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涝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滨锦葵,涝胁迫,盐涝互作,光合作用
抗涝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秀梅[1](2018)在《海滨锦葵的抗涝性及盐涝互作对其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植物能够顺利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在植物生存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过多的水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我国降雨量分布不平衡,有大部分的国土面积存在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故,培育适合生长在洪涝灾害地区的植物具有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通过对海滨锦葵进行水涝实验以及盐涝互作实验,探究海滨锦葵植株生理生化发生改变的原因,分析植株抗涝的机理。结果如下所示:1.海滨锦葵幼苗的抗涝性研究:水涝胁迫明显地抑制了海滨锦葵植株的株高和生物量增长,随着水涝胁迫时间的延续,海滨锦葵受到抑制的程度增加,水涝18天后趋于稳定。水涝处理24天后,植物仍然能够维持生存,说明海滨锦葵具有较强的抗涝性。水涝使海滨锦葵SOD和CAT的活性增强,但MDA和O_2~(.-)的含量均逐渐增加。水涝同时限制了海滨锦葵的光合作用,随着水涝时间延长,海滨锦葵幼苗的Pn和Gs呈现出持续降低的趋势,Ci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水涝破坏了海滨锦葵幼苗的PSⅡ结构,Fv/Fm、φPSⅡ和qP都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随着水涝处理时间的持续,数值下降趋于缓慢。在水涝处理短时间内,无氧呼吸加强,ADH活性升高;随着水涝处理时间的延长,无氧呼吸降低,ADH活性下降。水涝胁迫影响了不定根的诱导形成,时间越长,不定根的数量越多,根平均直径越粗。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不定根是植株适应水涝胁迫的重要机制之一。2.不同时期海滨锦葵幼苗对涝害的敏感性:在本部分的实验中,水涝胁迫对不同叶龄植株的生物量具有不同程度抑制强度。水涝胁迫下,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所占的比例升高,2叶龄的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所占的比例最高,6叶龄最小。不同叶龄的植株都表现出抗氧化酶SOD、CAT活性的升高,MDA和O_2~(.-)的含量的增加。但不同叶龄的海滨锦葵植物的生物量的减少、SOD和CAT活性的升高、MDA和O_2~(.-)的含量增加都随着水涝时间延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具有差异性。水涝胁迫下,不同叶龄的海滨锦葵幼苗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光合机构功能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水涝前期Pn、Gs和Fv/Fm、φPSⅡ、qP的急剧下降,后期居于平稳。不同叶龄植株的降低幅度存在着差异。水涝处理诱发不定根的形成,随着时间延长,不同叶龄诱导所产生不定根的数目不同。结果表现为2叶龄时期海滨锦葵植株具有较强的抗涝能力,而在6叶龄时抗涝能力最弱。通过根的石蜡切片,看出水涝处理的主根切片中明显发现皮层薄壁细胞的体积变大、溶解;随着水涝处理的延长溶解相通现象严重,形成了通气间隙。诱导生成的不定根的切片中发现不定根表层细胞少、薄,薄壁细胞体积增大,多呈椭圆和圆形,随着水涝处理的延长薄壁细胞也会发生溶解、相通现象。3.海滨锦葵幼苗对淹没不同时间的耐受性及其恢复的研究:水淹没胁迫严重影响了海滨锦葵植株的形态、株高和生物量,随着水淹没胁迫时间的延续,抑制的程度增加,淹没9天后的海滨锦葵难以恢复。说明水淹没9天是植株能否对水淹没胁迫具有抵抗、适应能力从而恢复的分界线。水淹没条件下,植株都表现出抗氧化酶SOD、CAT活性的急剧升高,MDA和O_2~(.-)的含量急剧增加,Pn和Gs的下降,Fv/Fm、φPSⅡ和qP的降低。水淹没9天时Pn和Fv/Fm大幅度降低,表明植物PSⅡ受损严重,反应中心受到不可逆破坏或可逆失活。水淹没处理条件下诱发少量的不定根的生成。水淹没时,COX途径受到抑制,而AOX途径增强;恢复时,COX途径增强,而AOX途径受到抑制。但在淹水9天恢复时,交替氧化酶途径并没有受到抑制,反而增强了。4.盐涝互作对海滨锦葵抗涝性的影响:水涝胁迫、盐胁迫、盐涝双重胁迫均对海滨锦葵植株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胁迫条件下,抗氧化酶SOD、CAT活性的升高,MDA和O_2~(.-)的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叶和根中Na~+含量升高,K~+含量降低,Pn和Gs的急剧下降,Fv/Fm、φPSⅡ和qP降低,根长减少。但不同的胁迫下,它们相对增加率和相对降低率是不相同的。总的表现为盐涝双重胁迫对植株的生理生化影响比盐胁迫对植株的影响大,同时更大于涝胁迫的影响。说明盐涝双重胁迫对海滨锦葵的伤害呈现出累加效果。而不定根形成方面,水涝胁迫诱导了大量不定根的形成,但盐处理组和盐涝组没有或仅有少量的不定根。(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8)
双德良,孙林山,孔凡贵,何野,杜天安[2](2017)在《太子山地区引种彩叶栎类抗涝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7月19日至7月20日太子山境内普降特大暴雨。受其影响,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合作引种的彩叶栎类试验林严重受积。为对引种的彩叶栎类抗涝性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今后引种栽植作一些合理化建议,灾后,2016年8月16日对试验林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方差显着性分析研究。发现彩叶栎类各树种之间抗涝性有极显着差异,与各树种适应性具有极显着相关关系。琴叶栎、松江白栎受涝灾影响最少,最抗涝。沼生栎、美洲白栎抗涝性最差。分析中还发现,叶色受影响与涝灾至死相关性极弱或没有显着关系,有些叶大部发黄以至焦枯,但不致于彻底死亡。在以后引种栽植这些彩叶栎类时应根据栎类抗捞性特点考虑选地适树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张烨然,杜克兵,仝瑞冠,杨杉,李振芳[3](2017)在《3种梓树属植物的抗涝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3种梓树属植物楸树(QS2)、滇楸(DQ72)、梓树(ZS1)的优良单株为试材,淹水胁迫30 d,排水恢复10 d,研究叁者的抗涝性差异。结果显示:淹水胁迫导致QS2、DQ72和ZS1的植株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叶片生长速度减缓、变黄、枯萎和脱落,以及皮孔膨大、根系死亡等。试验结束时,DQ72、QS2和ZS1对照植株的成活率均为100%,而淹水植株则分别为85%、65%和0。淹水胁迫显着抑制了DQ72、QS2和ZS1的苗高与地径生长,以及茎、叶、根的生物量积累。试验结束时,DQ72、QS2和ZS1苗高的淹水变化率分别为44.12%、53.57%和72.28%,地径淹水变化率分别为51.11%、57.83%和77.55%,总生物量淹水变化率分别为55.89%、57.91%和66.64%。DQ72、QS2和ZS1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环境CO_2浓度(C_i/C_a)、潜在水分利用效率(W_(U,E)))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变荧光F_v、可变荧光/最大荧光(F_v/F_m)、可变荧光/初始荧光(F_v/F_o))对淹水胁迫的响应显着不同。30 d时的淹水变化率显示,DQ72的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系统受淹水胁迫的损伤最小,QS2次之,ZS1最大。综合分析淹水胁迫下,DQ72、QS2和ZS1的植株成活率、苗高与地径生长、生物量积累,以及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可以确定,DQ72的抗涝性最强,QS2居中,且与DQ72差异不显着,ZS1的抗涝性显着弱于DQ72和QS2。(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刘冰,周新国,李彩霞,甄博,李会贞[4](2016)在《叶面喷施外源多胺提高夏玉米灌浆前期抗涝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玉米涝渍胁迫危害,该研究在夏玉米灌浆前期设置3、5、7、9 d的测坑淹水试验,分析淹水及淹水后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对夏玉米叶片可溶性糖、根系活力、地上部干物质、内源亚精胺、籽粒质量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与CK相比,淹水5、7、9 d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均显着减少,淹水3、7、9 d百粒质量增加,5 d减少,籽粒质量、穗行数、行粒数、产量均显着降低。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后,相同淹水天数处理间比较,淹水5、7、9 d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增强,淹水7、9 d叶片内源亚精胺含量增加,淹水5 d百粒质量显着增加,淹水3、5 d植株行粒数分别增加8.24%和7.41%,产量分别提高7.92%、5.85%(P<0.05)。因此,夏玉米灌浆前期遭遇淹水后5 d内叶面喷施外源多胺,能够提高其抗涝性,减少产量损失。(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刘冰[5](2016)在《外源多胺对夏玉米抗涝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玉米涝渍胁迫危害,本研究采用盆栽和大田相结合的方式,在夏玉米不同生长时期进行试验。利用盆栽试验在夏玉米叁叶期进行历时3d的淹水,分析了淹水及喷施多胺后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的变化;五叶期进行历时3、5、7、9 d的淹水测坑试验,分析了淹水后多胺拌种植株和蒸馏水拌种植株的叶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产量变化;灌浆前期进行历时3、5、7、9d淹水测坑试验,分析了淹水及淹水后喷施多胺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地上部干物质、叶片内源亚精胺含量、籽粒质量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叁个时期试验均以正常生长为对照(CK)。试验于2014~2015年2个生长季在农业部商丘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4°35 N、115°34′E,海拔50.2 m)进行,主要结果如下:(1)叁叶期淹水后,叶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根系活力明显下降,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显着减少;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后,叶片丙二醛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进一步升高,根系活力上升,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显着增加。(2)五叶期淹水后,多胺拌种植株叶片丙二醛含量均低于蒸馏水拌种植株,且在恢复期内基本能下降到CK水平;多胺拌种植株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蒸馏水拌种植株,淹水后均升高,且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与CK相比,百粒质量和产量均大幅度下降,淹水3、5、7、9 d,多胺拌种百粒质量分别下降2.94%、14.42%、21.88%、22.11%,产量分别降低32.10%、43.20%、48.74%、43.94%;蒸馏水拌种植株百粒质量分别下降16.24%、18.30%、25.59%、27.99%,产量分别降35.13%、47.65%、53.67%、48.86%;持续淹水条件下,多胺拌种最多可提高产量625.11kg/hm2。(3)淹水后与CK相比,淹水5、7、9 d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减少,淹水3、7、9 d百粒质量增加,5d减少,穗长、穗行数、行粒数、产量降低。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后,相同淹水天数处理间比较,淹水5、7、9 d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增强,淹水7、9 d叶片内源亚精胺含量增加,淹水5 d百粒质量增加;淹水3、5d植株穗长提高6.56%和7.80%,行粒数增加8.24%和7.41%,产量提高7.92%和5.85%(P<0.05)。综上所述,夏玉米灌浆前期遭遇淹水后5d内叶面喷施外源多胺,能够提高其抗涝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刘冰,周新国,李彩霞,甄博[6](2016)在《外源多胺拌种对夏玉米抗涝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缓解玉米生产中涝渍胁迫带来的问题,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外源多胺拌种对玉米抗涝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多胺拌种植株的丙二醛物质的量浓度均低于不拌种植株,且在恢复期内基本能下降到正常水平;多胺拌种植株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处理时期均低于不拌种植株,淹水后均升高,且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淹水条件下,百粒质量和产量均大幅度下降,在淹水3、5、7、9d条件下,多胺拌种和不拌种植株百粒质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94%、14.42%、21.88%、22.11%和16.24%、18.30%、25.59%、27.99%,产量降幅分别为32.10%、43.20%、48.74%、43.94%和35.13%、47.65%、53.67%、48.86%;持续淹水条件下,多胺拌种产量比不拌种产量最高可提高625.11kg/hm2。(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刘周斌,周宇健,杨博智,欧立军,邹学校[7](2015)在《植物抗涝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涝灾害是植物生长面临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概述了水涝胁迫下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化及其适应性机理,总结了抗涝性鉴定指标及外源物质在植物抗涝性上的应用,并对植物抗涝性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8期)
陈斌,高大海,贺位忠,叶激华[8](2013)在《舟山海岛5种地被植物抗涝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柃木(Eurya japonica)、滨柃(E.emarginata)、厚叶石斑木(Rhaphiolepis umbellata)、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钝齿冬青(Ilex crenata f.crenata)5种地被植物进行水淹试验,研究5种植物水淹后的症状出现时间、植株死亡时间、伤害后的植株复活率、水淹胁迫后植株游离脯氨酸变化,通过隶属函数的方法进行抗涝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同等水淹条件下,5种植物抗涝能力从大到小依次是厚叶石斑木>赤楠>滨柃>钝齿冬青>柃木。(本文来源于《浙江林业科技》期刊2013年06期)
王丽,李瑞莲,周仲华,周文新,孙红梅[9](2013)在《植物抗涝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涝渍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形态、生理生化变化等方面的影响,论述了植物抗涝的机制,总结了植物涝渍胁迫研究的方法,阐述了植物涝渍胁迫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克隆耐涝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涝性植物新品种,同时加强植物的田间管理等提高植物抗涝性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8)
王丽,李瑞莲,周仲华,周文新,孙红梅[10](2013)在《植物抗涝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涝渍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形态、生理生化变化等方面的影响,论述了植物抗涝的机制,总结了植物涝渍胁迫研究的方法,阐述了植物涝渍胁迫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克隆耐涝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涝性植物新品种,同时加强植物的田间管理等提高植物抗涝性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抗涝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6年7月19日至7月20日太子山境内普降特大暴雨。受其影响,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合作引种的彩叶栎类试验林严重受积。为对引种的彩叶栎类抗涝性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今后引种栽植作一些合理化建议,灾后,2016年8月16日对试验林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方差显着性分析研究。发现彩叶栎类各树种之间抗涝性有极显着差异,与各树种适应性具有极显着相关关系。琴叶栎、松江白栎受涝灾影响最少,最抗涝。沼生栎、美洲白栎抗涝性最差。分析中还发现,叶色受影响与涝灾至死相关性极弱或没有显着关系,有些叶大部发黄以至焦枯,但不致于彻底死亡。在以后引种栽植这些彩叶栎类时应根据栎类抗捞性特点考虑选地适树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涝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秀梅.海滨锦葵的抗涝性及盐涝互作对其生长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双德良,孙林山,孔凡贵,何野,杜天安.太子山地区引种彩叶栎类抗涝性分析[J].湖北林业科技.2017
[3].张烨然,杜克兵,仝瑞冠,杨杉,李振芳.3种梓树属植物的抗涝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7
[4].刘冰,周新国,李彩霞,甄博,李会贞.叶面喷施外源多胺提高夏玉米灌浆前期抗涝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6
[5].刘冰.外源多胺对夏玉米抗涝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6].刘冰,周新国,李彩霞,甄博.外源多胺拌种对夏玉米抗涝性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6
[7].刘周斌,周宇健,杨博智,欧立军,邹学校.植物抗涝性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5
[8].陈斌,高大海,贺位忠,叶激华.舟山海岛5种地被植物抗涝性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3
[9].王丽,李瑞莲,周仲华,周文新,孙红梅.植物抗涝性研究进展[C].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2013
[10].王丽,李瑞莲,周仲华,周文新,孙红梅.植物抗涝性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