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撞机信号论文-陈良文

对撞机信号论文-陈良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撞机信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最小Higgs模型,重规范玻色子,次领头阶QCD修正,Higgs玻色子

对撞机信号论文文献综述

陈良文[1](2016)在《高能对撞机上最小Higgs模型信号的精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7月,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取得了重大成果:实验组ATLAS和CMS同时发现质量约为125GeV的玻色子。目前的分析表明该玻色子与标准模型(SM)所预言的Higgs玻色子的性质基本相符。这意味着标准模型所预言的最后一个粒子被证实存在:这是粒子物理学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胜利。然而,我们对于电弱对称性破缺的认识仍然很有限,125GeV Higgs玻色子的发现只是我们认识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过程中所踏出的第一步,对该玻色子性质的深入认识仍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由于标准模型中Higgs质量平方发散等问题的困扰,TeV能标上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是否存在也仍是一个开放性的课题。在诸多旨在解决等级差问题所构造的模型中,最小Higgs模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T宇称守恒的最小Higgs模型(LHT)中,通过引入标准模型费米子和规范玻色子的伴随粒子来缓解Higgs粒子质量平方发散效应;这些新粒子是LHT的核心部分,对这些新粒子的寻找也将为LHT模型的正确性提供直接线索。在LHT中,重规范玻色子ZHZH产生过程及后续衰变ZH→AHh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双Higgs产生道;同时,研究双Higgs产生过程是探索Higgs的自耦合性质以及寻找与Higgs耦合重粒子的很有价值的途径,对该产生过程的研究是目前粒子物理的前沿课题之一。以此为契机,我们对LHC上产生过程pp→ZHZH + X做了NLO QCD计算,并研究了经衰变后的过程pp→ZHZH→AHAHhh→AHAHbbbb+X末态产物运动学分布。数值结果表明NLO QCD修正对于总截面和运动学分布都有显着的影响。我们还为末态衰变产物做了本底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运动学截断可以有效压低本底。在LHC上,WHZH伴随产生的截面是LHT重规范玻色子对产生中最大的,从而是研究重规范玻色子对产生最重要的过程;通过对该过程总截面以及衰变后过程pp→WHZH→WhAHAH→μvμhAHAH+ X末态产物运动学分布的研究,我们发现NLO QCD带来的修正是可观的。我们在CLIC上对γγ→q-q-+X过程在NLO QCD精度上展开研究,对总截面和末态产物运动学分布的分析表明,NLO QCD效应十分显着;同标准模型本底的对比表明,取合适的运动学截断可以有效压低本底。HZ伴随产生过程是大型强子对撞机上最重要的Higgs产生道之一,该过程是直接研究HZZ耦合性质的产生道。作为间接寻找最小Higgs模型(LHM)的途径之一,本论文中我们对HZ伴随产生过程,应用重求和技术在QCD的NLO+NLL阶上展开研究,并在QCD NLO修正中进一步考虑了gg聚合效应的贡献。我们首先观察了该产生过程的总截面对重整化能标和因子化能标的依赖性.结果表明,相比QCD NLO修正后和领头阶的总截面,QCD NLO+NLL阶修正后的总截面对能标的依赖性有了明显改善。我们就末态HZ的横动量和不变质量分布对于重整化/因子化能标的依赖性也做了分析,结果表明QCD NLO+NLL修正后的横动量和不变质量分布对于标度的依赖性是最小的。我们还给出了 LHM和SM在总截面和横动量分布中的偏差,结果表明,相比QCDNLO修正,在QCD NLO+NLL阶修正后,两个模型间的偏差有一定程度的减小。我们工作中的创新之处为如下几点:首次对LHC上重规范玻色子产生过程ZHZH/WHZH和CLIC上q-q-产生过程做了 NLO QCD修正后的现象学分析,并给出了总截面和末态衰变产物的运动学分布。这些分析对于在高能对撞机上寻找新粒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次对LHC上的HZ伴随产生过程中最小Higgs模型效应采用重求和技术进行了研究。我们在QCD NLO+NLL的精度上给出了该过程的总截面以及末态产物HZ的横动量和不变质量分布。此项研究对于在强子对撞机上通过HZ伴随产生过程寻找新物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11-01)

张祖志[2](2011)在《DLRM Ⅱ模型中的味破坏过程和对撞机信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模型存在的缺陷促使各种新物理模型的提出,它们的正确与否将等待LHC和ILC对撞机的检验。本文简单介绍了标准模型的基本结构,指出它的不足之处以及几个重要的新物理模型。然后重点介绍DLRM II模型,讨论几个μ和τ轻子味破坏衰变过程对模型参数的限制.并详细计算了在ILC上的散射过程e+e→ξR+ξR-。主要结果包含以下几点:(1)和原来的DLRM不同,μ→eee,τ→μμμ,τ→μee已经被自然的压低了,并且暗物质候选者n是Dirac费米子,因此无法诱导信号更好的破坏费米子数(轻子数)的散射过程e-e-→ξR-ξR-:(2)μ→eΥ对模型有很严格的限制,要求叁代n基本上是简并的,这一结论和已有文献很不相同。(3)散射过程e+e-→ξR+ξR-的截面在各种允许的参数选择下都可以达到几百个fb,其中主要贡献来自于交换n的t道,因此很有希望能被ILC观测。(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4-15)

杨慧迪[3](2010)在《顶夸克伙伴T在高能对撞机上的可能物理信号》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容摘要:标准模型(SM)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目前粒子学界公认的最好的理论。然而SM仍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自由参数太多、平庸性、不自然性问题等,因此它被认为是一种低能有效理论。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在SM之外应该有新物理理论的存在。左右Twin Higgs(LRTH)模型就是2006年被提出来的新物理模型,它很好的实现了Twin Higgs机制,从而解决了小等级问题。在LRTH模型中,除SM中的粒子外,还预言了新的粒子,质量在TeV量级的顶夸克伙伴T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讨论了顶夸克伙伴T在高能对撞机上的可能物理信号,为将来在高能对撞机实验中探测顶夸克伙伴T存在的物理迹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首先,我们研究LRTH模型预言的顶夸克伙伴T与顶夸克在国际高能直线对撞机(ILC)上的联合产生。计算结果表明,LRTH模型预言的顶夸克伙伴T与顶夸克的联合产生截面很小,所以不能在未来ILC实验中被探测到。其次,我们计算了LRTH模型预言的顶夸克伙伴T由过程ep→eb+X→veT+X在未来直线-环形ep对撞机(THERA)上的单产生截面。由数值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100 GeV≤M≤300GeV和500 GeV≤f≤1000 GeV时,顶夸克伙伴T的产生截面范围为72.7 fb~0.1 fb,因此在THERA上探测LRTH模型预言的顶夸克伙伴T是有可能的。最后,我们研究LRTH模型预言的顶夸克伙伴T与顶夸克由子过程gg→tT+tT和qq→tT+tT(q=u、c、d、s和b)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联合产生。从数值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质心能量为(?)=14 TeV的LHC上年积分亮度为£int=100 fb-1时,取100 GeV≤M≤300 GeV和500 GeV≤f≤1500GeV时,顶夸克伙伴T与顶夸克联合产生的总截面为177.6 fb~0.013 fb,这样每年将有几个甚至高达几千个tT+tT的事例产生,因此顶夸克伙伴T将非常有可能在LHC上被探测到。除LRTH模型以外的很多新物理模型中也预言了顶夸克伙伴T。具有T宇称的最小Higgs(LHT)模型就是其中之一,LHT模型预言的顶夸克伙伴T分为顶夸克的T-odd伙伴T-和顶夸克的T-even伙伴T+。所以,为了分辨高能对撞机信号中的顶夸克伙伴T,我们在上面的工作基础之上还计算了LHT模型中预言的顶夸克伙伴T+相应过程的产生截面。由我们的数据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在大部分参数空间范围内,LRTH模型预言的顶夸克伙伴T在LHC、ILC和THERA上的产生截面都大于LHT模型预言的顶夸克伙伴T+。因此,在高能对撞机实验中将很有可能区分出顶夸克伙伴T的产生信号。(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孙红娟[4](2005)在《光子对撞机中单个Higgs粒子的产生信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模型(SM)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它可以通过希格斯机制(Higgs Mechanism)解释粒子质量的产生。在希格斯机制中,弱电规范场和物质场都是通过与一个标量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个标量场具有一个非零的真空期望值,它就是希格斯场(粒子)。希格斯场的自相互作用导致了弱电对称SU (2)(?) U(1)到电磁对称U (1)的自发对称破缺。中间矢量玻色子W~±及Z~0的发现以及它们的质量与标准模型预测的质量非常一致。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验证明希格斯自发对称破缺机制中的质量产生机制,而且希格斯粒子一直未在实验上被发现。目前及将来碰撞机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找Higgs 粒子并研究弱电对称破缺机制以及规范玻色子和费米子的质量起源,进一步精确检测标准模型。目前TEVATRON,NLC,GLC 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希望能够找到标准模型预言的物理信息。直线对撞机(LC)上实现的高能γγ碰撞是研究粒子物理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可以为实验提供一个非常干净的背景。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γγ→W~+W~-,γγ→tt,γγ→tth,γγ→e~ +e~-h等过程的文献,讨论了光子碰撞在不同的产物下的散射截面。光子碰撞也给希格斯粒子的探测带来无限希望,通过“叁角单圈图”可以产生单个的Higgs 粒子,然后衰变成轻子对。由于在大型探测系统中都有μ子探测器,在Higgs 粒子的轻子对衰变中,μ子对的实验测量是最成熟、最经济的,当然就是最重要的。通过μ子对的测量很可能是发现希格斯粒子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双光子碰撞产生Higgs 粒子并通过μ子对进行实验测量受到直接碰撞产生的μ子对的影响。碰撞直接产生的μ子对构成了通过Higgs 粒子产生的μ子对的背景,为了在实验确定此背景的大小并进行合理的扣除,从而发现真正的Higgs 产生的信号,对直接产生μ子对的过程γγ→μ~+μ~-进行精确到单圈的理论计算是非常有意义。通过精确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实验比较可以提供Higgs 粒子产生的确切信息。即:如果此过程精确的理论数据与将来的实验数据相符,说明中间过程中没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5-04-20)

对撞机信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标准模型存在的缺陷促使各种新物理模型的提出,它们的正确与否将等待LHC和ILC对撞机的检验。本文简单介绍了标准模型的基本结构,指出它的不足之处以及几个重要的新物理模型。然后重点介绍DLRM II模型,讨论几个μ和τ轻子味破坏衰变过程对模型参数的限制.并详细计算了在ILC上的散射过程e+e→ξR+ξR-。主要结果包含以下几点:(1)和原来的DLRM不同,μ→eee,τ→μμμ,τ→μee已经被自然的压低了,并且暗物质候选者n是Dirac费米子,因此无法诱导信号更好的破坏费米子数(轻子数)的散射过程e-e-→ξR-ξR-:(2)μ→eΥ对模型有很严格的限制,要求叁代n基本上是简并的,这一结论和已有文献很不相同。(3)散射过程e+e-→ξR+ξR-的截面在各种允许的参数选择下都可以达到几百个fb,其中主要贡献来自于交换n的t道,因此很有希望能被ILC观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撞机信号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良文.高能对撞机上最小Higgs模型信号的精确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2].张祖志.DLRMⅡ模型中的味破坏过程和对撞机信号[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杨慧迪.顶夸克伙伴T在高能对撞机上的可能物理信号[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孙红娟.光子对撞机中单个Higgs粒子的产生信号[D].重庆大学.2005

标签:;  ;  ;  ;  

对撞机信号论文-陈良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