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平均分子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氧树脂,分子动力学模拟,平均分子量,弹性模量
高平均分子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晓,赵书涛,谢庆,赵玉顺,王飞鹏[1](2019)在《基于MD模拟的DGEBA平均分子量对环氧树脂热机械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均分子量的大小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性能有着显着影响,为此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方法,将2种不同聚合度的双酚A型缩水甘油醚(DGEBA)按照不同比例混合,以甲基四氢苯酐(MTHPA)为固化剂,研究了不同平均分子量对环氧树脂体系热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聚合度为0的DGEBA/MTHPA体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平均分子量的增加,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先升高后降低,但均高于聚合度为0的DGEBA/MTHPA体系;平均分子量对橡胶态体系的热膨胀系数(CTE)影响较为明显;体系的弹性模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平均分子量为700~750时,各个弹性模量的提升幅度最大。(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闫磊,丁伟[2](2018)在《不同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烷基芳基磺酸盐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直链α烯烃、苯、甲苯、混和二甲苯等为原料,采用原位离子液体催化烷基化反应分别合成出不同碳数的直链烷基苯、烷基甲苯和烷基二甲苯,经降膜式磺化、中和反应、提纯等方法制得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烷基芳基磺酸盐,其纯度均大于97.0%,仪器分析证明了其结构与设计相符。不同平均分子量、不同分布形式的磺酸盐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不同;平均分子量为432、递增分布和反正态分布体系与碱、聚合物组成的叁元复合体系在人造岩心上,室内模拟驱油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2%以上。(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S1期)
徐杰,甘国友,NAY,CHYI,HTWE,严继康,易健宏[3](2018)在《PVP平均分子量对纳米银线制备的影响及工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乙二醇还原合成银纳米线。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平均分子量,Ag NO3与PVP(平均分子量为1300000)物质的量的比,控制剂(Cl-)离子浓度对产物形貌及银纳米线长径比的影响。通过SEM、XRD测试,对不同的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线进行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实验表明,PVP平均分子量对纳米银线制备有着重要的影响且不同的PVP平均分子量需要不同的溶液浓度体系才能制备出高纯高产高长径比的纳米银线。当PVP的平均分子量为1300000,控制剂为Cu Cl2·2H2O和KCl,Ag NO3与PVP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时间为1 h,纳米银线的直径大约为80 nm,长度大约为100μm,长径比可高达1000多。(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桂芹[4](2016)在《利用GPC法测定PET的平均分子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凝胶色谱(GPC)法测定PET的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方法可靠,数据合理,为PET的纺丝加工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6年20期)
王小兵[5](2014)在《凝胶色谱法测试聚苯醚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凝胶色谱法测试聚苯醚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采用凝胶色谱仪,色谱柱为Waters HR1、HR2、HR4E,检测器为示差折光检测器,流动相为甲苯,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40℃。此方法快速、准确、操作方便,测试数据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并对影响测试结果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4年17期)
徐明[6](2011)在《橡胶的平均分子量对流变性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橡胶的平均分子量对流变性质影响,是在橡胶材料的分子链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橡胶材料链结构、橡胶材料平均分子量、橡胶材料黏度对流变性质的影响,提出了橡胶材料分子量对加工流动性的影响,并指出其对橡胶材料的流动性生产工艺和橡胶模具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11年12期)
黄新虎,徐永刚,徐云龙,赵崇军[7](2011)在《不同平均分子量PEG组合体系对合成LiFePO_4/C复合材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平均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组合体系为纳米结构控制剂和碳源,采用旋转蒸干法制备了LiFePO4/C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其晶体结构、形貌与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PEG组合体系对LiFePO4的晶体尺寸和颗粒形貌具有调控作用,由PEG200+PEG35K(平均分子量为35 000的聚乙二醇)组合体系制备的LiFePO4/C颗粒呈球形,粒径细小而均匀,且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0.1C和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8.3 mA.h/g和138.1 mA.h/g。(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占晓强,包永忠,黄志明,王树华[8](2011)在《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动态流变法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溶液法测定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困难,文中建立了由动态流变法测定ETFE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改进方法。采用Carreau-Yasuda方程拟合复数黏度与频率(ω)的关系,得到零剪切黏度并计算分子量。采用广义Maxwell模型拟合动态模量与ω的关系,得到平台模量G0N;根据粘弹理论,建立了由G0N计算-Mw-ω关联系数K2(K2=12π2×K1G0N)的新方法。由于实验仪器频率范围的限制,由动态模量-ω关系得到的分子量分布偏窄,由动态模量计算得到的重均分子量与由复数黏度得到的重均分子量之间存在一定偏差。(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1年02期)
刘伟[9](2011)在《原油主要化学成分对原油平均分子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平均分子量是原油一项重要的综合评价指标,它反映原油多方面理化性质。原油平均分子量取决于原油化学成分。这里用采用大量分析数据,用散点法初步研究了原油各类化学成分对原油平均分子量的影响,发现各成分的影响情况各有特点。对于深入研究原油理化性质及原油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05期)
朱肖曼,李培霖,王雨,史士东,吴艳[10](2009)在《煤液化生成油窄馏分平均分子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神华上湾煤、内蒙古胜利煤和新疆黑山煤进行煤炭直接液化试验,将得到的液化生成油切割成12个窄组分.参照石油馏分平均分子量的4种计算关联式和日本Gray等人推荐式,得到3种煤液化生成油窄馏分平均分子量的计算值,与平均分子量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得出Riazi-Daubert关联式和Gray等人推荐式的计算值和测量值比较接近,<150℃的馏分相对误差比较大,而>150℃的各馏分相对误差都在5%之内.(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高平均分子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直链α烯烃、苯、甲苯、混和二甲苯等为原料,采用原位离子液体催化烷基化反应分别合成出不同碳数的直链烷基苯、烷基甲苯和烷基二甲苯,经降膜式磺化、中和反应、提纯等方法制得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烷基芳基磺酸盐,其纯度均大于97.0%,仪器分析证明了其结构与设计相符。不同平均分子量、不同分布形式的磺酸盐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不同;平均分子量为432、递增分布和反正态分布体系与碱、聚合物组成的叁元复合体系在人造岩心上,室内模拟驱油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2%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平均分子量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云晓,赵书涛,谢庆,赵玉顺,王飞鹏.基于MD模拟的DGEBA平均分子量对环氧树脂热机械性能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9
[2].闫磊,丁伟.不同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烷基芳基磺酸盐的制备与性能[J].化工进展.2018
[3].徐杰,甘国友,NAY,CHYI,HTWE,严继康,易健宏.PVP平均分子量对纳米银线制备的影响及工艺探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8
[4].张桂芹.利用GPC法测定PET的平均分子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
[5].王小兵.凝胶色谱法测试聚苯醚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J].广州化工.2014
[6].徐明.橡胶的平均分子量对流变性质影响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
[7].黄新虎,徐永刚,徐云龙,赵崇军.不同平均分子量PEG组合体系对合成LiFePO_4/C复合材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占晓强,包永忠,黄志明,王树华.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动态流变法测定[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
[9].刘伟.原油主要化学成分对原油平均分子量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10].朱肖曼,李培霖,王雨,史士东,吴艳.煤液化生成油窄馏分平均分子量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9