。研究提出了 baPWV可作为一种简单的、无创性的测量手段,以确定高血压患者发生首发性脑卒中的风险。虽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相比传统脑卒中和高血压防治的手段,baPWV的检测以及血压控制的联合管理,可能进一步揭示了降低卒中风险相关治疗靶点的新方法和手段。
赵连友,王文,孙宁玲,李玉明,谢良地,冯颖青,苏海,李悦,卢新政[10](2016)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文中认为联合药物治疗是近年高血压治疗的一个潮流。单片复方制剂是联合药物治疗中备受推崇的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剂型。在众多的药物组合中,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联合被认为是个"黄金搭档"。目前东西方多个指南都不遗余力地推荐这种组合。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在这种大背景下,结合近年我国自己开展的一些有关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的临床研究,制定了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该建议目的明确、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简明易懂、应用指征突出,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共识。
二、钙拮抗剂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临床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钙拮抗剂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差异化降压方案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病机理和控制、治疗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2)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概 述 |
1.1 老年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 |
1.2 老年高血压的流行现状 |
1.3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
2 诊断和评估 |
2.1 血压测量 |
2.1.1 诊室血压测量 |
2.1.2 诊室外血压测量 |
2.1.2.1 家庭血压监测 |
2.1.2.2 动态血压监测[18] |
2.2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
2.3 高血压危险分层 |
2.3.1 危险因素评估[23-26] |
2.3.2 靶器官损害筛查[23] |
2.3.3 伴发的相关临床疾病[23, 26] |
2.3.4 危险分层[19] |
2.4 衰弱评估和认知功能评估 |
2.4.1 老年高血压的衰弱评估 |
2.4.2 老年高血压与认知障碍 |
3 治 疗 |
3.1 概述 |
3.1.1 降压治疗的目的 |
3.1.2 综合干预危险因素 |
3.1.3 推荐起始药物治疗的血压值和降压目标值 (表9) |
3.2 非药物治疗 |
3.2.1 健康膳食 |
3.2.2 规律运动 |
3.2.3 戒烟限酒 |
3.2.4 保持理想体质量 |
3.2.5 改善睡眠 |
3.2.6 注意保暖 |
3.3 药物治疗 |
3.3.1 老年人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
3.3.2 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
3.3.2.1 利尿剂 |
3.3.2.2 钙拮抗剂 |
3.3.2.3 ACEI |
3.3.2.4 ARB |
3.3.2.5 β受体阻滞剂 |
3.3.3 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
3.3.4 降压治疗后的随访 |
3.4 特定老年人群的降压治疗 |
3.4.1 高龄老年高血压 |
3.4.2 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 |
3.4.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3.4.4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3.4.5 高血压合并CKD |
3.4.6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表18) |
3.4.7 难治性高血压的处理 |
3.4.8 高血压急症与亚急症 |
3.4.9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表22) |
3.4.10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表23) |
3.5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 |
3.5.1 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血压波动 |
3.5.1.1 OH |
3.5.1.2 OH伴卧位高血压 |
3.5.2 昼夜节律异常 |
3.5.3 餐后低血压 |
3.5.3.1 非药物治疗 |
3.5.3.1.1 饮水疗法 |
3.5.3.1.2 少食多餐 |
3.5.3.1.3 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
3.5.3.1.4 餐后运动 |
3.5.3.2 药物治疗 |
3.5.4 晨峰血压升高 |
3.5.4.1 生活方式干预 |
3.5.4.2 药物治疗 |
3.5.5 长时血压变异 |
3.5.6 白大衣性高血压 |
3.6 老年继发性高血压 |
3.6.1 肾实质性高血压 |
3.6.2 PA |
3.6.3 肾动脉狭窄 |
3.6.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 |
3.6.5 药物相关性高血压 |
4 社区支持和远程管理 |
4.1 社区支持 |
4.1.1 随访支持 |
4.1.2 健康教育 |
4.1.3 环境支持 |
4.1.4 人文关怀 |
4.2 远程管理 |
4.2.1 高血压远程管理的优势 |
4.2.2 高血压远程管理的内容 |
1指南制定与审核专家委员会 |
2指南撰写工作组 (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 |
3指南讨论专家 (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 |
(4)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
2.1 房颤的流行病学 |
2.1.1 房颤的患病率 |
2.1.2 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 |
2.2 房颤的危害 |
2.2.1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 |
2.2.2 心衰 |
2.2.3 心肌梗死 |
2.2.4 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
2.2.5 肾功能损伤 3 房颤的分类 4 房颤的发生机制 |
4.1 电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需触发和维持机制。 |
4.1.1 触发机制 |
4.1.2 维持机制 |
4.2 病理生理学机制 |
4.2.1 心房重构 |
4.2.2 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的作用 |
4.2.3 遗传学基础 |
4.2.4 其他 5 房颤的临床评估 |
5.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
5.1.1 症状 |
5.1.2 体征 |
5.2 实验室检查 |
5.3 影像学检查 |
5.3.1 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
5.3.2 TEE |
5.3.3 心腔内超声 (ICE) |
5.3.4 X线胸片 |
5.3.5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或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 |
5.3.6 心脏磁共振成像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MRI) |
5.4 房颤的监测和诊断 |
5.4.1 心电图 |
5.4.2 动态心电图 |
5.4.3 植入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及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
5.4.4 心脏电生理检查 |
5.4.5 新型检测手段 |
5.4.6 其他检查 6 房颤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管理 |
6.1 高血压 |
6.2 糖尿病 |
6.3 肥胖 |
6.4 睡眠呼吸暂停 |
6.5 酒精 |
6.6 运动 7 房颤的卒中预防 |
7.1 卒中与出血评分 |
7.1.1 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
7.1.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
7.2 抗栓药物选择 |
7.2.1 抗血小板药物的评价 |
7.2.2 华法林 |
7.2.3 NOAC |
7.2.4 选择抗凝药物应考虑的事项 |
7.3 房颤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 |
7.3.1 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
7.3.2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 |
7.3.3 卒中后患者的抗凝治疗 |
7.4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
7.4.1 抗栓治疗的中断 |
7.4.2 抗栓治疗的桥接 |
7.4.3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 |
7.5 抗凝治疗时出血事件的防治 |
7.5.1 减少抗凝出血的策略 |
7.5.2 抗凝出血并发症的治疗 |
7.5.3 有出血风险或发生出血事件患者的抗凝治疗 |
7.6 经皮左心耳封堵 8 心室率控制 |
8.1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
8.2 房室结消融+植入永久起搏器 9 节律控制 |
9.1 药物复律与电复律 |
9.1.1 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窦性心律 |
9.1.2“口袋药” (‘pill in the pocket’) 复律策略 |
9.1.3 电复律 |
9.1.4 复律前后的抗凝治疗 |
9.2 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
9.2.1 抗心律失常药物 |
9.2.2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
9.3 导管消融 |
9.3.1 经导管消融房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9.3.2 能源 |
9.3.3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和终点 |
9.3.3. 1 CPVI |
9.3.3. 2 CPVI基础上复合术式 |
9.3.3. 3 复杂碎裂心房电位 (CFAEs) 消融 |
9.3.3. 4 转子样激动的标测及消融 |
9.3.3. 5 左房神经节丛消融 |
9.3.4 并发症及处理 |
9.3.4. 1 心脏压塞和/或穿孔 |
9.3.4. 2 栓塞并发症 |
9.3.4. 3 肺静脉狭窄 |
9.3.4. 4 左心房-食管瘘/左心房-心包瘘 |
9.3.4. 5 膈神经损伤 |
9.3.4. 6 食管周围迷走神经损伤 |
9.3.4. 7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
9.3.4. 8 血管并发症 |
9.3.5 围术期管理 |
9.3.6 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48] 1 0 房颤的外科和杂交手术治疗 |
1 0.1 房颤的外科治疗 |
1 0.1.1 迷宫手术 |
1 0.1.2 心脏外科手术同期房颤消融的现状 |
1 0.1.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
1 0.2 房颤的内外科杂交手术 1 1 特殊人群的房颤消融治疗 |
1 1.1 运动员 |
1 1.2 老年人 |
1 1.3 肥厚型心肌病 |
1 1.4 预激综合征 |
1 1.5 心衰 |
1 1.6 年轻人 1 2 急性房颤的治疗 |
1 2.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
1 2.2 急性房颤的危害 |
1 2.3 急性房颤的评估 |
1 2.4 房颤的急诊处理策略 |
1 2.5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的处理 |
1 2.6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处理 |
1 2.6.1 急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
1 2.6.2 急性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
1 2.6.3 急性房颤的节律控制 |
1 2.6.3. 1 复律的适应证 |
1 2.6.3. 2 复律的最佳时机 |
1 2.6.3. 3 复律的方式 |
1 2.7 急性房颤处理流程及随访 1 3 起搏治疗与房颤 |
1 3.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
1 3.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
1 3.3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
1 3.4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1 4 尚待研究明确的重要临床问题 |
1 4.1 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
1 4.2 房颤抗凝或其他卒中预防治疗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
1 4.3 房颤其他证据不足的领域 |
(5)钙拮抗剂抗高血压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钙拮抗剂的降压机制 |
2 钙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
2.1 钙拮抗剂的种类及特点 |
2.2 钙拮抗剂在联合治疗高血压中的应用 |
2.2.1 钙拮抗剂与b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应用 |
2.2.2 钙拮抗剂与利尿剂的联合应用 |
2.2.3 钙拮抗剂与ARB的联合应用 |
3 钙拮抗剂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分析 |
4 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药物经济学评价 |
5 结语 |
(6)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钙拮抗剂和ACEI的降压作用机制 |
1.1 钙拮抗剂作用机制 |
1.2 ACEI作用机制 |
1.3 钙拮抗剂联合ACEI的协同作用 |
2 钙拮抗剂联合ACEI循证证据 |
2.1 短期降压疗效研究 |
2.2 长期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
3 钙拮抗剂联合ACEI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4 钙拮抗剂/ACEI单片复方制剂的组分和组分剂量 |
5 钙拮抗剂/ACEI单片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 |
5.1 适用人群 |
5.2 慎用和禁用人群 |
5.3 注意事项 |
6 钙拮抗剂/ACEI单片复方制剂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
6.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
6.2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 |
6.3 高血压合并CKD患者 |
6.4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 |
6.5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 |
6.6 老年高血压患者 |
7 小结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
1.3 临床分型 |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
2.1.1 β受体阻滞剂 |
2.1.2 硝酸酯类药物 |
2.1.3 CCB |
2.1.4 其他治疗药物 |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
2.2.1 阿司匹林 |
2.2.2 氯吡格雷 |
2.2.3替格瑞洛 |
2.2.4 β受体阻滞剂 |
2.2.5 他汀类药物 |
2.2.6 ACEI或ARB |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
3.1 定义 |
3.2 危险分层 |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
3.3.1 诊断 |
3.3.2 鉴别诊断 |
3.4 治疗策略 |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
3.4.2 STEMI的治疗 |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
3.4.2.2溶栓治疗 |
3.4.2. 3 抗栓治疗 |
3.4.2. 4 抗心肌缺血 |
3.4.2. 5 调脂治疗 |
3.4.2. 6 其他治疗 |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
3.4.3. 1 一般治疗 |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
3.4.3. 4 抗凝治疗 |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4.2 病情评估 |
4.2.1 临床评估 |
4.2.2 负荷试验 |
4.2.3 左心室功能 |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
4.2.5 冠状动脉CTA |
4.2.6 冠状动脉造影 |
4.3 治疗原则 |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
4.3.2 循证药物治疗 |
4.3.3 血运重建 |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
5.1 定义 |
5.2 病因与机制 |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
5.2.2 炎性反应 |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
5.3临床表现 |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
5.5 药物治疗 |
5.5.1 β受体阻滞剂 |
5.5.2 CCB |
5.5.3 硝酸酯类药物 |
5.5.4 ACEI |
5.5.5 他汀类药物 |
5.5.6 其他药物 |
5.6 非药物治疗 |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 定义及分型 |
6.1.1 完全SMI |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
6.1.3 心绞痛伴SMI |
6.2 可能机制 |
6.3 诊断 |
6.3.1 动态心电图 |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6.4 预防及治疗 |
6.4.1 预防 |
6.4.2 治疗 |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7.1.1 概述 |
7.1.2 药物选择 |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7.1.2. 2 目标管理 |
7.1.2. 3 药物推荐 |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7.2.1 概述 |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
7.2.2. 1 发病机制 |
7.2.2. 2 诊断及评估 |
7.2.2. 3 药物治疗 |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
7.2.3. 1 发病机制 |
7.2.3. 2 诊断及评估 |
7.2.3. 3 药物治疗 |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
7.3.1 概述 |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
7.3.4 NOAC |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
7.3.5 注意事项 |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
7.4.1 概述 |
7.4.2 一般药物治疗 |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
7.4.2. 3 二尖瓣反流 |
7.4.2.4二尖瓣狭窄 |
7.4.2. 5 三尖瓣反流 |
7.4.2. 6 三尖瓣狭窄 |
7.4.3 抗凝治疗 |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
7.5.1 概述 |
7.5.2 流行病学 |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
7.5.4 一般治疗 |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
7.5.4.2降压治疗 |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
7.5.4.4其他 |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
7.6.1 概述 |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
7.6.2. 2 溶栓治疗 |
7.6.2.3长期抗凝治疗 |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7.7.1 概述 |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
7.7.3. 3 他汀类药物 |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
7.8.1 概述 |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
7.8.2. 2 PPI |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7.8.4. 2 药物治疗 |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
7.9.1 概述 |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
7.1 0.1.1 CKD的定义 |
7.1 0.1.2 CKD的分期 |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
7.1 0.2.1 抗栓治疗 |
7.1 0.2.2 他汀类药物 |
7.1 0.2.3 抗缺血治疗 |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
7.1 1. 3 临床特点 |
7.1 1. 4 诊断 |
7.1 1. 5 治疗 |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7.1 2. 1 概述 |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
7.1 2.2.1 流行病学 |
7.1 2.2.2 一般治疗 |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
7.1 2.3.1 流行病学 |
7.1 2.3.2 一般治疗 |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
7.1 3. 1 概述 |
7.13.2药物治疗推荐 |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
7.1 4. 1 概述 |
7.1 4. 2 药物选择 |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2.2 他汀类药物 |
7.1 4.2.3 ACEI或ARB |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
7.1 4.2.6 抗凝药物 |
7.1 4.2.7 CCB |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
7.1 4. 3 注意事项 |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3.2 他汀类药物 |
7.1 4.3.3 ACEI |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
8.1.1 概述 |
8.1.2 临床诊断 |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
8.1.3 药物治疗 |
8.1.3. 2 大剂量IVIG |
8.1.3. 3 CAA治疗 |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
8.1.3. 5 其他药物 |
8.1.4 预后及随访 |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
8.2.1 概述 |
8.2.2 诊断 |
8.2.3 调脂药物治疗 |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
8.3.1.1疾病概述 |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2 冠状动脉肌桥 |
8.3.2. 1 疾病概述 |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
8.3.3. 1 疾病概述 |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
(8)钙拮抗剂与利尿剂联合作用的利弊(论文提纲范文)
马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00) |
林甲宜(安徽省九成医院心内科,安徽安庆246220) |
骆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
王红卫(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四病区,广东汕头515041) |
王显利(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内科,陕西咸阳712000) |
郑世杰(莒南县人民医院内科,山东莒南276600) |
邓君曙(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宜兴214221) |
郑友祥,刘秀凤(阜宁县中医院内科,江苏阜宁224400) |
付洪喜,李磊(寿光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寿光262735) |
讨论小结 |
(9)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血压控制对首发脑卒中的独立和联合效应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1.1 研究背景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血压控制对首发脑卒中的独立和联合效应的纵向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简表 |
补充分析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钙拮抗剂和ACEI的降压作用机制 |
1.1钙拮抗剂作用机制 |
1.2 ACEI作用机制 |
1.3钙拮抗剂联合ACEI的协同作用 |
2 钙拮抗剂联合ACEI循证证据 |
2.1 短期降压疗效研究研究 |
2.2长期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
3 钙拮抗剂联合ACEI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4钙拮抗剂/ACEI单片复方制剂的组分和组分剂量 |
5钙拮抗剂/ACEI单片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 |
5.1 适用人群 |
5.2 慎用和禁用人群 |
5.3 注意事项 |
6 钙拮抗剂/ACEI单片复方制剂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
6.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
6.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 |
6.3高血压合并CKD患者 |
6.4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 |
6.5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 |
6.6老年高血压患者 |
7 小结 |
四、钙拮抗剂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临床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差异化降压方案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疗效分析[D]. 蔡伟.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4)
- [2]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J]. 李静,范利,华琦,蔡军,陈鲁原,陈伟伟,陈晓平,郭艺芳,何青,胡亦新,姜一农,李南方,李为民,李燕,李悦,李勇,马青峰,皮林,宋海庆,孙希鹏,王青,王增武,吴海英,吴海云,谢良地,杨进刚,杨伟.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9(02)
- [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4)
- [4]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04)
- [5]钙拮抗剂抗高血压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J]. 徐敏. 上海医药, 2018(03)
- [6]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J]. 赵连友,王文,孙宁玲,李玉明,谢良地,冯颖青,苏海,李悦,卢新政.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6(07)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8]钙拮抗剂与利尿剂联合作用的利弊[J]. 戴伦.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6(06)
- [9]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血压控制对首发脑卒中的独立和联合效应的纵向研究[D]. 宋昀.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5)
- [10]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J]. 赵连友,王文,孙宁玲,李玉明,谢良地,冯颖青,苏海,李悦,卢新政.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