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正式社会支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组工作,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非正式社会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左凡[1](2018)在《城市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小组工作介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现代医疗和卫生行业不断进步,这些客观条件都让老年人的寿命大大延长,从而导致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空巢老人这个独特的群体伴随着数量的激增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倍加关注的社会群体。如今很多事物都是日新月异,老人的养老需求也从物质向精神转变,科学养老不断兴起,在单一对长寿命的追求转向更高生活质量的保障。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步入中年,空巢老人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伴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老年问题:家庭地位降低、遭受歧视、医疗成本增加、抑郁与孤独感等等,使空巢老人在生活和精神上处处受困。本文通过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总结了社区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缺失出现的一些现象,并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运用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述。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对L社区空巢老人自然状况的收集和实地访谈,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提高空巢老人再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弥补家庭成员照料不足和满足空巢老年非正式社会支持缺失的需求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小组工作的专业优势,不单单是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引导老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弥补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缺失,使老年人可以获得认同感,享受幸福晚年生活。通过小组实践和活动评估,有力的证明了小组工作在构建城市空巢老人长效稳定持续的支持网络的积极作用,拓展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养老生活的实务经验。(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3-01)
居学明[2](2017)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已成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助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存在支持主体缺乏连续性、沟通渠道缺乏畅通性、支持形式缺乏多样性、工作机构缺乏明确性等问题。高校应该通过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机构专门化、手段专业化等途径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工作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佩钦,李奥,董妍君[3](2017)在《城市社区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差异研究——以年龄和性别为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核心家庭的扩张使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上升,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性愈发显现。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市300名空巢老人的问卷发放与回收,从经济支持、生活支持、精神支持这叁个层面探索城市社区空巢老人非正式支持的现状,从年龄和性别这两个维度进行相应的比较,发掘不同老人非正式支持需求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14期)
杨小红[4](2016)在《中年农民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借鉴前人的经验,尝试将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村庄特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这四个潜变量纳入到中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定量地考察这四个因素对中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及非正式社会支持在影响路径中所起的中介作用,试图发现中年农民非正式社会支持及养老模式选择的演化路径,尝试为完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非正式社会支持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中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的演化路径中存在中介机制;(2)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对养老模式选择的直接影响和通过非正式社会支持中介作用对养老模式选择的间接影响均显着,但村庄集体资产和与外界联系程度的特征只有间接影响显着。(3)中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路径有6条,包括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养老模式、家庭特征→养老模式、非正式社会支持→养老模式叁条直接路径,及个体,家庭和村庄特征通过非正式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养老模式产生影响的叁条间接路径。其中,个体社会经济地位是正向影响,即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中年农民越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家庭特征是负向影响,即家庭子女数越多,家户子女占比越高,中年农民选择家庭养老的意愿更强烈;村庄集体经济和与外界联系程度是负向影响,即村庄集体经济越发达,与外界联系程度越强,中年农民从家人、亲戚、邻居朋友获得的非正式社会支持越多,反而越倾向于家庭养老。(4)在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这几个潜变量中,家庭特征的路径系数值最大,说明对于农村中年农民来说,家庭特征是影响其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根据分析结论就完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6-30)
邓蓉,John,Poulin[5](2016)在《非正式社会支持与中国老人的心理健康》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支持是影响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性因素。从社会支持嵌入、接收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感知力这叁个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维度出发,从孤独感、沮丧感及对生活满意度这叁个方面来衡量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可以发现,身体状况、家庭关系的满意度和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力是有效预测老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洪伟强[6](2016)在《农村留守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社会支持网络田野调查和对策研究等方面,鲜有根据农村留守老人非正式支持网络构建项目,分析总结得出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案例。因此,本文以N市Z社工服务社农村留守老人社区援助项目为例,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及非正式支持网络状态,研究社工服务对留守老人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构建情况,包括应用的方法、服务内容、取得的成效和不足等,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非正式支持网络构建的策略,为构建留守老人非正式支持网络提供实际有效的参考。Z社工服务社对于留守老人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建构旨在通过社工个案服务模式、邻里协助模式、志愿者模式和互助模式四种处遇模式,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服务和倡导等方法新增社工、志愿者和爱心助老员叁个支持主体,增强原有亲属、家庭、同辈群体和邻里的支持,为留守老人提供有效的实际支持、情感支持和社交支持,建立起非正式支持主体与老人的链接。研究发现,开展社区援助项目后,留守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网络结构趋于合理,新建了社工、爱心助老员及志愿者提供支持,增强了朋辈和邻里间的支持;构建起信息沟通平台,增强村委对留守老人的支持;实际支持、情感支持和社交支持等功能都得到部分完善。但存在的不足是部分爱心助老员提供的支持不够,志愿者资源利用及整合力度不够,老人康乐小组缺乏在地组织者。基于项目的成效和不足,笔者提出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包括:开展社会工作宣传培训活动;加强系统内及系统间支持资源的连接;志愿者团队建设,建立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服务机制;宣传互助理念,依托老人协会筹建互助小组;倡导孝亲文化,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5)
石智雷,彭慧[7](2015)在《库区农户从贫困到发展: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丹江口库区调查数据,从社会支持的视角探讨库区农户实现从贫困到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路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库区农户摆脱贫困的关键,但是不同类型社会支持对库区农户走出贫困和实现经济再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果明显不同。相对于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更有助于库区农户贫困状况的缓解,而非正式社会支持对已脱离贫困的库区群体实现经济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即农户进一步经济发展需要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积累和运用。相对于非移民群体,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对移民群体实现经济再发展的促进作用都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5年09期)
石喜凤[8](2015)在《失地农民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大量的农村耕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农民主动或者被动地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失地农民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开始慢慢凸显。失地农民在失去自己原有的土地之后,进入到了一个没有经济来源、无社会保障和无工作的生存困境,社会风险加大。失地农民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能够提供失地农民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帮助失地农民抵御由于失去土地而带来的新风险。本文主要是通过个案访谈、调查问卷和文献的研究方法,了解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现状,研究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和它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研究发现,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主要是基于血缘和地缘为核心的初级社会关系,逐渐向以业缘为主的次级社会关系扩展。家庭是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的核心,各种亲缘关系通过家庭内部的关系得以联结,夫妻关系取代亲子关系成为社会支持网中最重要的关系。家庭在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中主要承担情感慰藉和物质援助的功能,家庭内部的互惠是建立在感情和信任的基础上,互惠程度比较深。邻里之间的互惠互助是社会支持网的重要补充,邻里间的互助是基于地缘的,乡土社会根治在地缘之上,失地农民的关系网并没有脱离传统的乡村。业缘是失地农民在非农工作中形成的,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和就业技能的限制,失地农民的工作具有不稳定性,业缘成为一种具有随机性的社会交往方式。失地农民的业缘交往的频率低,互惠程度低,但是异质性比较强,在失地农民找工作的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异质性信息。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由原本的乡土社会开始转变,处在一个流动的过程之中,它具有过渡性。它的主要特征有:主要依靠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正式的社会支持不足;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先赋性的初级社会关系,正在慢慢向自致性次级社会关系靠拢;社会支持网的由封闭状态逐渐转向半开放状态;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随着农民观念的转变也日益的理性化和功利化。(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苏周媛[9](2014)在《“心”路的拓展与维护——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社会非正式支持网络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其后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一个因失去亲人引发心理创伤案例的解析、分析和研究,探讨社会支持理论(主要是非正式社会支持)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和效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陈衍池[10](2014)在《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非正式就业群体生存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同时也是城市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一部分人既缺少社会技能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希望成为城市成员这一目标驱使之下,选择以开“摩的”的方式留在城市,也就使得摩的群体成为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的关注点与以往研究不同,据调查了解,摩的群体有其独特之处:一、与黑轿车群体相比,其拥有的社会资本更少,经济水平更低,处于城市边缘地带;二、摩的群体具有流动性强、分散性强的特点,更不易于社会的管理。叁、根据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在摩的群体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原因,有的从事这一职业的是下岗职工、迫于生计,有的是纯粹为了休闲娱乐,且发现这一不同区别与摩的群体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有的人是小学以下、甚至是文盲,有的是中学学历,也有一少部分是专科甚至是本科学历,使得笔者更加感兴趣于其中的内在原因。另外,摩的载客属于非法营运,这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与保障其他合法经营者利益的问题;也存在维护城市形象、维持社会稳定的问题。但是同时,摩的群体亦是城市边缘群体的一部分,这一群体容易受到社会的忽视,其本身缺少向上流动的社会资本、缺少话语权,在社会的缝隙中寻求到一定的生存空间,并在这狭小的缝隙中不断的谋求生存和发展。因此,本文是站在社会支持网络的视角来研究摩的群体构成及生存现状,首先将摩的这一群体进行定位,分析不同人群、不同学历的人从事这一行业的原因,同时从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两个方面,研究摩的群体生存现状问题。本文将以上海市作为研究地点,选择40个样本对摩的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社会支持的情况进行访谈,了解城市摩的群体的真实生活现状及其原因,了解不同社会支持的群体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寻如何构建保障摩的群体生存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又能为其他非正式就业群体的管理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4-03-01)
非正式社会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已成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助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存在支持主体缺乏连续性、沟通渠道缺乏畅通性、支持形式缺乏多样性、工作机构缺乏明确性等问题。高校应该通过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机构专门化、手段专业化等途径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工作的良性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正式社会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1].左凡.城市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小组工作介入[D].东北石油大学.2018
[2].居学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问题与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3].张佩钦,李奥,董妍君.城市社区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差异研究——以年龄和性别为维度[J].城市地理.2017
[4].杨小红.中年农民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6
[5].邓蓉,John,Poulin.非正式社会支持与中国老人的心理健康[J].贵州社会科学.2016
[6].洪伟强.农村留守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7].石智雷,彭慧.库区农户从贫困到发展: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的比较[J].农业技术经济.2015
[8].石喜凤.失地农民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研究[D].吉林大学.2015
[9].苏周媛.“心”路的拓展与维护——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社会非正式支持网络的个案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4
[10].陈衍池.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非正式就业群体生存现状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