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观念论文-郑超楠

两性观念论文-郑超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性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态女性主义,两性观念,生态意识

两性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郑超楠[1](2019)在《《使女的故事》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两性观念和生态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是加拿大杰出女性作家,她的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儿童文学和电视剧本等多种文体,素有“加拿大文学代言人”之称。作为一名富有国际声誉的文学作家,阿特伍德主题密切贴合实际,涉及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敏感话题。阿特伍德的作品虽以女权主义闻名于世,但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她的创作主题涉及广泛,如对两性关系的考察、对加拿大民族身份的探讨、对全世界人权问题的关注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对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刻关怀。阿特伍德的作品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和广阔的研究空间。国内外学术界对阿特伍德的研究角度丰富多样,他们主要从技巧研究、民族主义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政治研究、反乌托邦主题研究,精神分析研究等一系列视角解读阿特伍德的着作。作为阿特伍德的杰出作品,《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1985)能够充分体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对于发掘该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以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为文本进行分析,力图通过深入了解女性和自然在男权社会中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和艰难决绝的反抗道路以探究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洞悉阿特伍德的两性意识和生态观念。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重要成就及主要作品,梳理国内外对于阿特伍德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继而阐释作为本文基本理论框架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最后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及创新点。论文的正文部分从大自然和女性的相似困境、大自然与女性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及大自然与女性的有力反抗叁个层面对阿特伍德的生态意识与两性观念进行分析。第一章从自然和女性面临的相似困境入手,分别从基列国中惨遭破坏的大自然和男权社会中丧失合法权利的女性两个方面展开。在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基列国,统治者只重眼前利益盲目开采资源,大量物种灭绝,生态污染严重,对大自然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与此同时,核辐射、电磁波、化学颗粒等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国家的生育率急剧下降。为了拯救人口危机,仍然具备生育能力的女性被迫放弃原有的工作和家庭,她们被男性统治者剥夺了一切的合法权利,经过专门训练后成为替上层人物繁衍后代的牺牲品。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大自然与女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从大自然成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庇护所、女性在污染的自然环境中会遭受更大伤害以及导致压迫的意识根源这叁个方面进行研究。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和自然因为拥有孕育滋养等特质而具有天然的相似性,因此女性相比于男性而言更能在身体和精神上亲近自然。同样在男权社会饱受压迫,女性经常将大自然作为幸存于男权社会的避难所。与此同时,在备受污染的大自然中,女性往往会比男性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到更大的伤害。通过分析可知,压迫女性和压榨自然都来自于相同的意识根源,即以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阶级等级制为特征的父权制文化。第叁章探讨了大自然和女性在男权压迫下做出的有力反抗,分别从大自然的强烈对抗、女性的不屈抗争以及重构和谐生态系统叁个方面展开。面对男性统治者毫无节制的污染和挥霍,大自然用最恶劣的生存环境警告和惩罚人类,征服自然的代价就是人类的自取灭亡。同时,饱受压迫的女性也开始在残酷的统治中鼓起勇气战胜自己,她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开始采取公开或者谨慎的方式展开抵抗。小说指出,人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生态严重失衡的困境。只有当两性关系实现平等和谐后,在女性智慧和女性力量的协助下,人类才能重建人与自然之间多元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网络。最后是结论部分。本论文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从自然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面临的相似困境入手,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生态社会严重失衡的意识根源。通过阐述人类岌岌可危的生存现状以及自然与女性在重压下做出的不屈反抗,作者对压迫女性和统治自然的行为进行批判。人类必须推翻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思维方式下对两者的控制和歧视,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平等有序、共生发展的和谐关系。本文通过分析阿特伍德在小说中所体现的激烈的两性冲突以及可怕的生态灾难,梳理其紧密联系的两性观念和生态意识,彰显其为唤醒人类保护生态和关怀意识的写作目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石晶[2](2019)在《当前中国公众两性观念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要发现】男性对"女人味"的评价仍然集中在温柔、顾家、美丽等传统价值观念中,而女性认为"独立自主"应是其最突出的特质,在对不同类型的女性评价中,公众对"女强人"的美誉度最高。公众普遍认为"照顾家庭"是"男人味"的核心特质,"暖男""奶爸"最受女性欢迎。女性对男性"力量阳刚"这一传统优势的评价已不明显,两性对于男人"责任担当"的认知评价差异最大。(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9年09期)

刘洋凯悦,周率,鞠雯昱,王志浩[3](2019)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两性观念引领与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在改变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与内容方式的同时,也加速了大学生两性观念的形成,这种加速若得不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引导和规范,难免会使大学生误入歧途。通过量化分析面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936份调查问卷,概括总结了当代高校大学生性观念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王佳雯[4](2014)在《从夏目漱石代表作品分析其两性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大多以“两性关系”为基础构建故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前后叁部曲(《叁四郎》《从此以后》《门》《春分之后》《行人》《心》)以及晚期作品《道草》和《明暗》。这些作品刻画了一系列带有时代印记、个性鲜明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塑造了几段苦涩悲凉的情感故事,展现了男女两性在爱情或婚姻关系中呈现出的不同特色。这些作品代表了夏目漱石小说的最高成就。面对两性问题,夏目漱石始终走在探索的道路上,他的思索和进步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忠实地得以反映,他的两性观念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本论文意图以夏目漱石笔下的男女两性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小说中流露出的作者的两性观念,并归纳总结作者两性观的发展轨迹,对其中难以避免的思想误区进行阐释。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夏目漱石代表作品中的两性关系类型,将作品中八段不同特色的男女婚姻或恋爱关系分为叁种类型:相濡以沫型、相敬如冰型和女尊男卑型。第二部分介绍夏目漱石笔下男性和女性角色在相处时呈现的特点。男性主人公往往沉浸在孤独空虚的情绪之中,无法信任他人,游离在社会体制之外,孤独而崩溃;女性主人公对自己的价值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放。第叁部分重点解读夏目漱石的两性理想及其成因。夏目漱石渴望沟通无障碍的精神之恋,钟爱温柔、婉顺的女性形象,这些标准的产生既源自夏目漱石的生活经历,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元素。第四部分介绍夏目漱石两性观的局限及发展。夏目漱石前期的作品暴露了“女性轻视”的问题,作品大都以男性为中心展开描写,女性形象流于符号化,价值始终没有得到张扬,男性角色面对爱情吝于给予,男权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到了创作晚期,他的两性观有了转变和突破,与此同时,他的晚期思想“则天去私”也对两性关系产生了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吴晓平[5](2010)在《涉性传播及其对大学生两性观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注意力竞争高度白热化的时代,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不遗余力,两性话题与信息成为许多媒体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突出两性卖点成为媒体生产注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有限的文本研究和调查访问等方法,本研究希望论证两个理论假说,从而证明媒介革命中,社会价值正在经历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力经济也成为媒体影响社会观念(尤其是两性观念)的核心力量之一。经过对选定事件、叁大地区性都市纸媒内容和选定电视节目的文本分析,本研究的第一个理论假设成立:媒介泛性化导致媒介在新闻处理时更加注重通过新闻内容和新闻传播技术等多方面突出两性卖点,从而导致两性的信息在纸媒和地区电视频道中报道频繁。经过对选定群体的小样本调查访问,本研究的第二个结论为:媒介中的涉性信息的确对大多数大学生群体产生影响,使得该群体的包容性更强、某些非主流两性行为的道德压力感降低,但当付诸于个人行为时,态度与行为改变不多。(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0-06-30)

胡道立[6](2005)在《论网络色情传播对社会两性观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络色情传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其后果不仅表现为犯罪率高,而且从深层次上说,放纵性欲必然导致爱情的麻木,这二者之间的恶性互动是对爱情这种高尚精神活动的亵渎与扼杀。要想彻底根除人们在心理上的情色依赖兴趣,就必须廓清生理“性快感”与心理“性美感”,“性爱”与“色情”的观念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黄若萍[7](2003)在《才、貌、忠贞》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男女形象的书写有一些固定的模式,例如“男才女貌”、“女子无才便是德”;又如对“失贞”的女性持极端严苛态度而宽容甚至纵容男性的“性自由”。其实这些都是男性中心主义的表现,它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学创作。在女性主义西风东渐的今天,不但女作家们由于女性意识觉醒而创作了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男作家们无疑也一样受到女性主义的影响,固有的思想观念会受到冲击,这种影响和冲击一样会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因此,本文将对“有才”的男女、“有貌”的男女、“失贞”的男女在两性写作文本中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来探讨跨世纪时期男女两性对性别关系设想的相同及差异。人物的外表形象对他或她在小说中的命运的影响,在男女作家笔下有所不同,其中即包含了男女两性对于自己这一性及另一性的理想。男性理想中的女性必须是外表美丽的,男性心目中的男性,其长相的美却是极为次要的,这种处理其实从某个方面显示了男性高度张扬的自信。而女性理想中的男性和女性都具有美的外貌,这一方面显示了她们作为美的欣赏者这种女性主体意识的崛起,另一方面,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她们对于女性性别的缺乏自信。对于男性而言,有智慧、有才华既是他们对于自身的要求,也是女性对他们的期待。但是,男人因为有才华而自信甚至自负,女人却只是把是否有才华当作衡量男性优秀与否的一个前提。另一方面,自古以来“无才便是德”的女性的才华,在当今社会中也得到了正视,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的笔下都出现了知识女性的形象,表现了她们在这个物化社会中的无奈与辛酸,但其目的并非一样。前者表达了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希望获得一方明朗、自由而宁谥的天空的理想;暗寓着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后者则是冷冰冰的现实。无论如何,女性已经闯入了这个曾经是清一色男性世界的社会里,接受也好拒斥也好,这是事实。在中国这一现实场景中,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超级男子汉去支撑人生的苍穹,有的只是男人和女人共同面对的沉重、艰辛而生机无穷的日常生活。在这个纷纭复杂波诡云谲的社会中摸爬滚打,必得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心血,无论男女,都会有疲倦的感觉,都会需要安慰,也都会由于在疲倦时得不到期望中的安慰而痛苦和伤感。因此,在一个家庭里,工作着的丈夫和妻子之间,冲突肯定不可避免,对对方的理解及相互之间的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也没必要像某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那样,动辄把夫妻之间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上升到男女性别之战的高度来加以批判,<WP=4>那样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只能适得其反,更加扩大男女之间的“性沟”,男女之间的和谐共处局面将因此而更加遥不可及了。性本来是一件很自然平常的事,然而长期以来,它一直以不自然的状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中,这当然也同时影响到文学。表现为在文学中对性闭口不谈或大加批判。这一现象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有了转变。此时,“性”在经历了对禁区的冲决之后,开始不加掩饰地在文学中出场,并与新的经济生活中的人生行为相呼应,成为世纪末独特的文化风景。女性小说中对女性婚外性行为最常见的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性”原欲的萌动,二是由于“情”动于中无法自拔。男性对自身的婚外性行为最为普遍的一种解释,就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潜意识里是把婚外性行为当成了“叁妻四妾”之梦想的模拟实现。女性作家则往往把“失贞”男性塑造成可笑、可悲或者是可恶的形象,其实就是要对“男性天生具有性自由”的传统观念进行反拨。男性对女性婚外性行为的解释,与来自女性的解释也不完全一样。刚刚从长期所受的压抑中解脱出来,获得言说权利的女性,她们的生命利比多被女性主义的高扬燃烧得汹涌澎湃之际,她们的话语,便不由自主的带上了一些理想化的色彩。男作家的目光也许显得更加清醒和理智。他们明白:女性的婚外性行为与男性的婚外性行为一样,是会产生恶劣后果的。无论如何,男作家们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对女性婚外性行为的理解和同情,是值得女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者注意的,毕竟它表明了男性对女性在最关键的“性”方面的态度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对于男女两性和谐局面的实现,也是一个好的信号。解决两性关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两性的和谐,而并不是要以别种权力(女权)代替此种权力(男权)、以别种(女性)偏执代替此种(男性)偏执。虽然在中国也有一些女性的和男性的作家和评论家开始思考如何能在反抗男性歧视的过程中既避免因张扬女性价值而重蹈变相的性别主义——女性至上的偏激态度,又能够彻底走出屈从男性、向男性倾斜的心理定势,但至少从目前看来,还没有出现成熟的、可以完美诠释这一愿望的文本。当然,从社会实践的意义来说,有了正确的目标,便有了努力的方向。男人与女人同等地面对着世界的温情与灾难,两性是朋友而非敌人。女性的自由、解放,男女两性和谐局面的实现,有待于两性进一步相互沟通,进一步超越自我,超越性别差别。两性的理解与合作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徐儒宗[8](1992)在《乾坤卦义与两性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周易》认为,大至宇宙,小至一事一物,无不蕴含着阴性与阳性这一对普遍的矛盾;并由这对矛盾之间的互相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故其所演的八经卦乃至六十四别卦,即以阴阳二爻之相互消长以明事物生生不已之理。其中“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二卦在易理中居于首要地位。故《系辞》曰:“乾坤其易之门邪!”又曰:“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1992年02期)

两性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要发现】男性对"女人味"的评价仍然集中在温柔、顾家、美丽等传统价值观念中,而女性认为"独立自主"应是其最突出的特质,在对不同类型的女性评价中,公众对"女强人"的美誉度最高。公众普遍认为"照顾家庭"是"男人味"的核心特质,"暖男""奶爸"最受女性欢迎。女性对男性"力量阳刚"这一传统优势的评价已不明显,两性对于男人"责任担当"的认知评价差异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性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郑超楠.《使女的故事》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两性观念和生态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石晶.当前中国公众两性观念调查研究[J].人民论坛.2019

[3].刘洋凯悦,周率,鞠雯昱,王志浩.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两性观念引领与教育研究[J].黑河学刊.2019

[4].王佳雯.从夏目漱石代表作品分析其两性观念[D].天津师范大学.2014

[5].吴晓平.涉性传播及其对大学生两性观念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0

[6].胡道立.论网络色情传播对社会两性观念的影响[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黄若萍.才、貌、忠贞[D].广西师范大学.2003

[8].徐儒宗.乾坤卦义与两性观念[J].周易研究.1992

标签:;  ;  ;  ;  ;  

两性观念论文-郑超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