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论文-徐维兵

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论文-徐维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期人类,《中国历史》,新版教材,比较研究

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徐维兵[1](2019)在《新版与旧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新版教材")于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它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以下简称"旧版教材")有何不同?,笔者选取这两本教材的第一单元第1课作了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新版教材"比之于"旧版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现提出来供历史教学同仁参考。一、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表述更科学(本文来源于《教育文汇》期刊2019年09期)

高萍[2](2019)在《内地与香港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可以分为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两部分。课文系统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课文辅助系统则起到工具性的作用,两者都是教科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在教科书比较研究方面,关于内地和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课文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多,因而本文从课文辅助系统角度,对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以香港雅集版和内地部编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例,将两版教科书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深化对课文辅助系统的认知与理解。除绪论和结语外,文章总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内容为两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导学系统的比较。本文从编辑说明、目录和课前提要等方面,比较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的异同点。总体而言,雅集版导学系统生动有趣,部编版则简明扼要。第二章内容是两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阐释系统的比较。对两版教科书阐释系统进行比较,主要选取了文献资料、注释和图表资料等栏目。通过比较发现,雅集版的阐释系统形式多样,部编版则倾向于典型性和针对性。第叁章主要是两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巩固拓展系统的比较。通过课内思考题、课后习题和拓展活动的分析,探讨两版教科书巩固拓展系统的特点。雅集版巩固拓展系统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部编版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第四章是对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教学和编写的启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学习香港雅集版课文辅助系统的优点,使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更加完善,也希望对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编写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吴婷婷[3](2018)在《本世纪新旧两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比较——以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川教版《中国历史》已经在中学投入使用了。与上一版相比,该版教科书内容有增有减,同时新版教材难度有所降低,内容构建也重归时序。(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13期)

刘青青[4](2018)在《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01年版与2016年版教科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媒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与2001年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相比,2016年版教科书在编写体例、内容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与发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重视民族问题,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四单元“叁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由不同民族建立政权且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它是处于秦汉和隋唐两个大一统的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因此,对“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科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对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采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2016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采用历史发展阶段的形式呈现。2001年版和2016年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单元在目录、正文、辅助内容和文字表述等方面均存在差异。2016年版教科书在标题设置上更加体现时序性,更注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在内容编排上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完整,对史实的选择更为慎重严谨;在史实取舍方面更是严格体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原则;2016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在辅助内容的设置上,比2001版教科书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容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两版教科书的编写特色,最后对2016年版教科书的使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一线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3)

方晨[5](2015)在《香港与内地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1世纪初,我国内地与香港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重视基础教育,在此过程中,两地都使用了新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两地同处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但是由于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历史背景、社会因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本文重点关注两地课程改革之后所使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对比。本文选取两地较为有影响力的两套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蓝本,即香港龄记出版有限公司《新探索中国史》与内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进行比较。本文首先介绍了两地的教科书制度,然后从编写理念及原则、教科书结构进行了比较,重点比较了两地教科书的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两大部分。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对两地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和探讨,以期在教学多元化的今天,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种视角,为实际教学提供一种思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希望对两地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是对内地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有所裨益。全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科书编写比较。在教科书制度方面,香港选用的教科书制度比内地更灵活自由;而在编写理念及原则上,两地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公民教育作为课程目标,编写原则也非常相近。第二部分为教科书结构比较。由于两地对历史课程定位不同,其课程安排及课文编排各有特色;在外观设计上,香港优于内地。第叁部分为教科书内容比较,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本节分为古代史与近代史两大部分,细致比较了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差异,在两套教材中各选取了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进行具体比较,在这一方面两地各有千秋;最后进行了习题部分的比较,香港的习题偏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最后总结了两地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优长及特点,并对内地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李莉[6](2006)在《香港与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香港和内地初中都开设了中国历史课程。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两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理念不完全相同,致使初中中国历史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宗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已成为两地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鉴于此,本文选取香港和内地较有影响的两套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比较研究的蓝本,先对与教科书编写相关的几个问题,如教科书制度、教科书编写原则等进行阐释,然后对两种版本教科书体例结构及版面设计等进行比较,最后对两种版本教科书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编写,以及史料运用、历史人物选择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和探讨,以期对两地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是对内地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两地教科书制度和编写原则。在对香港和内地教科书制度和编写原则进行比较后认为,香港较内地自由度大,两地教科书制度和编写原则各有长短。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是指教科书从前封到后封之间所有的组成部分。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各有特色。 第叁部分探讨两地教科书的版面设计。教科书的版面设计主要是指图、文设计。好的版面设计,能高效地传递信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香港教科书版面设计优于内地教科书版面设计。 第四部分比较分析两地教科书中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编写,以及史料运用及历史人物的选择。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香港教科书中没有将经济史作为独立的学习板块,但实际上政治史和文化史中都渗透着经济史内容,而且在内容取舍上有其特点。史料和历史人物是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两地教科书关于史料的取舍和史料在教科书中的功能均有所不同,而关于历史人物的选择则大同小异。 文章的最后简要论述编写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李莉[7](2005)在《香港与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龄记版”和“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为“蓝本”,以秦汉史为例,比较香港与内地中国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的异同,分析各自在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上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以资相互借鉴。(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马云霞[8](2004)在《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与1992年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纪之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兴起。此次改革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力图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是刻(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教材教学》期刊2004年17期)

燕慧[9](2004)在《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继承与创新——人教社2001版与1992版初中《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突破大、中、小学的界线,寻觅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本刊开辟如是专栏的设想,几年来多蒙各位专家支持和关心。今后我们仍将继续探索,诚望专家们继续支持。(本文来源于《教学研究》期刊2004年03期)

熊守清[10](2001)在《苏联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非常重视中学的历史教育 ,把它列为学校重要的必修学科 ,认为它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过去 ,苏联在历史课的设置、历史教学大纲的制订颁布、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等方面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也留下了不少教训(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01年04期)

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可以分为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两部分。课文系统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课文辅助系统则起到工具性的作用,两者都是教科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在教科书比较研究方面,关于内地和香港中国历史教科书课文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多,因而本文从课文辅助系统角度,对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以香港雅集版和内地部编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例,将两版教科书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深化对课文辅助系统的认知与理解。除绪论和结语外,文章总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内容为两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导学系统的比较。本文从编辑说明、目录和课前提要等方面,比较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的异同点。总体而言,雅集版导学系统生动有趣,部编版则简明扼要。第二章内容是两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阐释系统的比较。对两版教科书阐释系统进行比较,主要选取了文献资料、注释和图表资料等栏目。通过比较发现,雅集版的阐释系统形式多样,部编版则倾向于典型性和针对性。第叁章主要是两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巩固拓展系统的比较。通过课内思考题、课后习题和拓展活动的分析,探讨两版教科书巩固拓展系统的特点。雅集版巩固拓展系统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部编版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第四章是对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教学和编写的启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学习香港雅集版课文辅助系统的优点,使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更加完善,也希望对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编写有所启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徐维兵.新版与旧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的比较研究[J].教育文汇.2019

[2].高萍.内地与香港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吴婷婷.本世纪新旧两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比较——以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为例[J].山西青年.2018

[4].刘青青.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01年版与2016年版教科书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5].方晨.香港与内地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6].李莉.香港与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7].李莉.香港与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

[8].马云霞.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与1992年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比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

[9].燕慧.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继承与创新——人教社2001版与1992版初中《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的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2004

[10].熊守清.苏联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比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

标签:;  ;  ;  ;  

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论文-徐维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