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经》的质拙、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丽,都是文化史、文学史的绝唱。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借助诗文走过了漫漫的精神历程,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的过程,同样也是语感、精神气质形成的过程。这些恐怕是单纯学习白话诗文所不可替代的。
然而,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又是何等尴尬。反思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致存在以下几种偏差:
唯教师论: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好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可归纳为一种模式,即:作者、背景介绍———朗读课文———疏通词句———内容分析———巩固练习,教师按照备好的现成教案,以不变应万变,按既定的模式按部就班,一一讲到,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和接受能力。
唯背诵论: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没有分析,没有讨论,没有质疑,没有拓展,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唯考试论:以考试为中心,一味追求升学率。考什么教什么,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而且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的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使整个课堂枯燥无味,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趣给磨平了,使文言文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面目可憎。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文言文呢?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把文言文当作一种文化,而不应当仅仅当作一种语言来教,更不应该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文言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把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经由我们的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一直到明清代的散文小说,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深厚的中华文化!我们让学生接受什么?就是接受这种文化,它里面包含着古人太多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我认为必须转变观念,开拓思维,大胆创新,紧扣文言文本身的特点,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才有可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境地。
于漪老师常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在学生被文质兼美、内蕴丰富、气韵生动的语言精品粘住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与之对话,与之交流,把眼界放开去,把思维扩展开。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文言文教学同样能开出美丽的花。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属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