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冠状动脉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替格瑞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小板参数,血管内皮功能
冠状动脉炎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华[1](2019)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小板、动脉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参数、动脉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ACS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PCI术后常规治疗外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增加服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则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增加口服替格瑞洛,两组均治疗一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动脉炎性反应参数、血管内皮功能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PAR、PRU、PRI下降更多;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s-CRP、IL-6、s CD40L下降更多;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ET-1下降更多,NO含量增加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对ACS患者可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炎性因子浓度、提升血管内皮功能。(本文来源于《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濮祥强,王祥,钱光辉,马锦,丁粤粤[2](2018)在《小鼠免疫性冠状动脉炎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观察小鼠免疫性冠状动脉炎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动态变化,以模拟川崎病(KD)冠状动脉炎相应的内皮细胞及线粒体改变。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分别连续5 d予腹腔注射白色念珠菌水溶物或磷酸盐缓冲液(PBS)。末次注射后24 h、3 d、7 d、14 d及28 d,每组取6只小鼠处死,取血检测部分血常规及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心脏及冠状动脉标本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结构。结果实验组小鼠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值,血浆IL-6、TNF-α水平,在注射后3 d、7 d时升高(P均<0.05)。冠状动脉组织病理学在初期(3 d)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中期(14 d)后出现弹力纤维断裂、血管瘤形成。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在初中期(24 h、3 d、7 d、14 d)表现为肿胀、空泡样变,数量减少,嵴模糊,电子密度降低。结论构建的小鼠模型能够模拟出与人KD相似的免疫性冠状动脉炎特征,提示内皮细胞线粒体参与免疫性冠状动脉炎过程。(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期刊2018年03期)
濮祥强[3](2018)在《miRNA-199b-5p对免疫性冠状动脉炎小鼠NF-κB表达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免疫性冠状动脉炎小鼠血浆炎症因子及血液单个核细胞中miRNA-199b-5p的动态变化目的:观察免疫性冠状动脉炎小鼠血浆炎症因子及血单个核细胞中miRNA-199b-5p的动态变化,预测相关靶基因,为研究免疫性冠状动脉炎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1.分别连续5天给予C57BL/6小鼠腹腔注射白色念珠菌水溶物(8mg/只)或磷酸盐缓冲液(0.1ml/只)。注射后不同时间点(24h、3d、7d、14d、28d)处死小鼠,采血,留取心脏及冠状动脉标本,检测血常规、制备心脏病理切片,确定小鼠免疫性冠状动脉炎模型制作成功。2.分离小鼠血浆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血浆中IL-6、TNF-α水平。Trizol法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其中IL-6、TNF-αmRNA及miRNA-199b-5p水平。3.利用PITA、Target Scan和micro RNAorg数据库进行miRNA-199b-5p靶基因预测,DAVID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共同靶基因行GO和KEGG分析,获取与免疫性血管炎相关的靶基因。结果:1.小鼠免疫性冠状动脉炎模型成功建立。2.实验组小鼠血浆IL-6、TNF-α水平,在注射后3d、7d时升高(P均<0.05)。单个核细胞中IL-6、TNF-αmRNA水平在注射后3d、7d时升高(P均<0.05),miRNA-199b-5p水平在注射后24h、3d、7d、14d时降低(P均<0.05)。3.数据库预测获得共有90个共同的靶基因,其中与免疫性血管炎有关的为NFKB。结论:1.连续5天腹腔注射白色念珠菌水溶物8mg/只,是构建免疫性冠状动脉炎小鼠模型的合适方法。2.IL-6、TNF-α是参与了免疫性冠状动脉炎的炎症因子。3.miRNA-199b-5p可能通过调控NF-κB靶基因表达,参与冠状动脉炎症的病理过程。第二部分:免疫性冠状动脉炎小鼠血液单个核细胞中miRNA-199b-5p表达与NF-κB及其信号通路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miRNA-199b-5p和NF-κB在冠状动脉炎小鼠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miRNA-199b-5p与NF-κB在免疫性冠状动脉炎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组C57BL/6小鼠腹腔注射CAWS制作免疫性冠状动脉炎动物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等体积PBS。分别于注射后24h、3d、7d、14d及28d采集血液,留取其心脏标本。检测:1.RT-qPCR技术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日龄血液单个核细胞中miRNA-199b-5p表达量及NF-κB的mRNA表达水平。2.EVG染色检测小鼠血管弹力纤维改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测定NF-κB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分布情况的变化。3.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液单个核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日龄免疫性冠状动脉炎小鼠及对照组间miRNA-199b-5p与NF-κB表达差异,分析二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急性期(3d、7d)实验组小鼠单个核细胞中NF-κB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急性期(14d、2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小鼠心脏EVG染色显示亚急性期(14d)出现血管弹力纤维破坏。实验组(24h、3d、7d、14d)小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核NF-κB-p6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3d、7d、14d)小鼠血液单个核细胞Western Blot显示NF-κ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8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小鼠血液单个核细胞中miRNA-199b-5p表达量与NF-κB水平呈负相关。结论:1.冠状动脉炎小鼠血液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存在NF-κB表达的上调。2.miRNA-199b-5p可能通过改变靶基因NF-κB的表达,调控小鼠免疫性血管炎的炎症反应。(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3-01)
王宏波[4](2017)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炎性反应与血小板聚集率及心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综合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侵袭、破裂,导致闭塞性血栓形成~([1])。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其效果颇佳,可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但由于氯吡格雷为嘌呤能受体阻滞剂,需肝酶细胞色素激活,而肝酶细胞色素形态较为多样,大小不一,使得少数患者易产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或抵抗,不利(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朝鲁门其其格,刘潇婷,杨光路[5](2017)在《肿瘤坏死因子-α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萃取物诱导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炎小鼠模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现有研究已有证据表明包含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在川崎病的致病机制中起到作用。但迄今为止,我们尚未明确TNF-α在川崎病动脉炎进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从组织病理学角度来证实抗TNF-α在治疗动脉炎中的作用以及TNF-α在小鼠川崎病模型动脉炎的发生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利用英夫利昔单抗作为TNF-α阻断药物治疗干酪乳杆菌诱导的川崎病小鼠模型。观察其器官组织病理改变以及血管炎的发生率、损害及炎症程度。结果:实验组小鼠血浆TNF-α于诱导后1d开始显着升高(P<0.05),血管炎发生率为80%,表现包括血管壁增厚,弹性纤维紊乱断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阻断组小鼠血浆TNF-α无明显升高,血管炎发生率为20%,空白对照组未见血管炎。结论:基于组织病理学的观察,得出TNF-α对于川崎病动脉炎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高国峰,张峻,高晓津,吴元[6](2015)在《非感染性冠状动脉炎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冠状动脉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炎,是引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少见原因,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成人心脏科常遇到的非感染性冠状动脉炎包括:系统性血管炎的冠状动脉受累(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以及累及冠状动脉的单器官的血管炎(孤立性主动脉炎、嗜酸性冠状动脉炎和Kounis综合征)。它们具有各自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基础、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预后,本文针对以上内容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以加深大家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钟华,严晓伟[7](2014)在《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临床特点与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PAN)是一种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任何系统脏器的动脉均可受累。对PAN的诊断,目前均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1]:(1)体质量下降≥4 kg(无节食或其他原因所致);(2)网状青斑(四肢和躯干);(3)睾丸痛和(或)压痛(并非感染、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4)肌痛、乏(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血管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豆吉娟,李红霞,孙凌,张建敏,黄洁[8](2013)在《兔免疫性冠状动脉炎的实验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川崎病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20只日本大耳幼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各10只。两组分别通过耳缘静脉,在第1和第12天各注射一次牛血清白蛋白和生理盐水。在首次注射后的第6周,行冠脉造影,并在1 h内分离冠状动脉,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和超微结构电镜观察。结果冠脉造影显示,模型组中3只兔的左侧冠状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或狭窄;组织病理学显示,模型组的冠状动脉均出现内皮增厚、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不完整的冠脉内皮;而对照组兔冠状动脉内皮完整、光滑、均匀;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的冠状动脉内皮不连续,出现脱落的内皮细胞、肿胀的线粒体、扩张的内质网和中层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同时发现部分内弹力膜断裂。结论牛血清白蛋白可诱导兔产生免疫性冠状动脉炎性病变,该病变与人川崎病冠状动脉的病理学改变具有相似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儿科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谢利剑,闫敬茹,王健怡,肖婷婷,沈捷[9](2012)在《人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动物模型冠状动脉炎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水溶物(candida albicans water soluble fraction,CAWS)诱导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冠状动脉损伤动物模型中,人免疫球蛋白(humanimmunoglobulin,h-Ig)对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的抑制作用。对象和方法 36只4~6周龄C57BL/6品系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CAWS 0.4mg/只/天连续5天腹腔注射于4~6周龄C57BL/6品系小鼠建立冠状动脉损伤动物模型,根据各种实验方案给予h-Ig。在第五周时处死动物,通过组织学检查冠状动脉及主动脉根部炎症范围及程度等。结果 CAWS给予后第叁天和第五天连续五天使用h-Ig的组别,同对照组相比,其血管炎的发生率,炎症范围和程度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CAWS给予后第一天起连续五天使用h-Ig,及单次使用h-Ig的组别,同对照组相比,其血管炎发生率,炎症范围及程度没有明显减少,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结论 h-Ig对CAWS诱导的C57BL/6品系小鼠冠状动脉损伤模型病理改变的产生和发展有抑制作用,但h-Ig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本文来源于《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2-11-01)
公英子,张明宇,金恩泽,李学奇,曹绍东[10](2010)在《结节性多动脉炎致冠状动脉严重病变一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患者一般资料:某男,30岁,无诱因经常出现胸闷半年,加重4天入院。伴大汗、恶心等,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入院查体:身高175cm,体重120kg,血压120/75mm Hg,神清,咽部充血,双扁桃体不大,甲状腺不大,两肺呼吸音略粗糙,无干湿性罗音;心界(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冠状动脉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初步观察小鼠免疫性冠状动脉炎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动态变化,以模拟川崎病(KD)冠状动脉炎相应的内皮细胞及线粒体改变。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分别连续5 d予腹腔注射白色念珠菌水溶物或磷酸盐缓冲液(PBS)。末次注射后24 h、3 d、7 d、14 d及28 d,每组取6只小鼠处死,取血检测部分血常规及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心脏及冠状动脉标本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结构。结果实验组小鼠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值,血浆IL-6、TNF-α水平,在注射后3 d、7 d时升高(P均<0.05)。冠状动脉组织病理学在初期(3 d)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中期(14 d)后出现弹力纤维断裂、血管瘤形成。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在初中期(24 h、3 d、7 d、14 d)表现为肿胀、空泡样变,数量减少,嵴模糊,电子密度降低。结论构建的小鼠模型能够模拟出与人KD相似的免疫性冠状动脉炎特征,提示内皮细胞线粒体参与免疫性冠状动脉炎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冠状动脉炎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东华.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小板、动脉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参数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9
[2].濮祥强,王祥,钱光辉,马锦,丁粤粤.小鼠免疫性冠状动脉炎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动态变化[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8
[3].濮祥强.miRNA-199b-5p对免疫性冠状动脉炎小鼠NF-κB表达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8
[4].王宏波.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炎性反应与血小板聚集率及心功能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7
[5].朝鲁门其其格,刘潇婷,杨光路.肿瘤坏死因子-α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萃取物诱导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炎小鼠模型中的作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7
[6].高国峰,张峻,高晓津,吴元.非感染性冠状动脉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5
[7].钟华,严晓伟.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临床特点与诊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
[8].豆吉娟,李红霞,孙凌,张建敏,黄洁.兔免疫性冠状动脉炎的实验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13
[9].谢利剑,闫敬茹,王健怡,肖婷婷,沈捷.人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动物模型冠状动脉炎的作用[C].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2012
[10].公英子,张明宇,金恩泽,李学奇,曹绍东.结节性多动脉炎致冠状动脉严重病变一例报告[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