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历史论文-蒯卫华

昆曲历史论文-蒯卫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昆曲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京昆曲研习社,昆曲,历史传承

昆曲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蒯卫华[1](2019)在《北京昆曲研习社视域下的昆曲历史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昆曲传承的历史变迁中,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北京地区的代表性民间曲社,为昆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历史梳理,探究民间曲社在昆曲传承中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11期)

卢晓华[2](2019)在《积极心理学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以“古雅的昆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历史教学把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固有的积极性与潜能,而不是传统的纠正错误上。积极的历史教育以"学会如何学习"为目标导向,以"我能做到"为意愿动力。教师通过赋予学习意义、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生动地呈现课程内容,关注学生个性化思维方式等策略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进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本文以"古雅的昆曲"为课例进行了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习幸福感的路径探索。(本文来源于《浙江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郭子腾[3](2019)在《石小梅、张弘:昆曲让旅游更具历史纵深感》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小梅:着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戏路宽广,巾生、小冠生、雉尾生兼能,演唱金声玉振,有阳刚激越之美,做表冷峻高寒、激情四溢,极富舞台感染力。曾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文华表演奖。代表作有《桃花扇》《白罗衫》《牡丹亭》《二胥记·哭(本文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期刊2019-05-10)

李子佳,赵学坤,安仪,谢梦凌[4](2018)在《浅谈苏州木偶昆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木偶昆曲是昆曲的一个重要延伸,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但如今,由于传承人数量减少、受众面狭小、难以产业化等原因,木偶昆曲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巨大困难,难以为继。由此,应当扩大受众群体,获得青少年的审美认同;运用新媒体,扩大文化辐射面;实现与昆曲的文化联动,寻求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8年03期)

许洁,曹金[5](2017)在《论昆曲《牡丹亭》的历史变迁——基于“社会音乐学”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牡丹亭》是昆曲的着名剧目。四百多年来它由盛而衰,再到今天以"青春版"这一形式重新崛起,文章认为其中社会层次的原因要大于音乐本体上的原因。文章通过社会音乐学的简要分析,尝试找出传统戏曲起落盛衰的根据。白先勇先生不仅改良昆曲,传承昆曲的办法也十分独到。希望以此为鉴,尝试探索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本文来源于《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燕飞[6](2016)在《昆曲伴奏艺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曲之美,美自婉转柔美的唱腔、风雅绮丽的唱词、细腻悠远的丝竹声,虚实写意的表演。没有这些要素的构成,昆曲就无法从一个地方剧种转变为国剧,风靡大江南北。魏良辅着手声腔改革时,提出伴奏乐器应该同时变革。之后的昆曲伴奏乐器的改革发展,成就了昆曲的完美蜕变。研究昆曲也必须关注伴奏音乐的历史发展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昆曲,欣赏昆曲之美。(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35期)

杨瑞庆[7](2016)在《昆曲传承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公布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是我国唯一入选的项目,足见其艺术价值出类拔萃。15年来,昆曲保护虽然一直受到了世人重视,但我们也应该根据当前昆曲的传承现状,对昆曲保护有着更多的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6-05-06)

张品[8](2016)在《融汇诸腔、应时而生——从《思凡》管窥“昆曲时剧”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孽海记·思凡》,引发出对生发流行于明朝末期至清朝中期整个"昆曲时剧"的探讨,从昆曲与时剧两个角度出发,比较以传统手法创作的昆曲作品与"昆曲时剧"作品在格律、节奏、旋法、润腔等多个元素上的不同,总结"昆曲时剧"的音乐特征;并通过溯源昆山腔(雅部)与弋阳腔(等花部声腔)、昆山腔与弦索调这两组关系,解释"昆曲时剧"的题材来源、体裁风格,并初探"昆曲时剧"形成发展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定位。(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邹元江[9](2015)在《昆曲《牡丹亭》:坂东玉叁郎寻“根”演绎的历史回声》一文中研究指出1987年,日本歌舞伎女形艺术第一人坂东玉叁郎专程到北京向梅葆玖学习京剧《贵妃醉酒》的台步、水袖程式,这是基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与梅兰芳几十年的深厚情意。2007年,坂东玉叁郎又专程来到苏州跟随张继青学演昆曲《牡丹亭》,在他看来,这才是日本戏剧的寻"根"之旅。耐人寻味的是,坂东玉叁郎由京剧而昆曲的寻"根"历程,早在1919年和1924年梅兰芳的日本京剧之旅的过程中,日本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发生过京剧、昆曲何为日本戏剧之"根"的争论。坂东玉叁郎的寻"根"之旅正是近百年来日本戏剧寻"根"历程的历史回声,其衡量的尺度就是昆曲的经典遗音——《牡丹亭》。(本文来源于《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兰青[10](2015)在《昆曲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曲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誉有"百戏之祖"之称的中国古老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和中国传统艺术中刻有鲜明的民族元素符号。这一集音乐、文学、表演等为一体的经典戏曲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昆曲艺术在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此可以看出,昆曲在国际范围得到认可的同时,也影射出我国经典文化正面临着濒危的现实。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时间为线索阐述昆曲的发展历程,对"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昆曲的发展的构想与建设意见。(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昆曲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历史教学把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固有的积极性与潜能,而不是传统的纠正错误上。积极的历史教育以"学会如何学习"为目标导向,以"我能做到"为意愿动力。教师通过赋予学习意义、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生动地呈现课程内容,关注学生个性化思维方式等策略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进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本文以"古雅的昆曲"为课例进行了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习幸福感的路径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昆曲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1].蒯卫华.北京昆曲研习社视域下的昆曲历史变迁[J].文化月刊.2019

[2].卢晓华.积极心理学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以“古雅的昆曲”为例[J].浙江教育科学.2019

[3].郭子腾.石小梅、张弘:昆曲让旅游更具历史纵深感[N].中国旅游报.2019

[4].李子佳,赵学坤,安仪,谢梦凌.浅谈苏州木偶昆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8

[5].许洁,曹金.论昆曲《牡丹亭》的历史变迁——基于“社会音乐学”视角的分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7

[6].燕飞.昆曲伴奏艺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点[J].长江丛刊.2016

[7].杨瑞庆.昆曲传承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对策[N].中国艺术报.2016

[8].张品.融汇诸腔、应时而生——从《思凡》管窥“昆曲时剧”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成因[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

[9].邹元江.昆曲《牡丹亭》:坂东玉叁郎寻“根”演绎的历史回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

[10].兰青.昆曲的历史传承与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昆曲历史论文-蒯卫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