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荒时期论文-晏雪莲,孟伟

灾荒时期论文-晏雪莲,孟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灾荒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行抗日根据地,军用物资,一二九师,八路军

灾荒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晏雪莲,孟伟[1](2019)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灾荒时期的军民共渡——以孔家峧抗战文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行抗日根据地群山环绕,水资源本就匮乏,自1941年冬天开始,太行雨雪较往年更加稀少,翌年持续干旱,至1943年太行爆发空前的旱灾:左权、涉县、黎城、潞城、平陆等县皆受灾,灾民多达35万。大旱之后又发生了蝗灾、水灾,进一步加剧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灾情。此外,日军实行日益严密的经济封锁、频繁"扫荡",往根据地散布鼠疫、毒气、病菌等;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的供给,阎锡山对根据地的袭扰和破坏也进一步加剧。天灾人祸使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本文来源于《党史文汇》期刊2019年11期)

王鑫宏[2](2019)在《灾民的“大聚口”:从洛阳看全面抗战时期的灾荒救济——以1942—1943年河南省旱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42—1943年河南省旱灾中,灾民纷纷向洛阳聚集。洛阳社会各界通过向外界呼吁救灾、积极捐款捐物、发放赈粮赈款、分发收容难民、开展义诊与防疫、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等措施开展灾荒救济。从中体现出战时灾荒救济机制仍是完善的,但由于基层政治的腐败和战时环境的限制,救灾效果欠佳。(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高莉莉,惠富平[3](2019)在《唐德宗时期的灾荒及社会救济》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宗朝是唐代自然灾害频发的四个时期之一,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灾。本文通过对德宗时期灾荒发生的频次、时空分布进行整理分析,多方面展现这一时期灾荒的多发性、群发性等特点。灾害频发,给百姓带来人口伤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等诸多危害,扰乱国家正常秩序。朝廷在灾后的救济中发挥主导作用,采取赈济、蠲免等方式赈灾救民,而民间救济在此时也有发展,作为辅助,弥补官赈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9年04期)

苗艳丽[4](2019)在《官民合办:北洋政府时期云南灾荒救治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捐民办"是自晚清"义赈"以来中国民间社团灾荒救治特征的概括。然而,笔者从区域灾荒救治案例中却发现:北洋政府时期云南灾荒救治呈现官民合办特征,更多地反映出民间组织不发达的边疆省份的区域特征,亦或可为理解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双弱态"实质提供某种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9年03期)

刘晓堂[5](2019)在《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水灾、旱灾、雹灾、风灾与疫灾各类灾荒频仍,呈现出了以水旱雹灾为主、多灾并发、续发性强和明显的季节性等等特点。灾荒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民众大量死亡与流离失所、农业经济损失严重、田地荒芜等等后果,甚至加剧匪患和引发抢米风潮,加剧了社会动荡。灾荒给察哈尔地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极大阻碍和长久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陈豪[6](2018)在《邓小平与叁年困难时期的灾荒防治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年困难时期,为尽可能减轻由于天灾和人祸交织所造成的严重损失,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救急举措,包括积极兴建农田水利、调整人民公社促进农业增收、搞好副食品供应、紧急调运和进口粮食等;也提出了通盘考虑国民经济,以协调工农、城乡关系要采取的一些根本步骤。由于摆脱灾荒离不了改善党风、民风,所以他主张抓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这一时期的教训是沉痛的,为了以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邓小平强调搞建设必须遵循规律,再不能凭热脑筋,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黎俊祥,孙小昌[7](2018)在《晚清时期皖南地区灾荒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时期,皖南地区的自然灾害呈现出"无年不灾、无处不灾""诸灾杂陈"等特点,对皖南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自然灾害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农田水利设施被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生态环境被破坏及社会经济的落后是造成危害扩大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苏彤,温艳[8](2018)在《民国西北大灾荒时期陕西妇女贩卖问题探究(1928—1930)》一文中研究指出1928—1930西北大灾荒期间陕西地区人口贩卖现象严重,其中尤其以妇女为贩卖主体,据陕西省赈务会的不完全统计,仅长安、咸阳、兴平等37个县份被卖妇女人数就在13万左右;针对如此严重的人口贩卖情况,陕西省政府及相关救灾团体采取了如拦截扣留人贩、收容救济被卖妇女等措施;但由于受灾程度严重以及救济力度不足等原因,叁年灾荒中人口贩卖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给陕西社会带造成了持久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翁有为[9](2018)在《民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1927—1937)——以赋税与灾荒为研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战前十年间,对农村的治理出现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赋税繁苛,长期过度剥夺农村;防灾、治灾、救灾基础建设严重被忽视而极其薄弱,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大为降低,农村连年遍地灾荒。苛政"人祸"与自然"天灾"交织相迫,农村经济连年衰败;广大贫民也"命悬一线",陷入求生无望、"坐而待毙"的绝境,从而孕育和酿造了群体反抗与革命的普遍土壤。史实表明,农村经济并不存在所谓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吴秀才[10](2018)在《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北地区的灾荒与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在全国上映的影片《一九四二》,对数百万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的情形进行了震撼式呈现。实际上,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惨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鲁西北地区也有上演,甚至更为悲惨、更为震撼!旱蝗天灾加上日寇兵祸,致使鲁西北地区出现了大片的"无人区"。一、鲁西北地区的灾荒种类鲁西北地区灾民遭受的灾荒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旱灾1941年,整个华北地区出现大旱,鲁西北地区的旱情更加严重。由于天旱无雨,许多小麦未能及(本文来源于《春秋》期刊2018年04期)

灾荒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1942—1943年河南省旱灾中,灾民纷纷向洛阳聚集。洛阳社会各界通过向外界呼吁救灾、积极捐款捐物、发放赈粮赈款、分发收容难民、开展义诊与防疫、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等措施开展灾荒救济。从中体现出战时灾荒救济机制仍是完善的,但由于基层政治的腐败和战时环境的限制,救灾效果欠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灾荒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晏雪莲,孟伟.太行抗日根据地灾荒时期的军民共渡——以孔家峧抗战文书为例[J].党史文汇.2019

[2].王鑫宏.灾民的“大聚口”:从洛阳看全面抗战时期的灾荒救济——以1942—1943年河南省旱灾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9

[3].高莉莉,惠富平.唐德宗时期的灾荒及社会救济[J].农业考古.2019

[4].苗艳丽.官民合办:北洋政府时期云南灾荒救治的特征[J].农业考古.2019

[5].刘晓堂.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探析[J].阴山学刊.2019

[6].陈豪.邓小平与叁年困难时期的灾荒防治工作[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黎俊祥,孙小昌.晚清时期皖南地区灾荒的历史考察[J].池州学院学报.2018

[8].苏彤,温艳.民国西北大灾荒时期陕西妇女贩卖问题探究(1928—1930)[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翁有为.民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1927—1937)——以赋税与灾荒为研究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8

[10].吴秀才.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北地区的灾荒与治理[J].春秋.2018

标签:;  ;  ;  ;  

灾荒时期论文-晏雪莲,孟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