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荷铸精神——青年画家刘德功及其画作

书写荷铸精神——青年画家刘德功及其画作

一、写尽荷花铸精神——青年画家刘德功其人其画(论文文献综述)

汪星[1](2021)在《寒山拾得题材绘画的风格及流变研究》文中提出

张晓琴[2](2021)在《李石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玥[3](2021)在《樊增祥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龙[4](2020)在《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右任(1879—1964)既是晚清民国重要诗家,也是此期诗坛风云人物,享有很高诗学声望。把于右任放在晚清民国诗坛中来考察,可以加强于右任诗人身份的体认,使之立体化、鲜活化。而通过于右任及其诗学活动问途晚清民国时期诗坛,也可以反映20世纪前半个多世纪诗坛的风云变化。于右任对其时诗坛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影响可以体现在诗学观念上,体现在诗歌创作实践上,更可以体现在于右任活跃而丰富的诗歌活动上。本文绪论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坛的风云际会:于右任早年以一部《半哭半笑楼诗草》进军晚清诗坛,成为诗界革命骁将;辛亥前后创办四份革命报刊为推动南社发生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于右任因此跻身资深社员行列;1918—1922年又以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身份带领军中诗人吟唱,形成陕西近现代诗史上的重要诗人群落——陕西靖国军诗群;抗战时期于右任领衔发起民族诗坛,实际成为国民党文坛盟主,也是扭转抗战诗风的关键人物;晚年寓居台湾发起诗体解放运动,影响了台湾当代诗坛的走向,这可以视作其在民国诗坛活动之余波。第二部分为近百年于右任诗歌研究述评,将百年于诗研究分为发轫期、创始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总结各期主要成就和不足。正文凡四章:第一章在辑录于右任早年诗话文献的基础上(见附录一、二、三),考察《骚心丛谈》《独树斋诗话》这两部成体系的诗话。这些诗话既是研究于右任诗学的珍贵资料,也是晚清报刊诗话兴盛的个案呈现。其中,《骚心丛谈》是一部革命诗话,重点评介了晚近革命诗人,是20世纪初革命诗学兴起的体现。这部诗话提倡诗歌创作要出入古今、反映时代,这是于右任早年诗学观的主要内容。《独树斋诗话》具有传统诗话的特点,它主张“贵博崇实”,本身就是一部具有考据特点的诗话,在民国诗话中别具一格。第二章是于右任的诗歌创作论,凡两节。在辑录于右任集外诗作基础上,第二章第一节结合于右任的人生轨迹,将其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诗歌倡言革命、反清反帝,中期诗歌抒写山河沦落、民瘼之痛及革命的残酷漫长,后期诗歌写晚年的生活与心境,以闲情唱和、回顾革命人生为主,最具价值的是“望大陆”系列哀歌。第二节论于氏诗风演变,大体与其主题取向一致,前期诗歌慷慨悲愤,既而转向沉郁顿挫,至晚年寓居台湾后诗风又以悲凉感伤为主。第三章详论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群的因缘际会,实质是对绪论第一部分的深入解读,也是论文的重点所在。第一节论于右任办报与南社的关系,考述了于氏四报为南社发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四报都是南社人聚首交流的园地,《神州日报》《民呼日报》记录了神交社诞生与南社筹备期的联谊吟唱活动,《民吁日报》记录了南社的诞生,而《民立报》更成为南社人的大本营之一,《南社丛刻》总发行所就设于该报馆中。第二节中,笔者提出“陕西靖国军诗群”的概念,并论诗群之崛起、诗人谱系之构建与诗群活动史。第三节考实民国文学史上一个语焉不详的诗社——民族诗坛,讨论它的“民国诗运动”。余论谈于右任走上台湾诗坛盟主之位的大致史程,和于氏晚年诗学观及台湾诗体解放运动。第四章共两节:首节论晚清诗歌近代化的起点、阶段特征与《半哭半笑楼诗草》的近代化价值。第二节论于右任对民国旧体诗现代化的贡献,及其旧新诗体共存发展的启示。因笔者学力不足,此章论证不充分,需待日后继续思考。

乔国恒[5](2018)在《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文中提出作为文本的宋词,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属品,更是历史社会和文化风俗中所产生的独立文学体式。词的创作主体多为文人士子,其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是多样化、多层面的,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体验最终构成了具有集体共性的习尚,它包含了这一群体所独具的情感取向、文化特质、审美趋向。他们所书写的词作中,就有数量众多的篇章,对当时的文人习尚进行了透射与再现,通过这一途径所展现出的文人精神世界、生命形态,有血有肉,生动鲜明,富含研究价值。据此,本文以“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文化学和文学相参照的复合视角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文人生活习尚与宋词创作的关系。第一节论述科举与宋词的关系。科举新形势极大地激发了天下书生的参与热情,亦直接促成了词苑中人的书生化、进士化这一新的人才格局。一方面,宋词成为士子们抒发与举业相关之活动和情感的极佳载体:负笈游学的艰辛与坚持,及第前的情绪纾解,及第后的游赏玩乐,对状元的崇拜,重读书胜于致富贵的信念,新进士子的新政治观念、婚恋态度等,都在宋词中有着生动真切地描绘和反映。另一方面,及第士子又以其创作实践引领着词坛时尚的发展方向: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经学在考试内容中占据了主导,儒家思想文化极大影响了书生词人的词心、词貌与词风,更多的诗文艺术手法如议论、说理、铺排等被移用于词,更宽阔的情感世界、生活习尚、政治伦理走进词人的视野,这些都促使脱化于俗文学的词体逐渐由妩媚流丽趋于趋于雅正庄重。第二节论述礼乐对宋词的影响。赵宋王朝欲借礼乐治天下,儒学遂呈复兴之势。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生态中,儒家所尊崇的礼乐便成为赵宋王朝统治者推行集权政治的思想文化保障。严格意义上讲,见诸史册的大部分礼乐活动,皆为赵宋皇室的上层政治行为。但活动过程中,朝廷为主导、文人为主体的格局,使得文人士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帝王的威仪和复兴礼乐的决心,使得他们特别是高层次的词人对于王朝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群体文化活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文化人格的养成,对词的内涵亦有着直接影响,如对明堂形制的探讨、对南郊大礼的记录、对观礼盛况的描写、观礼过程所激发的忠于君国的感情,诸如此类,相关词作皆有详备描写。与之相关的是朝廷对雅乐的重视。特别是宋徽宗时期,朝廷鼓励内外臣工习大晟新乐,制谱填词。受此感召,词曲形式出现新变——词调以婉转为宗、词风以精雅为美、歌唱和美协律;词作内容亦出现服务于社会现实和政治宣传的新取向。大晟乐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宋代中后期词曲的风格样貌,加快了宋词格律规范化和内容雅正化的进程。第二章重点论述文人的游息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文人游览习尚如游赏、题壁等与宋词的关系。宋代文人雅集游赏、拄杖游赏的活动十分风行,展现出了他们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正直的政治操守。当时题壁习俗亦蔚然兴起,其中题壁词文辞精雅超脱、内容丰赡、情义深厚,淋漓墨迹中饱含着文人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文人游息生活的细节和旨趣,成为了新的人文与民俗景观。第二节论述文人交游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相比较其他社会阶层,文人的群体自觉意识分外明晰,对交际对象的选择更为严谨。他们的交际舞台生动地展现了其精神风貌和处世智慧:投献干谒、谀颂祝寿、寻觅知音,以长于言情之词来传达真切的心志与情谊;谈笑戏谑、俳谐游戏,借戏谑之言以消磨岁月、长歌当哭、讥邪讽恶,多角度地折射出他们内心的块垒和时代的积弊;歧路惜别、祖席离歌,折柳相赠,无尽情意也融化入词,令读者于千载之下,依然感同身受。第三节论述文人居家习尚与宋词。文人雅士休憩的庭园居室是他们安顿身心、颐养情志的重要场域。对园林和宅邸的精心营构透露出他们幽静清雅的审美意趣;听雨、种竹、莳花等闲居雅习亦充满闲适的诗意;插花、屏风、悬画等居室布置更尽显宋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品位。静谧的书斋里,青灯黄卷,文人们孜孜不倦、伏案苦读的身影犹在目前。这些场景历经千年,尚栩栩如生,与宋词忠实而细腻的记录密不可分。第三章论述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佛禅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佛禅陌生新奇的言语特色,不合逻辑的表达习惯,“不二”无差别与一切皆空幻的思维惯式,放生、饮茶、食素、焚香等行修习好,以己心体悟、于日用常行而求之的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对观音、维摩诘等佛禅人物的信仰风尚等都极大地感染了浸润在儒学中的士大夫,当他们以禅学领悟来激发词学灵感时,林林总总的佛禅习语便自然流溢于笔墨之间,以佛禅入词之风亦由此而兴,这样一种清新之风给本是佐酒娱欢的词体带来更大的生存、成长空间。第二节论述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主要着眼于:特殊人物信仰,如吕洞宾等;道教融入自然和弃名远利的价值导向;炼内丹、重长生、养生的行修习好,以及以上习尚在宋词中的生动记录和体现。词体之长短纵横的本色与道教的超脱气韵相契合,彰显出信仰习俗对词体表现力的深度扩容。第四章主要论述娱乐生活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宴饮习尚与宋词的关系。崇文国策下的宴饮风尚对宋词的成就之功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朝廷对宴饮娱乐的提倡、鼓励及经济支持成为词体发展的后盾;酒肆及酒文化的兴盛是士人们宴饮纵乐、浅斟低唱的催化剂,为词体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推动,无数吟风弄月、赠别遥寄的言情词作由此产生。而宋词的流行,也推动了宴饮习尚更趋兴盛,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极富探讨的意趣。在宴席酒筵间,词体成为宾主交流情感的首选媒介,歌妓奉命唱词、索词等现象极为普遍,而席前歌妓们的婉丽柔歌亦铸就了宋词繁丽柔媚的特色,席间的酒、茶、乐器、曲子词亦满足了与宴饮者身体和心灵的颐养需求。第二节论述赏剧习尚对宋词的影响。宋代京都和地方戏剧艺术都呈勃兴繁盛之态,词人们也积极投身于戏剧的观赏、创作与评议活动中。因而当他们回归到词的书写领域时,戏剧元素便自然渗透于字里行间:戏剧各具异彩的演员角色、生动的演出情景、经典的故事、诙谐的优语,都丰富了词的创作素材;新颖的戏剧体式如演、唱、念、做、打、口号、致语等,皆启发了词在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新变;戏剧嬉笑怒骂、寓讽于谐的精神开拓了词的精神境界。观剧风习拂过词坛,为其留下一片别具风貌的新境。第三节论述游园习尚与宋词的关系。游园活动向上可追溯到殷商时的帝王之游与东汉建安时期的西园雅集。至宋代,由于游园与宋代皇室崇文享乐的政治导向相合、与宋代文人追求闲适安逸的生命状态相符,并契合了他们养生保健之道,因此空前兴盛。无论是及第士子的游园还是士女日常游春,都被词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形成了词苑中春意盎然的一道风景线。第四节论述观潮习俗与宋词的关系。宋时观潮之风的盛行根源于政治、经济、娱乐活动的繁盛。宋词中的观潮书写是文人观潮习尚在词体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了月与潮的共生、弄潮人与潮的互动等精彩场景的描述,以及物、怪、仙、神故事等民俗学要素,从多角度描绘了文人眼中的钱塘潮和他们所欣赏到的民俗异象,具有别样的美感和气势,展现了一种新的词风。其中,又以对钱塘江潮的描写最具规模。两宋时期,钱塘成为国家水运贸易枢纽以及赏玩娱乐之都,钱塘江弄潮活动也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极富地域、民族特色与深厚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这一活动与吴越之人健举的体魄与锐兵任死的心性、坚久深牢的信仰崇拜和勇于征服挑战的历史传统精神都有着重要的关联。因此,弄潮活动被纳入词体,无疑为词体带来了更为生新健举的特质。

闫倩晔[6](2018)在《查礼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查礼(1715—1783)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乾隆时期,天津查氏水西庄繁盛一时,查礼作为水西庄的第二代主人,是水西庄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能书擅画,工于诗词,喜欢交友,爱好出游。查礼非常重视诗歌,自身又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文学素养,人生阅历也比较丰富,因此,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丰富,而且引人注目。诗人的创作集中在乾隆时期,诗歌作品主要收在《铜鼓书堂遗稿》中,共二十四卷一千六百余首。本文主要以《铜鼓书堂遗稿》中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力图全面考察查礼诗歌的创作风貌。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绪论和三章。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同时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考证、概述查礼的家世、生平及交游情况。根据现有资料,梳理查礼的家世情况、生平经历,以及闲居天津与仕宦四川时期的交游情况。第二章是查礼诗歌题材内容的研究。按照题材的不同,将其诗歌具体分为酬应诗、纪行纪游诗、题画诗、咏物诗、亲情诗这五类,并分别进行解读。第三章是查礼诗歌艺术的分析。从艺术渊源来看,诗人主要学习杜甫,并且广泛地向其他前辈诗人学习。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人讲究炼字、以典故入诗,也重视修辞手法的运用。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杼轴性灵,抒发的感情真挚充沛。从诗歌风格来看,整体表现出清新自然与雄健有力两种主要特点。另外,附录“查礼交游情况一览表”,梳理了查礼在诗歌中提及的友人,以及诗人与这些友人的主要交往情况。

肖鹏[7](2017)在《清道人年谱长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历任江宁提学使、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江宁布政使。鼎革後,自托殷顽,黄冠为道士,避申鬻书,与衡阳曾熙有“南曾北李”之目。丁巳(1917)复辟,授学部左侍郎。李瑞清书学湛深,尤工篆隶,蚤为时流所推。诗文亦卓然自立。晚寓沪渎,与沪上、青岛遗老往来频繁。本谱通过蒐集其诗文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札、笔记等,钩稽谱主一生行迹,并藉以窥测晚清时局面貌,庶为後来聊贡知人论世之资云尔。

王明道[8](2015)在《晚明游记文学的多维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古代散文历史悠久,自上古时期即已出现,学术散文、哲理散文、历史散文均大放异彩,但并没有游记散文的踪影,个中原因,与上古散文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有限、旅途往往充满难以克服的艰难困苦等因素有关。直到东汉马第伯写作《封禅仪记》,最早的一篇完整意义的游记才出现。此后,唐代柳宗元以其创作的系列山水游记名篇,标志着游记作品创作成熟期的到来。古代游记经历了唐代诗人游记、宋代哲人游记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分别以小品游记及游记专书的形式,达到古代游记的顶峰。本论文以晚明时期游记作品为考察对象,从晚明游记的内容、体式、审美、文化、科考、哲思等多个维度上对晚明游记进行研究,力求探究晚明游记呈现出的某些迥然有别于传统的新变化,探求晚明游记对于二十世纪延续至今的游记写作的深远影响。本论文集中而又多维度地对晚明时期的游记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探寻带有我国文化传统特色的审美经验及审美规律,相信会对我国游记文学的研究不无裨益,亦可以为今日作为一种重要文化内容的旅游活动提供借鉴。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及五章正文。“绪论”部分厘清和界定“晚明”及“游记”的涵义,概述中国古代游记发展历程,梳理晚明游记的研究概况。第一章“晚明游记兴盛的原因及其分类”重点分析了晚明游记兴盛的影响因素,从晚明士人寄情山水与游记的兴盛、晚明经济交通的繁荣发达与旅游风气的盛行两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揭示晚明旅游热潮表象下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晚明游记的分类,本论文尝试性地将晚明游记分为小品游记、景物志游记及日记体游记三类。第二章“晚明游记题材、形式的开拓与创新”主要从游记的空间(游程)之维和文体之维两个维度展开论述,其中晚明游记题材的极大开拓为论述重点,从名山大川之游、两京地区的宏丽与华贵、丰富多彩的家乡风景画卷、边陲异域风情纪游等方面加以详尽论析;对于晚明游记文体写作上的创新也有较充分论述。第三章“晚明游记的审美追求及美学风格”注重从审美之维加以论述,对晚明游记众多的作家作品、美学风格进行归纳和探究,认为晚明游记审美追求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五种类型:一是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所追求的出自真心、发诸胸臆、书写自我的“性灵”审美追求;二是以徐霞客、王士性为代表的求真、求实的客观主义倾向;三是以张岱为代表的繁华、奢靡的末代狂欢审美情趣;四是以王思任为代表的玩世不恭的谑游风格;五则是对于微型山水的特殊嗜好——园林艺术的精致化审美追求。第四章“晚明游记与明代文化”则将研究视野投射到文化关注的角度,深入论述在晚明游记中除纪游之外,所表现的文士品茗饮酒、诗文酬酢、弈棋游戏等日常生活,所反映的明代节庆与民风民俗,所体现的对景观中的人文历史,以及对社会生活其他多个领域的表现,揭示出晚明游记为读者展示文化视野中多姿多彩的晚明社会生活的认识价值。第五章“晚明游记与晚明士人的精神世界”以哲思之维的研究视角对晚明游记进行考察,力图深入分析游记作品中所反映的晚明士人的自娱心态、人生感悟,同时也注意到晚明时期儒释道对游记创作的影响。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一是通过尽可能多地搜集、阅读晚明游记作品并进行充分评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归纳的方法探究文体创新、审美风格新变、精神世界反映等方面的带有规律性的内容;二是借助多学科视角进行考察,如借力美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晚明游记作品进行观照和研究,尽力拓展研究维度。

潘丹[9](2015)在《卓人月研究》文中指出卓人月(1606-1636)是晚明时期一位终身未遇而又不幸早夭的文学奇才。他宛若流星般地划过夜空,瞬间迸发出耀眼的华彩又瞬间陨落。其生命虽然只有三十一年的短暂光阴,但是却为中国文学史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以丰厚的着述、独特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高远的抱负连同他不幸的人生一同令人注目,被时人赞为“才情横溢”、“才命并同长吉”、“古今文人第一流”。这颗中国文学史上的沧海遗珠,不应被历史所遗忘。因此,出于对卓人月系统认知的需要,乃至文学史臻于完善的诉求,在卓人月着作尚无现代整理本、其生平资料还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笔者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和卓人月家乡杭州塘栖镇搜集到了与其相关的稀见文献,首次对卓人月的家世生平、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卓人月的家世与生平。作为晚明时期一位备受关注的知名才子,卓人月拥有令人钦羡的家世。明清之际江南卓氏家族已经发展成为声名显赫的文学望族。卓人月的人格和创作深受卓氏家族独特家学风尚的濡染。然而,相对于家族背景的通达,卓人月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备遭挫折。他有侍母之累,兼及两顾之伤,又有丧子之痛,更添科举之厄。家学传统的力量支撑与个人的不幸遭遇共同塑造了一位既悲情痛苦而又深情豁达的卓人月。第二章:卓人月诗歌研究。卓人月是一位重视性灵、提倡创新、反对因循守旧的诗人,他的诗学思想处处都彰显出这些特征,他反对前后七子的极端复古,亦反对竟陵派过分追求幽情单绪,对公安派虽然多有继承,但却不是人云亦云的全盘接纳。卓人月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立诗学思想的文人。他各类题材的诗歌处处体现出求新求变的真个性。比如他在明代是少数创作讽喻诗的文人,体现出卓人月极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他的咏物诗在明代题材相对驳杂的大趋势下,虽固守传统题材,但却能从中翻出新意;他的酬唱诗特别是祝寿诗一洗传统应景式的套话,转而关注寿星的精神品格,为寿星昭传。他的诗歌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无论是哀婉深情的、奇丽新颖的还是大气豪宕的,卓人月都注重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展现独特的真性情与真个性,使得其诗歌佳作迭出。第三章:卓人月词作及词学思想研究。卓人月的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今词统》的编选与评点当中。《古今词统》作为明末大型词选,在词选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卓人月一统古今、豪婉并重、弃绝俚鄙、主情求真、尚趣尚奇、词曲融通、追求内涵等词学观念都可在与同时代稍早的词选——顾从敬本《类编草堂诗余》的比较中清晰可见。由于词作数量有限,卓人月的词作尚未能充分体现其词学观念,但是其词作体现出的活泼风趣、纵横慷慨、奇峭俊丽等特点亦是对其词学观的部分实践,这些特点在与徐士俊词作的对比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凸显。第四章:卓人月的戏曲观与戏曲创作。卓人月的戏曲观与戏曲创作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卓人月的文学观与人生观。其戏曲悲剧观的生发与其不幸的成长经历与人生遭遇密切相关,其喜剧《花舫缘》的创作又体现出他性情中乐观幽默与刚强的内里。卓人月在《新西厢序》中体现出的悲剧观,是他对人生的冷静思考,亦是他对晚明曲坛现状充满责任感的力挽狂澜,这些思想都在与同时代曲家金圣叹的悲剧观的比较中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凸显。在喜剧创作方面,卓人月将孟称舜的杂剧《花前一笑》改编成《花舫缘》,因此在两剧的比较中,可以更加显现出卓人月的喜剧精神与提倡通俗、主情求真、重视才学的戏剧观念。

张瑜[10](2015)在《阮元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阮元——清代乾嘉学派强有力的殿军和总结者,他通经能文,着述宏富,又是扬州学派的中坚,故此历代学者所关注的研究重点多在于其经学贡献。但作为文人,他不仅主持纂刻了一大批诗文集,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学文献,还创办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政事之余不废吟咏,风雅之什颇多佳篇。关于他的文学创作研究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领域,本文主要从历史时代的纵向坐标出发,结合学术氛围、文学活动的横向坐标,参酌以清代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分析阮元的诗歌、骈文、散文的思想意蕴和创作特色,给予阮元文学创作及其价值在文学史上的合适定位。本文的结构由绪论和正文五章构成。绪论部分主要申论了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了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重点和方法。第一章,考察阮元文学创作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文化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属性,又随着道光中叶的鸦片战争起在政治经济领域,开始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阮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见证了清代社会的由盛而衰,体会到了社会文化的深层变动。清代是各种文体的集大成时期,前后流派的递嬗以及同时代各流派的相互影响,都使个体学者以群体的存在形式各有归属,也造成清代热闹繁复的文化景观。清代文化政策的严苛也造就了学术氛围的浓郁,阮元生活在乾嘉汉学的鼎盛时代,他的学术思想、文学思想都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影响。阮元的父亲和母亲家族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学养,父母的教导以及育儿理念对他的人格及创作产生过深刻影响。阮元的妻妾都出身名门,家族中的女性共出了八位才女,良好的读书传统使家族文风繁盛。清代地域文化个性的差异则是文化普及与繁荣的象征,清代的江南地区有很多文学世家,而阮元出生和成长的扬州是学术文化发达、精英阶层萃集的地方,士负宏才硕学者无数,地域环境的熏陶使他肩负振兴乡学、组建家乡文化生态圈的宏志重任,着书立说、编刻诗集,为扬州地域文学的发展和民间创作的整理纂集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业师耿介脱俗,学行高尚。阮元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中成长,先祖、父母、业师对他一生的为人、治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考察阮元的文学活动及其创作历程。第一节,探讨阮元的诗歌活动。阮元的履职经历颇为丰富,其在为政的同时奖掖后进,促进学术交流,组织起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幕府。在考察和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他不拘泥于清代八股文标准,力推即兴的诗歌创作,灵活的学风产生了优秀的士子学人。在优游唱和的过程中,同辈的学人和晚生都有大量佳作产生。他不但积极刊刻、编录诗集,还曾积极响应同仁商议,并热心金石书画的搜集。他每至一地即拜谒先贤,搜访诗集,编撰了大量的诗文总集,为学人提供可资了解先哲与研究的文本,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第二节,以编年的形式详细考察了阮元1768—1841年的学术经历。第三节中,主要指出阮元宦迹所至,以“兴学教士”为先,极为关注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改变当地的民风学风。在浙江,他创办了诂经精舍;在广东,兴建了学海堂,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不仅推动了考据学的发展,同时还促进文学创作书籍整理,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影响也至为深远。第四节主要探讨和阮元有文学创作活动交往的友人以及作品的交流情况。第三章,主要论述阮元的文学思想及人文精神。阮元治学有广博的胸襟和眼光,他所主张的兼容并包的通儒观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其论诗能不囿于门户、派系之见,加之阮元本人学识渊博,其论诗也体现出兼容并包的倾向。其文学观“体物披文、不袭时俗”;其诗学观体现了“真厚和雅”的儒家诗教观。他认为,诗歌应以“雅正为宗”,摒弃门户之见。他坚持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其“文笔论”注重提升骈文的地位,强调写文章要讲求辞藻、韵律、对偶、典故的用法,注重艺术精神的体现。在特定的学术氛围中,他为了摒弃当时桐城派作文的弊端,为骈文争正统,强调骈散的区别,促进骈文创作繁荣发展,推动了骈文在清代的复兴。在最后一节中,论述了阮元在诗歌、骈文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的体现。第四章,主要论述阮元的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地位及评价。由阮元《揅经室集》、阮家仁《阮元诗集》及阮元留存下来的书画扇面的题跋,可参知其诗歌数量约为1200首。阮元一生游历大江南北,经历世事无数,其足迹遍于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两广、云贵等地。他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目睹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用诗歌表现了他对世事和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切肤感悟,表现造就了他诗歌丰富的思想意蕴。其诗集中,有关心民生的现实主义诗篇,对士子寒士的关怀和同情的诗篇;有抒情言志的诗篇,主要可从济世豪情、诗书礼乐、“一日茶隐”、乡思忧情等方面表现他的人格思想;有传神言意咏物托志的咏物诗,主要描写植物和具体事物的诗歌;有以历史事件、名胜古迹或历史人物为咏写对象的诗作;有纪游写景、寄情林泉的闲适诗篇;有借诗以资考据的学问诗,在经学、史学、金石考据、科技、艺术诸方面皆有涉及;有诗绘并工、附丽成观的题画诗;还有包括如应制、馆课、联句、酬唱、赠答、拟古等杂咏之作。其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是从清华雅正,温柔敦厚;清丽纯净,闲雅风致;平淡舒朗,娴静幽远等方面进行赏析。阮元广泛吸取前人诗歌的精华和长处,含英咀华,自成一家,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他不仅于后世赢得了“才学兼美、卓然正声”的赞誉,即使在当下,他的诗歌也是广受诗坛耆宿和后世学者的赞誉。第五章主要详述阮元的骈文、散文创作。之前很多学者关心较多的是他的“文笔论”,而没有详细涉及他的散文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阮元的《揅经室集》中有很多类型、不同题材的文章,有释经诠文之着,关心世事,经世致用的论辩文;有记、传、序、跋、寿序、墓志铭等序跋文;有以石碑为载体记述文字的碑志文;有以亭台楼阁记、山水游记为主的杂记文;也有史传、人物传为主的传状文。阮元的文章理论多在散文创作实践中得以体现,艺术特色也主要以古懋奇奥、沈博绝丽为主,注重修辞对偶和押韵。阮元为骈文争文章正统,这对于反对桐城派及其所标榜的“文统”具有一定意义。但他对于古文进行全盘否定,同样也失之武断。然而阮元对丰富清代骈文批评理论所做的巨大贡献,仍然不容忽略,我们要予以充分肯定。结语部分总结阮元文学创作的成就和贡献,附录主要为阮元一生的学术传略,也就是综述阮元在各个领域的成就。着重在其学术贡献、整理和编刻书籍、文化传播、振兴文教、培养人才方面加以梳理。

二、写尽荷花铸精神——青年画家刘德功其人其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写尽荷花铸精神——青年画家刘德功其人其画(论文提纲范文)

(4)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于右任的诗话着述及其早期诗学观念
    第一节 《骚心丛谈》的文献价值及其诗学观念
        一、傅辑本《骚心丛谈》补遗勘误
        二、《骚心丛谈》的文献价值
        三、《骚心丛谈》的诗学观念
    第二节 《独树斋诗话》的文献价值及其诗学观念
        一、《独树斋诗话》的文献价值
        二、《独树斋诗话》的诗学观念
第二章 于右任诗歌创作的主题取向与诗风演变
    第一节 于右任的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的主题取向
        一、倡言革命,反帝反清
        二、山河沦落,革命艰难
        三、落叶归根,遥望大陆
    第二节 于右任的人生历程与诗风演变
        一、早期诗歌(1906年以前):慷慨悲愤
        二、中期诗歌(1906—1949年):沉郁顿挫
        三、后期诗歌(1950—1964年):悲凉感伤
第三章 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群
    第一节 于右任办报与南社的发生发展
        一、《神州日报》《民呼日报》与前南社时代
        二、《民吁日报》与南社的崛起
        三、《民立报》与南社的兴盛
    第二节 陕西靖国军诗群及其诗歌活动考论
        一、陕西靖国军诗群的崛起
        二、陕西靖国军诗群谱系述略
        三、陕西靖国军诗群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民族诗坛及其“民国诗运动”考论
        一、民族诗坛考述
        二、民族诗坛的“民国诗运动”
        三、民族诗坛在抗战诗史上的影响
    余论 于右任主盟台湾诗坛及其诗学改革
        一、“朝野齐推为诗魁”:于右任主盟台湾诗坛
        二、“诗体解放说”与台湾诗学改革
第四章 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歌的近现代化
    第一节 晚清诗歌近代化与《半哭半笑楼诗草》的近代化价值
        一、中国诗歌近代化的起点:鸦片战争爱国诗潮
        二、中国诗歌近代化的阶段特征
        三、《半哭半笑楼诗草》的近代化价值
    第二节 于右任对民国诗歌现代化的贡献及其当代启示
        一、于右任对民国诗歌现代化的贡献
        二、旧新诗体共同发展的启示
附录一 《半哭半笑楼》辑录
附录二 《骚心丛谈》辑录
附录三 《独树斋诗话》辑录
附录四 《晚清民国报载于右任佚诗辑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5)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
    第一节 科举与宋词
        一、科举新变所催发的习尚与宋词
        二、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的词之雅正新风
    第二节 礼乐与宋词
        一、礼与宋词—以明堂和南郊大礼为主
        二、乐与宋词—以大晟乐为主
第二章 文人游息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游览习尚与宋词
        一、游赏习尚与宋词
        二、题壁习尚与宋词
    第二节 交游习尚与宋词
        一、投献习尚与宋词
        二、戏谑习尚与宋词
        三、送别习尚与宋词
    第三节 居家习尚与宋词
        一、园居习尚与宋词
        二、屋居习尚与宋词
第三章 文人信仰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佛禅信仰习尚与宋词
        一、佛禅言语特色、表达习惯与宋词
        二、佛禅思维惯式与宋词
        三、禅宗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与宋词
        四、佛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五、佛禅人物崇拜风尚与宋词
    第二节 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
        一、道教思维惯式与宋词
        二、道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三、道教人物信仰风尚与宋词
第四章 文人娱乐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宴饮习尚与宋词
        一、宋人宴饮生活中词体发展的条件
        二、宋代宴饮与词之共生互动关系
    第二节 赏剧习尚与宋词
        一、援戏剧之内容入词
        二、借戏剧之体制因素构词
        三、习戏剧之精神填词
    第三节 游园习尚与宋词
        一、游园习尚之历史社会生态
        二、宋词中的文人游园百态
        三、文人游园词之生态审美意境
    第四节 观潮习尚与宋词
        一、观潮之生态条件
        二、宋词中的观潮之写
        三、弄潮习俗的生态文化成因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6)查礼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查礼的家世、生平及交游
    第一节 查礼家世考述
    第二节 查礼生平概述
    第三节 查礼交游考述
第二章 查礼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酬应诗
    第二节 纪行纪游诗
    第三节 题画诗
    第四节 咏物诗
    第五节 亲情诗
第三章 查礼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主学杜甫,转益多师
    第二节 讲究炼字,简练传神
    第三节 典故入诗,衬托情事
    第四节 运用修辞,修饰诗篇
    第五节 杼轴性灵,情感充沛
    第六节 清新与雄健,特色鲜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查礼交游情况一览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清道人年谱长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凡例
谱前
传记资料
    李联琇《叙传》
    《十三世祖李国祯传》
    《十四世祖李曰涤传》
    陈用光《工部左侍郎浙江学政李公墓志铭》
    汪士铎《大理寺卿李公墓志铭》
    《本生祖李庚传》
    《荣禄公传略》
    《光绪乙未科会试朱卷·李瑞清履历》
卷一 通籍前期
    清穆宗同治六年丁卯(1867) 一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 二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 三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四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 五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六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七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八岁
    德宗光绪元年乙亥(1875) 九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 十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 十一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 十二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 十三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 十四岁
    光绪七年辛已(1881) 十五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 十六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 十七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 十八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 十九岁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 二十岁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 二十一岁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 二十二岁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 二十三岁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 二十四岁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 二十五岁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二十六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 二十七岁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二十八岁
卷二 家难时期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二十九岁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三十岁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三十一岁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三十二岁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三十三岁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 三十四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 三十五岁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三十六岁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 三十七岁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 三十八岁
卷三 外任时期
    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5) 三十九岁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 四十岁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四十一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四十二岁
    宣统元年己酉(1909) 四十三岁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四十四岁
    宣统三年辛亥(1911) 四十五岁
卷四 遗老时期
    民国元年壬子(1912) 四十六岁
    民国二年癸丑(1913) 四十七岁
    民国三年甲寅(1914) 四十八岁
    民国四年乙卯(1915) 四十九岁
    民国五年丙辰(1916) 五十岁
    民国六年丁巳(1917) 五十一岁
    民国七年戊午(1918) 五十二岁
    民国八年己未(1919) 五十三岁
    民国九年庚申(1920) 五十四岁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晚明游记文学的多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于晚明与游记的定义
    二 中国古代游记发展综述
    三 晚明游记研究概况
第一章 晚明游记兴盛的原因及其分类
    第一节 晚明士人寄情山水与游记的兴盛
    第二节 晚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与旅游风气的盛行
    第三节 主要游记作品的分类
第二章 晚明游记题材、形式的开拓与创新
    第一节 高山仰止——名山大川之游
    第二节 两京地区的宏丽与华贵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家乡风情画卷
    第四节 边陲异域风情纪游
    第五节 游记表现形式的自觉创新与探索
第三章 晚明游记的审美追求及美学风格
    第一节 “性灵”之游:求真、求趣的雅游
    第二节 求真、求实的科学书写
    第三节 繁华、奢靡的未代狂欢
    第四节 玩世不恭的谑游风格
    第五节 园林艺术的精致化审美追求
第四章 晚明游记与明代文化
    第一节 游记所见晚明文士活动
    第二节 游记所见明代节庆与民风民俗
    第三节 游记所见晚明的人文历史
    第四节 游记所见晚明的社会生活
第五章 晚明游记与晚明士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晚明士人的自娱心态
    第二节 晚明游记中的人生感悟
    第三节 儒释道对晚明游记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卓人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卓人月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明清之际江南仁和卓氏家族考述
        一、卓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二、独特的家学风尚及其对卓人月的影响
        三、卓氏家族在科举阴影下精神出路的寻觅
    第二节 卓人月的生平与性格
        一、“如处长晦久失晨”——卓人月的家庭之累
        二、“六战文场毛羽摧”——卓人月的科举之厄
        三、“君才未尽身先尽”——卓人月的早夭之谜
        四、“君家自许月中人”——卓人月的性格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卓人月诗歌研究
    第一节 卓人月的诗学思想
        一、从卓人月对前后七子和竟陵派的态度看其诗学观
        二、卓人月的诗学主张——兼与袁宏道比较
    第二节 卓人月诗歌的题材内容
        一、讽喻诗与咏怀诗:对现世的讽刺和怀才不遇的慨叹
        二、咏物诗:对大自然馈赠的灵性捕捉和趣味观照
        三、酬唱诗:对人物品格的观照与情感交流的见证
    第三节 卓人月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一种幽恨喁喁在耳”——哀婉深情
        二、“如游名山洞壑,奇花异草往往而遇”——奇丽新颖
        三、“俯仰间自然成声”——大气豪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卓人月词学思想及词创作研究
    第一节 卓人月、徐士俊与《古今词统》
        一、卓人月与徐士俊交往始末
        二、《古今词统》的词学史价值
    第二节 《古今词统》所蕴含的独特词学观
        一、《古今词统》较明代《草堂诗余》之突破性
        二、《古今词统》中所体现出的词曲融通观
    第三节 卓人月词的艺术特点——兼与徐士俊比较
        一、纵横慷慨:融入豪放元素的次韵词和怀古词的创作
        二、活泼风趣:融入曲化元素的小词创作
        三、奇峭俊丽:卓人月的爱情词及其他题材的词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卓人月戏曲观与戏曲创作研究
    第一节 从《新西厢序》看其戏曲悲剧观——兼与金圣叹比较
        一、对待人生悲剧的体认不同
        二、对悲剧的功能认识不同
        三、反对大团圆结局的出发点不同
        四、卓人月《新西厢》失传之原因
    第二节 从《花舫缘》看其戏曲创作及喜剧观
        一、从《花舫缘》看其戏曲创作特点——兼与《花前一笑》比较
        二、从《花舫缘》看卓人月的喜剧观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顾本《类编草堂诗余》被《古今词统》继承与舍弃情况表
附录二:《古今词统》对顾本《类编草堂诗余》增补情况表(唐宋部分)
附录三:卓人月年谱补正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阮元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的研究重点及方法
第一章 阮元的生活时代、家世、师承及地域文化背景
    第一节 生活时代
        一、时代环境
        二、创作趋向
    第二节 文学家世
        一、父亲家族的文学传承
        二、母亲家族的文学传承
        三、家族文学创作群体
    第三节 师道传承
        一、启蒙之师胡廷森
        二、业师李道南、乔椿龄
    第四节 地域文化背景
        一、扬州独特的人文环境
        二、构建家乡文化生态圈
第二章 阮元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历程
    第一节 阮元的诗歌活动
        一、以诗拔士
        二、以诗课士
        三、宦游唱和
        四、编刻诗集
    第二节 阮元的文学编集轨迹
    第三节 阮元的学术幕府与文学活动
        一、诂经精舍与浙江文风
        二、学海堂与岭南文风
    第四节 阮元与学界友人的文学交往
        一、阮元与凌廷堪
        二、阮元与焦循
        三、阮元与汪中
        四、阮元与孙星衍
        五、阮元与桂馥
        六、阮元与王昶
        七、阮元与张监
        八、阮元与段玉裁
        九、阮元与龚自珍
第三章 阮元文学思想与人文精神
    第一节 “体物披文,不袭时俗”的文学观
    第二节 “真厚和雅,雅正为宗”的诗教观
    第三节 “沉思翰藻,纪事直达”的文笔论
        一、清代中期“文笔说”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二、“文笔说”的内旨
    第四节 阮元人文精神的内质及其体现
        一、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内质
        二、阮元人文精神的体现
第四章 阮元诗歌研究
    第一节 阮元诗歌的思想意蕴
        一、关心民瘼,体恤乡情
        二、抒情言志,气韵达观
        三、传神言意,咏物托志
        四、咏史怀古,悼咏史志
        五、纪游写景,寄情林泉
        六、借诗以资,考据学问
        七、诗绘并工,附丽成观
        八、应景馆课,拟古杂咏
    第二节 阮元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清华雅正,温柔敦厚
        二、清丽纯净,闲雅风致
        三、平淡舒朗,娴静幽远
    第三节 诗歌地位及评价
第五章 阮元的骈文、散文研究
    第一节 阮元骈文、散文思想意蕴
        一、论辩文
        二、序跋文
        三、碑志文
        四、记体文
        五、传状文
    第二节 阮元文章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阮元文章的贡献和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写尽荷花铸精神——青年画家刘德功其人其画(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山拾得题材绘画的风格及流变研究[D]. 汪星.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李石诗歌研究[D]. 张晓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樊增祥词研究[D]. 陈玥. 西北大学, 2021
  • [4]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坛[D]. 陈龙. 吉林大学, 2020(01)
  • [5]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D]. 乔国恒. 山东大学, 2018(02)
  • [6]查礼诗歌研究[D]. 闫倩晔. 安徽大学, 2018(11)
  • [7]清道人年谱长编[D]. 肖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8]晚明游记文学的多维度研究[D]. 王明道. 陕西师范大学, 2015(12)
  • [9]卓人月研究[D]. 潘丹.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10]阮元文学创作研究[D]. 张瑜.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书写荷铸精神——青年画家刘德功及其画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