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址变迁论文-周嘉

城址变迁论文-周嘉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址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河城市,临清古城,城址变迁

城址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周嘉[1](2018)在《运河城市临清历代城址变迁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临清"因水而名","因河而城",后又"因漕而兴"。由于水患、兵燹、政治、经济等因素,临清县名几度变更,城治数易其位,城址也多次变迁。临清城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从早期历史、建置时代和漕运盛时叁个宏观时段来考察。临清城址始终在河水两边转换,其命运系于"水"。临清成为运河商业都市之后,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建,突破了治所城市的局限,并最终定型为砖、土二城相连的"宝瓶城"。(本文来源于《城市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桑栎[2](2017)在《文化冲突论视角下二里头文化城址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冲突论"认为文化常常带有自身远比其他文化优越的价值取向,文化冲突的结果会催生新的文化模式和类型。冲突往往发生在文化的断层线上,文化的认同和差异是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根源。本文以龙山晚期至二里冈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动态变迁为背景,从"文化冲突论"的视角着重考察二里头文化城址变迁背后的原因。二里头文化城址出现在该文化不同时期分布区的边缘地带,是其兴盛时期向外扩张的据点和攫取资源的中转站,也是衰弱时期坚守的最后底线,城址的最终废弃是文化格局改变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江汉考古》期刊2017年05期)

古帅[3](2017)在《水患、治水与城址变迁——以明代以来的鱼台县城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史料,对明代以来山东鱼台县城变迁的过程进行了复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黄河水患是影响县城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在1964年重新恢复鱼台建制时,县城之所以选址于谷亭镇,主要是与当时的治水形势有关。文章认为,城址,尤其是治所城址,影响其变迁的因素很多,不应过分强调自然或人的作用,而应充分结合史料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陈双辰,胡敏,周浪浪,汤芳菲[4](2017)在《韩城故城的城址变迁与古城的风水环境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韩城是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城池建设历史复杂,曾有数次城址变迁和多处并存城池。基于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厘清了韩城一带故城城址变迁的历程。分析城址位置与地形地貌山水环境的关系,韩城故城城址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选址科学的日臻成熟。今韩城古城城址的自然环境格局正契合了我国古代城市理想的风水环境意象,典型地符合良好城址选择风水意象中的龙、砂、水、穴诸要素,韩城古城风水选址的意象正是韩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7年03期)

张向红[5](2017)在《从古代漳县城置废与城址变迁看西北城防主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甘肃省漳县县城在东汉、北魏、元、清四次设置,又在西晋、唐、清叁次被废的历史事件的梳理,分析了漳县县城设置与被废的现实意义,而县城地址的叁次迁徙,则说明了西北城防的防洪性特征。(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杨永发,侯桂秀[6](2016)在《“榆中”名源及城址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榆中的位置历史上聚讼纷纭,影响最大的是以晋代徐广、北魏郦道元为代表的金城郡榆中(今甘肃榆中县)说,以叁国苏林为代表的上郡榆溪塞(今陕西东北)说,以唐张守节为代表的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说,当代还有钱穆先生的上郡榆溪塞说。而周清澍等学者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说。苏、张、钱、周等学者所言榆中实际上是"榆中地""榆中关"而非"榆中县"。榆中县的位置可归纳为"兰州东"和"兰州西"两种说法。《水经注》、元《一统志·兰州·古迹·汉榆中故城》、清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清吴卓信《新注地理志》、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等认为在兰州东;明《寰宇通志》、《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在兰州西。本文第一次提出两迁说,认为榆中得名之由与大、小榆谷有关,其故城在今大通河下游(兰州西),曾一度内迁至现位置(兰州东南),民国时以"榆中"为金县命名,榆中城又回到现在的位置。(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蓝勇,彭学斌[7](2016)在《古代重庆主城城址位置、范围、城门变迁考——兼论考古学材料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运用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证认为先秦的巴子江州城应该在今渝中半岛,秦张仪所筑江州城相沿巴子江州城,西汉相承,东汉曾一度迁到江北嘴一带,后称为北府城,故将渝中半岛的旧城称为南城,可能是在东汉末年江州城还迁南城。叁国以前的江州城大小范围难以确定,但叁国李严所筑的城围16里,应该在今大小梁子下半城从朝天嘴到南纪门间,城围大约在6640米左右,里面有郡城、县城、仓城叁个小城,总共面积在3.5平方公里左右。宋代彭大雅所筑城范围与后来明洪武戴鼎所筑城相当,城围大约在7000米左右,城内面积约4平方公里,南北已经面临长江、嘉陵江一线,形成东门薰风门、西门镇西门、南门太平门、北门千斯门四个开门,今临江门、校场口、南纪门一线以西可能最初并不在城墙内,宋镇西门应该在这个线上。但明洪武以后的城墙要比彭大雅所筑宋城和明初戴鼎所筑城围长1000多米左右,面积约5平方公里,可能与明洪武以后的历次增修拓展有关。宋代渝州城可能仍是夯土城,故才记载戴鼎"因旧址筑石城",故发现的西水门到朝天门的城墙,高处应该为清代城墙,包裹的城墙应该是明洪武初包裹宋代夯土形成的明初石墙。叁国李严大城至少有两个城门,宋代重庆城门四开门,闭门多少待考,闭门只留有洪崖门之名。明清以后城门九开八闭共十七门,城门名称变化较少,只是明代将人和门称仁和门,太安门称为大安门、金紫门称为金子门、西水门称为福兴门、储奇门称为出奇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要重视考古材料,但要认识到考古学材料的局限,尽可能尽全空间点,更要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知考古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16年02期)

杨茜[8](2015)在《古蜀文明主要城址迁移与气候变迁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蜀文明所建立的区域中心性质的聚落或者城市,在四川盆地地理空间中发生了多阶段的迁移活动。文章通过历史文献以及考古资料整理,结合相关环境气候学证据分析,提出这种活动受气候冷干事件影响,呈现从高原山地地区向平原河谷地区一、二级台地、从主要河流两侧向多条支流交汇区迁徙的特点。且在此过程中,蜀人先民逐渐学习掌握了治水技术,协调了用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发展出了先进的农耕文明。(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5年03期)

冉宏林,雷雨[9](2014)在《浅析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城址特征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成都平原几座先秦时期城址可以发现,相当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之前频繁迁移的城址从此变得稳定,城址面积突然急剧扩增,城圈形制由单重城墙或夹着一条壕沟的双重城墙演变为间距较大的双重城墙,城墙结构不再单一,空间布局也变得较为明晰。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址特征亦有类似的变化,但变化发生的时间要早于成都平原。(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14年03期)

陈隆文[10](2012)在《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以来黄河频繁决溢,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得许多城市的地址不得不做迁移。本文利用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对睢州古城、旧城与新城的变迁作了系统考察,分析了黄河水患对睢县城址的选择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城址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冲突论"认为文化常常带有自身远比其他文化优越的价值取向,文化冲突的结果会催生新的文化模式和类型。冲突往往发生在文化的断层线上,文化的认同和差异是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根源。本文以龙山晚期至二里冈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动态变迁为背景,从"文化冲突论"的视角着重考察二里头文化城址变迁背后的原因。二里头文化城址出现在该文化不同时期分布区的边缘地带,是其兴盛时期向外扩张的据点和攫取资源的中转站,也是衰弱时期坚守的最后底线,城址的最终废弃是文化格局改变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址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周嘉.运河城市临清历代城址变迁考略[J].城市史研究.2018

[2].桑栎.文化冲突论视角下二里头文化城址变迁[J].江汉考古.2017

[3].古帅.水患、治水与城址变迁——以明代以来的鱼台县城为中心[J].地方文化研究.2017

[4].陈双辰,胡敏,周浪浪,汤芳菲.韩城故城的城址变迁与古城的风水环境意象[J].中国文化遗产.2017

[5].张向红.从古代漳县城置废与城址变迁看西北城防主要特征[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杨永发,侯桂秀.“榆中”名源及城址变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7].蓝勇,彭学斌.古代重庆主城城址位置、范围、城门变迁考——兼论考古学材料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运用方式[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

[8].杨茜.古蜀文明主要城址迁移与气候变迁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建筑.2015

[9].冉宏林,雷雨.浅析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城址特征的变迁[J].四川文物.2014

[10].陈隆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J].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标签:;  ;  ;  

城址变迁论文-周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