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形象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高铁,印度时报,框架理论,大国关系
形象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习少颖[1](2019)在《框架理论下印度媒体对中国高铁报道的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2008-2017年间印度时报的中国高铁报道为分析样本,采用"他塑"的视角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以臧国仁的叁层框架理论为主导,分析新闻样本所呈现的中国高铁形象本文认为,印度媒体对中国高铁报道基本以事实框架为主,总体呈现正面和客观的情绪倾向,在信息来源上以印度和中国官方表述为主,同时也在中国高铁海外拓展上呈现明显的冲突框架和大国关系框架,因此中国高铁对外传播上仍有进一步改善的部分。(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9年11期)
吴乌日娜[2](2019)在《额尔德尼纪录片中的民族形象表达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形象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在国际社会或国内外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它是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内在本性和所坚守的价值观念,是内在本质形象和外在可观形象的结合。本文从框架理论角度分析作为少数民族导演的额尔德尼在他的纪录片中如何塑造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以及这样的塑造对受众的认知有哪些影响。(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0期)
周燕[3](2019)在《“中国制造”的报道框架与媒介形象研究——以China Daily、BBC、CNN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了2015年China Daily、BBC、CNN叁大新闻网站上有关"中国制造"的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对叁家媒体的报道框架及其呈现的媒介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叁大媒体的报道框架与政治、经济及本国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China Daily对"中国制造"的报道以政治、产品框架为主,呈现出一个由政府主导、致力于创新科技、其发展对世界人民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制造"正面形象;而BBC、CNN对"中国制造"的报道以经济、产品框架为主,呈现出一个产品不安全、违背市场规则、极力发展品牌与科技的"中国制造"中性偏负面形象。(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16期)
季小天,江育恒,赵文华[4](2019)在《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初探:基于“身份—形象—声誉”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声誉通常是直接声誉和间接声誉合成的产物。文章借鉴经典的组织声誉形成模型,提出解释大学社会声誉形成的理论构想,即"身份—形象—声誉"分析框架。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过程包含身份建构、形象传播和危机管理叁个环节。身份建构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对于自我的一致性的、独特性的并且体现积极价值的理解。大学形象战略通过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创立高品质的组织文化,有助于取得社会认同和公众信任。而公关危机的妥善处理,是大学社会声誉维持的重要环节。(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9年08期)
刘奥[5](2019)在《从“框架理论”看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的危机传播与形象建构——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众传播的所有信息中,新闻是公共性、公益性最强的信息,新闻报道涉及最广泛的公共利益。而大众传媒对一些事件的报道并不是"镜子式"的反映,尤其是针对一些国内外重特大灾难、政府政策出台时出现的质疑声等,此时我国主流媒体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自然需要对新闻报道进行建构,其通过"元传播",对媒体报道下所传递的符号与诠释规则值得研究。[1]本文引入框架理论,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在我国主流媒体危机传播中的体现。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法,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四川茂县山体滑坡事件与深圳"12·20"山体滑坡事件的框架报道,试着从框架理论与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切入,并优化危机传播策略。(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2期)
蔡骐,吴梦[6](2019)在《我国精准扶贫报道中的主体形象与话语框架解析(2013-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准扶贫报道对推动精准扶贫实践以及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五年间,《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与《湖南日报》在"意义阐释"、"情感传递"、"理想激励"与"应对策略"四种框架下,持续开展精准扶贫报道。塑造了"负责任、讲科学、有温情"的政府形象,建构了作为"获益者、学习者、感激者"的贫困群众形象,以及"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的其他社会帮扶力量形象。从框架的选取来看,我国精准扶贫报道注重教化与实用性,却不够重视情感的传递。这种框架的偏向与社会语境及媒体惯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在传播格局急剧变化的新媒体时代,媒体框架的建构也应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来源于《新闻》期刊2019年06期)
闵会轩[7](2019)在《框架理论视角下的电子竞技玩家网络媒介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至2018年是电子竞技产业爆发阶段,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下,电子竞技正式成为竞技体育项目。随着电子竞技的正名,社会大众也开始重新审视电竞玩家这个群体。在此大背景下,电竞玩家在网络媒体上呈现何种形象,网络媒体是如何建构形象的,是本论文的研究中心。本文选取了2016年至2018年人民网、澎湃新闻网、腾讯网叁家网络媒体平台上,所有关于电竞玩家的报道文本,共计223篇。在新闻框架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法来探讨电竞玩家的网络媒介形象。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六大类目:报道体裁、报道立场、报道主题、性别、属性和身份,对样本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横向的交叉分析和纵向的趋势研究,划分出六大类型的玩家。男性明星选手呈现顶级职业选手、有影响力的明星、不合格运动员的形象。男性普通职业选手呈现职业者、窘迫者的形象。男性普通玩家呈现理性者、冲动者的形象。女性明星选手呈现实力精英女性的形象。女性普通职业选手呈现高竞技水平选手、突破行业桎梏女性、受压迫者的形象。女性普通玩家呈现善于思考的、生活作风有问题的形象。电竞玩家的网络媒介正面形象显示群体的强势,负面形象类型丰富。电竞玩家在媒介上呈现出此特征的形象,原因主要有叁点。一是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二是电竞玩家们自身的转变,叁是体育行业对电子竞技的正名,当然,在形象呈现背后,存在报道的框架有偏见和正面框架缺乏宏观视角的问题。因此,网络媒体建构形象需要宏观视角,在报道时要注重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29)
谷铭[8](2019)在《框架视角下微商群体的媒介形象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推出,微商于2012年开始萌芽,至2014年步入了成长期。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媒介对于微商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从2015年3月开始,有关微商“涉嫌传销”、“销售毒面膜”的报道频频出现,微商的行业地位也开始“断崖式”下滑。微商作为我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催生的新型商业群体,其经营模式符合我国“互联网+”发展战略,同样符合全球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态势。但公众对微商的认知却逐渐出现偏差,“微商”的媒介形象建构是社会公众认知“微商”群体的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对微商群体的看法与态度,同样也制约着微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因此探讨微商的媒介形象呈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浪新闻频道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六年期间的报道为研究样本,主要运用台湾学者藏国仁的新闻框架理论分析范式,结合内容分析法,从高、中、低层次进行研究。通过对新闻报道的主题框架、叙事框架以及表达框架的梳理总结,旨在揭示“微商”媒介形象及其建构过程出现的问题。通过统计归纳,笔者总结出媒体呈现的四个微商媒介形象:兜售叁无产品的不法商人,刷屏、炫富的素质低下者,无自主意识、易被蒙蔽的弱者以及诚信经营的创业人才。媒介塑造的微商形象多以负面为主,微商最终形象的呈现是媒介、社会与受众叁方因素合力的结果。进而笔者从媒介、社会以及微商个人层面提出了改善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期刊2019-05-18)
金寒婷[9](2019)在《框架理论下的“艺考生”群体媒介形象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艺考"作为现今除学业性考试以外的升学途径而逐渐被大众所关注。本文主要将人民网以及WOKO!艺考网2017、2018年1月1日到4月1日之间所有关于"艺考生"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的角度对有关"艺考生"的报道进行研究,进而对框架理论下的"艺考生"媒介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艺考生这一媒介形象的报道框架具有极具争议性的特点,其新闻报道存在局限性,可能会给受众带来认知上的偏差。(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5期)
马启峰[10](2019)在《马尔科姆·特恩布尔任期内澳大利亚媒体对技术移民形象报道的框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澳大利亚是世界公认的移民国家。在其移民组成中,技术移民的占比近年持续增长。此类移民的存在对于澳洲的人口红利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澳洲社会对于这一现象的反应则颇为复杂。简而言之,当地居民在承认技术移民对国家经济利好的同时,也不满于他们的到来对其生活水平的巨大影响。基于框架理论,本文从媒体视角来解读澳洲社会对于海外技术移民的复杂态度。为了能更深一步了解各界的移民情愫,该研究以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两大主流报纸《澳大利亚人报》和《悉尼先驱晨报》作为样本来源,选取前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在任时的所有有关技术移民的报道,做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的问题是:报道中涉及技术移民的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是如何被报道的,事件中的技术移民形象是什么样的,这些形象如何被构建的。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有关技术移民的新闻报道数量和频率与政府移民政策改革力度呈正相关。其次,《澳大利亚人报》倾向于以积极和中立态度来报道技术移民,而《悉尼先驱晨报》中负面报道相对较多。再者,在研究设定的叁个报道框架(即政治、社会和经济框架)中,较多的正面报道来自于政治框架而非社会框架。这表明相比之下,技术移民更为政府而非社会个体所接受,因为前者将其视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核心,而后者将其列为社会生存的威胁。至于经济框架,正面和负面报道在其中的占比不分上下。这说明在经济层面,技术移民被视为财富与麻烦的矛盾结合体。本文在讨论部分总结了两大媒体呈现出的四个技术移民形象:国家利益的贡献者、城市拥挤的制造者、就业空白的填补者以及当地工作的掠夺者,并针对这四个形象作了具体分析。总而言之,两大纸媒从多个角度对澳大利亚技术移民进行了相关事件的报道,一方面肯定他们对于澳大利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在渲染着其对人力资本的侵蚀而带给本土居民的恐惧。(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6)
形象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族形象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在国际社会或国内外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它是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内在本性和所坚守的价值观念,是内在本质形象和外在可观形象的结合。本文从框架理论角度分析作为少数民族导演的额尔德尼在他的纪录片中如何塑造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形象,以及这样的塑造对受众的认知有哪些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象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习少颖.框架理论下印度媒体对中国高铁报道的形象分析[J].新闻前哨.2019
[2].吴乌日娜.额尔德尼纪录片中的民族形象表达框架[J].视听.2019
[3].周燕.“中国制造”的报道框架与媒介形象研究——以ChinaDaily、BBC、CNN为例[J].传媒论坛.2019
[4].季小天,江育恒,赵文华.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初探:基于“身份—形象—声誉”分析框架[J].江苏高教.2019
[5].刘奥.从“框架理论”看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的危机传播与形象建构——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
[6].蔡骐,吴梦.我国精准扶贫报道中的主体形象与话语框架解析(2013-2018)[J].新闻.2019
[7].闵会轩.框架理论视角下的电子竞技玩家网络媒介形象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
[8].谷铭.框架视角下微商群体的媒介形象构建[D].浙江传媒学院.2019
[9].金寒婷.框架理论下的“艺考生”群体媒介形象建构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
[10].马启峰.马尔科姆·特恩布尔任期内澳大利亚媒体对技术移民形象报道的框架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