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能利用,熔盐腔式吸热器,光-热-力耦合,应力失效
空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何雅玲,杜保存,王坤,邱羽,刘占斌[1](2017)在《太阳能腔式熔盐吸热器随时空变化的光-热-力耦合一体化方法、机理分析及其失效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本团队前期已提出的蒙特卡洛光线追迹(MCRT)与杰勃哈特(Gebhart)方法耦合的光学模型,在综合考虑了吸热器内复杂的导热-对流-辐射耦合换热过程的前提下,建立了塔式系统中熔盐吸热器的光-热-力耦合的一体化数值分析模型.基于此模型,探讨了典型工况下吸热器的太阳辐射能流、温度以及热应力的时空分布特性,并考察了不同管材导热性能、熔盐流路布置方式对吸热器的光-热-力耦合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提出了光-热-力耦合条件下腔式熔盐吸热器应力失效的临界能流密度判定准则.结果表明:非均匀的辐射能流对吸热器的温度与热应力影响显着,温度与热应力分布也呈强烈非均匀性;辐射能流与热应力随时空变化显着,但温度变化不明显,正午时刻辐射能流与热应力峰值最高,与上午11时和下午13时相比,峰值热应力分别增加11%与10%;不同管材对热应力的影响较为显着,采用高导热性能的吸热管材可有效降低热应力,与800H管材相比,采用高导热性能的316H管材峰值热应力可降低37%;采用低能流区向高能流区的熔盐流路布置方式吸热器温度分布更均匀,有利于降低热应力峰值,与相反的流路布置相比,峰值热应力可降低20%;管材断裂韧性可作为判断熔盐吸热器应力失效的重要指标,由本文提出的应力失效的临界能流密度判定准则表明,管材断裂韧性劣化越严重,导致吸热器应力失效的临界能流密度越低,增加吸热器失效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7年36期)
张晶,闻学泽,曹建玲,闫伟,杨永林[2](2017)在《由数十年跨断层测量资料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地表蠕滑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7、1904年M7、1923年M7.3、1973年M7.6和1981年M6.9等地震破裂。自1976年以来,四川省地震局陆续在本文研究的断裂带/段布设了7个短程(几十米–200多米)的跨断层短基线与短水准观测阵列,开展铟瓦基线尺和精密水准的重复测量,至今已获得各场地断层两盘相对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30–40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与分析这些资料对于了解鲜水河断裂带西北段地表近场长期运动/变形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对于揭示活动走滑型断裂带地表近场运动及其与更深断层的运动及动力(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专题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期刊2017-10-15)
罗燕萍,黄富祥,惠雯,韩爽爽,夏学齐[3](2017)在《中国地表紫外线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02-2016年欧盟TEMIS(http://www.temis.nl/uvradiation/)地表紫外线指数(UVI,Ultraviolet Index)逐日数据,分析了我国地表紫外线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分布特征。以2002年的年均UVI值作为标准,分别计算2003-2015年均UVI值相对于2002年的变化率,考察UVI在2002-2015年这14年期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地区UVI空间分布存在着随纬度和经度变化的显着特征,季节变化特征明显,UVI值在2002-2015年期间有增加的趋势。第一,在空间分布上,UVI随着纬度增大而减弱,中国南海纬度最低,也是中国地区年均UVI最高的地区,而黑龙江作为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份,年均UVI也最低;然而,UVI由南至北的减小并不严格与纬度线平行,按照年均值,中国UVI从高到低是中国南海、海南岛、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一线、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四川盆地一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一线、天津-河北-北京-内蒙-宁夏-新疆一线、东北-新疆北部一线。在相同的纬度上,年均UVI从东往西呈现增强的特征,这与我国地势从东往西逐步增高有关,青藏高原海拔高度最高,年均UVI也显着高于其东部低海拔地区。第二,在季节分布上,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冬季最小;南海紫外线在各季节都处于高值,青藏高原由于海拔最高,在夏季接近甚至超过南海;春季中国大部分地区紫外线较高,秋季高值在山东-河南-陕西-宁夏-新疆南北一线以南地区,冬季在福建-广东-广西一线以南地区。考察中国10个典型城市UVI周期变化特征,叁沙、拉萨、昆明、海口是中国地表UVI最强的四个城市,其中叁沙和海口3-9月UVI值均在11以上,拉萨、昆明和台北每年4-8月UVI值也超过10;台北作为北回归线附近的海岛城市,UVI水平也相对较高,从4-9月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中西部城市武汉、成都和西宁的UVI与大多数城市一样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均在夏季达到峰值,总体水平低于前5个城市;北京、哈尔滨UVI值在各个月份都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第叁,我国UVI值在2003-2015年相对于2002年的变化幅度在-8%~8%以内,南海地区的UVI值增加最多,在5%左右,其次以华中地区为中心,其UVI值相对于2002年增加了4%左右;再次是华东-华南-西南地区,UVI值相对于2002年增加了2%左右;最后是西北和华北地区,UVI值相对2002年有所减少,而青藏高原地区的UVI值每年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5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史鹏亮,杨天南,梁明娟,薛传东,范金伟[4](2015)在《叁江构造带新生代变形构造的时-空变化:研究综述及新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印度-欧亚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喜玛拉雅东构造结东侧的西南叁江地区在新生代经历了强烈变形,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样式。构造样式的时空变化可以有效限定印度-欧亚陆陆碰撞过程,而近年发表的大量数据为揭示叁江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样式时空变化提供了可能。通过综合前人研究数据,结合本文的新观察,提出叁江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特点显示规律性变化:处于碰撞前缘位置的腾冲、保山地块在印度地块向北迁移过程中最早(50~45Ma)与印度大陆发生碰撞,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褶皱+逆断层组合,以及块体边界压扭性剪切变形;随着印度地块持续向北运动,该变形样式逐渐向东、北部扩展,并使兰坪-思茅地块、扬子地块西缘剑川盆地沉积环境发生改变,地块两侧发生剪切变形;其中兰坪-思茅地块东侧(<30Ma)剪切带的启动时间晚于西侧(34Ma)。地块两侧剪切带均大致经历了纯剪(挤压)-简单剪切(走滑)-纯剪(伸展)变形历史;剪切带各阶段变形的启动时间均具有南早北晚之特点。发生塑性变形的下地壳物质的剥露过程同样表现出时空不均匀性,结合古地磁研究成果,这种现象可能与地块内部的不均匀旋转有关。各剪切带最北端不但变形启动时间最晚,而且基本没有记录走滑变形。这种变形样式的时空变化表明,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变形效应在叁江构造带内主要表现为陆块内部的弥散状挤压变形与块体刚性旋转形成的剪切带,块体向南逃逸规模较小。(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孙华[5](2012)在《多空变化不明显 期指忐忑前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昨日,股指期货合约均小幅下跌。截至收盘,主力合约IF1211报2322点,跌幅0.29%,持仓量为70100手,日减仓1178手;IF1212合约报2336点,跌幅0.26%,持仓量为19703手,日增仓80手;IF1303合约报2377点,跌幅0.29(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2-10-25)
秦慧平,易维宁,黄红莲,潘邦龙[6](2011)在《山区地表太阳辐照度随时空变化的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学遥感数据的应用过程中,地表太阳辐照度的量化问题对于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地表地物特性的反演等工作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地表太阳辐照度的定量计算又依赖于辐射源、目标物和传感器叁者之间的几何关系以及目标地物的地表特征。利用山区地表太阳辐照度的计算模型,对不同时间、不同山区地形下的地表太阳辐照度进行了定量模拟,用叁维图的方式分析了地表太阳辐照度随时间、地形坡度、坡向的变化规律,为光学遥感中地表太阳辐照度随时空变化的量化关系分析提供了更直观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1年07期)
温·黑格比[7](2009)在《第43届国际陶艺学会大会在西安召开 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12月下旬,中国的广州市,我坐在汽车里行驶在车流中,我看到了一辆巴士背后的广告,上面写着:"Kong.net".那天早晨,我收到了国际陶艺学会主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的邮件,她询问我今晚讲话的题目。那是九(本文来源于《中国陶艺家》期刊2009年01期)
林纯洁[8](2006)在《市场多空变化“转晕”对冲基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市场出现了两次转向,这让基金经理们始料未及,也导致了对冲基金行业回报率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的下滑。 据巴克莱集团的数据,巴克莱对冲基金指数在6月份下跌了0.32%,为连续两个月的下滑,18个分类指数中有12个指数下跌。虽然指数跌(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06-07-12)
王志强[9](2006)在《洪水携带物随时空变化规律及引洪灌溉补源宏观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的短缺是一个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现阶段形势更为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个领域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天然降水等易得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开发利用新的淡水资源已经成为了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论文以2003年度山西省水利科研招标项目“引洪补源技术研究”为依托,以大同御河流域为研究试验区,以2004、2005两年汛期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洪水取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对各个样品的含沙量和养分、盐分进行了测定、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洪水泥沙的基本特性及变化规律,探索了洪水中所含养分氮、磷、钾、有机质、全盐的变化规律,并对引洪补源的经济效益进行初步评估;通过布置在罗庄试验区的15眼地下水位观测孔对该地区在补源条件下的地下水位进行了全年范围内定期观测,揭示了试验区地下潜水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初步对该区地下水均衡作出评价,最终得出引洪补源的补源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1)单场洪水中,径流初期流量急剧增大,在几个小时内即可达(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6-05-01)
祁元,王一谋,王建华,颜长珍[10](2005)在《宁夏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0年和2000年两期遥感图像,通过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0—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宁夏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特点是耕地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城镇居民建设用地有小规模快速增长,其它土地利用变化处于动态平衡中.空间变化表明,土地利用变化随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不同程度和幅度的变化.宁夏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以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和区域社会经济情况的人类活动综合度和距居民地距离因子,及自然属性方面的海拔与坡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最显着,说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是宁夏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驱动力,而自然的限制因素海拔与坡度等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变化的分布.由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宁夏在原有耕地分布基础上,新增耕地较多的位于远离灌渠、道路和居民地的地区,而且海拔和坡度均趋于不合理.(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05年06期)
空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7、1904年M7、1923年M7.3、1973年M7.6和1981年M6.9等地震破裂。自1976年以来,四川省地震局陆续在本文研究的断裂带/段布设了7个短程(几十米–200多米)的跨断层短基线与短水准观测阵列,开展铟瓦基线尺和精密水准的重复测量,至今已获得各场地断层两盘相对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30–40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与分析这些资料对于了解鲜水河断裂带西北段地表近场长期运动/变形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对于揭示活动走滑型断裂带地表近场运动及其与更深断层的运动及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何雅玲,杜保存,王坤,邱羽,刘占斌.太阳能腔式熔盐吸热器随时空变化的光-热-力耦合一体化方法、机理分析及其失效准则研究[J].科学通报.2017
[2].张晶,闻学泽,曹建玲,闫伟,杨永林.由数十年跨断层测量资料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地表蠕滑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专题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2017
[3].罗燕萍,黄富祥,惠雯,韩爽爽,夏学齐.中国地表紫外线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2017
[4].史鹏亮,杨天南,梁明娟,薛传东,范金伟.叁江构造带新生代变形构造的时-空变化:研究综述及新数据[J].岩石学报.2015
[5].孙华.多空变化不明显期指忐忑前行[N].证券日报.2012
[6].秦慧平,易维宁,黄红莲,潘邦龙.山区地表太阳辐照度随时空变化的模拟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
[7].温·黑格比.第43届国际陶艺学会大会在西安召开空·变化[J].中国陶艺家.2009
[8].林纯洁.市场多空变化“转晕”对冲基金[N].第一财经日报.2006
[9].王志强.洪水携带物随时空变化规律及引洪灌溉补源宏观效果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
[10].祁元,王一谋,王建华,颜长珍.宁夏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J].冰川冻土.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