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学习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合学习,混合学习的应用,监管作用,积极的态度
混合学习法论文文献综述
姚兴亚[1](2016)在《混合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现状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线学习和传统学习的结合——混合学习,吸引了全世界学者的注意力。然而,有关混合学习法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主要对混合学习法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对混合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环境和应用主体等因素进行了调研,并依据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基于文献综述中提出的理论基础,作者在成都理工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主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大学英语教育为混合学习法提供的学习条件是怎么样的?2)学英语的大学生对混合学习法是什么样的态度?3)在混合学习环境中,学生对英语老师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样的观点?4)在混合学习法的应用中,各个影响因素对3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影响有显着性的差别吗?来自快班,普通班和研究生班级的198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和4名英语教师参加了此次调研。并从171名学生处收集到有效数据,之后,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以下数据分析方式:第一,用克隆巴赫系数和因子分析对问卷以及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第二,以各影响因素为单位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百分比分析。第叁,用方差分析法对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影响进行了显着性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1)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英语混合学习的环境不够理想:供混合学习使用的电脑数量不足,并且软件资源质量也不令人满意。2)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对混合学习都报以积极的态度,但是总体还有提升的空间。3)学生对英语老师在混合学习环境中发挥的作用评价不高。4)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只有学生对教师作用的评价在叁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中有显着性差异;与快班和研究生班级比较,普通班级在混合学习环境中更少受到英语老师的监管和重视。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作者对混合学习环境中的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1)学校应在提高英语混合学习设备的质量和数量上多下功夫,需增加电脑的数量和提高学习材料的质量。2)在混合学习环境中,英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监管作用,特别需加强对普通班级的监管。3)在混合学习环境中,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应充分被发挥,可以通过布置在线任务、活动或是用其他方法来达到效果。4)需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混合学习法的积极态度,以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许中石,徐静阳,王旭[2](2015)在《基于MOOC式混合学习法的化学教学模式初探—以浙江警察学院《大学化学》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MOOC来袭,将这种开放共享理念应用于混合学习成为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浙江警察学院《大学化学》MOOC式混合学习为例,介绍了本校《大学化学》的基本情况,并对MOOC式混合学习进行归纳和解读,探讨基于MOOC式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初步成效和应注意问题,旨在为基于MOOC式混合学习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5年11期)
李瑞芳,刘华蓥,王莉利,杨王黎[3](2014)在《基于混合学习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低、主体能动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学习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明,混合学习法有效地提高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信息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授课质量和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4年07期)
李瑞芳,刘华蓥,王莉利,时贵英[4](2013)在《混合学习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非零起点"和"非同一起点"等问题,提出了将混合学习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旨在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混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信息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授课质量和效果。(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3年29期)
周信宏[5](2012)在《混合学习法在五年制高职“程序设计基础”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五年制高职"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单一的学习方法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混合学习法的运用,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中旬刊)》期刊2012年07期)
吴秋波,吴元,王允诚[6](2011)在《混合学习法前向网络多属性储层参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前向网络描述地震属性和储层参数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时,经典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值等诸多不足。研究了融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混合学习法前向网络多属性储层参数预测技术。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群体随机搜索演化计算技术,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强的全局搜寻能力;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本质上是梯度下降算法,注重局部搜索。混合学习法为两种学习算法交替执行,首先以粒子群优化算法训练网络,当误差能量在规定的迭代次数内不再发生变化时,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实现局部寻优。理论函数逼近测试和实际储层参数预测实验说明了混合学习法具有学习时间短、求解效率高、可靠性强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龚雯[7](2008)在《混合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混合学习法(Blended Learning)在国外的企业界和教育界越来越受到瞩目,成为学习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被视为是能够有效改善与增进学习成效的方法。2003年何克抗教授把混合学习的概念引进我国,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这是混合学习对传统教学改革和对网上学习(E-learning)反思后变革的融合点。目前在我国尚未将混合学习法应用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基于这个背景,笔者选择了本研究题目。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计了以混合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框架,选取了湛江师范学院一个非英语专业本科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采用在线学习+课堂面授+同伴互助学习的口语教学模式,比较实验前后学生口语能力、学习兴趣的变化以及对混合学习法的认同感,利用口语前测和后测来检验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配对样本T测试中t=11.98 , p< 0.05说明口语后测成绩与前测存在显着差异,前者的平均分高出2.18分(满分15分)。实验后,学生在语言准确性、连贯性和得体性等方面表现较佳,谈话内容更言之有物。这说明以混合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口语教学法是可行的,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了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和同伴学习等多种学习能力。此外,问卷调查和采访的结果显示,混合学习法能明显培养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口语的积极性,实现了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后,本文还就口语课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8-04-01)
浦丽华[8](2006)在《《数字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突破点——混合学习法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学科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促进数字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了现代课堂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十五”期间我们力求实现数字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多样性、创新性地应用,实现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混合学习”就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找到的实现数字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一个有效出口。(本文来源于《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期刊2006-06-30)
混合学习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MOOC来袭,将这种开放共享理念应用于混合学习成为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浙江警察学院《大学化学》MOOC式混合学习为例,介绍了本校《大学化学》的基本情况,并对MOOC式混合学习进行归纳和解读,探讨基于MOOC式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初步成效和应注意问题,旨在为基于MOOC式混合学习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学习法论文参考文献
[1].姚兴亚.混合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现状调研[D].成都理工大学.2016
[2].许中石,徐静阳,王旭.基于MOOC式混合学习法的化学教学模式初探—以浙江警察学院《大学化学》教学为例[J].山东化工.2015
[3].李瑞芳,刘华蓥,王莉利,杨王黎.基于混合学习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
[4].李瑞芳,刘华蓥,王莉利,时贵英.混合学习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
[5].周信宏.混合学习法在五年制高职“程序设计基础”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
[6].吴秋波,吴元,王允诚.混合学习法前向网络多属性储层参数预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龚雯.混合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
[8].浦丽华.《数字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突破点——混合学习法的实践与思考》[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