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腰椎论文-邓超,张宇,夏建龙

成人腰椎论文-邓超,张宇,夏建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人腰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

成人腰椎论文文献综述

邓超,张宇,夏建龙[1](2019)在《经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ADS)是常见的老年退变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式主要有后路开放手术和微创侧方入路手术两种。后路开放手术出血多、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老年患者难以耐受;经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LLIF)是后路开放手术的一种微创替代方法,越来越受到患者和脊柱外科医生的欢迎。本文对LLIF在治疗ADS的技术要点、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何守玉,王斌,闵继康,张强华,李海东[2](2019)在《共平面排列技术在成人胸腰椎脊柱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脊柱共平面技术(VCA)技术应用于成人胸腰椎脊柱侧凸并观察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VCA技术的成人胸腰椎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冠状面主胸弯侧凸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评价脊柱冠、矢状面畸形矫正情况,对比顶椎肋骨隆起间距(RH)、顶椎椎体肋骨比(AVB-R)、椎体旋转角(RAsac)评价椎体轴向旋转的矫正情况。结果共有30例接受VCA技术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26.3岁。总体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术后维持良好。平背及过度胸椎后凸的患者术后胸椎后凸均矫形至正常范围,轴向旋转畸形相关参数均在术后获得明显矫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脊柱冠、矢状面形态维持良好,无明显矫正丢失。结论 VCA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治疗主胸弯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其在获得良好脊柱冠状面、轴向旋转畸形矫正的同时,可恢复并维持胸椎后凸的正常序列,从而实现脊柱叁维畸形的矫正。(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林斌,陈志达,宋超[3](2019)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退行性侧弯的短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 OLIF)治疗成人腰椎退行性侧弯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经OLIF手术治疗ADS患者共17例,其中男4例,女12例;年龄56—84岁,平均(66.9±6.5)岁。所有患者正位X线片显示Cobb角均>10°。依据术前患者腰痛、下肢痛、Cobb角、滑移、腰椎后凸畸形、矢状位平衡等对患者进行Lenke-Silva分级,其中I级3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3例,V级3例,并根据分级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VAS、ODI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节段5例、双节段3例、叁节段6例、四节段2例。平均手术时间56-156min,平均(121.6±29.6)min;术中出血量20-550 ml,平均(109.9±33.6)ml。后路手术时间70-330 min,平均(175.0±99.4)min;后路手术出血40~500 ml,平均(302.5±160.9)ml。术前Cobb角17.6-35.7°,平均29.8±9.4°;术后1.5-10.2°,平均5.6±2.7°,术后侧弯得到明显矫正。3例Lenke-Silva分级V级的患者,术后SVA恢复至平衡水平。术前VAS评分(6.7±0.6)分,术后改善至(2.2±0.6)分;术前ODI为49.9±2.6%,术后改善至12.6±3.4%。3例OLIF融合器术中植入位置不佳,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左侧屈髋无力,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侧大腿前外侧疼痛,均在2周内完全恢复。结论 OLIF手术治疗成人腰椎退行性侧弯可取得良好的短期疗效,能明显降低术后的VAS评分、ODI、侧凸Cobb角等,但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0-18)

景建,王学斌,许继刚,郭卫建,高惠玲[4](2019)在《CT测量189例成人下位腰椎神经根管径值及临床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认识健康成人下位腰椎神经根管的解剖结构;CT测量并找出本地区成人下位腰椎神经根管各段狭窄值以及正常值的医学参考值范围;分析探讨成人下位腰椎神经根管CT狭窄值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成人下位腰椎神经根管的解剖结构,CT测量100名健康成人下位腰神经根管的径值;测量89例患有腰腿痛患者的下位腰神经根管的径值。结果腰神经根管分为盘黄间隙和骨性侧隐窝两部分。100名健康成人下位腰椎盘黄间隙径值中,95%的个体男性为1.56~4.38 mm;女性为2.10~4.33 mm;骨性侧隐窝径值,男性为4.52~8.10 mm,女性为3.82~7.50 mm。选择两者的最小值假设为狭窄值,分别为1.56 mm、3.82 mm。100名健康成人中,有5名18个盘黄间隙和11个骨性侧隐窝小于假设狭窄值;89例患有腰腿痛者中,有21例126个盘黄间隙和个骨性侧隐窝大于狭窄值。结论成人椎骨形态、大小具有地域性差别,其测量方法、医学参考值范围各有不同。对于盘黄间隙和骨性侧隐窝CT诊断为狭窄,但临床诊断不一定成立,需要根据本地区的狭窄医学参考值范围,及其神经根压迫的临床症状进行影像学分析,才能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陈辰,张凯,张锋,赵杰[5](2019)在《健康成人腰椎椎间隙高度的解剖学分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康成年人腰椎椎间隙高度变化及对于不同高度的解剖学分型。方法选取行脊柱全长片及腰椎磁共振志愿者169例,测量L_(1/2)、L_(2/3)、L_(3/4)、L_(4/5)、L_5/S_1椎间隙高度(H1~H5)及L_1~L_5椎体高度,分析男女志愿者各椎间隙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该椎间隙高度/上位椎体高度,H1/L1~H5/L_5),以及各类型椎间隙高度人群数量分布。结果椎间隙高度及相对椎间隙高度均随结构位置的降低逐渐增加,在L_(4/5)达到最大值,相邻椎间隙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组椎间隙高度中,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4/5)椎间隙测量中有11.83%志愿者(20/169例)有高椎间隙的表现。在H1/L_1组中有66.67%男性志愿者属于相对低间隙组(56/84例),在H2/L_2~H5/L_5组中有75.15%(127/169例)、73.96%(125/169例)、71.01%(120/169例)、65.68%(111/169例)相对椎间隙高度比在0.4~0.5之间,而在H3/L_3、H4/L_4、H5/L_5组中有8.28%(17/169例)、23.67%(40/169例)、8.28%(17/169例)属于相对高间隙组。结论 L_(4/5)椎间隙高度在健康成人腰椎椎间隙高度中最高,健康成人腰椎椎间隙高度差异大,对椎间隙高度的解剖学分型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强华,何守玉,李海东,闵继康[6](2019)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可矫正程度与侧凸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可矫正程度与侧凸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成人DLS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术前拍摄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侧屈位X线片及胸腰椎MRI上评定主弯区域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可矫正程度。评定范围包括主弯区域侧凸顶部节段(apical vertebrae,AV),侧凸顶部上、下一节段(AV+1、AV-1),侧凸顶部椎间盘上、下两节段(AV+2、AV-2)。分别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和侧屈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和椎间角,并以此计算脊柱柔韧性,间接评估侧凸可矫正程度。根据患者的MRI评价主弯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依据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按照等级进行评分(Ⅰ级为0分,Ⅱ级为1分,Ⅲ级为2分,Ⅳ级为3分,Ⅴ级为4分)。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患者,男10例,女23例;年龄55~72岁,中位数64岁。患者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的主弯Cobb角为30.4°±6.4°,侧屈位X线片上的主弯Cobb角为18.5°±5.1°,主弯整体柔韧性为(39.20±9.30)%。主弯各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2:(2.10±0.62)分,AV+1:(3.01±0.59)分,AV:(4.11±0.69)分,AV-1:(3.14±0.81)分,AV-2:(2.90±0.71)分,F=8.118,P=0.010];AV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高于其他节段(P=0.001;P=0.012;P=0.001;P=0.017)。主弯各节段的柔韧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2:(56.08±13.52)%,AV+1:(40.61±10.63)%,AV:(30.30±8.22)%,AV-1:(45.11±11.17)%,AV-2:(60.08±12.10)%,F=9.104,P=0.007];AV节段的柔韧性低于其他节段(P=0.001;P=0.000;P=0.000;P=0.001)。主弯各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评分与对应节段的柔韧性均呈负相关(AV+2:r=-0.713,P=0.001;AV+1:r=-0.623,P=0.000;AV:r=-0.899,P=0.000;AV-1:r=-0.683,P=0.001;AV-2:r=-0.603,P=0.002)。结论:成人DLS患者主弯各节段的椎间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侧凸顶部椎间盘退变程度最高、可矫正程度最差,侧凸各节段的可矫正程度与相应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均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9年04期)

罗成辉,符江[7](2019)在《叁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腰椎结核的中期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成人腰椎结核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成人腰椎结核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前路组、单纯后路组与前后路联合组,每组各28例,分别行单纯前路、单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采用国际通用脊髓损伤分级(Frankel分级)评估治疗后脊髓神经功能情况,检测术前、术后14 d及术后3个月Cobb角、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叁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前后路联合组比较,单纯前路组及单纯后路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显着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后路组比较,单纯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治疗后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叁组术后14 d及术后3个月ESR、Cobb角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前路组、单纯后路组、前后路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86%、10.71%、39.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床应依据成人腰椎结核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方式,以获得良好的中期疗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9年03期)

梁龙,冯敏山,朱立国,于杰,魏戌[8](2019)在《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NASS循证医学指南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是临床上导致下腰痛的常见疾病,为提供最佳、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案,2014年北美脊柱协会(NASS)制定了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称为指南)。指南通过对文献的系统评价,进行循证医学证据分析,确定不同推荐强度,主要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的常见问题来进行讨论,确定临床诊治方案。本文对指南进行简要解读,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际进行论述,以供临床医生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毅,梁彦超,武峰,蒋安龙,闫景龙[9](2019)在《成人腰椎软骨终板的组织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腰椎软骨终板组织学特征。方法选取18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死亡原因为车祸伤或意外,无腰椎外伤和糖尿病。从8个不同区域取材,制备软骨终板样本,利用高敏感测高仪测量软骨终板厚度,通过显微镜观察经HE染色后终板的组织学特征。结果不同区域软骨终板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终板厚度为0.696~1.045 mm,后区下部终板最厚,中央区上部最薄。HE染色结果显示,软骨终板的细胞密度比髓核和纤维环的细胞密度高,软骨终板中央区和侧区的胶原纤维分别比髓核和纤维环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更加紧密。结论腰椎不同区域软骨终板厚度不同,其组织学特征与椎间盘的营养供应相关。(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韦玮[10](2019)在《成人腰椎峡部裂的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峡部裂(lumbar spondylolysis)是指腰椎的上下关节突与横突移行区骨质不连续或骨质缺损[1]。该病多见于从事重体力劳动、军人及竞技运动者,可能与腰椎的反复屈伸与旋转有关[2]。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腰椎峡部存在先天薄弱结构或缺陷,其在长期慢性损伤下引起疲劳骨折有关[3]。在成人患者中,腰椎峡部裂常由于椎弓承受过度负荷而导致,应力性骨折可为其重要的前提要素之一。腰椎峡部裂的首发症状多为慢性(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02期)

成人腰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将脊柱共平面技术(VCA)技术应用于成人胸腰椎脊柱侧凸并观察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VCA技术的成人胸腰椎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冠状面主胸弯侧凸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评价脊柱冠、矢状面畸形矫正情况,对比顶椎肋骨隆起间距(RH)、顶椎椎体肋骨比(AVB-R)、椎体旋转角(RAsac)评价椎体轴向旋转的矫正情况。结果共有30例接受VCA技术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26.3岁。总体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术后维持良好。平背及过度胸椎后凸的患者术后胸椎后凸均矫形至正常范围,轴向旋转畸形相关参数均在术后获得明显矫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脊柱冠、矢状面形态维持良好,无明显矫正丢失。结论 VCA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治疗主胸弯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其在获得良好脊柱冠状面、轴向旋转畸形矫正的同时,可恢复并维持胸椎后凸的正常序列,从而实现脊柱叁维畸形的矫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人腰椎论文参考文献

[1].邓超,张宇,夏建龙.经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9

[2].何守玉,王斌,闵继康,张强华,李海东.共平面排列技术在成人胸腰椎脊柱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J].现代实用医学.2019

[3].林斌,陈志达,宋超.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退行性侧弯的短期疗效[C].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2019

[4].景建,王学斌,许继刚,郭卫建,高惠玲.CT测量189例成人下位腰椎神经根管径值及临床价值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9

[5].陈辰,张凯,张锋,赵杰.健康成人腰椎椎间隙高度的解剖学分型及临床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张强华,何守玉,李海东,闵继康.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可矫正程度与侧凸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正骨.2019

[7].罗成辉,符江.叁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腰椎结核的中期效果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9

[8].梁龙,冯敏山,朱立国,于杰,魏戌.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NASS循证医学指南解读[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9].孙毅,梁彦超,武峰,蒋安龙,闫景龙.成人腰椎软骨终板的组织学特征[J].脊柱外科杂志.2019

[10].韦玮.成人腰椎峡部裂的治疗进展[J].人人健康.2019

标签:;  ;  

成人腰椎论文-邓超,张宇,夏建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