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铁路旅客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火车站,卫生间排风系统,气流组织,空气龄
铁路旅客站论文文献综述
赵金罡,于靖华,田利伟,龚梦雅,邹磊[1](2019)在《某铁路旅客站房卫生间排风系统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部分火车站候车室卫生间存在较大异味的问题,对某火车站卫生间排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单独下排风、下排风+上排风以及下排风+上排风+条缝吊顶叁种通风工况模型,进行气流组织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与下排风时相比,采用上排风+下排风系统时卫生间内区空气龄最高可降低31%,污染物浓度最高可降低69%;加设条缝吊顶通风后使得空气龄大幅提高,但是可使下排风效果增强,有效排除室内污染物。(本文来源于《洁净与空调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于靖华,杨清晨,田利伟,郭辉,郭旭晖[2](2019)在《铁路旅客站房高大空间冬季热环境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铁路旅客站房冬季室内的热环境问题,以武汉某铁路站房为调研对象,进行候车区高大空间开口尺寸、渗透风量和温度分布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表明,调研时段站房总渗透风量达到61.2万m~3/h,折合换气次数为2.1次/h,其中高架候车室渗透风量为54.7万m~3/h,折合换气次数为2.0次/h,整个站房单位空调面积渗透风热负荷为68.5W/m~2,高大空间下部候车区温度为15.0℃,顶部温度为20.0℃,上下温差为5℃,调研结果为站房运行节能提供了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四川)》期刊2019年04期)
陈思阳[3](2016)在《我国大型铁路旅客站流线组织及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事业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铁路客运的发展,铁路旅客站已成为区域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也是铁路与城市连接的纽带,对所在城市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与周边地块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这种环境下,铁路旅客站的设计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和趋势。设计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多而复杂,尤其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求我们必须对铁路旅客站未来的发展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然而,其流线组织是设计的关键部分,对站房设计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我国大型铁路旅客站流线组织模式及发展趋势-以青岛为例》。这是一个交通类公共建筑设计的项目类型。整个文献查阅过程分为两步骤进行,首先是对铁路旅客站的历史、发展进行认识性的资料查询,之后随着对具体方案认识的深化,对重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介绍国内外未来铁路旅客站的流线组织设计和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基本思路。第二部分是国内外铁路旅客站的发展过程,国内外铁路旅客站在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及铁路旅客站类型和站型的变化。第叁部分是铁路旅客站流线组织特点及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国内外铁路旅客站相关案例分析。第五部分是青岛铁路旅客站设计实例分析,进一步加以论证我国大型铁路旅客站流线组织模式及发展趋势。第六部分是结论和建议。全文通过分析铁路旅客站的定位与城市衔接的变化,了解目前铁路旅客站的流线组织形式和特点,即当代铁路旅客站已从落后的单一运输模式转向与多种交通方式合作的城市综合交通换乘枢纽;铁路旅客车站与广场、站场之间已形成整合设计;进出站旅客流线更为便捷,空间更为灵活,更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刘韧[4](2016)在《“建桥合一”结构在客货共线铁路旅客站房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新时期铁路旅客站房的设计新理念,提高客货共线铁路在高路基、高架桥上设置旅客站房的越行站或会让站的综合效益,提出铁路旅客站房采用"建桥合一"的结构形式,从车站功能、结构安全性、行车调度功能及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此类项目的设计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6年10期)
陈颖洁[5](2016)在《铁路旅客站中商业设施的文化形态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伴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我国建造了一批新型的铁路旅客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其中,铁路旅客站商业设施文化性元素的表达是铁路旅客站建设的一项重要评判标准。作为城市的门户,铁路旅客站既是交通空间,也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因此其商业设施文化形态的表现对于诠释城市特色非常必要。论文通过对大量铁路旅客站商业设施文化形态表现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特别是以南京站北站房和合肥南站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铁路旅客站商业设施设计中存在着四种不同文化形态,即铁路文化、时代文化、商业文化和地域文化。探讨了四种文化各自的特点、主次关系、运用方法及表现形式,总结了四种文化元素在铁路旅客站商业设施中的融合和统一方法,为今后的铁路旅客站中商业设施文化的设计提供参考。论文结合国内外现有理论成果,从笔者自身参与设计的工程实例出发,对铁路旅客站中商业设施的文化形态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具体分析了铁路旅客站商业空间和商业设施的概念及特点,探讨了我国旅客站商业空间的分布特点及商铺的表现形式,并从系统的视角,阐述了空间环境层次与商业设施不同文化形态的关系。第二章运用分类研究的方法,进一步讨论了四种文化在铁路环境的表现特征及形式、节点位置的文化表达等问题,从而探讨出铁路旅客站商业设施中四种文化形态的主次关系,提出了以铁路文化为主导,四种文化最终融合和统一在铁路大环境中的设计原则。第叁章、第四章及第五章以笔者参与的实际案例及大型铁路旅客站进行分析,分别对铁路文化、时代文化、商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在铁路旅客站商业设施中的文化元素提取、设计表现形式及多种文化的融合实例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分析,探讨了不同文化形态在铁路旅客站商业设施中独立与融合、统一和弱化的设计表示方法。第六章总结。(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3-05)
[6](2015)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发布铁路旅客站房暗装消火栓箱门通用参考图的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总建设[2015]209号各铁路局、各铁路公司,投资公司:现发布《铁路旅客站房墙面暗装消火栓箱门》通用参考图(共1册,图号为通房[2015]1005),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通用参考图由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组织发行。设计单位应针对具体工点情况和通用参考图适用(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5年11期)
蔡玉军[7](2015)在《高强轻质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及在铁路旅客站房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高强轻质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力学特性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某铁路旅客站房为例,运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C40、LC40两种材料的混凝土框架进行动力特性和地震作用反应谱对比分析。首次进行1∶5比例的两层两跨高强轻质混凝土框架模型的缩尺试验,对框架的破坏机制、延性及恢复力特性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其研究结论表明:高强轻质混凝土框架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和耗能能力,可满足地震区抗震性能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5年11期)
李传成,廖昊宇[8](2015)在《仿真模拟在铁路旅客站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Legion模拟汉口火车站出站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真模拟技术能够有效地寻找设计方案所存在的问题,完善后期的建筑施工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节约设计成本。分析仿真模拟在铁路旅客站的使用特点及相关的重要参数,对相关参数和仿真模拟过程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文献整理获得参数的取值,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评测结果指导建筑设计过程。随着仿真技术的完善,仿真结果更加准确且能模拟更多的交通情况,相信在未来将会应用在越来越多的建筑方案设计中。(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5年06期)
田利伟[9](2015)在《铁路旅客站房空气幕系统的阻隔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以铁路车站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外门空气幕系统模型,有针对性的对车站在冬季/夏季不同室内外压差、不同空气幕出风速度、射流厚度和射流角度时的室内外流场和无组织渗风变化规律进行模拟计算,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保障旅客通行和疏散通畅的前提下,减少由于无组织渗风带来的能耗损失。研究结论:(1)空气幕系统阻隔效率冬季最高27.65%,夏季最高25.13%;(2)门洞高度应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3)风幕机选型时建议风量大于6 000 m3/h,风速大于14 m/s且风向可调节;(4)本研究结论可为铁路车站空气幕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以便达到合理利用建筑节能技术控制无组织渗透风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童亮[10](2015)在《新时期中小型铁路旅客站设计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受我国综合国力所限,铁路旅客站的建设标准不高,仅满足其作为交通建筑的基本功能。在设计方式、客运管理、服务水平以及客站环境等方面相对落后。新时期我国铁路网络逐步扩大完善,沿线也将新建大量的铁路旅客站。为适应旅客对客站功能需求的提高,铁道部提出了“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设计原则,以指导新建铁路旅客站的设计和建设。考虑到我国长途运输量大,高峰时期客流量变化多的特殊现状,发达国家“通过式”客站模式并不完全适用,“等候与通过并存”是我国逐步完善交通网络必须经历的过渡期。虽然影响设计的不稳定因素较多,但是中小型铁路旅客站不像大型、特大型站功能那么复杂,并且随着近年铁路旅客站的大量建设,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因此中小型铁路旅客站的设计方法在相似的设计条件下存在共性。本文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研究,得出了新时期铁路旅客站普遍适用的设计方法。本文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叙述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范围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分析了新时期影响中小型铁路旅客站设计的因素,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第叁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的设计要素,并对国内外案例进行调研,总结出成功与不足之处;第四章是核心章节,结合调研成果以及大量的设计案例,分析归纳出具有一般适用性的新时期中小型铁路旅客站设计要点;第五章对作者实际参与的项目,连云港火车站及枢纽区规划进行解读;结论,对全文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铁路旅客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铁路旅客站房冬季室内的热环境问题,以武汉某铁路站房为调研对象,进行候车区高大空间开口尺寸、渗透风量和温度分布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表明,调研时段站房总渗透风量达到61.2万m~3/h,折合换气次数为2.1次/h,其中高架候车室渗透风量为54.7万m~3/h,折合换气次数为2.0次/h,整个站房单位空调面积渗透风热负荷为68.5W/m~2,高大空间下部候车区温度为15.0℃,顶部温度为20.0℃,上下温差为5℃,调研结果为站房运行节能提供了技术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路旅客站论文参考文献
[1].赵金罡,于靖华,田利伟,龚梦雅,邹磊.某铁路旅客站房卫生间排风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9
[2].于靖华,杨清晨,田利伟,郭辉,郭旭晖.铁路旅客站房高大空间冬季热环境测试与分析[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9
[3].陈思阳.我国大型铁路旅客站流线组织及发展趋势[D].青岛理工大学.2016
[4].刘韧.“建桥合一”结构在客货共线铁路旅客站房中的应用探讨[J].铁道建筑.2016
[5].陈颖洁.铁路旅客站中商业设施的文化形态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
[6]..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发布铁路旅客站房暗装消火栓箱门通用参考图的通知[J].铁道标准设计.2015
[7].蔡玉军.高强轻质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及在铁路旅客站房上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15
[8].李传成,廖昊宇.仿真模拟在铁路旅客站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Legion模拟汉口火车站出站厅为例[J].华中建筑.2015
[9].田利伟.铁路旅客站房空气幕系统的阻隔效率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5
[10].童亮.新时期中小型铁路旅客站设计研究与实践[D].合肥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