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江口滩涂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江口崇明东滩,弹涂鱼类,空间分布,食性食源
长江口滩涂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马荣荣[1](2018)在《长江口滩涂湿地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生态位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河口滩涂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河口盐沼分布区。长江河口滩涂湿地具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多样的初级生产者,底栖生物,昆虫等,可为许多游泳动物和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支撑着河口及滨海水生食物网。广泛分布于长江河口滩涂湿地的弹涂鱼类,作为滩涂定居生物,参与了滩涂湿地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维系健康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探索了广泛分布于长江河口滩涂湿地的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的空间分布特征、食性食源特征以及与食性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结构,试图从分布、食性、食源以及肠道微生物的角度阐明这两种弹涂鱼的生态位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观察实验研究了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滩涂湿地北部互花米草光滩和南部潮沟生境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在北部互花米草光滩生境中,大弹涂鱼在近岸的采样点数量较少,而在远离岸边近海的采样点数目较多(p<0.05)。而大鳍弹涂鱼在近岸较多,远离岸边近海的采样点数目最少。在南部潮沟生境中,大弹涂鱼主要分布在潮沟的中下部,在潮沟的上部未见其分布。而大鳍弹涂鱼主要分布在潮沟的上中部,下部也有分布但相对较少。表明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在相同生境中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生态位差异。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的分布在不同生境中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同。在北部互花米草光滩生境中,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均最大。在南部潮沟生境中,大弹涂鱼和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最大,大鳍弹涂鱼与土壤粘土含量相关系数最大。另外,大弹涂鱼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正相关,大鳍弹涂鱼与土壤含水量呈现负相关,表明大弹涂鱼较于大鳍弹涂鱼更具栖水性。2.利用传统但直观的胃肠道内容物解剖实验研究了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滩涂湿地不同生境中(北部互花米草生境、中部芦苇生境和南部潮沟生境)的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大弹涂鱼在各生境的空胃率分别为3.3%、0.0%和8.6%,而大鳍弹涂鱼的空胃率分别为100%、93.9%和87.5%,表明大弹涂鱼的摄食强度明显大于大鳍弹涂鱼。在大弹涂鱼的食物组成出现频率中,藻类和碎屑类均占到95.4%,而虾类和其他(动物卵)类分别占到3.9%和0.6%,表明大弹涂鱼为植食性偏杂食性鱼类。而在大鳍弹涂鱼中,藻类、碎屑、昆虫、虾类、蟹类以及其他(动物卵)类均有出现,且出现频率分别为14.3%、28.6%、28.6%、42.9%、42.9%以及28.6%,表明大鳍弹涂鱼食性较杂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具有明显的食性生态位差异。对大弹涂鱼所摄食的藻类定性定量分析表明大弹涂鱼主要摄食硅藻。大弹涂鱼在不同生境中,所摄食的优势硅藻种属(>10%)不同。在崇明东滩北部互花米草生境中,所摄食的优势藻属为硅藻类的骨条藻(Skeletonema sp.),其在藻类组成中占到73.28±25.91%。在中部芦苇生境中,优势藻为硅藻类的舟形藻(Navicula sp.)和近缘斜纹藻(Pleurosigma affine),占到65.07±25.10%和27.28±20.04%。在南部潮沟生境中,硅藻类的近缘斜纹藻(Pleurosigma affine)、舟形藻(Navicula sp.)和蓝藻类的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为优势藻类,分别占到40.51±18.22%,20.88±11.43%和10.69±23.64%。多样性分析表明崇明东滩南部潮沟生境中藻类物种丰富度、均匀度、香浓维纳指数以及辛普森指数均大于崇明东滩北部和中部采样点。暗示着多土着植物的崇明东滩南部区域藻类微生态系统更稳定,大弹涂鱼食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环境指示作用。3.利用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在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入侵程度不同区域的食源差异,探究其食源生态位差异的同时,探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是否通过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进入到滩涂食物网中。结果表明在同一采集区域内大鳍弹涂鱼的δ~(15)N显着大于大弹涂鱼(p<0.05),暗示大鳍弹涂鱼的营养级要大于大弹涂鱼营养级。同一采样区域大弹涂鱼的δ~(13)C值又显着大于大鳍弹涂鱼δ~(13)C值(p<0.05),表明低营养级的大弹涂鱼相较于高营养级的大鳍弹涂鱼具有更加富集的δ~(13)C值,暗示着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具有明显的摄食隔离。食源贡献分析显示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崇明东滩南部、中部和北部采集的大弹涂鱼食源贡献分别为42%(18%-60%)、80%(74%-86%)和96%(96%-96%),对大鳍弹涂鱼的食源贡献分别为16%(0-40%)、28%(0-48%)和82%(76%-88%)。表明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已通过弹涂鱼进入到滩涂生态系统中,且入侵程度越大,其食源贡献越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大。低营养级的大弹涂鱼相较于营养级稍高的大鳍弹涂鱼对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更敏感,更适宜做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入侵程度的指示生物。4.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同一采集区域食性不同的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雌雄个体肠道菌群差异,试图从微生物的角度探讨其生态位的差异。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所有样品组中主导的优势菌群。在大弹涂鱼雌雄样本中分别占到52.6%和73.5%,在大鳍弹涂鱼雌雄样本中分别占到40.9%和40.2%。除变形菌门外,梭杆菌门(Fusobacteria)(18.2%)和螺旋体门(Spirochaetes)(10.5%)是大弹涂鱼雌性样本中的主导菌门(相对丰度>6%)。厚壁菌门(Firmicutes)(20%)、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7.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7.4%)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7.2%)是大鳍弹涂鱼雄性样本中的主导菌门。在大鳍弹涂鱼雌性个体中,蓝藻门(Cyanobacteria)(22.2%)、螺旋体门(Spirochaetes)(14.4%)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9.8%)为主导菌门。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14.94%)、盐单胞菌属(Halomonas)(18.92%)、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4.88%)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3.38%)在所有样品组中相对丰度都较高,占到前十种类丰度的62.13%。然而,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Soonwooa属在大弹涂鱼雄性样品组中的相对含量要大于其他组别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的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相对丰度在大弹涂鱼雌性组中最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分节丝状菌属(Candidatus Arthromitus)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在大鳍弹涂鱼雄性样本中占到主导优势。而蓝藻门(Cyanobacteria)中未分类的叶绿素(unidentified chloroplast)在大鳍弹涂鱼的雌性个体中占绝对优势。表明在不同分类组别,其主导细菌门属是相似的,但每个物种或同一物种每个性别组又具有不同的细菌结构。进一步的α多样性分析表明杂食性偏肉食性的大鳍弹涂鱼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大于植食性偏杂食性的大弹涂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另外,弹涂鱼雌雄个体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大鳍弹涂鱼雄性个体显着大于雌性个体(p<0.05)。β多样性分析(PCoA和UPGMA)显示大弹涂鱼雌雄个体聚类在一起,而大鳍弹涂鱼雌雄个体聚类在一起。表明食性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影响大于性别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的种间生态位差异大于种内生态位差异。(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4-01)
李希之[2](2015)在《长江口滩涂湿地植被变化模拟及其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长江口来水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大尺度自然因素,和流域筑坝造成来沙减少、潮滩围垦、互花米草在长江口的引进、深水航道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重要的滩涂湿地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覆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未来将发生巨大变化。为了研究这些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对长江口滩涂湿地未来的影响,本文以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基础,系统分析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演变趋势。并利用Dyna-CLUE (Dynamic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model)模型和CA(Cellular Automata)模型对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覆被变化进行了模拟:(1)针对2020年的模拟,研究区域选取长江口崇明东滩、九段沙和南汇边滩,对崇明东滩和南汇边滩采用Dyna-CLUE模型,分别设置了生态保护、现行趋势和围垦加剧叁种情景;而九段沙采用CA模型,仅设置了生态保护情景;(2)针对2030年、2050年和2100年的模拟,采用了CA模型的改进型,分别设置了现行趋势;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报告中指出的四种海平面上升情景;同时设置了极端情景一,长江口同时遭遇来沙减少淤涨速度减半和海平面上升最大(RCP 8.5,2.9-6.2 mm·a-1)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极端情景二,长江口来沙进一步减少淤涨速度变为原来四分之一和海平面上升最大,共七种情景,模拟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覆被变化。最后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探讨未来长江口植被结构改变与部分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如碳汇功能、促淤功能和消浪功能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2020年模拟结果显示,生态保护情景下崇明东滩、九段沙和南汇边滩堤外自然植被面积合计将达到约163 km2,明显高于现行趋势(151 km2)和围垦加剧情景下的面积(100 km2),适当降低围垦速率,将有利于盐沼植被的发育。其中生态保护情景下,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面积最大预计将达到约75 km2,海叁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群落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分别为32 km2和56 km2:而现行趋势和围垦加剧这两种情景下(此时九段沙依然按照生态保护情景结果面积统计,因为九段沙已被保护),芦苇和互花米草面积均等,分别为57 km2和37 km2,都大于海叁棱藨草群落的面积。互花米草群落面积在后两种情景下减少,说明人工围垦能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快速入侵。2.2030-2100年模拟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四种IPCC海平面上升情景下,盐沼植被发育差别不大,但来沙减少会显着阻碍盐沼植被的发育。现行趋势下,2030年、2050年和2100年滩涂湿地盐沼植被面积将分别达到440 km2、645 km2和1031 km2。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情景四(RCP8.5,2.9-6.2 mm·a-1)条件下,2030年滩涂湿地盐沼植被面积预计将达到约300 km2,2050和2100年总面积将分别达到约400 km2和770 km2。但在极端情景一,即来沙减少淤涨速度减半的情况下,滩涂湿地盐沼植被面积将明显不同,2030年预计植被面积将达到298 km2,而2050年和2100年这一数字将基本保持稳定,分别为305 km2和309 km2。极端情景二,即来沙减少淤涨速度减为四分之一的情况下,植被面积进一步减少,2030-2100年间面积保持稳定在278 km2左右。3.长江口典型滩涂湿地盐沼植被2030年-2100年碳汇、促淤、消浪能力变化较大。考虑到IPCC四种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植被结构和面积变化不大,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变化不大,故重点以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情景四(RCP8.5, 2.9-6.2 mm·a-1)为例介绍。极端情景一和极端情景二条件下,植被总面积和群落结构变化不大,因此重点介绍极端情景一的情况。(1)预计按现行趋势下发展,2030年、2050年、2100年长江口启东边滩、崇明东滩、横沙东滩、九段沙和南汇边滩五处典型滩涂湿地合计碳储量将分别为94×104t、144×104 t、241×104 t。2030-210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黏附悬浮颗粒物总量将呈不断上升趋势,由2030年的33441 t增加到2100年的113572 t;此时盐沼植被群落年沉积量变化呈现相同趋势,分别为26×106m3、42×106 m3、66×106m3。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情景四(RCP8.5,2.9-6.2 mm·a-1)条件下,2030年、2050年、210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碳储量分别为74×104t、93×104t、183×104t。盐沼植被黏附悬浮颗粒物总量也将呈不断上升趋势,由2030年的21468 t增加到2100年的90362 t;此时盐沼植被年沉积量变化呈相反趋势,分别为15×106m3、14×106m3、13×106m3。极端情景一,来沙减少淤涨速度减半,同时海平面上升最大的条件下,2030年、2050年、210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碳储量分别为71×104 t、76×104t、82×104 t。盐沼植被黏附悬浮颗粒物总量将呈略微上升趋势,由2030年的24451t增加到2100年的32190t;此时盐沼植被群落年沉积量变化呈略微下降趋势,分别为16×106 m3、15×106m3、14×106m3。(2)预计长江口滩涂湿地2030-2100年消浪能力在现行趋势下,将呈现增加的趋势。常规波高情况下,预计堤外没有足够植被保护的岸段长度由2010年的261km减少到2100年的124 km;风暴潮情况下,预计由2010年的336 km减少到2100年的148 km。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情景四(RCP8.5,2.9-6.2 mm· a-1)条件下,常规波高没有足够植被保护岸段长度减少到152 km,风暴潮情景下为156 km。极端情景一,来沙减少淤涨速度减半条件下,对岸线造成的影响更大,常规波高条件下没有足够植被保护岸段将上升至323 km,而风暴潮情景下这一数字将进一步上升达到352 km。总之,现行趋势下模拟得到的2030-2100年间盐沼植被分布面积将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同时植被群落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芦苇群落比例先逐渐减少然后逐渐增加,互花米草呈现相反趋势,此阶段海叁棱藨草群落比例保持稳定;湿地碳汇能力、促淤能力和消浪能力均有一定程度增加。海平面上升情景下,这种趋势不变但是速率会有变化,极端情景下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湿地资源保护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李希之,李秀珍,任璘婧,沈芳,黄星[3](2015)在《不同情景下长江口滩涂湿地2020年景观演变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长江口典型滩涂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根据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演变规律,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Dyna-CLUE模型和CA模型预测2020年长江口3处典型滩涂湿地崇明东滩、南汇边滩以及九段沙在生态保护、现行趋势和围垦加剧3种不同情景下的景观演变。结果表明:到2020年,在生态保护情景、现行趋势情景和围垦加剧情景下,堤外滩涂湿地总面积分别增长56、44 km2以及减少7 km2,其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海叁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群落面积比由2010年的36∶38∶26分别变化为2020年的46∶34∶20、38∶38∶24和38∶37∶25。对于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九段沙而言,生态保护情景下滩涂湿地面积分别增加7、43和6 km2,而现行趋势情景和围垦加剧情景下,滩涂湿地面积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任璘婧,李秀珍,李希之,闫中正,孙永光[4](2014)在《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典型水鸟生境适宜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海平面上升、长江水沙变化、植被演替等自然因素以及促淤圈围工程、深水航道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口滩涂湿地水鸟适宜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典型水鸟中的鸻鹬类(Charadriiformes)与雁鸭类(Anseriformes),采用空间多样性指数、人为干扰度等指标研究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两类水鸟生境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水鸟的不适宜生境、边缘生境、次级生境面积均呈增长趋势,鸻鹬类共增加682km2,雁鸭类共增加314km2。而核心生境面积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鸻鹬类减少136km2,雁鸭类增加232km2,但鸻鹬类和雁鸭类核心生境面积百分比均分别减少56.6%和19.4%。1980~2010年鸻鹬类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数由0.92下降到0.53,雁鸭类由0.89下降到0.70,鸻鹬类降幅大于雁鸭类。通过定量分析人为干扰度对水鸟生境的影响,发现鸻鹬类对人类干扰更加敏感,中等强度的人类干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雁鸭类的适宜生境面积。(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10期)
任璘婧[5](2014)在《变化的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十年来在海平面上升、长江水沙变化、植被演替等自然因素以及促淤圈围工程、港口航道建设、自然保护区建立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基于长江口1980、1990、2000、2010年四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得到滩涂湿地景观格局演变以及盐沼植被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并尝试量化长江口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生物栖息地功能、净化水质功能潜力、碳汇功能、促淤功能、消浪功能,研究景观格局演变造成的生态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大量滩涂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盐沼植被面积减少,植被结构变化迅速。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中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非自然湿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80岸线外自然与非自然湿地面积总和分别为525km2、500km2、668km2、1080km2,自然湿地与非自然湿地面积比分别为100:0、82:18、54:46、45:55。其中,有植被覆盖的自然湿地面积分别为205km2、207km2、181km2、161km2,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和海叁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群落面积比例分别为27:0:73、77:0:23、47:13:40、39:37:24:而非自然湿地面积迅速增加,尤其是堤内苇塘、农业用地以及人工库塘。叁十年来研究区岸线总长度增加了57kmn。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的比例分别为83:17、74:26、61:39、32:68。其中自然岸线减少146km,相反人工岸线增加203km。2.长江口滩涂湿地水鸟生境适宜性变化: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水鸟生境适宜性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鸻鹬类下降更明显。两类水鸟的不适宜生境、边缘生境、次级生境面积均呈增长趋势,其中鸻鹬类共增加682km2,雁鸭类共增加314km2;而核心生境面积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鸻鹬类减少136km2,雁鸭类增加232km2,但鸻鹬类和雁鸭类核心生境面积百分比均分别减少56.6%和19.4%。1980-2010年鸻鹬类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数由0.92下降到0.53,雁鸭类由0.89下降到0.70。鸻鹬类对人类干扰更加敏感,中等强度的人类干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雁鸭类的适宜生境面积。3.长江口滩涂湿地N、P净化能力变化: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净化能力不断增加。长江口滩涂湿地的年N去除潜力由1980年的710-4039t增加到2010年的5138-9306t,P去除潜力由1980年的65-409t增加到2010年的886-1228t。其中堤外叁种典型盐沼植被对N的去除潜力增加800-1100t左右,P去除潜力增加60-70t左右,但占总去除潜力的比例却分别下降了约44-70%和62-84%。海叁棱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对N、P的去除潜力贡献均呈不断减少趋势;相反,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群落对N、P的去除潜力贡献分别由0%和0%增加到17%-24%和10%-19%。4.长江口滩涂湿地碳汇、促淤、消浪能力变化: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碳汇能力、促淤能力增加,而消浪能力却有所下降。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碳汇能力略有增加。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枯立物碳储量分别为16×104t、35×104t、25×104t、27×104t,表层土壤碳储量分别为11×104t、18×104t、13×104t、11×104t。芦苇群落、互花米草群落以及海叁棱藨草群落对植被+枯立物碳储量的贡献比分别为:72:0:28、96:0:4、72:19:9、49:47:4;叁大群落对表层土壤碳储量的贡献比分别为:53:0:47、91:0:9、70:10:20、58:31:11。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促淤能力有所增加。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黏附悬浮颗粒物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8302t增加到2010年的18479t,其中芦苇群落、互花米草群落以及海叁棱荐草群落对植被黏附悬浮颗粒物总量的贡献比分别为43:0:57、87:0:13、43:39:18、22:71:7;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叁种典型盐沼植被群落年沉积量分别为1015-104m3、739×104m3、917×104m3、1051-104m3,其中芦苇群落、互花米草群落以及海叁棱藨草群落对年沉积量的贡献比分别为:16:0:84、64:0:36、27:27:46、18:62:20。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消浪能力呈先增加后不断减小趋势。常规波高情况下,堤外没有足够植被保护的岸段长度由1980年的117km增加到2010年的261km;风暴潮情况下,由1980年的271km增加到2010年的336km。通过研究发现长江口滩涂湿地1980-010年叁十年间盐沼植被分布面积下降,植被群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湿地碳汇能力、促淤能力、净化能力略有增加,而消浪能力、栖息地功能等却不断下降。研究结果可以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中不同功能的权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任璘婧,郭文永,李秀珍,闫中正[6](2014)在《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N、P营养物质净化潜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江口4期遥感影像及野外考察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该研究区及其周边植被、气候等条件类似地区湿地对水体中N、P营养物质的去除潜力,估算了长江口滩涂湿地去除N、P营养物质的潜力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围垦导致的陆域面积、湿地总面积扩大以及湿地景观类型的变化,长江口滩涂湿地年N去除潜力由1980年的710.53~4 039.37 t增加到2010年的5 137.68~9 305.83 t,P去除潜力由1980年的64.62~408.55 t增加到2010年的886.45~1 228.08 t。30 a来堤外3种典型盐沼植被对N的去除潜力约增加800~1 100 t,对P的去除潜力约增加60~70 t,但占总去除潜力的比例却分别下降约44~71和62~84百分点。其中,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对N、P的去除潜力贡献均呈不断减少趋势,相反,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对N、P的去除潜力贡献分别由0%和0%增加到17%~24%和10%~19%。湿地净化潜力评估可为长江口地区水质改善、水源与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任璘婧[7](2012)在《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上游水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自然因素以及促淤圈围、深水航道工程、水库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口滩涂湿地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解译1980年、1990年、2000年以及2010年四期遥感影像,分析得出叁十年来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规律以及各个典型地区的具体变化原因,并运用PCA分析的方法大致推算出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分别所占比例大小并分析得出人为干扰度的变化情况,最后结合收集的资料总结出叁十年来长江口景观格局演变所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碳汇、促淤、消浪以及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叁十年来人为因素在景观演变驱动力中所占比例从八十年代的35.38%不断增加到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75.67%,人为干扰不断增强,其中促淤圈围等人类活动是造成长江口滩涂景观格局演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自然保护区建立,崇明东滩人为驱动力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碳汇能力在1990年前后达到最高,后由于人类围垦急剧减少,近年来随着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扩展,又有所回升。长江口盐沼植被群落尤其是互花米草群落对促淤功能有着巨大作用。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的滩涂湿地减少,消浪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呈下降态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1-01)
[8](2011)在《“谈长江口滩涂湿地的管理规划”科技沙龙》一文中研究指出滩涂湿地对于上海具有特殊的意义,如何通过权衡生态效益和经济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以及短期利益和长期效益等,综合评价长江口滩涂湿地的战略地位。2005年5月29日,上海市生态学学会承办主题为"谈长江口滩涂湿地的管理规划"市科协第19期科技沙龙,本文摘选部分专家的观点看法。(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1年10期)
唐玉姝,王磊,贾建伟,李艳丽,张文佺[9](2010)在《促淤等人为扰动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促淤和堤内农业生产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SMR)的影响,在崇明东滩和九段沙湿地设置3个典型区域,研究了人为扰动和自然状况下湿地SMR的差异性,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和环境因子阐明了导致SMR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促淤区现有湿地SMR强度((0.41±0.22)mgCO·2g-·124h-1)高于自然状态区((0.07±0.02)mgCO·2g-·124h-1),且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堤内不同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的施肥强度差异对堤外湿地SMR也有一定影响。通径分析表明,促淤等人为扰动状态下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是导致其SMR较高的主要原因,其中土壤原核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及蔗糖酶活性与SMR强度的关联性尤为显着。而促淤与堤内化肥施用所引起的已有滩涂湿地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变,特别是土壤含水量下降和无机氮含量增高是导致其微生物活性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促淤和堤内高强度施肥的农业生产模式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堤外现有滩涂湿地的SMR,从而弱化其碳汇功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18期)
汪松年,徐耀飞,苏德源,谢世禄[10](2007)在《上海地区长江口、杭州湾滩涂湿地利用和保护动态平衡的设想(下)》一文中研究指出5自然保护区动态平衡的实施方案上海市在滩涂湿地上共有各类保护区5个,其中水源地保护区1个(尚未立法)、自然保护区4个,总面积占滩涂资源总量的29%。这里重点叙述的是中央沙与青草沙水资源保护区、崇明东滩自然保护(本文来源于《上海建设科技》期刊2007年01期)
长江口滩涂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长江口来水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大尺度自然因素,和流域筑坝造成来沙减少、潮滩围垦、互花米草在长江口的引进、深水航道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重要的滩涂湿地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覆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未来将发生巨大变化。为了研究这些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对长江口滩涂湿地未来的影响,本文以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基础,系统分析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演变趋势。并利用Dyna-CLUE (Dynamic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model)模型和CA(Cellular Automata)模型对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覆被变化进行了模拟:(1)针对2020年的模拟,研究区域选取长江口崇明东滩、九段沙和南汇边滩,对崇明东滩和南汇边滩采用Dyna-CLUE模型,分别设置了生态保护、现行趋势和围垦加剧叁种情景;而九段沙采用CA模型,仅设置了生态保护情景;(2)针对2030年、2050年和2100年的模拟,采用了CA模型的改进型,分别设置了现行趋势;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报告中指出的四种海平面上升情景;同时设置了极端情景一,长江口同时遭遇来沙减少淤涨速度减半和海平面上升最大(RCP 8.5,2.9-6.2 mm·a-1)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极端情景二,长江口来沙进一步减少淤涨速度变为原来四分之一和海平面上升最大,共七种情景,模拟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覆被变化。最后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探讨未来长江口植被结构改变与部分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如碳汇功能、促淤功能和消浪功能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2020年模拟结果显示,生态保护情景下崇明东滩、九段沙和南汇边滩堤外自然植被面积合计将达到约163 km2,明显高于现行趋势(151 km2)和围垦加剧情景下的面积(100 km2),适当降低围垦速率,将有利于盐沼植被的发育。其中生态保护情景下,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面积最大预计将达到约75 km2,海叁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群落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分别为32 km2和56 km2:而现行趋势和围垦加剧这两种情景下(此时九段沙依然按照生态保护情景结果面积统计,因为九段沙已被保护),芦苇和互花米草面积均等,分别为57 km2和37 km2,都大于海叁棱藨草群落的面积。互花米草群落面积在后两种情景下减少,说明人工围垦能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快速入侵。2.2030-2100年模拟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四种IPCC海平面上升情景下,盐沼植被发育差别不大,但来沙减少会显着阻碍盐沼植被的发育。现行趋势下,2030年、2050年和2100年滩涂湿地盐沼植被面积将分别达到440 km2、645 km2和1031 km2。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情景四(RCP8.5,2.9-6.2 mm·a-1)条件下,2030年滩涂湿地盐沼植被面积预计将达到约300 km2,2050和2100年总面积将分别达到约400 km2和770 km2。但在极端情景一,即来沙减少淤涨速度减半的情况下,滩涂湿地盐沼植被面积将明显不同,2030年预计植被面积将达到298 km2,而2050年和2100年这一数字将基本保持稳定,分别为305 km2和309 km2。极端情景二,即来沙减少淤涨速度减为四分之一的情况下,植被面积进一步减少,2030-2100年间面积保持稳定在278 km2左右。3.长江口典型滩涂湿地盐沼植被2030年-2100年碳汇、促淤、消浪能力变化较大。考虑到IPCC四种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植被结构和面积变化不大,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变化不大,故重点以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情景四(RCP8.5, 2.9-6.2 mm·a-1)为例介绍。极端情景一和极端情景二条件下,植被总面积和群落结构变化不大,因此重点介绍极端情景一的情况。(1)预计按现行趋势下发展,2030年、2050年、2100年长江口启东边滩、崇明东滩、横沙东滩、九段沙和南汇边滩五处典型滩涂湿地合计碳储量将分别为94×104t、144×104 t、241×104 t。2030-210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盐沼植被黏附悬浮颗粒物总量将呈不断上升趋势,由2030年的33441 t增加到2100年的113572 t;此时盐沼植被群落年沉积量变化呈现相同趋势,分别为26×106m3、42×106 m3、66×106m3。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情景四(RCP8.5,2.9-6.2 mm·a-1)条件下,2030年、2050年、210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碳储量分别为74×104t、93×104t、183×104t。盐沼植被黏附悬浮颗粒物总量也将呈不断上升趋势,由2030年的21468 t增加到2100年的90362 t;此时盐沼植被年沉积量变化呈相反趋势,分别为15×106m3、14×106m3、13×106m3。极端情景一,来沙减少淤涨速度减半,同时海平面上升最大的条件下,2030年、2050年、210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碳储量分别为71×104 t、76×104t、82×104 t。盐沼植被黏附悬浮颗粒物总量将呈略微上升趋势,由2030年的24451t增加到2100年的32190t;此时盐沼植被群落年沉积量变化呈略微下降趋势,分别为16×106 m3、15×106m3、14×106m3。(2)预计长江口滩涂湿地2030-2100年消浪能力在现行趋势下,将呈现增加的趋势。常规波高情况下,预计堤外没有足够植被保护的岸段长度由2010年的261km减少到2100年的124 km;风暴潮情况下,预计由2010年的336 km减少到2100年的148 km。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情景四(RCP8.5,2.9-6.2 mm· a-1)条件下,常规波高没有足够植被保护岸段长度减少到152 km,风暴潮情景下为156 km。极端情景一,来沙减少淤涨速度减半条件下,对岸线造成的影响更大,常规波高条件下没有足够植被保护岸段将上升至323 km,而风暴潮情景下这一数字将进一步上升达到352 km。总之,现行趋势下模拟得到的2030-2100年间盐沼植被分布面积将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同时植被群落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芦苇群落比例先逐渐减少然后逐渐增加,互花米草呈现相反趋势,此阶段海叁棱藨草群落比例保持稳定;湿地碳汇能力、促淤能力和消浪能力均有一定程度增加。海平面上升情景下,这种趋势不变但是速率会有变化,极端情景下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湿地资源保护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江口滩涂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马荣荣.长江口滩涂湿地大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生态位差异[D].上海海洋大学.2018
[2].李希之.长江口滩涂湿地植被变化模拟及其生态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李希之,李秀珍,任璘婧,沈芳,黄星.不同情景下长江口滩涂湿地2020年景观演变预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
[4].任璘婧,李秀珍,李希之,闫中正,孙永光.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典型水鸟生境适宜性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
[5].任璘婧.变化的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4
[6].任璘婧,郭文永,李秀珍,闫中正.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N、P营养物质净化潜力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
[7].任璘婧.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8]..“谈长江口滩涂湿地的管理规划”科技沙龙[J].园林.2011
[9].唐玉姝,王磊,贾建伟,李艳丽,张文佺.促淤等人为扰动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
[10].汪松年,徐耀飞,苏德源,谢世禄.上海地区长江口、杭州湾滩涂湿地利用和保护动态平衡的设想(下)[J].上海建设科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