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粒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颗粒级配,目筛法,激光粒度分析仪法,颗粒图像处理仪法
颗粒粒度论文文献综述
焦明春,庞厚福,孙云栋,谭贵元[1](2019)在《叁种微米级颗粒粒度测试方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粒度是玻璃纤维生产原料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粒度测试的叁种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适用性和局限性。实验依次对叶腊石、叶腊石与石灰石混合颗粒、高岭土进行检测,得出各方法的适用性、局限性及测试效率差别。结果表明:目筛法和激光粒度分析仪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在检测混有少量大颗粒原料时,目筛法比激光粒度分析仪法更有效;图像处理仪法能对颗粒形貌进行检测分析,更直观看出颗粒分布。(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丹阳,李军国,秦玉昌,谷旭,杨洁[2](2019)在《玉米和豆粕不同粉碎粒度组合对颗粒加工质量和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豆粕不同粉碎粒度组合对肉鸡饲料加工质量及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饲粮中玉米分别采用2.0、2.5和3.0 mm 3种筛片孔径进行粉碎,豆粕分别采用1.5、2.0和2.5 mm 3种筛片孔径进行粉碎,不同筛片孔径粉碎的玉米和豆粕两两组合成9个不同粉碎粒度处理组合,采用同一饲粮配方和制粒参数进行加工调制。试验选用22日龄的肉鸡900只,随机分为9个组,分别采食9个不同粒度组合处理的饲粮,每个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进行为期21 d的肉鸡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豆粕分别采用3.0和1.5 mm筛片孔径粉碎处理,颗粒饲料的颗粒耐久性指数和颗粒硬度最大;玉米、豆粕分别采用2.5和1.5 mm筛片孔径粉碎处理,颗粒饲料的颗粒耐久性指数和颗粒硬度最小。2)玉米、豆粕均采用2.5 mm筛片孔径粉碎处理,肉鸡的平均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3)玉米和豆粕的粉碎粒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肉鸡粗蛋白质、能量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以及肉鸡的全净膛率、肌胃相对重量和腺胃相对重量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由此可见,22~42日龄肉鸡饲粮中玉米和豆粕都采用2.5 mm筛片孔径粉碎,即玉米和豆粕几何平均粒径分别为348.38和450.46μm时,肉鸡的生长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姚宗全,于兴河,德勒恰提·加纳塔依,黄丁杰,谭程鹏[3](2019)在《基于颗粒结构的砾岩粒度分级探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地质学研究中,"Udden-Wentworth"的碎屑沉积粒度方案在砂岩分级中取得较好的应用.然而,对于粗碎屑砾岩因粒径跨度较大和缺乏地质成因的结构成因特征,在应用中受到限制.为此,本文从碎屑颗粒支撑结构出发,结合颗粒空间排列方式(最紧密和最松散两种极端排列方式),建立骨架颗粒与孔隙间填充颗粒的立体模型,计算出不同排列方式下填充颗粒的最大粒径,得到砾岩不同支撑类型的粒径临界值:5 mm、47 mm、87 mm及188 mm.由此,在"Udden-Wentworth"碎屑沉积物粒度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砾岩和粗砾岩进行划分.将本方案应用于具体实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平[4](2019)在《流化床造粒大颗粒尿素提高成品粒度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流化床造粒大颗粒尿素的发展现状、工艺流程及流化床造粒大颗粒尿素优点。并着重分析了流化床造粒影响成品粒度的原因,并提出提高成品粒度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6期)
王海波[5](2019)在《粒度分布及颗粒形状对砂土最小孔隙比及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小孔隙比代表土体最密实的状态,与土体体积变化趋势、土体剪切强度等密切相关。砂土最小孔隙比和抗剪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粒度分布和颗粒形状,粒度分布和颗粒形状的不同,直接影响砂土内部的结构,各项特性随之发生明显改变。为了丰富理论基础,为评价砂土地基的密实度和抗剪强度提供相关依据,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室内最小孔隙比测定试验和直剪试验,对粒度分布和颗粒形状对砂土最小孔隙比和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测定不同粒度分布下砂土的最小孔隙比,研究粒度分布对最小孔隙比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粒组下,随着砂颗粒均值粒径的增大,最小孔隙比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两个粒组混合后的最小孔隙比,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细颗粒含量在40%左右时,变化曲线均存在一个最小孔隙比极小值。细颗粒均值粒径与粗颗粒均值粒径的比值d/D越小,最小孔隙比越小;砂土的不均匀系数越大,最小孔隙比越小;叁维颗粒流方法的模拟结果与试验测定结果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证实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2)测定四种不同颗粒形状砂最小孔隙比,研究颗粒形状对砂土最小孔隙比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粒径相同的单一粒组颗粒,最小孔隙比的大小顺序与颗粒的球形度S密切相关,球形度S越大,最小孔隙比越小;分别对砂土和替代颗粒进行两个粒组配比,在相同配比情况下,颗粒球形度S越大,混合物的最小孔隙比越小。(3)通过直剪试验,测定不同粒度分布下砂土的抗剪强度,并使用替代材料研究颗粒形状对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粒组砂土的抗剪强度与颗粒粒径密切相关,粒径越大,抗剪强度越高;两个粒组混合后砂土的抗剪强度随细颗粒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颗粒形状越不规则,颗粒间的咬合嵌锁作用越强,土体结构抵抗外力变形的能力越强。砂土的最小孔隙比可以作为衡量其抗剪强度的特征参数。(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20)
段慧娟[6](2019)在《纳米颗粒熔化、电化学和界面热力学的粒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纳米效应,纳米材料会呈现出不同于相应块状材料的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这些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取决于构成纳米材料的颗粒粒度。然而,现有的关于纳米颗粒熔化的热力学理论还不能精确描述其真实的熔化过程。并且,有关粒度对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性质、电化学热力学性质和界面热力学性质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还不完全清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纳米材料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因此本论文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研究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电化学热力学和界面热力学的粒度效应。(1)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的粒度效应在理论方面,通过设计热化学循环,分别推导出纳米颗粒的熔化焓和熔化熵与粒度的热力学积分关系式,并讨论了熔化热力学性质的粒度依赖性。在实验方面,采用液相还原法,探索了反应条件对纳米颗粒粒度的影响规律,制备了不同平均半径的球形纳米金(0.9 nm~37.4 nm)和球形纳米银(1.4 nm~39.1 nm);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晶型、形貌和粒度进行了表征。然后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不同粒度纳米金和纳米银的熔化温度、熔化焓和熔化熵。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关系式进行关联,讨论了粒度对上述熔化热力学性质影响的规律、机理、程度和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粒度对其熔化温度、熔化焓和熔化熵有显着影响;随着粒度的减小,这些熔化热力学性质均降低。纳米颗粒的偏摩尔界面面积和界面张力是影响其熔化温度的主要因素,摩尔界面面积和界面张力是影响积分熔化焓的主要因素,摩尔界面面积和界面张力温度系数是影响积分熔化熵的主要因素。(2)纳米颗粒电化学热力学的粒度效应在理论方面,对纳米颗粒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温度系数和电极反应热力学性质的粒度依赖性进行了分析。在实验方面,将不同粒度的纳米金和纳米银制成电极,并分别与饱和甘汞电极组成相应的原电池;通过电位差计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原电池的电动势,进而得到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及其温度系数、电极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反应吉布斯能、反应焓、反应熵和可逆反应热。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关系式进行关联,讨论了粒度对上述电化学热力学性质影响的规律、机理、程度和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电极的粒度对其标准电极电势及其温度系数、电极反应热力学性质均有显着影响。若纳米颗粒作为电极反应的反应物,则随着粒度的减小,其标准电极电势和标准反应平衡常数升高,而标准电极电势的温度系数、反应吉布斯能、反应焓、反应熵和可逆反应热降低;若纳米颗粒作为电极反应的产物,则存在相反的影响规律。偏摩尔界面面积和界面张力是影响标准电极电势、反应平衡常数、反应吉布斯能和反应焓的主要因素,偏摩尔界面面积和界面张力温度系数是影响标准电极电势的温度系数、反应熵和可逆反应热的主要因素。(3)纳米颗粒界面热力学的粒度效应在理论方面,对纳米颗粒与溶液界面的界面张力和界面热力学性质的粒度依赖性进行了分析。在实验方面,采用电化学的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不同粒度纳米金和纳米银颗粒分别与其相应的电解质溶液界面的界面张力和界面热力学性质。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关系式进行关联,得到了粒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以及粒度对界面热力学性质影响的规律、机理、程度和范围。此外,通过界面张力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建立了测定纳米颗粒Tolman长度和原子半径的电化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粒度对界面张力及其温度系数有显着影响;随着粒度的减小,界面张力增大,其温度系数减小。当颗粒半径大于10 nm时,界面张力及其温度系数均趋近于常数;而当颗粒半径小于10 nm时,界面张力及其温度系数随粒度的减小急剧变化。而且,粒度对界面热力学性质有显着影响;随着粒度的减小,界面吉布斯能、界面焓、界面熵和界面内能均增大。摩尔界面面积和界面张力是影响界面吉布斯能、界面焓和界面内能的主要因素,而摩尔界面面积和界面张力温度系数是影响界面熵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发现纳米金和纳米银的Tolman长度是一个负值,受温度影响较小;且通过电化学方法测得的原子半径与文献值基本一致。关于粒度对上述熔化、电化学和界面热力学性质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可以归纳如下:当颗粒半径大于10 nm时,偏摩尔界面面积(或摩尔界面面积)是影响上述热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这些热力学性质与半径倒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当颗粒半径小于10 nm时,偏摩尔界面面积(或摩尔界面面积)和界面张力(或其温度系数)共同影响上述热力学性质,这些热力学性质与半径倒数之间的关系偏离线性关系,且粒度越小,偏离越明显。与此同时,随着粒度的减小,界面张力(或其温度系数)对上述热力学性质的影响逐渐增强。当粒度减小到一定程度(对于球形纳米金和纳米银,这一半径范围为1.0 nm~2.5 nm),偏摩尔界面面积(或摩尔界面面积)与界面张力(或其温度系数)的影响基本相等,随着粒度的继续减小,界面张力(或其温度系数)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提出的熔化热力学理论能够精确地定量描述纳米体系在真实熔化过程中的粒度效应,对涉及到熔化过程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粒度对纳米颗粒熔化、电化学和界面热力学性质影响的规律、机理、程度和范围具有普遍性,可为纳米材料的设计、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建立的测定Tolman长度和原子半径的电化学方法为纳米体系界面热力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贾楠,顾建飞,苏明旭[7](2019)在《基于超声谱分析的颗粒粒度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不同超声谱测量和分析方式对颗粒粒度测试的影响,设计了一种非侵入式超声波透射和多次反射信号同步测量实验装置。采用脉冲回波法、反射比样法和透射法分别对体积分数为1%~4%的聚苯乙烯-水悬浮液进行实验,结合理论模型,分析超声波在颗粒两相体系中的衰减谱、相速度谱和阻抗谱。以ECAH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ORT反演算法,对不同超声谱进行反演获得了聚苯乙烯样品颗粒粒径分布。将上述结果与图像法对比,颗粒中位径结果偏差均在15%之内,3种谱分析的粒径分布也较为吻合。(本文来源于《计量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巩保平,冯勇进,余果,廖洪彬,王晓宇[8](2019)在《颗粒粒度对颗粒床有效热物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床在涉及能量传递的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有效热物性是表征球床传热性能的重要参数.利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量一元和二元颗粒床的热物性,并分析颗粒粒度和颗粒级配对颗粒床有效热导率、热扩散系数和等效体积比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种材料的一元颗粒床其有效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随着颗粒粒度的增大在逐渐增加;二元颗粒床的有效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随大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先增答后减小;随着颗粒粒度和颗粒级配的变化颗粒床的等效体积比热没有显着变化。本文结果对颗粒床的热物性研究和对颗粒床的工业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远丽,Paul,Briard,蔡小舒[9](2019)在《基于图像动态光散射的二维纳米颗粒粒度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动态光散射原理测量二维纳米颗粒粒度的新方法,称为平移转动-图像动态光散射(TR-IDLS)法。采用会聚的偏振高斯光束照射样品池中处于布朗运动的二维纳米粒子,分别采集纳米粒子的水平偏振散射光信号和垂直偏振散射光信号。根据两个偏振方向上散射光光强波动的时间相关函数,计算出纳米颗粒的平移和转动扩散系数的分布,进而从扩散系数中获得颗粒的长宽比、等效直径和厚度的分布。采用该方法测量了球形标准纳米颗粒和片状云母颗粒的粒径。采用电镜获得了片状云母颗粒的形状和等效直径,并与TR-IDLS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TR-IDLS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磊,陈昱彰,孟庆华[10](2019)在《浅谈重灰粒度的控制与大颗粒的消除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重灰粒度的因素很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化合水温度的控制,粗盐中钙、镁离子的含量等对重灰粒度都有影响,如何保证一水碱的结晶显得尤为关键。通过重灰生产过程中出现一水碱结晶的粗、细情况以及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进行相应的探讨,对稳定重灰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纯碱工业》期刊2019年01期)
颗粒粒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豆粕不同粉碎粒度组合对肉鸡饲料加工质量及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饲粮中玉米分别采用2.0、2.5和3.0 mm 3种筛片孔径进行粉碎,豆粕分别采用1.5、2.0和2.5 mm 3种筛片孔径进行粉碎,不同筛片孔径粉碎的玉米和豆粕两两组合成9个不同粉碎粒度处理组合,采用同一饲粮配方和制粒参数进行加工调制。试验选用22日龄的肉鸡900只,随机分为9个组,分别采食9个不同粒度组合处理的饲粮,每个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进行为期21 d的肉鸡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豆粕分别采用3.0和1.5 mm筛片孔径粉碎处理,颗粒饲料的颗粒耐久性指数和颗粒硬度最大;玉米、豆粕分别采用2.5和1.5 mm筛片孔径粉碎处理,颗粒饲料的颗粒耐久性指数和颗粒硬度最小。2)玉米、豆粕均采用2.5 mm筛片孔径粉碎处理,肉鸡的平均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3)玉米和豆粕的粉碎粒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肉鸡粗蛋白质、能量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以及肉鸡的全净膛率、肌胃相对重量和腺胃相对重量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由此可见,22~42日龄肉鸡饲粮中玉米和豆粕都采用2.5 mm筛片孔径粉碎,即玉米和豆粕几何平均粒径分别为348.38和450.46μm时,肉鸡的生长性能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粒度论文参考文献
[1].焦明春,庞厚福,孙云栋,谭贵元.叁种微米级颗粒粒度测试方法的比较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9
[2].赵丹阳,李军国,秦玉昌,谷旭,杨洁.玉米和豆粕不同粉碎粒度组合对颗粒加工质量和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3].姚宗全,于兴河,德勒恰提·加纳塔依,黄丁杰,谭程鹏.基于颗粒结构的砾岩粒度分级探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刘平.流化床造粒大颗粒尿素提高成品粒度措施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9
[5].王海波.粒度分布及颗粒形状对砂土最小孔隙比及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9
[6].段慧娟.纳米颗粒熔化、电化学和界面热力学的粒度效应[D].太原理工大学.2019
[7].贾楠,顾建飞,苏明旭.基于超声谱分析的颗粒粒度测量研究[J].计量学报.2019
[8].巩保平,冯勇进,余果,廖洪彬,王晓宇.颗粒粒度对颗粒床有效热物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9].陈远丽,Paul,Briard,蔡小舒.基于图像动态光散射的二维纳米颗粒粒度测量[J].光学学报.2019
[10].王磊,陈昱彰,孟庆华.浅谈重灰粒度的控制与大颗粒的消除方法[J].纯碱工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