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环境考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环境考古,史前聚落,研究综述
数字环境考古论文文献综述
鲁鹏,杨瑞霞[1](2013)在《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环境考古是为了响应信息时代对环境考古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古环境与古文化研究。史前聚落具有文化与环境双重属性,成为包括数字环境考古在内的环境考古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多年的研究工作,对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了具体的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在聚落考古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3年01期)
杨瑞霞,鲁鹏,张震宇[2](2012)在《数字环境考古学科基础与技术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数字环境考古涵义、学科基础、方法与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数字环境考古研究内容、特点、方法和技术构成。数字环境考古是在环境遥感考古、环境考古GIS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概念,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PS等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对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的优势,及其在考古学和环境考古中的数字化应用促生了"数字考古"和"数字环境考古"概念。"数字环境考古"是信息时代对环境考古研究提出的要求,是数字测量、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虚拟现实(VR)、数据库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在环境考古研究中的综合运用。数字环境考古的目标,是对遗址、遗址域以及区域的诸多环境考古要素和过程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2)
杨瑞霞[3](2009)在《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环境考古是在遥感环境考古、环境考古信息系统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本文在对环境考古涵义、理论基础、方法与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基础上,选取中原地区进行了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中原地区环境遥感考古研究。(1)分析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至春秋战国时期城址的遥感影像特征,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址的图谱序列。(2)对双洎河流域早期聚落选址与水系关系进行了遥感影像分析,概括出各时期聚落分布类型。(3)对商丘地区人工沟渠遗迹进行了航空遥感解译和自动提取,提出一种自动提取航片图像目标物体的算法。中原地区环境考古数据库系统研究,基于GIS和数据库技术,研究分析了区域环境考古地理背景数据库、文物资源数据库和大型聚落遗址数据库的特点,并进行了设计和开发。其中重点对航空影像数据库进行了研究和构建,对河南省文物资源数据库数据组织进行了分析,设计并开发了河南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试点系统,对郑韩故城文物考古数据库进行了详细设计。基于GIS和模型分析对中原地区古代聚落进行研究,一是总结了不同环境背景下各个时期聚落时空分布特征。二是总结了仰韶文化类型划分与区域自然综合区划之间的耦合关系。叁是对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空间分布的进行集聚分析,得到两个集聚中心。在中原地区按照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环境考古虚拟现实研究。大(区域)尺度上,对环嵩山地区环境与古文化遗址分布进行了虚拟和环境考古分析;中尺度上,对溹须河流域环境与古代城址分布以及具茨山古代岩刻符号赋存环境进行了叁维虚拟和分析;小尺度上,对关帝庙遗址商代地表进行了测绘和叁维虚拟复原。通过案例研究,本文在最后对数字环境考古进行了总结,数字环境考古是从方法角度对环境考古的延伸,它包括了环境考古资料的数字化、研究过程的模型化和研究结果的可视化。本文认为数字环境考古中的研究模式,需要以环境考古研究的问题作为背景,数字环境考古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在研究中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杨瑞霞,张震宇,鲁鹏,周昆叔,张瑞云[4](2005)在《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顺应而出。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也是夏、商时期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到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高度重视。文章从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叩响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之大门,为今后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广泛与深度开展提供些许借鉴。(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05年02期)
数字环境考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数字环境考古涵义、学科基础、方法与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数字环境考古研究内容、特点、方法和技术构成。数字环境考古是在环境遥感考古、环境考古GIS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概念,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PS等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对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的优势,及其在考古学和环境考古中的数字化应用促生了"数字考古"和"数字环境考古"概念。"数字环境考古"是信息时代对环境考古研究提出的要求,是数字测量、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虚拟现实(VR)、数据库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在环境考古研究中的综合运用。数字环境考古的目标,是对遗址、遗址域以及区域的诸多环境考古要素和过程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环境考古论文参考文献
[1].鲁鹏,杨瑞霞.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
[2].杨瑞霞,鲁鹏,张震宇.数字环境考古学科基础与技术方法研究[C].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2012
[3].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杨瑞霞,张震宇,鲁鹏,周昆叔,张瑞云.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