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形象论文-刘牧宇

疯癫形象论文-刘牧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疯癫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尘埃落定,秦腔,非常态形象,叙事策略

疯癫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牧宇[1](2019)在《世人笑我太疯癫——《秦腔》与《尘埃落定》中的非常态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文坛中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作品中以"疯子""傻子"的非常态形象作为主要叙述人物,这种现象的出现一直以来都饱受议论,也因其功能的复杂而见仁见智。《秦腔》和《尘埃落定》两部小说都曾获茅盾文学奖的殊荣,贾平凹与阿来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非常态人物来叙述故事,借此使作品承载了深刻的主题。(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周慧[2](2019)在《灵与肉的分离:伯莎·梅森与繁漪之疯癫形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伯莎·梅森和繁漪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两个引人注目的"疯癫"女性形象。她们极力反抗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最终以绝望的方式摆脱男权社会的约束,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中,追求精神世界的快慰与超脱。(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5期)

李小露[3](2019)在《管虎电影疯癫形象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被社会排斥的边缘群体,米歇尔·福柯认为疯癫者的身份性质与社会意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权力关系互动运作的结果。管虎作为第六代导演之一,其电影里的疯癫形象一方面映射了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人类的迷茫、焦虑和日益加重的疏离感,另一方面隐喻了当今社会某种秩序问题与病态的群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象征意义。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文化为研究视角,分析管虎电影中疯癫形象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点。第一章,论述了米歇尔·福柯的疯癫理论,梳理社会历史发展中疯癫者被排斥的过程。戈夫曼的污名化理论作为疯癫理论的发展,揭示了疯癫污名化形成的原因,不是其本身精神错乱的特质决定的,而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断被区分强化定性的。第二章,全面呈现管虎电影中不同类型的疯癫形象。比如失去物质标签后丧失了主体价值意义的牛飞、在兵荒马乱中坚守契约努力求存的农民牛二、在理性集体中被排斥规训的“他者”牛结实、在现代社会坚守“过时”信念的“老炮儿”。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疯癫,而是真我的寻找、命运的挑战、人性的解放和小人物的坚守。第叁章,为本文重点,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分析管虎电影疯癫形象的特点。例如,英雄和痞子之间界限不再清晰分明,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现代主义对于美的崇高追求,被后现代主义抛弃,卑琐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美学风尚之一;元叙事模式被打破,碎裂成一个个具有寓意的符号;传统的秩序受到疯癫者的反抗,权威无法压抑他们内心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个体在历史与命运面前总是微不足道,艰辛活着下处处透露命运的荒诞无稽;理性不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蔑视理性,疯癫于狂欢中彰显生命的激情。第四章,从导演个人的经历体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浸染以及社会转型对个体的挤压叁方面分析管虎电影疯癫形象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成因。第五章,探讨了管虎疯癫形象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价值、意义,透过疯癫形象我们能体悟到管虎对艺术人生的独特感悟与强烈的人文主义观念,并进一步分析管虎电影疯癫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柄彤[4](2019)在《丙崽和小妖精——以《酒国》为例浅析莫言作品中的疯癫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酒国》中以小妖精为代表的人物具备一种"疯癫特质",这种疯人形象往往独具内容,本文将作者独特写法与时代背景结合之后,发现存在一种隐含的疯癫话语。同样以愚昧形象现身的"丙崽",却能以其不具备言语功能的愚人形象来窥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生存状态,而"小妖精"则与"丙崽"在某种文化寓意上有一种对立性。福柯的疯癫话语对于解构两种形象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8期)

季雯静[5](2019)在《启蒙视角下的疯癫隐喻——论鲁迅小说中的“疯子”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疯癫"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意象,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他首先开创的领域。疯癫并不是一种生理学现象,而是一种隐喻、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话语建构。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疯子"如何被指认和惩罚、不同"疯癫"类型的隐喻意义,来探究鲁迅如何通过"疯癫"表达出在启蒙理性下的批判与呐喊。(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8期)

崔苗苗[6](2018)在《疯癫与权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被马克思称作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其作品一直都备受评论界的关注,他着名的四大悲剧被认为是他的巅峰之作,而在这四大悲剧中莎士比亚刻画出大量的不同的疯癫形象。他利用疯癫解读人性的善与恶,揭露黑暗社会的丑恶,讽刺世人的愚不可及,赞扬疯人的大智如愚,颠覆理性的权威。可以说疯癫在莎士比亚悲剧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米歇尔·福柯是法国着名的哲学家,他不仅对疯癫有着独特的见解,还继承和改进了尼采的权力观,形成了其独特的权力观。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选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麦克白》和《李尔王》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这两大悲剧中疯癫的人数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篇悲剧也涵盖了四大悲剧中所有类型的疯癫。本文依据福柯的权力观对《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及其夫人和《李尔王》中的李尔王、埃德加、弄人这五位疯癫人物进行解读,并分析他们疯癫的原因。研究发现,尽管这五个人的疯癫表现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疯癫都与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麦克白是被权力吸引的疯癫,麦克白夫人是被权力置于失语地位的疯癫,李尔王是被权力所抛弃导致的疯癫,弄人是被权力所定义的疯癫,而埃德加则是被权力所压迫的疯癫。本文通过研究《李尔王》和《麦克白》中的疯癫揭示出疯癫实际上是被理性话语所定义的,权力是造成疯癫的根源。本研究意在引起人们对疯癫和权力的重新思考,同时能帮助人们打破对事物的固有印象,激励人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莎士比亚的作品。(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12-19)

明丽,张才秀[7](2018)在《《莎乐美》中的疯癫人物形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莎乐美》是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代表作,人们对该作品的研究多数围绕剧中唯美主义表现形式的分析。然而,细读文本发现王尔德不仅塑造了莎乐美这一人物形象唯美的一面,还描绘了莎乐美、希罗底等为了满足自我欲望,反对父权社会对女性个体的摧残和压迫而从温顺天使向疯癫魔女的转变过程。疯癫是莎乐美在自我权力受到压制时进行反抗的武器,是受外部现实世界摧残而产生的性格扭曲。疯癫还是约翰先知神秘的体现、希律王残酷血腥的借口。(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22期)

叶佳颖[8](2018)在《对《金锁记》曹七巧疯癫形象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疯癫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对她的解读也主要是在女性主义范畴内进行。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归纳造成曹七巧疯癫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反抗意识,最后尝试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疯女人"形象的社会隐喻。(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8年08期)

葛祎[9](2018)在《“疯癫”与“觉醒”——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塑造了各类"疯癫"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具有"疯癫"和"觉醒"并存的特质。这类人物不仅是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传达着某些观念和思想。解读这类人物需结合戏剧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戏剧情节和语言,探索"疯癫"和"觉醒"存在的内在关系和深层意蕴。(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3期)

李松[10](2018)在《中国当代电影中“疯癫”形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中国当代电影,经历了全球化和本土化并行互动,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冲突中并存,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复杂态势,在这种态势中,“疯癫”形象层出不穷,不得不引起关注。电影艺术家们将“疯癫”形象纳入到电影中来,并不是偶然的,本文试图剥去“疯癫”形象的神秘外衣,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病理学层面的“疯癫”形象与社会心理层面的“疯癫”形象。并依据他们不同的存在状态、身份、位置,对其角色进行了详细划分和归类,分别为:丑角型的“疯癫”角色、受难型的“疯癫”角色、智者型的“疯癫”角色、偏执型的“疯癫”角色、“装疯卖傻”型的“疯癫”形象、缅怀型的“疯癫”角色。本文第叁章分别从“疯癫”形象的名称、行为表现、语言特点,外貌特点四个方面将他们的群像特点描摹出来,发现虽然电影中出现的“疯癫”形象风格多样,但他们有着外在的相似性和内在的稳定性。一个角色的独特呈现,离不开编创团队的精心塑造。“疯癫”形象的完美呈现,离不开导演的指导、化妆师的妆容设计、服装师的服饰搭配以及演员的自身表演。基于“疯癫”形象的外在相似性与内在稳定性因素,本文第四章从“环境塑造”、“人物造型”、“表演策略”叁个方面探讨出“疯癫”形象的塑造机制。一个盛产疯癫者的时代,必定是一个病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的病症系统都投射在了“疯癫”者的表现症状上。“疯癫”形象在电影中常常被导演委以重任,成为导演表情达意的载体,无论是叙事功能,还是修辞功能。本文第五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挖掘,发现了“疯癫”形象在电影叙事中所处的位置:“秩序与反叛”,并且富有讥讽、反叛、隐喻与象征的修辞功能。然而,作为非理性的他们,在电影叙事过程中,逃脱不了被放逐的命运。本文最后一章对“疯癫”形象的美学价值进行了探讨,发现了“疯癫”形象存在的悲剧性,富有一种崇高之美。除此之外,“疯癫”形象在叙事中能够以不同视角,不同身份进行叙事,彰显着电影叙事方面的美学价值,拓宽了导演的表达方式。(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30)

疯癫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伯莎·梅森和繁漪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两个引人注目的"疯癫"女性形象。她们极力反抗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最终以绝望的方式摆脱男权社会的约束,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中,追求精神世界的快慰与超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疯癫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刘牧宇.世人笑我太疯癫——《秦腔》与《尘埃落定》中的非常态形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

[2].周慧.灵与肉的分离:伯莎·梅森与繁漪之疯癫形象比较[J].大众文艺.2019

[3].李小露.管虎电影疯癫形象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9

[4].刘柄彤.丙崽和小妖精——以《酒国》为例浅析莫言作品中的疯癫形象[J].大众文艺.2019

[5].季雯静.启蒙视角下的疯癫隐喻——论鲁迅小说中的“疯子”形象[J].名作欣赏.2019

[6].崔苗苗.疯癫与权力[D].华东理工大学.2018

[7].明丽,张才秀.《莎乐美》中的疯癫人物形象解读[J].现代交际.2018

[8].叶佳颖.对《金锁记》曹七巧疯癫形象的解读[J].中国文艺家.2018

[9].葛祎.“疯癫”与“觉醒”——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形象[J].现代交际.2018

[10].李松.中国当代电影中“疯癫”形象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疯癫形象论文-刘牧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