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分布论文-范锋

油藏分布论文-范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藏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层对比,条带状,侧向遮挡

油藏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范锋[1](2019)在《开38块油藏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38块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的南部,主要的含油层系沙一段地层向中央凸起超覆尖灭,沉积相属于扇叁角洲沉积,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下形成一系列的岩性圈闭,该块为开发20年的老区块,对油藏的认识不清导致该块储量采出程度低,深入认识油藏的分布特征有利于改善区块的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李振泉,郭长春,王军,黄迎松,闫萍[2](2019)在《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砂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高含水期是陆相油藏开发的重要阶段,而剩余油研究是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根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特高含水期的3口密闭取心井和17口新钻井资料,从平面、层间和层内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高含水期剩余可动油在研究区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矿场生产动态实践也验证了该认识的正确性。根据研究区夹层分布规律及储层韵律性建立了全遮挡型、半遮挡型和韵律型3大类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其中,半遮挡型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可进一步分为油井遮挡型、水井遮挡型和井间遮挡型3小类,韵律型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可进一步分为正韵律型和均匀型2小类。新认识突破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局部集中的传统认识,对河流相老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6期)

王业飞,曲正天,张菁,钱程,丁名臣[3](2019)在《高渗区分布形态对砾岩油藏聚合物驱窜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非均质性导致的驱替介质窜流是制约砾岩油藏注水、注聚合物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的非均质分布情况,针对油藏高渗区呈连通、零散及复合分布特征设计3种可视化填砂模型。通过水驱和高、低2种质量浓度聚合物驱实验,分析不同非均质性分布下水驱窜流与聚合物驱窜流特征;选用弱凝胶和凝胶颗粒2种调驱剂来封堵窜流通道,探索不同类型非均质窜流的针对性治理方法。结果表明,高渗区之间的连通、零散及复合分布均易导致水驱窜流,中、低渗区及非主流线上的高渗区原油难以得到有效动用。不同非均质模型中聚合物驱窜流特征和治理方法不同:当高渗区连通或复合分布时,低质量浓度聚合物驱(1 000 mg/L)仍窜流明显,增大聚合物质量浓度(2 000 mg/L)能够扩大对非主流线上高渗区的波及,采收率大幅度提高,但中、低渗区原油仍未得到有效动用,凝胶颗粒调驱是治理聚合物驱窜流的最佳方法;当高渗区零散分布时,低质量浓度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明显,而高质量浓度聚合物驱采收率难以大幅度提高,弱凝胶调驱是治理聚合物驱窜流的最佳方法。(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6期)

马金花[4](2019)在《试论吴起油田长9油藏分布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油气成藏理论为基础,通过多项资料分析,论证出长9油藏的油藏控制因素和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王嘉新,周彦[5](2019)在《塔河4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主要由大型溶洞、裂缝及溶孔组成,其中大型溶洞是主要的储油与产油空间。大型溶洞洞内流体流动为自由流,与砂岩孔隙中的流体流动具有较大的差别。在溶洞内油水两相流时,实际上固体介质对流体流动阻力是不存在的,所以表现为油水间的重力作用突出,油水界面比较清晰,油水间重力分异较迅速。溶洞之间由裂缝相连通,耦合后流动更加复杂,裂缝内流体流动表现为高速达西流动,底水沿裂缝水窜速度快。本文在塔河4区缝洞型油藏储集体描述、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油井措施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综合运用油藏工程、油藏地质和数模建模等技术手段,对油水分布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指出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苏向光,孙贻铃[6](2019)在《浅析裂缝对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通过裂缝平面分布特征、裂缝孔渗特征、开发井初期产能等方面分析,对苏德尔特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特征与油水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缝发育程度与潜山油藏储层含油性具有正相关性,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原油在圈闭内的运移与聚集,裂缝性储层纵向发育的非均质性决定了同一断块内不同井区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裂缝在空间的不连通性造成断块内孤立分布的裂缝性储层发育区保存原有的地层水状态。分析裂缝对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作用,对于类似地质条件基岩潜山油藏评价及开发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唐韵[7](2019)在《边底水块状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边底水块状油藏高含水期油水运动规律及调整潜力,通过剖析典型区块陈堡油田K_2t_1~3油藏,从储层构型研究、储量动用评价、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确立了适用于边底水块状油藏的产量劈分方法,在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的同时,按成因将剩余储量分为近井物性遮挡型、井间未完全驱替型和油层内部顶部未控制型叁类。研究结果表明:构型单元的分布及迭置模式与块状油藏的油水运动关联度高,油层内部顶部未控制型剩余油是下步挖潜的重点。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实践后收效明显,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潜力评价与挖潜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9年03期)

李龙龙,夏晓冬,高滔,张锴卓[8](2019)在《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评《油气田开发地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天然气作为优质能源、化工原料及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储量及自主产能始终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国内不少油田多进入后期生产开发,复杂地质条件的油气藏相继增多,高含水油田的出现也更频繁,这愈加需要完善的油气田开发理论及更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尤为重要。《油气田开发地质》一书正是基于此,介绍了油藏中不同流体的物理化学(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刘阳[9](2019)在《断块潜山油藏圈闭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断块潜山油藏在海拉尔油田具有典型代表性,该油藏具有裂缝发育、油层连通状况好、底水能量强的特点,其无水采油期采出程度高达10.47%,之后底水上升较快,综合含水率高,老井措施增油难度大,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本文通过大量钻井、试油、录井、测井解释、油水识别、生产动态等现场资料的对比分析,结合潜山油藏构造、圈闭及控藏特征新的地质认识,明确了潜山油藏的圈闭特征、原始油水界面、计算出油水界面上升速度及潜山油藏当前水淹面状况,明确了剩余潜力方向,为开发调整提供依据,对国内外类似潜山油藏的开发有实际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7期)

李春磊[10](2019)在《数值模拟技术在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主要在塔河油田缝洞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机理模型的研究,对影响剩余油分布因素进行了研究。剩余油分布模式的提出,满足了生产开发需要,一定程度上指导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油藏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特高含水期是陆相油藏开发的重要阶段,而剩余油研究是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根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特高含水期的3口密闭取心井和17口新钻井资料,从平面、层间和层内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高含水期剩余可动油在研究区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矿场生产动态实践也验证了该认识的正确性。根据研究区夹层分布规律及储层韵律性建立了全遮挡型、半遮挡型和韵律型3大类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其中,半遮挡型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可进一步分为油井遮挡型、水井遮挡型和井间遮挡型3小类,韵律型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可进一步分为正韵律型和均匀型2小类。新认识突破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局部集中的传统认识,对河流相老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藏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范锋.开38块油藏分布特征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9

[2].李振泉,郭长春,王军,黄迎松,闫萍.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砂组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

[3].王业飞,曲正天,张菁,钱程,丁名臣.高渗区分布形态对砾岩油藏聚合物驱窜流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

[4].马金花.试论吴起油田长9油藏分布的特征[J].石化技术.2019

[5].王嘉新,周彦.塔河4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J].石化技术.2019

[6].苏向光,孙贻铃.浅析裂缝对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7].唐韵.边底水块状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与应用[J].复杂油气藏.2019

[8].李龙龙,夏晓冬,高滔,张锴卓.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评《油气田开发地质》[J].新疆地质.2019

[9].刘阳.断块潜山油藏圈闭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10].李春磊.数值模拟技术在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中的研究[J].石化技术.2019

标签:;  ;  ;  

油藏分布论文-范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