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美之课堂

音乐课堂美之课堂

钱静重庆南开中学400030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音乐课堂中所包含的语言、行为、体验都应该是美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课堂也应该是美的课堂。

关键词音乐体验美育

前不久,听过一位实习老师在高中一年级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器乐部分的欣赏课,这节课主要对《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进行讲解和欣赏。课堂结束后,却始终觉得有些无味,于是想到了在课堂中关于“美”的传递。音乐艺术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关于美育的教育,音乐课堂也应该是美的课堂。

音乐艺术是美的艺术。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说:“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他们之间的协调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的自由形态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受到美的愉快。”我们从音乐旋律的跌宕和节奏的疾徐中直觉地感受到了欢乐、悲伤、忧郁和激昂。我们能从非常直接的途径在音乐艺术中获得“美”,这与其它学科,包括文学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从音乐获取“美”几乎不用前期教化。音乐家李斯特在《论柏辽兹与舒曼》中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的血液。”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之恢宏磅礴之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之凄凉之美,琵琶曲《十面埋伏》之交响壮烈之美,《月光奏鸣曲》之静谧之美……无论是何种情感亦或意境的表达,都无一例外的使我们直接的在音乐艺术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和体验。音乐艺术让我们品味着各种各样的、多姿多彩的“美”。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历朝历代的教育政策无不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训言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就是为了突出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无论何时何地的任何一种乐曲,作曲家通过音乐艺术这个载体表达着他们的情感、梦想,也表达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优秀的音乐总是让听者在欣赏的同时情感也被潜移默化的升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在被耳疾严重困扰下而创作出的不朽之作,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一生的毕生追求的总结。当《欢乐颂》的旋律在第四乐章反复出现并不断强调、丰富时,我想所有的听者都能从这部被称为“达到了交响曲艺术的顶峰,没有人可以超过它”的作品中感受到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无限向往和信心。在汶川大地震后,当《感恩的心》、《生死不离》响起的时候,当“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唤就可在我的血液里……这些音乐不仅抚慰着受伤的心灵,也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儿女在困难面前空前的团结,不离不弃。马丁?路德说:“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这些音乐艺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使人的心灵获得提升,强化了审美主体高尚的归宿感,坚定了人生的信念。

音乐课堂也应该是美的课堂。音乐艺术充满了美的魅力,如若在课堂上却让同学们在聆听的音乐中感受体验不到各种“美”,那将是悲哀的。

如在文中开始提到的那堂课,如此美妙绝伦的《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却并没有让学生引起共鸣,感受到“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的恬静、醉人,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的意境;感受到“渔歌唱晚”、“欤乃归舟”的欢快、风趣和生动。究其原因,音乐教师缺少了情感的感染力,让《春江花月夜》的美在贴标签似的说教中荡然无存。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美”的传递者和实施者,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是靠老师来激发、调动的。无论是凄凉美或是激昂美,教师都应该善于用感情支配自己,吧情感富于教学之中,用美的、真实的、诚挚的语言和情感曲启发、感染学生,做到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感染力为学生示范(朗诵、演奏、指挥、表演、创作等),用丰富的情感和美的语言描述、分析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发展,引领学生感受、领悟音乐情感艺术之美。要努力做到以“美”促“情”,以“情”入“课”。通过自身美的语言、美的表述紧紧吸引住每一位学生,用音乐的艺术之美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课堂语言的生动、丰富、形象、准确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在课外应不断的丰富自己,做好积累。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本专业功底,在强调强调学科综合性的现在更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野,避免课堂干涩、苍白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和音乐一样优美。

在音乐课堂中,除了教师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和语言来感染、激发学生,使之引起共鸣,以此感受体验到音乐之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表现,也会构造出一堂美之和谐的音乐课堂。

现在各班级中都不乏有一定音乐才能的学生,让他们不时地展现自己,让这些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带动本班的其他同学,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在音乐课堂的一些音乐活动中也大都以一些集体的方式进行,比如合唱,它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和谐意识,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人际交流,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他们社会交往价值的同时,也促使了一趟音乐课的和谐之美。所谓“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向德也”,“乐终向德尊”等等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佐证。

哲学家尤尔?波普尔在《无穷的探索》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音乐对他思维的启迪性:“在所有这一切中,关于音乐的思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啊,我们感受、思索着音乐艺术带给我们的各种美的体验,我们探索着这些美在教育中更好的实施途径,让“美”溢满音乐课堂的每一分钟和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音乐、语言还是行为。音乐课堂,美之课堂!

参考文献

【1】《论音乐的美》〔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2北京

【2】《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罗小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3.05

标签:;  ;  ;  

音乐课堂美之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