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骨融合方式论文-吴东荣,郭涛

植骨融合方式论文-吴东荣,郭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骨融合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柱融合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网

植骨融合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吴东荣,郭涛[1](2019)在《颈前路减压术后植骨融合方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颈椎退变性疾病及颈椎肿瘤等多种伤病的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大多数颈椎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手术方式主要分为颈前路经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两种,减压后需选择较为合适的椎间融合方式来重建椎间高度及稳定性,该文就近年来在颈椎前路术后植骨融合方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王雅辉,刘正蓬,褚立,明颖,张义龙[2](2019)在《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后路椎体间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方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科行单节段LSS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其中接受后路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患者66例(对照组),接受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患者58例(观察组)。术后随访15~27个月,平均20.6月,比较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和治疗费用。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末次随访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并计算记录丢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 <0.01),组间比较术后7 d,术后1、3、6、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 0.05);观察组治疗费用(30 316.6±826.8)元,对照组医疗费用(35 356.5±916.2)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两组术后1 d、末次随访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均显着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丢失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腰椎前凸角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椎体间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单节段LSS方面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在降低治疗费用,节约医疗成本方面更具优势,但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方式能有效减少远期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丢失。(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陈克军,李军磊,杨志平,李晓明[3](2018)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不同融合方式植骨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颗粒骨打压椎间植骨与自体髂骨块+颗粒骨椎间植骨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经后路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患者40例,按融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椎间颗粒骨打压植骨18例,B组行自体髂骨(2枚椎间融合器大小)+颗粒骨填充打压2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根性症状明显改善,A、B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组的融合率为93.5%,A组为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椎间隙高度B组高于A组(P<0.05);A、B两组术后1周和术后12个月椎间隙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块+颗粒骨打压充填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在术后椎间隙高度维持方面较单纯椎间打压植骨更有优势。(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17期)

宋德勇,陈仲,王锋,禤天航,王昌兵[4](2018)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双节段峡部裂腰椎滑脱症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双节段峡部裂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双节段峡部裂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其中应用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治疗32例(单纯植骨组),椎体间笼架融合治疗29例(笼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与影像参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显着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植骨组融合率为93.7%,笼架组为93.1%;术后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及滑脱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除PI以外,两组骨盆参数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前凸角及骨盆矢状位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峡部裂腰椎滑脱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钟志宏,周葳,余灏涛,张亮,张志[5](2017)在《两种改进的自体骨融合方式在后路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研究两种改进的自体骨融合方案(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自体骨cage植骨)与PEEK cage植骨在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旨在证实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因退行性腰椎疾患在我科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根据腰椎融合的采用情况将患者分为自体骨打压组36例、自体骨cage组35例、PEEK cage组39例。观察手术前后的VAS、ODI评分,并在影像学资料上计算术后24h、术后6月、术后12月的椎间隙高度丢失度及椎体融合率。术前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资料可比性良好。结果叁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影像学结果示术后6月、12月的椎体高度丢失度分别为:打压植骨组(6.1±2.5、6.5±3.8)%;自体骨cage组(5.6±2.9、5.8±3.7)%;PEEK cage组(5.4±3.3、5.9±4.1)%。术后6月、12月的椎间相对融合率为:打压植骨组(27.5±10.5、26.5±9.1)%;自体骨cage组(31.2±8.7、28.1±8.7)%;PEEK cage组(28.4±7.1、29.3±8.2)%。各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叁组的ODI、VAS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叁组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融合率无明显差异,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自体骨cage植骨融合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田开锋[6](2017)在《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腰椎滑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椎间融合器融合,观察组给予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干预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具有不同特点,使用自体骨植骨融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椎间融合器融合方法,但是两种方法均能够有效治疗腰椎滑脱,在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椎间植骨融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7年32期)

赵学军,高丽花[7](2017)在《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腰椎滑脱症患者80例,分A组与B组,各40例,对A组给予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对B组给予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滑脱复位率和复位丢失率。结果:B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A组优于B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的JOA评分比较差异不显着,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的滑脱复位率有可比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复位丢失率比较存在巨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应用时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7年18期)

彭森[8](2017)在《两种不同植骨方式在ACDF术椎间融合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椎体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方式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椎间融合效果,为颈椎前路椎间融合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自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实施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的52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自体骨植骨组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与同种异体骨植骨组26例(男性13例,女性13例),其中,自体骨植骨组共处理病变椎间盘36个,其中包括单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16例,双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10例,平均年龄为53.88岁(40-72)。同种异体骨植骨组共处理病变椎间盘38个,其中包括单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14例,双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12例,平均年龄为53.42岁(37-74)。两组患者均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为14个月。在术后3月、6月、12月随访时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表浅或深部感染率、术前与术后JOA评分、植骨椎间隙的高度、内固定情况以及排斥反应进行随访,在术后12月时拍摄颈椎CT矢状位重建进行颈椎椎间融合率的统计。结果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的颈椎JOA评分显示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P<0.001)。自体骨植骨I级融合率为34/36(94.44%),同种异体骨组I级融合率为35/38(92.11%),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颈椎X线显示内固定牢固,椎间高度维持较好,无明显Cage塌陷及移位,无假关节形成,未发现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及深部感染),无植骨排斥现象。结论取颈椎椎体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进行椎间植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CDF)的椎间融合均可取得满意效果,自体骨植骨组I级融合率为34/36(94.44%),同种异体骨组I级融合率为35/38(92.11%),虽然在颈椎椎间融合率方面自体骨植骨组略高于同种异体骨植骨组,但两者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植骨方式在颈椎椎间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但自体骨植骨组较同种异体骨组能够减少手术费用,减轻病人的负担。所以在临床上取颈椎椎体自体骨进行颈椎椎间植骨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植骨方式。(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1)

邹小宝,马向阳,杨进城,夏虹,吴增晖[9](2017)在《寰枢椎脱位不同植骨材料及内固定方式对植骨后融合时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后路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常用手术方法,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目前,临床中寰枢椎后路手术可应用多种植骨材料及置钉方式,而术后患者获得植骨融合的时间也多有不同。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后路不同植骨材料及钉棒内固定方式对植骨后融合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28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并获得寰枢椎间植骨融合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椎固定采用完全经椎弓根螺钉,枢椎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后路植骨材料采用自体骨松质骨粒或异体骨松质骨粒。结果与结论:术后获得植骨融合时间3-24个月,C_1双侧椎弓根螺钉+C_2双侧椎弓根螺钉、C_1双侧椎弓根螺钉+C_2双侧椎板螺钉、C1双侧椎弓螺钉+C_2一侧椎弓根螺钉+C_2对侧椎板螺钉3种内固定方式对术后植骨融合时间的影响差异无显着性意义(F=2.134,P=0.120),自体骨松质骨粒和异体骨松质骨粒2种植骨材料术后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F=83.611,P=0.000),内固定方式和植骨材料间无交互作用(F=1.036,P=0.356)。说明不同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方式均可提供稳定可靠的植骨融合环境,自体骨材料植骨更加有利于术后获得植骨融合,缩短融合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付青山,申才良,章仁杰,葛鹏[10](2016)在《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12-10-2013-10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A组),3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B组)。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滑脱节段及程度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个月滑脱复位率、终末随访时复位丢失率、临床治疗效果及两组终末随访时的断钉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且术中出血量较A组增加(P<0.05)。A组患者获随访12~24个月,B组15~22个月。术前及终末随访时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滑脱复位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终末随访时复位丢失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查X线片及叁维CT显示,两组终末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植骨融合时间较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终末随访时B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时B组断钉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采用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及植骨融合率与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治疗相近,但终末随访时Cage组的融合时间较短,复位丢失率、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的维持及断钉率的比较均优于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植骨融合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后路椎体间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方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科行单节段LSS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其中接受后路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患者66例(对照组),接受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患者58例(观察组)。术后随访15~27个月,平均20.6月,比较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和治疗费用。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末次随访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并计算记录丢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 <0.01),组间比较术后7 d,术后1、3、6、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 0.05);观察组治疗费用(30 316.6±826.8)元,对照组医疗费用(35 356.5±916.2)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两组术后1 d、末次随访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均显着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丢失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腰椎前凸角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椎体间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单节段LSS方面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在降低治疗费用,节约医疗成本方面更具优势,但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方式能有效减少远期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丢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骨融合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东荣,郭涛.颈前路减压术后植骨融合方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安徽医药.2019

[2].王雅辉,刘正蓬,褚立,明颖,张义龙.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2019

[3].陈克军,李军磊,杨志平,李晓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不同融合方式植骨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8

[4].宋德勇,陈仲,王锋,禤天航,王昌兵.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双节段峡部裂腰椎滑脱症的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

[5].钟志宏,周葳,余灏涛,张亮,张志.两种改进的自体骨融合方式在后路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7

[6].田开锋.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

[7].赵学军,高丽花.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的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7

[8].彭森.两种不同植骨方式在ACDF术椎间融合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D].青岛大学.2017

[9].邹小宝,马向阳,杨进城,夏虹,吴增晖.寰枢椎脱位不同植骨材料及内固定方式对植骨后融合时间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

[10].付青山,申才良,章仁杰,葛鹏.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的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6

标签:;  ;  ;  ;  

植骨融合方式论文-吴东荣,郭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